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国斌有机化学重点考研辅导材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6432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荣国斌有机化学重点考研辅导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荣国斌有机化学重点考研辅导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荣国斌有机化学重点考研辅导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荣国斌有机化学重点考研辅导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荣国斌有机化学重点考研辅导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荣国斌有机化学重点考研辅导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荣国斌有机化学重点考研辅导材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荣国斌有机化学重点考研辅导材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荣国斌有机化学重点考研辅导材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荣国斌有机化学重点考研辅导材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荣国斌有机化学重点考研辅导材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荣国斌有机化学重点考研辅导材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荣国斌有机化学重点考研辅导材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荣国斌有机化学重点考研辅导材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荣国斌有机化学重点考研辅导材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荣国斌有机化学重点考研辅导材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荣国斌有机化学重点考研辅导材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荣国斌有机化学重点考研辅导材料.docx

《荣国斌有机化学重点考研辅导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荣国斌有机化学重点考研辅导材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荣国斌有机化学重点考研辅导材料.docx

荣国斌有机化学重点考研辅导材料

质谱、紫外加红外

亲爱的,给你发波谱的东西吧,你也好有个数。

1.质谱里边就一个考点,考分子离子峰,推断题里给出一个化合物的分子离子峰是多少,其实意思是告诉你它的分子量是多少。

2.紫外在推断题里基本考不到,考得也应该只是选择题之类的,知识点:

如果分子中共轭体系增大,化合物产生红移(即吸收带向长波长方向移动),共轭体系越大,红移的越多。

生色团是指碳碳双键、碳氧双键、氮氮双键、碳碳三键等这些含有π键,从而可以发生π-π*跃迁,从而产生吸收峰的基团,生色团是指含有孤对电子的杂原子,因为产生了P-π共轭可以帮助红移。

紫外即可见光只适合研究含杂原子的不饱和基团共轭体系。

其实会考的就是共轭体系增加,吸收峰会发生红移这么一个知识点,考选择题。

3.红外:

红外出题的话也在推断里边,会给你吸收峰的位置,作为推断的辅助信息。

重要的几个官能团特征峰:

A.酮羰基:

1715(中等到强的吸收峰),简单的酮;B.醛基:

当2830-2720cm-1区域出现两个中等强度的吸收谱带,并且有羰基吸收谱带时,可以确定分子中存在醛基。

C.羧基:

羧基有两个特征的吸收谱带,当分子在3300-2500cm-1处有很宽很强的吸收带,并且有羰基吸收峰时,分子中含有羧基。

D.酰氯:

酰卤因为卤原子强的吸电子诱导效应,使得羰基吸收峰红移到1815-1785(酰氯),很特征,酸酐的羰基吸收峰也位于这一区域,但是酸酐总是两个吸收峰同时出现,可以区别。

E.酯:

酯也有两个很特征的吸收峰,脂肪族酯在1750-1730,芳香醛在1730-1710有两个吸收峰,,再加上羰基吸收峰就可以确定是酯基。

F.酰胺的稍微复杂点,考得也很少,稍看下书吧。

G.醇酚的就是-OH,在3500-3200左右出现强而宽的吸收峰。

红外会考的官能团基本上就这些了,把这些搞懂,红外推断题里考得应该就没问题了。

明天给你发核磁的。

核磁共振重要知识总结:

核磁共振要掌握三个要点:

化学位移、裂分(n+1规则)和积分比。

掌握住这三点,核磁基本就没问题了。

1.化学位移:

第一要掌握的是化学位移的计算公式,主要包括两个参数,一个是外磁场强度,外磁场强度越强,化学位移越大,但推断题里边,外磁场强度都是确定的,这个不用管。

第二个就是氢的屏蔽常数(屏蔽常数决定的是氢周围电子云密度),考的就是这个,屏蔽常数跟很多因素有关,如氢的化学环境(取代基的电负性),各向异性(屏蔽作用和去屏蔽作用),这两个因素是最重要的,考得就是这两个,其他的包括氢键、溶剂效应、交换反应,后边这三个,尤其是最后的两个基本不考,看一遍知道怎么回事就行了。

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A.取代基的电负性。

核外电子云的抗磁性屏蔽是影响H化学位移的主要因素,而氢核外电子云密度与连接在同一碳原子的其他原子或基团的电负性密切相关,电负性越大,吸电子诱导效应越大,氢外围的电子云密度越小,屏蔽作用越小,氢的化学位移越大。

