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阴晴吴冠中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7756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画里阴晴吴冠中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画里阴晴吴冠中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画里阴晴吴冠中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画里阴晴吴冠中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画里阴晴吴冠中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画里阴晴吴冠中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画里阴晴吴冠中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画里阴晴吴冠中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画里阴晴吴冠中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画里阴晴吴冠中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画里阴晴吴冠中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画里阴晴吴冠中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画里阴晴吴冠中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画里阴晴吴冠中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画里阴晴吴冠中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画里阴晴吴冠中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画里阴晴吴冠中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画里阴晴吴冠中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画里阴晴吴冠中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画里阴晴吴冠中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画里阴晴吴冠中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画里阴晴吴冠中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画里阴晴吴冠中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画里阴晴吴冠中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为什么?

  第四段问题设计:

(1)为什么有人会认为“江南不宜画油画”?

  

(2)“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

?

则鱼和熊掌

  是可以兼得的。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4.小组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拨

  阅读第一段

  

(1)第一段写了什么?

  明确:

由窗外雨景引出了潘天寿先生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

(2)窗外是怎么样的景色?

桃红柳绿,春雨霏霏。

作者把这幅美景比作“浓酣的水彩画”,水彩画给我们透明、湿润的感觉,而“浓酣”不仅告诉我们色彩的浓重,更让我们感受到这雨中春景带给人酣畅淋漓的快感。

潘天寿先生的这句题画诗确实与这雨中春景珠联璧合。

明确:

“湿”。

作者不仅需要这一词所带来的意境,更需要用这一词引出“画家的审美触觉”,可见这一句引用时全文的起笔。

  朗读课文第二段:

(1)“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

反衬的手法,突出了雨后大自然的美丽怡人。

(2)为什么湿了的大自然景色格外有韵味?

因为“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使本来不协调的颜色也协调了起来,使大自然增加了另外一种美感,当然更有韵味。

正如苏轼诗中所咏: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可是作者留学法国多年,而且学的主要是西洋画和水彩画。

那么作者到底是如何处理传统和西洋的关系?

  阅读第三段:

  作者说,“他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即使是吸引的水彩画,“从意境和情趣方面看,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

这是因为中国画和西洋画对阳光、阴雨的感受和表现截然不同。

西洋画崇尚阳光追求强烈的色彩感,即使画风雨,也只是理性地写实地表现其形态,仅仅把它当作大自然的一种形态。

而中国话画中的风雨确实一种意境,一种情致。

(可用两幅典型的中国画和西洋画做比较)。

“喜欢画阴雨和微雨天的景色”的吴冠中的绘画风格当然“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了。

  他学的是西画,追求的却是中国画的高远趣味,作者把两者统一于他的创作中了。

*读到这里,我们已隐隐体会出作者的创作主张了。

  读最后一段:

  

(1)为什么有人会认为“江南不宜画油画”?

“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

(2)“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

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

前半句:

西洋画法需要吸收中国的传统技法。

(借代的修辞手法)

  后半句:

中西两种绘画技巧和审美趣味应该结合起来。

  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为比喻,巧妙地告诉我们:

阴晴两种审美趣味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而是可以并行不悖。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艺术观点:

糅合中西方的绘画技巧、绘画方法。

详细地说:

既继承我国传统绘画的技巧,又借鉴现代西方绘画技法,在他的画作中同时体现了阴、晴两种审美趣味。

  六、课文总结

  1、*文字简短,作者采用起、承、转、合的传统方法来安排*,层层铺垫,娓娓道来,篇末明志。

  2、*论述的是艺术创作的重大原则问题,却选择了一个很小的切入点,进从中外画家对阴晴的不同感受、不同主张、不同表现着笔,可谓“小中见大“。

  3、语言鲜明生动,多用修辞,幽默诙谐,充满智慧。

  七、布置作业

  有一段话来描写你所感受到的雨景,100字左右。

  

  画里阴晴(吴冠中)教学设计2

  一、教学要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面对“阴雨”,有的人感到遗憾和无奈,而有的人却感到韵味无穷。

同样是风景画,西洋风景画崇尚阳光,对“晴”过分追求;

而作者却更推崇“阴”的朦胧,更偏爱风雨归舟的朦胧美。

江南的微风细雨总让人感觉到诗情画意,尽管生在江南,长在江南的我们有时对于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也会感到不耐烦。

但是在连续的几天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后,我们往往又会情不自禁地怀念起纷飞飘坠的雨丝、淅淅沥沥的雨声了。

而在有着特别敏锐的审美触觉的画家眼里,这丝丝细雨又该有怎样的韵味呢?

