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教案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6289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08.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教案 新人教版.docx

《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教案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教案 新人教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教案 新人教版.docx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测量教案新人教版

2019年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测量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22页例1

【教材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而且对于即将学习的长度单位毫米,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是比较丰富的,教材编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它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依据。

【学情分析】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讲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因此在教学时,注意将所学的概念设计在学生熟悉或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活动,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意识,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会进行毫米和厘米的换算。

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等。

【教学流程】

 ↓        ↓

 ↓        ↓

 ↓        ↓

【情境导入】

1.提问:

请同学们拿出米尺,找找上面有哪些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

(米、厘米)同桌互相用手比比看。

我们在表示什么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

举例说说。

什么物体用厘米呢?

为什么?

2.出示1分硬币,它的正面是什么形状?

(圆形)请你来量量这个圆形最宽的地方大约是几厘米?

谁来指指它的厚度是哪?

够不够1厘米?

3.引出课题,看来光有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还不够用,我们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或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还需要一个更小的单位,谁知道是什么?

(可能有学生能回答出毫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板书课题:

毫米的认识)

【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①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

教师提出问题。

②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

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③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①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

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②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

2.感知毫米。

(1)生拿出准备好的直尺。

师:

谁来说说1毫米有多长?

学生发言。

师总结:

在刻度尺上,每个1厘米之间有许多小格,这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大家用手比一下1毫米有多长。

(2)师:

我们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2毫米是多少呢?

哪位小朋友上来指一指。

3毫米呢?

5毫米呢?

13毫米呢?

同桌间指一指。

小结:

尺上1小格就是1毫米,几小格就是几毫米。

3.学习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师:

小朋友,你们猜一猜毫米这个长度单位大,还是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大?

(2)师:

那它们有什么关系呢,仔细观察自己的刻度尺,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在刚才的观察和交流中,你发现了什么或得出一个什么规律?

出示1厘米=10毫米。

【巩固应用】

1.完成课本第22页“做一做”。

2.画一条比3厘米短5毫米的线段。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床长2(  )      桌子高10(  )

从家到学校500(  )橡皮长30(  )

文具盒厚4(  )6层楼房高20(  )

【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第2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例2、例3

【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估、测、议等活动,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

教学“分米的认识”时,不再安排学生去测量课桌有多长,而是直接向学生介绍10厘米是1分米,然后通过操作并借助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1分米的实际长度。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已经对厘米有了充分的认识,所以很容易建立对分米的表象,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注意交流思考过程,培养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明确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通过借助直尺的长度,感受并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

【教学流程】

 ↓        ↓

 ↓        ↓

 ↓        ↓

【情境导入】

1.现在认识的长度单位一共有哪些?

你能给这些单位按照大小排排队吗?

请同学们用语言描述或手势比划出1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2.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一只蚂蚁长约5(   )

一只长颈鹿高约2(   )

一只小花猫高约40(   )

一头大灰狼长约8(   )

生:

一头大灰狼长约8(   ),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

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师:

当一个长度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时,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板书课题:

分米的认识)

【探究新知】

1.学习分米产生的意义。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先估计一下你们课桌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

然后四人一小组来测量课桌的长。

(2)说一说在测量过程中采用的是什么方法,老师找一至三名学生回答它们的测量方法及结果。

老师根据学生口述的方法进行评价。

如用尺子的最大刻度连续量,量的次数少,但计算比较麻烦,也可以用10厘米为一份连续量,量的次数多,但计算起来较简单。

(3)10厘米的这一份可以用比厘米大的单位来表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10厘米这一份的长度就是1分米)

2.学习分米与米、厘米间的关系。

(1)通过刚才的操作,再请同学们看看分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你是怎样发现的。

(观察尺子,1分米中有10个1厘米)板书:

1分米=10厘米,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手对准尺子来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是多少。

(2)你们还能发现分米与我们以前学的长度单位有什么关系吗?

(1米=10分米)你是怎样想到的?

