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72043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3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析版.docx

《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析版.docx

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析版

专题十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高频考点呈现】

考点一 社会主义制度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考点二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

考点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探索

【高频考点剖析】

考点一 社会主义制度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考点回顾]

1.国民经济恢复

1949~1952年,新中国仅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

(1)特点:

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相结合,优先发展重工业。

(2)成果: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性质:

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意义: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考点深化]

1.工业化与三大改造的关系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可以比作“一体两翼”:

“一体”指社会主义工业这个主体,“两翼”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工业化建设是发展生产力,三大改造是变革生产关系。

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3)从根本上说,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社会主义改造服从社会主义工业化,而社会主义工业化又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

2.“一五”计划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技术弱。

(2)从现实需要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考题印证]

1.(2019·江苏高考·1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A.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C.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

【答案】B

【解析】“一五”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工业化奠定基础,故B项正确;“一五”计划是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没有初步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我国的工业化完成按照规划要到2020年才会完成,故A项错误;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是在“一五”计划前,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无法实现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故D项错误。

2.(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1)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

这表明当时()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答案】D

【解析】据材料“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结合所学我国正在开展以苏联援助为特色的一五计划,意在改变我国工业化基础薄弱的状况,表明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故选D项;材料只是反映借鉴俄国,谈不上与国际前沿接轨,排除A项;科教兴国始于199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反映的是学习苏联经验,排除C项。

3.(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1)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

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答案】D

【解析】根据漫画采矿的信息,结合1953年的时间,可知:

这一时期是一五计划实施初期,D选项正确。

A项是在一五计划完成之后。

B错在“开始”二字。

C项是在1965年。

考点二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

[考点回顾]

1.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2.中共八大——正确方针

(1)内容

①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评价:

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来。

3.“左”倾泛滥

(1)表现:

1958年开始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原因:

急于求成,改变落后局面的心情迫切;没有经济建设经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左”倾冒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3)结果:

经济比例失调,环境破坏,农民的积极性受挫,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4.调整恢复:

1960年冬提出“八字方针”,1962年底,经济形势好转。

5.“文化大革命”浩劫:

国民经济基本瘫痪。

[考点深化]

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核心问题、失误原因及经验教训

(1)核心问题

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②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2)失误的原因

①历史传统的影响。

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

②急于求成心理。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

③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

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④国际环境的影响。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

(3)经验教训

①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②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③国民经济建设必须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留有一定后备力量,并兼顾

重点与一般的关系。

④必须保持政治的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⑤注意从国情、国力出发,在发展速度上,把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

[考题印证]

1.(2015·福建文综·18)图8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

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

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

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答案】D

【解析】“过渡时期”是指1949~1956年,从图中1956年信息可知农业总产值低于工业总产值,故A项错误;“三大改造”期间是指1953~1956年,从图中1956年信息可知农业总产值低于工业总产值,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完成时是在1957年,而1956年后农业总产值在下降,故C项错误;“大跃进”是在1958年,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总产值在不断下降,工业总产值在不断上升,故D项正确。

2.(2015·上海单科·29)右侧的新闻出自哪一时期(  )

A.“大跃进”时期B.土地改革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初期

【答案】A

【解析】该新闻标题中的小麦产量明显不符合实际,忽视客观规律,这是大跃进时期“大放卫星”,浮夸风的体现,故A项正确;土地改革时期,农户实行分散经营,与农业社无关,故B项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与新闻中的浮夸风无关,故C项错误;改革开放初期,撤销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户实行分户经营,与农业社无关,故D项错误。

3.(2015·广东文综·16)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

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

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答案】D

【解析】依据时间“1961年”可知,当时的农村处于人民公社下的生产状态,土地所有

制没有发生改变,故A项错误;农业合作化出现于1953—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60—1963年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由材料中“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家庭式作业”分析可知,这则材料可以作为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源的例证,故D项正确。

4.(2015·海南单科·24)1957年底到196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3101万猛增至5969万。

这主要是因为(  )

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B.“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

C.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D.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

【答案】B

【解析】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是指从1953—195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58年我国开展“大跃进”运动,掀起了大炼钢铁运动,因此这一时期职工人数猛增,故B项正确;公私合营完成是1956年底,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在材料中未体现,且与职工人数增长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考点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探索

[考点回顾]

1.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

(2)内容:

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

(3)意义:

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原因:

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

②意义: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国有企业改革

①内容:

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以产权制度改革和股份制改革为主要内容。

②意义:

增强了企业竞争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①目标:

1992年,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发展: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过程

①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②1984年开放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1985年以后,闽东南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④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⑤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特点:

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地省会开放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考点深化]

1.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2)以改革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3)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

2.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调整

主要原因

核心内容

结果

土地改革

(1950—1952年)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

产力的发展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

民土地所有制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

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农业合作化

(1953—1956年)

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

的需要

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

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人民公社化

(1958年)

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

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

促进经济发展

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后至今)

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农业合作化和

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实行

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

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

负盈亏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

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中国对外开放形成点线面、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

(1)“点”是指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时间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

经济特区的成功创办产生了强烈的辐射作用,引来开放的高潮。

(2)“线”是指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

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面”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向内地延伸。