今天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就要跟我们谈谈“画里阴晴”。

  

(二)范读全文、整体感知:

  1、*在结构上的特点大致符合起、承、转、合的传统写作技法。

2.观点

  在层层铺垫、步步蓄势的基础上,正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寻找相适应的技法”,换言之,即艺术贵在创新。

  3.文题

  以“画里阴晴”为题,既是对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又隐含了作者的观点:

阴晴可以同画,中西应该合璧,艺术在于创新。

同时,这样的文题又突出了*的诗情画意。

  开阔眼界,以*为引子,接受更多关于绘画的知识积累。

*思路很有特色,起、承、转、合,既传统又实用,可引导学生仿写。

  (三)分析课文:

  1、细读第一段:

  由窗外雨景引出了潘天寿先生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

  桃红柳绿,春雨霏霏。

  (3)这句诗中最富韵味的是哪一个词?

  “湿”。

作者不仅需要这一词所带来的意境,更需要由这一词来引出“画家的审美触觉”这一话题。

可见这一句引用是全文的起笔。

  2、朗读课文第二段:

  反衬的手法,突出了雨后大自然的美丽怡人。

  因为“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使本来不协调的颜色也协调了起来,使大自然增加了另外一种美感,当然更有韵味。

  可见,在对雨意的独特感悟上作者并不缺少知音。

确实,那风情雨意曾被多少文人骚客化入文意,化为诗意。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丝丝杨柳丝丝雨”,“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历来的中国的画家更是“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

中国的诗者、画家都从雨中找到了别具风格的意境。

这微风细雨已不再是自然现象,而有着浓浓的文化意蕴,有着万般风情。

  西洋画重形似,而中国画重神韵;

西洋画是写实的,中国画是象征的。

中国画追求传神,追求意境,画的是心中的景,而非眼中的景。

雨湿的山水草木有着别样的韵味、情调,表达着不同的意境。

所以被内心有着深深的传统文化情结的作者所赞赏,,并融入他的绘画中。

  3、阅读第三段:

  这是因为中国画和西洋画对阳光、阴雨的感受和表现截然不同。

西洋画崇尚阳光,追求强烈的色彩感,即使画风雨,也只是理性地写实地表现其形态,仅仅把它当作大自然的一种形态。

*读到这里,我们已隐隐体会出作者的创作主张了。

  4、读最后一段:

(1)为什么有人会认为“江南不宜画油画”?

(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前半句的意思是:

油画家只注重强烈的色彩,难以把握江南阴湿景色的韵味。

后半句:

他的技法不够高。

(文中说得委婉而已。

副词“大概”、连词“或者”表示作者一种很有礼貌的推测,使得语言婉转。

)(3)第三句话是什么意思?

艺术创作不能墨守成规、泥古不化,西方的技法或我国传统的技法都不是到处适用的灵丹妙药。

不同的表现对象需要与它相适应的技法。

——“艺术贵在创新”,而且是永远需要创新。

(4)“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

(借代的修辞手法)后半句:

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为比喻,巧妙地告诉我们: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艺术观点:

作者既对我国传统绘画有很深的造诣,又洞悉西洋油画、水彩画的优点和不足,因此,他的油画中渗进墨韵,水墨画中也借鉴水彩、油画技法,同时在油彩和墨彩中探索。

(5)下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是不是表示作者对自己立场的动摇?