总结起来就是氢外围电子云密度越小,氢的化学位移越大。

B.各向异性。

高中物理有讲过当环形电流处于外加磁场时,环内会产生与外磁场方向相反的磁场,上边说到了,外加磁场强度越大,氢化学位移越大,当环内产生与外加磁场相反的磁场后,等于环内外加磁场减小了,所以环内的氢化学位移要减小。

但是环形电流产生的磁场是封闭的,在环内与外磁场相反,在环外就与外磁场相同,等于环外的外加磁场增大了,所以环外的氢化学位移增大了。

这就是屏蔽作用和去屏蔽作用,磁场减小叫屏蔽作用,磁场增大叫去屏蔽作用。

分析上边的,苯环上的氢在环外,受到去屏蔽作用,所以化学位移增大。

一般在7.3左右。

烯烃的氢也处于去屏蔽区,化学位移增大,一般在5-6;三键的氢处于屏蔽区,化学位移为1.8;烷基氢也处于去屏蔽区,化学位移为1左右(单纯的烷烃),且甲基氢被取代的越多,去屏蔽作用越大,化学位移越大。

C.氢键。

分子形成氢键以后,氢周围电子云密度降低,产生去屏蔽作用,化学位移增大。

总之就记住,氢外围电子云密度越低,化学位移越大。

常见不同类别氢化学位移:

烷烃氢在1左右,炔烃在2左右,烯烃在5-6左右,芳香烃在7左右,醛在9-10,羧酸在11-13。

氢与不同基团连接时化学位移:

(先用d代替)

H-C-OH(羟基):

d=3.8-3.9H-C-Cl(氯):

3.9-4.0H-C-Br(溴):

3.5

H-C-C=O(羰基):

d=2.0H-C-O-C=O(酯基):

d=4.0H-C--NH2(氨基):

d=3

H-C-C=C(双键和苯):

d=2.0H-C-苯:

d=2.0H-C-NO2(硝基)=2.8-2.9

2.裂分和耦合常数(n+1规则):

化学等价:

两个同种原子处于相同化学环境称为化学等价,如乙烯的四个氢都是化学等价,1,2-二溴乙烷的四个氢都是化学等价。

化学等价的氢之间不会产生耦合裂分。

磁等价:

一组化学等价的核中的每一个核与分子中其他核有相同的耦合关系,即耦合常数相同时这些核就是磁等价的,如乙基中甲基的三个氢与亚甲基的两个氢各自都是磁等价的。

磁等价一定是化学等价,但化学等价不一定是磁等价。

裂分遵循n+1规则,即氢周围有n个化学等价的氢时,这个氢就会裂分为n+1重峰。

但若周围的氢化学位移不等价,那么裂分为(m+1)(m2+1)(m3+1)...考试时一般考得是化学等价的氢即n+1.

3.积分比:

积分比用来表示氢的个数,考试的时候会直接给出来,后边表明几个氢,根据氢的个数也可以判断大概是什么基团。

考试时候考的就是化学位移和裂分,根据这两个给出的条件加上已经给出的氢的数目来推断是什么基团。

化学位移就根据诱导效应、屏蔽效应,最主要的是根据我给你的不同类别氢的化学位移以及连接不通官能团时候不同的化学位移,根据化学位移就可以确定是什么类型的氢,再根据耦合裂分,判断这个氢在什么位置。

这样的推断题很简单,不用担心。

比如:

CH3CH2COOCH3的氢谱考试时候就会给出:

4.0(s,3H),2.0(q,2H),1.0(t,3H),化学位移大致这样。

这样推断,很多简单的。

 

1.共振论。

如何判断共振式的稳定性:

(1)满足八隅体(即每一个原子外层都满足8电子机构)的共振式比不满足的稳定。

(2)没有正负电荷分离的共振式比有电荷分离的共振式稳定;正负电荷距离越远越不稳定。

(3)共价键数目越多越稳定。

(4)电负性大的原子带负电荷,电负性小的原子带正电荷稳定。

以上几条

(1)最优先,其次是

(2).(补充知识)2.路易斯电子理论:

能提供电子对的物质为碱,能接受电子对的物质为酸。

有机反应中亲电试剂都是路易斯酸,亲核试剂都是路易斯碱。

P荣163.超共轭效应:

当C—H碱与邻近的π键处于共轭位置时,烷基的西格玛轨道与重建的π分子轨道接近平时也有某种程度的重叠,发生电子离域现象,称为超共轭。

这个现象可以解释为什么叔碳正离子(负离子、自由基)比仲碳正离子比伯碳正离子稳定的原因。

1.在多取代的环己烷中总是以取代基占有较多e键向位的为优势构象,大基团在e键上更稳定,一般用的大基团为叔丁基,即叔丁基在e键上更稳定。

2.天链烷烃制备方法:

A.烯烃的氢化;B.Corey-house反应,即卤代烃先制备成烷基锂,再加入卤化亚铜形成二烃基铜锂(又叫Gilman试剂,上年真题考这个了。

)再与卤代烃反应,生成烷烃;C.孚兹反应,即卤代烃与钠反应生成对称烷烃(混合烷烃无实用意义。

)还可用于制备高级烷烃;D.格式试剂,格式试剂实质上是烷烃的弱碱盐与强酸反应生成烷烃这个弱酸;剩下两个反应分别是卤代烃用锌还原和电解法,这两个方法基本上不会考到,了解就好。

今天就这么多吧,看看就睡觉吧,亲爱的。

1.烷烃的化学性质没有什么重要的,了解就可以了,不用花太多时间。

2.没有对称面和对称中心的分子就可以看做手性分子。

3.Fischer投影式的注意事项:

A.恒指先交吃点表示手性碳原子,书写Fischer投影式时规定了将主链上下放,氧化态高的在上面,上下两个基团等程度向纸面后方倾斜,横放的另俩个基团也等程度伸向前方。

Fischer投影式所描述的立体结构是重叠构象,实际上Fischer投影式是把纽曼投影式的重叠式加以平板化的表示方法,因此旋转纽曼投影式的原子团使其成为重叠式再加以平板化记得到Fischer投影式。

4.Fischer投影式在纸面旋转90、270度构型改变,旋转180度构型不变,固定Fischer投影式任一基团,其他基团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构型不变,调换奇数次两个基团位置构型改变。

1.质谱中分子离子峰即是该分子的分子量,这也是质谱中唯一的考点。

2.烯烃的制备:

A.醇脱水。

B.卤代烃脱卤化氢。

C.炔烃加氢D.季铵盐裂解。

E.witting反应。

F.磺酸酯脱磺酸。

最后一个用的不多,了解就好。

3.烯烃的化学性质:

A.加卤反应,记住加卤反应里立体化学加成结果是:

顺顺反反加成的内消旋体,顺反、反顺加成的外消旋体,举例:

反式烯烃和溴经过反式加成最后得到的是外消旋体,如果是顺式烯烃和溴经过反式加成就得到外消旋体。

B.和卤化氢加成C.与水加成(通常经过酸催化),D.加次卤酸E.硼氢化反应,反马氏加成,不重排,顺式加成,B加到位阻较小的碳上,双键在碳链中间是也是,B加到位阻较小碳上,在那个碳上形成羟基。

F.与卡宾反应(应用的也比较多)G.与HBr的自由基加成(反马氏加成,生成更稳定的自由基)。

H.催化加氢I.氧化反应。

被稀冷高锰酸钾(或四氧化锇)氧化成顺式邻二羟基化合物;被酸性或者热的高锰酸钾氧化成酸和酮;被过氧酸氧化成环氧化物在水解得到反式的邻二羟基化合物;被臭氧氧化成醛或酮;被重铬酸钾氧化成酮或酸。

J.复分解反应看看就好。

K.a-H的自由基取代反应(NBS溴化,合成中应用的很多!

