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精析专题十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6885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1,019.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真题精析专题十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高考真题精析专题十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高考真题精析专题十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高考真题精析专题十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高考真题精析专题十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高考真题精析专题十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高考真题精析专题十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高考真题精析专题十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高考真题精析专题十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高考真题精析专题十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高考真题精析专题十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高考真题精析专题十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高考真题精析专题十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高考真题精析专题十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高考真题精析专题十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高考真题精析专题十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高考真题精析专题十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高考真题精析专题十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高考真题精析专题十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高考真题精析专题十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真题精析专题十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真题精析专题十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真题精析专题十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真题精析专题十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

(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24)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

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25)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

其直接目的是

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

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2012高考历史上海卷28)档案资料显示,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人口每年增长都在千万以上。

可是1960年人口出现负增长,减少了1000万。

影响这一变化的政治因素是

A.三大改造B.中苏关系C.文化大革命D.“三面红旗”

二.非选择题

(2012高考文综重庆卷39)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时代,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刘汉王朝进入了全盛时期。

丝绸之路开辟后,异国的礼俗、音乐、杂技,也跟着驼群的足迹,注入中土,使汉文化艺术鲜花繁集,灿烂夺目。

汉代哲学以其雄浑的气魄和阔大的模式为以后中国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方向。

当世界上还有不少国家或民族尚处于原始蒙昧之中时,汉代的科学在总体上超过了同时代任何民族之成就。

——摘编自韩养民《秦汉文化史》

材料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个多世纪,在世界上一直处于卑下地位,人家看不起中国人……一九四九年,中国人确实站起来来了……社会主义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资本主义发展几百年了,我们干社会主义才多长时间!

何况我们自己还耽误了二十年。

如果从建国起,用

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

从现在(1992年)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朝文化兴盛的表现。

(6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所及的地区。

(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的任务和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4分)为了早日实现这一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共十四大提出的20世纪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6分)

【2011高考试题】

(2011年新课标文综33)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答案】:

C

【解析】:

工资总额增长等于或小于上缴税利总额增长,也就是保证企业资金积累、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ABD三项都把调整工资作为了主要目的,都排除。

(2011年全国卷文综17)图5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经济政策的变化B.工业结构的调整

C.农业经济的波动D.中苏关系的变化

A

图5中,中国工业总产值在1960年—1962年下降,主要是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错误的经济政策导致;

1962—1965年上升,主要是由于新的经济政策“八字方针”的调整。

(2011年全国卷文综23)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

“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

这一判断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2011年福建省文综19)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

“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办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

”这些就构成了

A.旧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C.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D.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B

从材料时间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可以判断出这时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基本胜利,革命后建立的新中国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是新民主主义经济,故选B。

A项旧民主主义时期是1840年—1919年,与题目的时间不吻合。

C项社会主义

的经济形态以公有制为主,不符合题意,可排除。

D项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只是指合作经济,可以排除。

(2011年福建省文综20)据图5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从1984年起,进出口总量有了明显的增长,所以可以判断这个年代是1984年。

B项是1984年的内容,符合题意,故选B。

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是1980年,排除A。

开发上海浦东地区是1992年,排除C。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2001年,排除D。

(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11)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A.土地的使用权B.土地的用途C.土地的所用权D.土地的规模

从题中图片显示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土地的用途、所有权以及规模都没有发生变化,BCD三项都可排除。

(2011年山东省文综13)图5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

它反映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A项是1992年十四大以后,不选;

B项按课本应是在1984年开始,不选;

D项,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也是在1984年开始开放;

图5所示“个体工商业执照”正好说明国家承认个体所有制经济存在,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28)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

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

”这里描述的是

A.土地改革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11年四川省文综19)图6展现了四川人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这些创举直接得益于

A.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确立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正式形成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只有A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国家的基本方针,在图中所示1980年之前,与题中图片有因果关系;

B项是中共十三大的理论,C项是中共十六提出的目标,D项是中共十四大确立的目标,都是阶段性的方针和目标,都在图中所示1980年之后,与题中图片无因果关系,排除B、C、D三项。

(2011年浙江省文综20)邓小平说:

“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

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

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

”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24)1958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

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体制。

这种体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D.工业化的基础增强

1956年底,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土地已经实现了由私有转变为公有,排除B项;

C项错在“提高”;

D项错在“增强”;

题中四个“统一”可以说明A项,也印证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的农业经营模式。

(2011年广东卷文综18)图6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

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从材料中可知该事件(“水稻高产卫星”)发生的时间为1958年,当时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成为“大跃进”运动的主要标志,与题意相符,选A项。

B项1973年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项1970年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D项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B、C、D三项均与图片时间不符。