3.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在数学书上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同桌用尺来量一量看看你的比划是否准确。

(2)举出生活中长或宽或高大约是1分米的物品。

【巩固应用】

完成教材练习五第3~6题。

【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10厘米=

(1)分米   10分米=1米

第3课时 千米的认识

(1)

【教学内容】

教材第26页例4

【教材分析】

结合学生熟悉的运动场跑道示意图,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联系,说明1千米有多长,并用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自然地引出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接着通过量一量、走一走、估一估的活动,增强学生对1千米直线距离的感受,掌握估计的标准和方法。

【学情分析】

千米不像前面所学的其他单位长度可以看得见,比划得出来,需要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亲身体会,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难点:

千米概念的建立。

【教学准备】

课件、情境图等。

【教学流程】

 ↓        ↓

 ↓        ↓

 ↓        ↓

【情境导入】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

请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

2.谁能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

一起比划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师:

如果要测量武汉到北京的距离,可以选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单位来测量呢?

师:

武汉到北京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

那用什么单位呢?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

(板书课题:

千米的认识

(1))

【探究新知】

1.认识千米。

课件出示例4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提出下面的问题:

图中场景同学们肯定不会陌生,但是你从图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呢?

师:

在计量比较长的路程的时候,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也叫做公里。

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也可以用“km”表示。

2.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师:

那么1千米的路程有多远呢?

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有什么关系呢?

(课件出示学校操场的图片)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注:

仅以400米为例说明大体教学思路),算一算,跑几圈就是1000米?

(2圈半正好是1千米)

师:

1000米就可以用较大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就是千米。

板书:

1千米(公里)=1000米。

全班齐读。

师:

1千米等于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我们在语文课上朗读要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使人一听就明白?

1(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指导读:

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2)师:

老师手里拿的米尺是1米长,用这把米尺连续量几次是1000米?

(1000次)

(3)现在你的脑子里有1千米的长度了吗?

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体验1千米的长度,形成正确的表象。

教师带学生到操场上去,先确定起点,并选定一条直线,用米尺(或其他测量工具)量出100米,在50米及终点处各设立一个明显标志。

看看50米的直线距离,再看一看100的直线距离,想象2个100米,3个100米有多远……10个100米有多远,然后用平时走路的步数走完100米,确定走的步数和走时所需的时间,最后推算出1千米的步数及所需的时间,推想1千米大约有多远。

4.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那么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

(1)公路边的里程碑   

(2)指路标志

(3)限速标志(4)摩托车的速度表

【巩固应用】

教材第26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第4课时 千米的认识

(2)

【教学内容】

教材第27页例5、例6

【教材分析】

例5教学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通过“想”引导学生运用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用口算直接推算出结果。

例6通过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估测家到学校大约多远,积累估测活动经验,掌握估测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学情分析】

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

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该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之上。

对于大的长度单位,可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千米的认识,知道长度单位在实际中的应用。

学会根据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正确地进行单位换算。

2.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千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难点:

熟练地进行千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        ↓

 ↓        ↓

 ↓        ↓

【情境导入】

1.讲故事。

同学们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

兔子输给了乌龟,心里不服气,总是想跟乌龟再比一次。

一天,兔子在路上遇到了乌龟,就拉着乌龟要比赛,可乌龟说:

“今天我有事要做,不能和你比赛,要不我们比比今天谁走得远些吧。

”兔子同意了。

乌龟说:

“我今天走了3000米,你呢?

”兔子说:

“我走了5千米,我走的路程比你长,我赢了!

”可乌龟听了,不服气地说:

“我走的路程是3000,而你才走了5,怎么会是你赢呢?

2.提出问题。

同学们能帮他们评评理吗?

(他们用的单位不一样)那么我们要怎么帮他们比较呢?

(把他们的单位统一起来)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1千米=1000米,那么根据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你能正确换算吗?

【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计算3千米=(   )米。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说说想法。

汇报结果,师总结:

3千米=3000米,因为1千米=1000米,3千米是3个1千米,就是3个1000米,所以3千米=3000米。

(2)计算5000米=(   )千米。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口答,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师总结:

5000米=5千米,因为1000米=1千米,5000米里有5个1000米,就是5个1千米,所以5000米=5千米。

(3)归纳长度单位。

师:

经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把长度单位全部学完了。

你可以先用手比划一下各长度单位(千米除外)的长度。

谁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给它们排排位?