这样说是用比喻的手法、幽默诙谐的语气来表示他的自谦。

作者以解嘲的语气说:

我的两个画种都不纯了,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

其实,画家终身探索的,正是油画的民族话和中国画的现代化,是兼取二者之长而创造出新的技法,新的风格,因为艺术贵在创新。

墨守成规,盲目模仿,都是没有出路的。

用作者自己的话更能说明他的艺术观:

“画种只能在发展中得到保留,如不发展,便只能淘汰。

”至此,作者在层层铺垫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结论:

要中西兼用、阴晴兼画,创造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

总结:

  2、*论述的是艺术创作的重大原则问题,却选择了一个很小的切入点,进而从中外画家对阴晴的不同感受、不同主张、不同表现着笔,可谓“小中见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语)。

一位艺术家也曾说过:

“艺术是喜新厌旧的,任何重复必然会使人产生疲倦。

”这句话对人不无启迪。

绘画领域气象万千、浩瀚无际,有着种.种的未知、种.种的可能,因此绘画艺术更贵在创新,勇于突破,举一反三,自由地抒写性情,以期达到一种完美的境界。

教学后记:

*短小精悍,言简意赅。

教学中突出的是理清*的思路,这就须深入字里行间把握作者思维跳跃的脉搏,引导学生顺着行文前进,理解作者是如何一步步起、承、转、合,最终得出结论。

但是在对*的探讨上学生总显得力不从心,似懂非懂。

自己的看法更无从谈起。

  附:

诗心雨韵

  学生回想跟“雨”有关的诗句。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绿垂风折柳,红绽雨肥梅。

”“晴来喜鹊无穷语,雨后寒花特地香。

”“天街小雨润如酥。

”“梨花一枝春带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画里阴晴(吴冠中)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解读。

  2.领会课文主旨,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作中体现它的创新思想的。

  3.品味课文语言,学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解读。

【教学难点】

  品味课文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放映运动会照片)采访一下我们的班长:

(1)你们班在本次运动会中表现怎样?

(2)作为班长你认为本班同学在学校运动会中最值得骄傲的是什么?

  (3)请说说你代表本班同学领奖时的感受。

  不过从天气方面来说,也有一点小小的遗憾——第三天下雨了。

  2.(放映花伞下的恋人)随意采访一两位同学:

(1)这幅画画的是什么?

请你描述一下。

  

(2)你觉得这幅画的意境美不美?

为什么我们会感到美呢?

天还下着雨呢。

同样的阴雨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呢?

前者是从实用的角度来感受,后者是从审美的角度来感受,角度不同,感受自然就不一样了。

  3.揭示课题。

  二、范读课文

  1.《画里阴晴》的作者是谁?

请学生板书并读出来。

掌握“冠”这一多音字。

  2.范读课文,思考:

  你能从课文中了解到作者吴冠中的哪些情况?

请找出具体语句说明。

  三、读后讨论

  1.你能从课文中了解到作者吴冠中的哪些情况?

  

(1)故乡江苏宜兴。

  

(2)职业画家。

  2.细读,深入了解吴冠中的具体情况,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语言,领会课文主旨。

  

(1)第一段:

  ①用审美的眼睛来看世界。

  

(2)第二段:

  ②对色彩特别敏感(分得特别细)。

如光是一个绿色,课文中就有墨绿、嫩绿、草绿、暗绿之分。

红土经雨后,湿了,成了棕红色。

  ③看到景物后的联想(用的修辞)跟画有关。

如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

雨后,有些景物朦胧了,有些形象突出了,似乎那位宇宙在画家在挥写不同的画面,表达着不同的意境。

④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作者从传统文化(中国画、中国古典诗歌)中找到了渊源,觅到了知音。

“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

斜风细雨不须归?