(4)全方位:

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

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

(5)多层次:

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以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地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6)宽领域:

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对外开放。

[考题印证]

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1)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

这些政策(  )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A

【解析】由材料“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收,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

社队企业”可知国家在贯彻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故选A项;1979~1981年中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导的计划经济体制,私营企业发展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完善了”表述过于绝对,材料时间只是刚实行的几年,1982年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进一步稳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2.(2018.4·浙江高考·12)改革开放对于现代中国的发展,犹如一次“壮丽的日出”。

开启这一伟大历史转折的重要会议是(  )

A.中共八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D.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答案】B

【解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故A、C、D项错误,故B项正确。

3.(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1)

表2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

万个)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表2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答案】A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的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助于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出现材料中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农业以外的其他行业,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城乡一体化无关,故B项错误;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只体现出工业整体的发展,没有涉及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故D项错误。

4.(2018·海南高考·13)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供应粮油。

城镇间人口迁移和农业人口进城都要办理“粮油关系”。

2001年国家正式取消这一做法,其目的是(  )

A.消除城乡区域差别B.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C.完善市场经济体制D.开启农产品商品化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可得出计划经济控制“粮油关系”,因此取消“粮油关系”目的是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这与消除城乡区域差别无关,故A项错误;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无关,故B项错误;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是在粮油供给和消费关系方面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与开启农产品商品化无关,故D项错误。

【高频考点练兵】

1.(2019·惠州三模)1953年毛泽东在全国财经会议指出:

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此言论(  )

A.推动社会主义改造

B.表明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发展

C.贯彻落实宪法精神

D.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53年毛泽东……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可知,此言论有利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故选A项。

2.(2019·遂宁一模)下图为创作于1953年的一幅木刻画《售余粮》。

这一作品反映出当时(  )

A.国民经济恢复活跃了农村市场

B.国家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建设

C.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生产热情

D.农村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木刻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政府开始大规模收集余粮以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1953年农民售余粮是将粮食出售给国家,并未涉及农村市场,排除A项;土地改革完成于1952年,1953年已开始农业合作化,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农民售余粮不能直接反映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质的改变,排除D项。

3.(2019·武汉一模)1952年我国出口贸易额中,工矿产品占18%,到1957年已经上升到28%。

这部分工矿产品包括棉布、针织品、自行车、缝纫机、暖水壶、啤酒、其他各种名酒、罐头、纸烟、金笔、纸张、钢材、玻璃、水泥等。

这表明了当时我国(  )

A.外交事业取得了重大突破

B.满足国内工业化发展需要

C.根本扭转了经济发展困难

D.掌握了世界经济运行规律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年,我国推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材料中出口产品“棉布、针织品、自行车……”都是轻工业产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为工业发展筹措资金,故选B项;根据材料“我国出口贸易额”可知涉及出口产品,不是国家关系,排除A项;材料所涉及的工矿产品主要是轻工业产品,不能从根本上扭转经济发展困难,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我国掌握了世界经济运行规律,排除D项。

4.(2019·开封一模)1956年初,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取得胜利的形势下,毛泽东做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报告阐述了“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上,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以便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等问题。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

B.经济建设中出现“左”倾苗头

C.制定“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D.学习苏联建设的经验

【答案】A 

【解析】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是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正确分析,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故选A项;《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不能体现经济建设中出现“左”倾苗头,排除B项;“一五”计划制定于1953年,而且以发展重工业为主,材料体现的是农、轻、重及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均衡发展,排除C项;苏联的建设经验是经济上优先发展重工业,与材料题意不符,排除D项。

5.(2019·福州二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农业生产明显落后,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所需的高额资本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逐步推行计划经济,启动工业化建设。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实行计划经济是基于现实需要

B.工业化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C.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

D.国家战略左右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推行计划经济的目的是为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筹措资金,是从实际出发的结果,故选A项。

6.“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为此中共中央(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

C.推行了公私合营

D.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把广大农户组织起来,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故选B项;A项是属于“一五”计划的特点;C项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D项是把土地使用权放给农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不符合题意。

7.(2019·乐山一模)下图是我国1952-2002年国民收入变化图。

其中,国民收入迅速增长主要得益于(  )

国民收入(元)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B.开展经济体制改革

C.推行“科教兴国”战略D.市场经济体制形成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82年后国民收入迅速增长,可知主要得益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故选B项;1956年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材料1982年起迅速增长时间不符,排除A项;1995年推行“科教兴国”战略,与材料1982年起迅速增长时间不符,排除C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与材料中1982年的时间节点不符,排除D项。

8.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

万个)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A.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B.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答案】D 

【解析】表格数据反映了1982年到1988年我国乡镇企业发展中,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非农产业迅速增加,这一变化说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故选D项。

9.1991年3-4月间,上海《解放日报》接连发表多篇署名文章,呼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认为“如果我们仍然囿于‘姓社还是姓资’的诘难,那就只能坐失良机”。

“新思路”是指(  )

A.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B.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C.完善计划经济体制

D.发展市场经济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呼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认为“如果我们仍然囿于‘姓社还是姓资’的诘难,那就只能坐失良机”可以看出实际上是主张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发展市场经济,故选D项。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