生:

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共有五个,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依次是: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师:

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相同吗?

不同在哪里?

生:

基本的进率关系式有四个,分别是: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教学例6。

师:

估计一下,咱们教室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你是怎么估算的?

学生先小组讨论,估计教室的长和宽,互说自己估算的方法,全班交流汇报后找出更好的估计方法,再测量验证。

课下练习:

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巩固应用】

教材练习六第4、6、8、11题。

【课堂小结】

说一说,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2)

千米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3千米=(3000)米

5000米=(5)千米

第5课时 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31~32页例7、例8

【教材分析】

例7认识质量单位吨,明确吨与千克的关系,通过讨论1吨有多重,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例8教学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根据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进行推理,锻炼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教材在认识吨时,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教学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体会1吨的含义。

【学情分析】

吨这个质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而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接触,不易直接感受,因此要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和感受。

【教学目标】

1.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吨和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

2.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

3.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培养初步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和估计重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知道1吨=1000千克,会对吨、千克进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难点:

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        ↓

 ↓        ↓

 ↓        ↓

【情境导入】

一起做游戏,找些同学做相互抱一抱、背一背的游戏,猜猜对方有多重。

比比谁猜得准。

【探究新知】

1.直观感受1吨的重量。

学生的体重有23千克、30千克、25千克、30千克……

经历:

请25千克的学生站上讲台,其他学生排队陆续抱一抱、背一背他,感受25千克的重量。

师:

想象一下,同时抱4个这样的人,你会有什么感受?

生:

太重了,抱不起来。

师:

1个人重25千克,4个这样的人重多少千克?

生:

25×4=100(千克)。

让40个学生站立,相互观望,感受40名学生的群体。

师:

40个人呢?

生:

25×40=1000(千克)。

师:

这1000千克就是1吨。

1吨=1000千克

师:

想象40个25千克的学生同时抱起来,会是什么感觉?

(1吨太重了)

小结:

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时通常会用到“吨”作单位。

常见的有汽车、火车的载质量、用水量等。

2.联系生活,强化对“吨”的认识。

(1)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重量用“吨”作单位。

已知下面这些物体的重量,你能用吨说一句话吗?

(课件出示)

生:

一头牛重500千克,2头牛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一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一头猪重100千克,10头猪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2)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用吨来作单位?

3.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单位换算。

(注意让学生说出推理过程)

(1)常见的拖拉机载重2吨,也就是(   )千克。

生:

因为1吨=1000千克,2吨是2个1吨,也就是2个1000千克,所以2吨=2000千克。

(2)“t”是“吨”的国际单位制符号。

有段路路口有一个限载重5t的标志,这个路口最多能让一辆载重(   )千克的车通过。

生:

因为1吨=1000千克,5吨是5个1吨,也就是5个1000千克,所以5吨=5000千克。

(3)当年曹冲称得大象是6000千克,也就是(   )吨。

生:

因为1000千克=1吨,6000千克里面有6个1000千克,也就是6个1吨,所以6000千克=6吨。

【巩固应用】

教材第32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说一说,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吨=1000千克

1000千克=1吨

第6课时 合理分配方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33页例9

【教材分析】

例9是解决与吨有关的实际问题,介绍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把符合要求的方案一一列举出来”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策略,使学生感受列表法的有序性和解决问题的完整性。

【学情分析】

用列表法解决问题,学生在一、二年级就有接触,但学生在列举时可能会有遗漏。

应指导学生有序思考,让学生有条理地说说思考过程,体会“不重复、不遗漏”在列举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列表格的方式,能够进行有序、合理的分配,以解决实际问题。

2.在对比观察中,能进行简单、有序的思考,体会有序才能不重不漏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结合具体情境有序选择合理的分配方案。

难点:

列表格时有序、合理分配,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        ↓

 ↓        ↓

 ↓        ↓

【情境导入】

出示情境图。

师:

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

货车1载质量2吨,货车2载质量3吨,如果每次每辆车都装满,怎么安排能恰好运完8吨煤?