)L.烯烃的烷基化反应、亲核加成反应看看就好

1.P131荣手性的连二烯下边那两个图有可能出题的,你要知道碳碳双键是因为P轨道侧面相互重叠而生成的,左边的用Z轴方向上的P轨道生成π键,右边的两个碳就得用与Z轴垂直的P轨道来生成π键,所以那个分子是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

中间那个图就是SP4碳的空间位置问题了。

2.双烯加成反应中,双烯体上连供电子基,亲双烯体上连吸电子基更有利于反应进行。

如果双烯体是反式的并且不能转化为顺式的时候,反应不能发生。

3.紫外光谱:

如果分子中存在共轭系统,则吸收带红移。

因为紫外积分光光度计的检测范围包括200-400nm,400-800nm区,而大多电子的跃迁小于200nm,所以只有共轭系统和含有杂原子的分子发生红移后才能被检测到。

所以紫外只适合研究含杂原子的不饱和基团和共轭体系。

1.红外光谱:

吸收峰的强度与基团振动时偶极矩的大小有关,基团真懂事,偶极矩变化越大,吸收千渡越大,极性大的基团,振动时偶极矩变化较大,分子对称性越差,真懂事偶极矩变化越大,吸收峰越强。

红外主要靠理解那个振动公式(公式可以帮助记忆、推测一些吸收峰的位置)以及记住特征官能团的吸收峰位置,如羰基、醛基、羧基、羟基以及各种羰基化合物。

这里没有办法给你写的太详细,总之红外主要就是记住特征官能团的吸收峰位置。

3.乙炔的酸性:

水>醇>炔>氨>烷烃4.乙炔的制备没有什么重要的,看看就好了。

5.碱性试剂氢氧化钾和氨基钠可以使三键发生位移,氢氧化钾是三键移向中部,而氨基钠使三键移向末端。

今天就少点,就这么多吧。

1.炔烃的化学性质:

A.和卤化氢加成。

B.和卤素加成。

C.水合反应,注意条件是硫酸汞和硫酸,最后反应得到醛或酮。

D.硼氢化反应,B仍然驾到位阻小的地方,最后反应得到醛或酮,在酸性条件下反应则会生成顺式的烯烃。

E.炔烃的氢化还原,被lindlar试剂还原为顺式烯烃,(lindlar催化剂后边的那个催化剂不常见)。

F.炔烃被碱金属/液氨还原生成反式的烯烃。

上述两个不同的还原方法,可以用于合成不同要求的烯烃。

G.炔烃的氧化反应和烯烃差不多,强的氧化剂如高锰酸钾等把三键氧化断裂生成酸或酮。

H.炔烃的亲核加成反应用的也不多,了解就好了。

I.炔烃的聚合反应在常规方法里出现的不多,不过我感觉挺好用的,最好掌握吧,也就两个。

记住左边的那个就好。

2.核磁共振氢谱:

记住那个计算频率的公式,从公式中可以推断出,H外围电子云密度越小,化学位移越大,而氢外围的电子云密度又决定于与他直接相连的碳,所以看碳的化学环境,如果与碳相连的是电负性大的基团,则氢的化学位移就大,所连电负性越大,氢的化学位移越大。

今天就这么多吧,明天给你说常见的跟碳相连基团的氢的化学位移。

1.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A.取代基的电负性,电负性大,洗点自由岛效应大,H周围的电子云密度小,屏蔽作用变小,共振吸收峰出现在低场,化学位移大。

B.各向异性,各向异性跟高中物理里学得磁场很像的,当环被添加外加磁场时,环内会产生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的磁场,从而环内的氢收到的是屏蔽作用,而磁场线是闭合的,环内与外磁场方向相反,环外就与外磁场方向相同,从而产生去屏蔽作用,所以化学位移变大。

苯环氢在环外,去屏蔽作用,化学位移增大,一般在7.3左右,双键氢去屏蔽作用,化学位移增大,一般在5-6,三键氢处于屏蔽去,化学位移减小,一般在1.8附近,单键氢处于去屏蔽作用,化学位移增大,在1左右,烷烃氢被烷基取代的越多,化学位移越大。

后边的氢键、溶剂效应、交换反应用的不多。

1.耦合常数本身并没有多大用处,也不会考到,考得是耦合裂分,即裂分情况。

2.两个同种原子处于相同化学环境为化学等价,化学等价的和具有相同的化学位移,一次化学等价又称为化学位移等价。

一组化学等价的核中的每一个核弱于分子中其他核都有相同的耦合常数,即耦合常数相同,这些核就是磁等价。

磁等价则一定化学等价,但化学等价不一定磁等价。

(磁等价的概念貌似不是太好理解,我是这样认为的,不知道你怎么样)3.n+1规则,即相邻若有n个磁等价的核则该氢列分为n+1重峰,但是若是次不等价的,就裂分为(n+1)(m+1)....重峰。