的诗境。

”还有对潘天寿诗的引用。

  (3)第三段:

  ⑤擅长画水彩画、水墨画和油画。

  ⑥特别喜欢画阴雨天景色。

  ⑦糅合西洋画和中国画的技法,各取所长。

用水墨画的意境和情趣来画水彩画。

油画和水墨画技法上面兼容。

  ⑧不赞成中西画家对阳光的过分偏爱,对“晴”的过分追求。

  (4)第四段:

  ⑨认为美术创作永远需要创新(艺术贵在创新)——对绘画的认识:

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寻找相适应的技法,现成的西方的和我国传统的技法都不很合用。

也就是艺术贵在创新。

  ⑩阴和晴两种审美趣味可以并行不悖。

阴雨天也可以画成油画。

  (5)先让学生综合起来说说吴冠中的情况,然后根据以上各方面整理成幻灯片,进行总结。

  画里阴晴(吴冠中)教学设计4

  一、教学设想

  《画里阴晴》是吴冠中先生的一篇美文,*娓娓道来,文字朴实、准确而又充满了诗意。

历来的教参和大部分教师都是从“艺术贵在创新”和结构上的“起”“承”“转”“合”入手来安排教学。

  然而细细品味此文,笔者认为教读这一课,无论是从吴老的艺术主张还是从文本的写作技巧入手都不能真正读懂吴老。

因此,笔者尝试从作者的品格入手,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来进行这一课的教学。

  讲座的题目叫《要留大美在人间----吴冠中先生的中国风骨》,与学生一起从课文中寻找概括吴冠中先生精神的三个词语:

(一)淡泊宁静;

(二)方正不苟;

(三)和而不同。

同时让学生明确这正是中华民族世代相承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成就了“大美”。

  二、教学目标

  

(一)学习吴冠中先生的精神,了解产生这种精神的世代相承的中国文人风骨。

  

(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以及产生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基础。

  (三)简单涉猎中西方美学方面的一些常识。

  (四)时间安排:

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专题讨论的形式进入课文学习,题目《要留大美在人间——吴冠中先生的风骨》,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大美?

为什么不说精神,而说风骨?

带着问题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找一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然后让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对于雨,主人和“我”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主人:

遗憾,“我”:

浓酣的水彩画。

此处要明确“浓酣”的意思:

浓重,尽兴,畅快。

  2.为什么主人和“我”会有不同的感受,从文中找出词语(主人:

匆忙,“我”:

敏锐的审美触觉)主人忙着干什么?

(出示一张图片:

想收集一些中国画方面的常识,结果输入zhongguohuaXX结果是“中国黄金”“中国黄金价格”等等,让学生明白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人们现在最需要的是一颗沉静从容的心。

面对周围的一切要学会“慢慢地走,欣赏啊”。

介绍一下吴冠中先生,他是中国目前作品拍卖价格最高的画家,但他本人却住在七十多平米的房子里,画都捐给了博物馆,甚至不留给子女。

总结出吴冠中先生的第一个性格---“淡泊宁静”。

而这种性格正是中国古人对人格的基本要求。

《礼记》中的“温柔敦厚”,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吴冠中先生身上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世代相承的民族精神。

  3.让学生从第一自然段找出能够表现吴老“淡泊宁静”的地方。

(桃花后用逗号而不用叹号,明确中西方画家在美景面前的不同态度,外国画家面对波涛滚滚的大海,巍峨峻峭的山峰心潮澎湃,情绪激昂,有着无法遏制的激情,梵高即是一例。

而中国画家却能以一颗沉静平和的心来对待,因此中国画家多高寿,除了山川烟霞的滋养外,最重要的是有一颗淡泊宁静的心,注重人格上的自我修炼。

  4.讨论中国艺术家的激情问题。

(中国艺术家不仅有激情而且是更高层次的激情,面对自然他们已经“物我两忘”,将自然当成了自己的朋友或者生命中的一部分。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与自然进行着精神的交流,“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孔子有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中国的艺术家已经达到了“乐”的地步,而外国艺术家还停留在“好”的阶段。

中国艺术家的这种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5.共同体会“默看细雨湿桃花”,让学生回答,看到这句诗联想到了什么?

(可能会想到踏歌送别的汪伦,可能会想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桃源百姓,也或许会想到崔护在迎娶那位人面桃花的姑娘吧!