重点词批画:

恰好运完。

引导学生理解。

【探究新知】

1.出示探究要求:

独立填表,小组交流。

师:

在学习单的表格中填一填,怎样派车恰好能运完。

学生先独立探究填表,后小组合作交流。

学情预设:

情况1:

派车方案

小货车(2吨)

大货车(3吨)

运煤吨数

1

4次

0次

8吨

2

1次

2次

8吨

情况2:

派车方案

小货车(2吨)

大货车(3吨)

运煤吨数

1

4次

0次

8吨

2

1次

2次

8吨

3

3次

1次

9吨

4

2次

2次

10吨

5

0次

3次

9吨

情况3:

派车方案

小货车(2吨)

大货车(3吨)

运煤吨数

1

4次

0次

8吨

2

3次

1次

9吨

3

2次

2次

10吨

4

1次

2次

8吨

5

0次

3次

9吨

2.对比分析,概括方法。

师:

你更欣赏哪种写法?

对比这几种写法,看看有什么新发现呢?

对比“情况1”和“情况2”:

情况1只写出了装满8吨的情况,书写简洁,但不知道是否有遗漏,同时有碰运气的成分。

情况2把所有情况都写出来,在其中找到满足条件的,不容易重复和遗漏。

对比“情况2”和“情况3”:

情况3看上去更有规律,列举的方案更清晰,能够保证不重不漏。

3.检验正误。

师:

检验一下,情况3中的方案1和4是否正好运完8吨?

生:

(方案1)2×4+3×0=8(吨)

(方案4)2×1+3×2=8(吨)

小结:

在选择合理方案时,首先要有序思考。

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安排方案。

选择符合要求的方案形式。

【巩固应用】

教材第33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对于本节课的知识或学习方法,你们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合理分配方案

合理分配  有序思考,不重不漏

派车

方案)

小货车

(2吨))

大货车

(3吨))

运煤

吨数)

1

4次

0次

8吨

2

3次

1次

9吨

3

2次

2次

10吨

4

1次

2次

8吨

5

0次

3次

9吨

 

附送:

2019年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测量测试题

(1)新人教版

姓名     得分     

一、我会选。

1、1千克和

1千米(  )。

    A、1千米大   B、同样大  C、无法比较

2、一本新华字典厚约5(  )。

  A、厘米     B、毫米    C、分米

3、下面长度中与20米相等的是(  )。

 A、200厘米   B、200分米  C、2千米

4、10个五分硬币摞在一起,厚度是1(  )。

 A、厘米    

B、米  C、毫米

5、一头牛的体重约是(  )。

      A、5吨     B、500千克  C、500克

6、小明的身高是156(  )。

      A、厘米     B、分米    C、米

二、我会填。

3、5厘米=(   )毫米 30分米

=(   )米  

 400厘米=(   )米

 1千米=(   )米6000米=(   )千米7分米=(   )厘米

 4千克=(   )克  9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

 70米=(   )分米 2000千克=(   )克=( )吨

700毫米=(  )厘米

4、一小桶醋重2千克,5小桶醋重(   )千克。

5、一盒牛奶重500克,(   )盒牛奶重1千克。

6、骑自行车绕操场行一圈是400米,张冬每天早晨骑2圈,他每天早晨行(   )米;

再行(   )米就是1千米。

三、我会辨。

(正确的画“√”,错的画“×”。

1、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

2、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坦率都是十。

(   )

3、因为400>4,所以400米>4千米。

            (   )

4、一个篮球重250千克。

              

    (   )

5、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长约2313米。

             (   )

四、我会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枝铅笔长20(   )。

        2、学生课桌高80(   )。

3、丽丽的体重约是35(   )。

      4、一个乒乓球重6(   )。

5、一辆卡车载重量是5(   )。

     6、啤酒瓶高约28(   )。

五、在○填上“>”、“<”、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