4.核磁共振中,吸收峰面积代表氢质子数目。

一张核磁共振氢谱提供三方面的信息,化学位移、耦合常数和吸收峰裂分情况、积分曲线高度比,它们分别体现了之子的类型和所处的化学环境,相邻质子数目和空间位置以及各类质子数目之比。

1.碳谱考得很少,最基本的规则记住就好了。

2.第九章就两个知识点:

A.胡克规则和反芳香性规则,即一个是4n+2个π电子,一个是4n个(当然方向性和反芳香性还有其他的条件)。

3.苯的亲电取代反应:

A.卤代,反应条件为铁或者三卤化铁。

B.硝化反应。

C.磺化反应,这是一个可以反应。

D.苯的烷基化反应,这个反应比较重要,尤其是涉及到烷基化过程中碳正离子重排,有可能出一道完成反应题,一定要搞清楚(所有碳正离子重排的目的或者原则都是生成更稳定的碳正离子)。

卤代烃或者烯烃可以发生烷基化反应。

苯环上有吸电子基团如硝基存在时不发生烷基化反应。

E.酰基化反应,酰基化更重要,再合成中非常重要,不会重排,可以弥补烷基化的不足,同时引入的羰基可以还原为烷基,醇,再转化为很多其他的基团,一定要灵活掌握。

1.苯的化学性质:

A.亲电取代反应(昨天发了)。

B.氧化反应,用的很少,只要知道只要有苄氧氢原子存在,不论链有多长,氧化后总生成苯甲酸。

C.还原反应用的很少。

D.加成反应,苯环芳香烃可以被碱金属液氨体系还原为1,4-环己二烯衍生物(Birch还原)。

反应中会生成负离子自由基中间体,因此吸电子取代基将有利于生成3-取代-1,4-环己二烯,而退电子取代基有利于生成1-取代-1,4-环己二烯。

这个有可能出完成反应的,要注意。

P2372.多环芳烃的反应,萘的α位比β位活泼,亲电反应一般在α位,萘的磺化反应低温生成α取代,高温生成β位取代,因为空间位阻效应导致β位更稳定,但是α位更容易生成,所以低温生成后者,高温生成前者。

后边是一些定位规则,很好理解的,看看书就好。

3.杂环化合物里嘌呤的命名好像有问题你看看考研指津,还有徐寿昌的书,好像徐寿昌上是对的,我记不清了,指津上有说应该怎么编号,再对照看下。

今天就这么多吧。

亲亲爱的一个。

1.含氮杂环化合物的酸碱性:

吡啶和喹啉都显碱性,因为孤对电子在未参与共轭的P轨道上;吡咯和吲哚则不表现出碱性,原因在于二者孤对电子在参与共轭的P轨道上。

这个点也是比较重要的。

2.呋喃、吡咯、噻吩的亲电取代反应,三者活性次序是(从大到小)吡咯、呋喃、噻吩。

原因是:

氧的电负性强于氮,是的吡咯的碳正离子更容易离域,碳正离子更稳定。

而噻吩硫原子虽然电负性弱于氧,但是噻吩硫原子提供的3P轨道与π系统的交盖不如呋喃中氧原子提供的2P轨道与π系统交盖有效,使噻吩碳正离子稳定性不如呋喃稳定,故活性弱于呋喃。

从上面分析回答三者活性强弱的点在于三者碳正离子稳定性上,而碳正离子稳定性又与杂原子上孤对电子能否有效离域到环上有关,这就是分析方法。

这个点很重要,可能考简答题的。

上述三者亲电取代反应都发生在2位上。

1.当杂环化合物含有两个以上杂原子时,原子序数大的杂原子编号为大。

2.注意吡咯和吡啶两个化合物N原子孤对电子的位置,吡啶中N原子孤对电子在与分子同平面的P轨道上,所以该对孤对电子不能与环上其他电子共轭,再加上N电负性大于C,所以对吡啶老说其偶极矩为朝N原子,而对吡咯来说,孤对电子在与环平面垂直的P轨道上,可以与四个碳的P轨道的四个电子共轭形成六电子共轭体系(吡啶的也是六电子共轭体系),吡咯N对环既有向着N的诱导作用,又有向着环的共轭作用,故而其偶极矩方向朝着环。