二.非选择题

(2011年安徽省文综35—

(2)、(3))

材料二

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

机器主要依赖进口,表1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

表1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

单位:

1000海关两

——摘编自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

材料三

2011年初,“十一五”、十二五”交替之际,农业部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

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告别了以人畜力作业为主的时代,进入了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时代。

——摘自《加速中国农机化进程的强大推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七年纪》,《农民日报》2011年4月2日

(2)指出材料二所显示的中国

近代农业生产力状况,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

(10分)

(3)结合材料三概括中国当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分析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

(12分)

(2011年广东省文综39)

(27分)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刊》(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

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

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8分)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3分)

(2)选择计划经济体制要从20世纪50年代中国国内面临的任务和国际环境分析,其影响要注意从积极与消极、现实与长远角度分析。

(3)实际上是对基础知识的再现与梳理,结合课本内容即可回答。

(4)属于开放型题目,实际上是对前面三个问题的总结认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010高考试题】

(10年四川卷)18.图8是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则广告,发表在1979年6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报首次刊登推销产品的广告。

这一现象的积极作用包括①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提高企业产品质量②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中外合作生产③鼓励企业大胆探索,变革企业经营模式④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C

②项只是图8所述的“现象”,而并非“积极作用”。

(10年上海历史卷)25.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A.推行了土地改革B.组织了人民公社

C.实施了“一五”计划D.发动了“大跃进”

解析:

C。

此题考察第6分册第18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内容。

题干的材料在课文小字中出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体现为一五计划。

(10年安徽卷)17.邓小平曾将一张飞乐音响公司股票作为礼物赠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

依据图5中的信息判断,当时的中国

①已经出现了股份制企业  ②开始建立股票交易市场  ③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  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0年天津卷)9.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

单位:

吨标准煤/万元图中“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A.实行“二五”计划

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建立人民公社

D.开展大跃进运动

(10年山东卷)14.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

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ABCD

(10年全国卷2)19.据统计,到195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总额比1949年12月增加了12倍以上。

这反映新中国

A.迅速实现经济稳定B.经济状况根本好转

C.合理调整了工商业D.人民收入迅速增加

(10年江苏卷)13.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

下列对右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

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货款

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

“上海市装订生产合作社”说明是手工业者加

入手工业也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故正确答案为D。

(10年山东卷)12.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

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

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

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

D

解析:

通过歌谣中“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反映当时山西人有抽洋烟的习惯和使用电话这种新式通讯工具,说明出当时山西的传统习俗收到了冲击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极大的改变,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大足板子毕业生”反映当时的女孩子在民初已经放足,学习新式文化了,说明文化教育不是日渐衰落,而是有所进步。

故排除②。

(10年江苏卷)9.徐珂《清稗类钞》记述:

“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答案:

“男女同意,婚约始定”,反映出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故正确答案为B。

【2009高考试题】

1.(2009年福建文综,18)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A.工业化抗美援朝三大改造B.一边倒人民公社另起炉灶

C.大跃进两弹一星和平共处D.合作化求同存异三个面向缓和

2.(2009年广东历史,13)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解析】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而三大改造完成前,我国国家政权还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在内的新民主主义政权,因此1954年宪法才将国家性质作此表述。

【答案】A

3.(2009年江苏历史,10)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

“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

”此首山歌()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B.富有地域特色

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4.(2009年广东文基,26)1960年底,毛泽东大力提倡调查研究,并于次年亲自深入农村调查。

其目的是()

A.推动“双百”方针的实行B.了解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实际成就

C.决定是否在农村推行人民公社体制D.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倾向

【解析】1960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目的是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倾向。

【答案】D

5.(2009年山东文综,13)下

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

该时期是()

年份

农业(%)

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第一年

26.6

32.1

41.3

第二年

27.2

34.3

38.5

第三年

28.8

36.7

34.5

A.1949~1951年B.1953~1955年

C.1958~1960年D.1979~1981年

6.(2009年全国文综二,15)表11978、1979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

其他经济

类型工业

1978

77.6

22.4

1997

25.5

38.1

17.9

18.5

表1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解析】从图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从1978年单一的公有

制经济,到1997年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

【答案】D

7.(2009年江苏历史,12)分析右图可知,导致中美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美贸易额持续增长

②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经济迅速发展

③中美正式建交,促进了两国问贸易的发展

④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得以加强

 

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解析】此题考查中美关系中的贸易关系,以图表的形式出现,加大了试题的难度。

①时间不符合,中国入世在2001年,④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不一定就得出中美贸易必然要增长,况且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是在1991年。

【答案】B

8.(2009年宁夏辽宁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

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

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

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

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

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

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

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

《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

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

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

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

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

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邓小平:

《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三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

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

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

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

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

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

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

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