结论:

美在于不同人的体验。

  (三)朗读第二自然段,讨论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1.对于“湿”,常人和艺术家的不同感受。

(常人:

不舒服,艺术家:

有韵味。

  2.让学生从第二自然段寻找“韵味”的表现。

(A、美在和谐:

人与自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然与自然“烟笼寒水月笼沙”,物与自然“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人与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美在朦胧: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中最缥缈的作品,伊人是男是女,抑或是某种理想和追求,但在诗中却是那么的可望而不可即,永远的在水一方。

C、美在含蓄: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让别人不忘自己表达的多么含蓄。

  3.让学生讨论:

中国人喜欢“雨”,“一切景语皆情语”是不是说中国人就有一颗潮湿的心呢?

(中国自古以来就提倡快乐的教育,举《侍坐》中的句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那自由快乐的情景至今仍令人向往。

  4.根据一、二两个自然段中描述的景物,比如,柳丝、桃花、绿竹、春风等等,让学生融入情感写一首诗或者一句话。

  5.教师展示学生作品和教师自己的作品,学生作品略,教师作品展示如下:

  

(1)将两段中所有的景物找出来,模仿《天净沙·

秋思》写一曲小令。

  天净沙·

默看细雨湿桃花

  柳丝古树新芽,

  绿竹红土桃花,

  山林茶场村落。

  风雨挥洒,

  韵味浓酣国画。

  让学生讨论:

这首诗是模仿《天净沙·

秋思》,但为什么没有原作美?

这首小令只是对词语的罗列,没有画面感,不能使读者产生联想和想象,也就是说没有意境,不够含蓄,所以不美。

  

(2)再出示一首:

  无题

  绿竹有斑妃子泪,

  桃花无语夫人心。

  柳丝不解离人恨,

  雨中空摇妖柔枝。

  让学生讨论,整首诗是否美?

前两句运用娥皇、女英泪染绿竹,息夫人三年不和楚王说话的典故,整首诗虽然含蓄,但还是不够美,原因是全诗没有感情的倾注,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

(3)出示一句话,这是笔者女儿写的:

  寂寞的时候,月亮陪我数星星。

  让学生讨论这句话是否美?

这句话虽短,却融进了写作者的情感,因此是美的。

但只能算“小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

(只是个人的情感,没有上升到普遍的人类情感。

  (四)总结一、二自然段

  1.中国人的审美情趣是什么?

美在和谐,美在含蓄,美在朦胧,美在意境,美在情感,美在不同人的不同体验。

  2.出示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几副中国画:

齐白石的画《螃蟹》,让学生讨论中国画中的“留白”(此时无物胜有物)。

不独绘画有留白,诗词中也有留白,让学生思考并举例。

再出示齐白石的另一副画《蛙声十里出山泉》,让学生讨论中国画的意境。

  3.中国人的这种审美情趣产生的基础是什么?

淡泊名利,宁静修身,温柔敦厚。

这是中国古人对人格的基本要求,正是“淡泊宁静”让中国人具有了充满诗意的心灵。

  (五)布置作业

  从古诗词中,探寻中国古人的诗意人生。

吴冠中先生说,中国人画画喜欢阴,那么就以中国人的“恋雨情结”为内容,寻找跟雨、雪、湿等有关的古诗词,体验古人的审美情趣。

  第二课时

  

(一)阅读第三自然段,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对于西洋画和中国画,作者是一种什么态度?

(喜欢中国画,主要是喜欢中国画的意境。

  2.根据本段内容讨论西洋画美在哪里?

(科学的分析,技巧的运用)中西方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审美观?

(哲学基础不同,因为我国地处北温带,气候温和,适合农耕,衣食无忧的生活让中国人形成安于现状、热爱自然、沉静内敛的个性,很少把眼光投向宇宙,更多的是关注人的心灵,注重修身,重视人伦,重视道德,轻视功利。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也说“舍生取义”。

这些就形成了吴冠中的品质——淡泊宁静。

而外国的文明主要****于古希腊,那里境内多山,四周多海,只有很少的土地,因此大部分人只能靠海洋生活,海上的生活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