再分析因为吡啶N原子的孤对电子并没有参与共轭,故有一定的碱性,而吡咯N原子孤对电子参与共轭,没有碱性,反而一定条件下表现出一些酸性(强酸条件下,会栀子花,但质子化位置在碳上。

3.杂环化合物的稳定性和芳香性:

杂环化合物的稳定性与芳香性密切相关,稳定性越好,表现出的芳香性也越明显。

呋喃、噻吩、吡咯三者芳香性顺序为:

噻吩>吡咯>呋喃。

这个顺序与三个元素电负性保持一致,呋喃芳香性最小的原因就是因为其颠覆性最大,对其参与共振的电子的控制能力较强,使得电子利于参与共振的难度加大。

2.3两点是很重要的,会出简答题的。

上年就考了2中偶极矩的问题,这个前几年的真题里也考过。

考研是会出原题的。

1.呋喃的加成反应P247比较重要,也有可能出完成反应的,要好好看看,其实也就是双烯加成。

2.与上边同一页烟碱氧化后生成烟酸(吡啶甲酸)。

这个是考研指津完成反应里出现过的一道题,不知道重不重要,只是有感觉。

3.吡啶的亲电取代反应发生在3位,有效地合成4-取代吡啶的方法是先将吡啶通过氧化反应转变成吡啶N-氧化物,后反应可以生成4-取代的反应物。

4.吡啶的亲核取代发生在2位。

5.杂环化合物最后一节在考研指津里边出现过的只有Skraup喹啉合成法。

11章里边出的合成、完成反应的题并不多,最多的是解释吡咯吡啶偶极矩,吡啶、呋喃、噻吩的芳香性,反应活性的原因等。

6.卤代烃的制备:

由烃类制备;碘代烃经常可以通过卤素交换反应来制得,因为碘化钠在丙酮中的溶解度远大于氯化钠和溴化钠;由醇制备。

今天就这么多吧。

1.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再合成中应用很多,要熟练掌握。

2.SN1反应的特征之处在于反应过程中会发生碳正离子重排,一切碳正离子重排的原因和结果的都是为了生成更稳定的碳正离子。

SN2反应特征之处是反应后会发生瓦尔登反转,即化合物的构型发生改变。

但是之前遇到的TS(对甲苯磺酰基或者对甲苯磺酰氯对醇的取代不会发生构型反转,因为他的取代不涉及碳原子,可以用它从一个构型的醇合成另一个构型的醇。

)3.影响SN1、SN2的因素:

无论从电子效应,还是立体效应,卤代烃进行SN1反应的活性次序都是叔大于仲大于伯。

离去基团的碱性越弱,越容易离去,所以碘代烷活性大于溴代烷大于卤代烷。

质子性溶剂(指那些带有活泼氢的溶剂,如醇、水、酸等)对SN1反应有利,因为它们可以喝反应中生成的负离子发生溶剂化作用,从而使负电荷分离,利于SN1反应进行离解,非质子性溶剂(如DMSO、DMF等)有利于SN2反应,此时裸露在外部的偶极负端可以使亲核试剂的负端完全裸露而不与溶剂作用,从而有利于SN2反应中亲核试剂的进攻。

试剂的亲核性:

同周期试剂的亲核性和它的碱性成正比,碱性越强,亲核性越强,比如NH2-的碱性比OH-强,氨基负离子的亲核性就比氢氧根负离子强,但是不同周期的亲核性就不能这样子比。

1.卤代烃的消除反应:

消除反应遵循扎伊采夫规则,即从含氢较少的碳上脱氢,这样子可以生成双键上烷基更多的烯烃,从而更稳定。

2.E1、E2消除:

E1消除卤素先离去,生成碳正离子然后在脱去一个氢正离子,生成烯烃;E2反应为强碱负离子从卤代烃与卤素背面进攻,夺取氢形成中间体,然后脱去卤化氢,形成烯烃。

3.消除反应的立体化学过程:

遵循反式共平面消除,解释原因是空间位阻(纽曼投影式),这个知识点比较重要,很有可能出完成反应题的,要掌握,尤其是取代环己烷的消除反应。

4.亲核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的竞争:

一般来说,增强碱的强度、提高反应温度及降低溶剂极性和底物的支化度都将有利于消除反应。

5.卤代烃的还原:

卤代烃可以被LiAlH4和硼氢化钠还原为烷烃,本质是两个还原剂的负氢替换了卤素。

1.卤代芳烃的亲核取代反应单取代的卤苯很难发生亲核取代反应,担当,卤原子的邻、对位有吸电子如硝基时就可以发生亲核取代反应。

2.苯炔:

卤代烃在液氨中与氨基钠(鲤、钾)反应,卤原子被取代生成芳香烃。

注意这个机理是氨基负离子先夺取卤素邻位一个氢,然后脱卤素形成苯炔,氨负离子再进攻苯炔,生成苯胺,氨在原来卤素的位置或者卤素的邻位。

由于机理问题,它的定位效应,不同于一般的,卤素对位为吸电子基团时生成对位取代产物,因为这时候碳负离子离吸电子基团更近,更稳定,当卤素对位时供电基时就生成间位取代产物。

2.卤代烃与金属的反应:

格式试剂可以与活泼氢反应(所有酸性比烷烃的物质都可以与格式试剂反应,如水,羧酸,炔烃、胺,本质是强酸制弱酸。

);与醛酮、等极性双键或三键反应。

格式试剂的反应再合成中应用很多。

1.有机锂试剂的反应活性与格式试剂相似,但是要比格式试剂更加活泼,某些具有大空间位阻的酮很难和格式试剂反应,却可以和有机锂试剂反应。

(有机锂试剂考得很少,了解就好了,第十五章酮的合成方法里有一个有机锂试剂和羧酸反应生制酮的反应,这个反应要注意了,可能会考到完成反应。

)2.有机锂化合物与碘化亚铜反应生成的二烷基铜锂试剂可以和卤代烃反应制备烷烃,有机铜锂试剂又叫Gilman试剂(去年考的)。

3.有机锌化合物有一个重要的反应是雷福尔马茨基反应,即有机锌和α-溴代酯作用后再与醛酮化合物反应生成β-羟基酸酯。

有几铝化合物考得很少,看不看都行。

1.醇的制备:

A.烯烃的硼氢化反应。

反马氏规则加成、顺式加成、没有重拍产物,并且B加在空间位阻较小的碳上,这个谈水解后变成羟基。

注意当双键在碳链中间时加成得到的是仲醇,羟基在空间位阻小的碳上。

B.烯烃的羟汞化反应。

反式加成、马氏加成。

注意跟硼氢化反应的区别。

C.烯烃的氧化反应。

稀冷高锰酸钾或四氧化锇氧化合成顺式邻二羟基化合物,过氧酸氧化生成反式邻二醇。

D.羰基的还原:

催化加氢的难易次序是(从易到难):

炔>醛>烯>酮。

E.卤代烃水解.F.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反应。

格式试剂与醛酮,酰卤、酸酐、酯等反应也能生成醇。

2.酚的制备:

A.卤代物的水解B.磺酸盐碱溶法。

苯磺酸先和亚硫酸钠反应生成苯磺酸钠,在在300摄氏度下载氢氧化钠里反应生成苯酚钠,在水解生成苯酚。

C.重氮盐的水解D.工业生产方法,异丙苯经过空气氧化,最后生成苯酚和丙酮。

1.醇的化学性质:

A.酸性。

水>醇>氨>烷烃,伯醇>仲醇>叔醇,烷基越大,醇的酸性越弱,酸性越弱,其共轭键的碱性越强,所以叔丁醇钾等是很强的碱要强于KOH,丁基锂则碱性更强,因为烷烃酸性更弱,丁基锂在实验室是很危险的试剂,我昨天用了。

B.和氢卤酸反应,卢卡斯试剂是浓盐酸和无水氯化锌组成的溶液,可用于鉴定伯仲叔醇,伯醇一般在常温下不易反应,加热一定时间后才能观察到浑浊现象,仲醇则不必加热,悦十分钟即可观察到浑浊,叔醇则很快就会变浑浊。

醇与酸的反应,已生成碳正离子从而发生重拍,频哪醇重排就是邻二醇重排生成含有季碳的羰基化合物。

C.与无机酸反应,不重要。

D.与卤化磷反应,合成中经常用到,醇与PBr3反应生成卤代烃再进一步进行很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