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19246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出示下表,填表。

时间/时

路程/千米

思考:

在填表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点拨:

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2)计算路程与对应时间的比值。

师:

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指出:

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作一定,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是:

=速度(一定)。

(板书)

教师小结:

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

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2.教学教材第57页的“试一试”。

(1)出示表格。

(2)观察表,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写出几组对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并比较比值的大小。

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

=单价(一定)。

(3)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比较这两道题,思考并讨论这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小结并板书: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作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作成正比例关系。

(4)通过例题,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5)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呢?

=k(一定)

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表示正比例的式子想一想:

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3.教学例2。

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

点A表示1小时行80千米,点B表示5小时行400千米。

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说一说其他各点表示的意义吗?

2小时行160千米;

3小时行240千米;

4小时行320千米;

6小时行480千米,7小时行560千米。

图中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吗?

(在)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还能知道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生1:

根据图中信息,我发现了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一定的,都是80。

生2:

当时间变化时,路程也随之变化。

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并且比值一定,所以它们成正比例关系。

路程和时间是相关联的两种量,并且比值一定。

所以,我们可以判断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学生独立解答:

根据图像判断,这辆汽车2.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行驶44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学生解答后,集体反馈,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之后,引导学生分析“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的条件”,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含义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又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生活中成正比例关系存在的数量很多】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体会。

正比例的意义和图像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作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作成正比例关系。

=速度(一定)  

正比例图像是一条直线。

1.学习方式的一点点转变,带来学习效果的一大块进步。

要改变以往接受式的学习,多给学生探索、动手操作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探索中自主发现规律。

实践表明,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喜欢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

在正比例的练习中,学生都能够用除法去验证结果是不是一定的,从而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可见教学效果非常好。

2.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放慢学习速度,有助于概念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正比例意义一课包含的难点很多,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的图像都是教学的难点,如果把这些知识都集中在一堂课中,学生囫囵吞枣,理解得不深不透。

本节课把教学目标定位于正比例的意义,并且在发现规律上重点着墨,看起来好像是浪费了很多时间,俗话说:

“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已经深刻理解了重点词“相关联的量”“比值一定”的含义,为后继学习扫清了障碍。

A类

下图表示每小时行驶60千米的汽车1小时、2小时、3小时……所行使的路程。

4.5小时呢?

(考查知识点:

正比例;

能力要求:

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B类

下面是甲、乙两个工程队挖水渠进度统计图。

(1)你认为哪个队施工速度快?

为什么?

(2)如果丙队每天都挖80米,请你在图中画出丙队的施工“线”。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这辆汽车2.5小时行驶150千米,4.5小时行驶270千米。

B类:

(1)我认为甲队的施工速度快,因为从图上能看出来甲队每天挖水渠40米,乙队2天才挖水渠40米,每天只挖20米,所以甲队的施工速度快。

(2)如图所示:

教材习题

教材第57页“练一练”

1.

(1)答案不唯一,例如:

25:

1=25 50:

2=25 100:

4=25 比值都相等。

(2)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正比例。

因为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生产零件的数量÷

时间=每小时生产的零件数量(一定),也就是比值一定,所以生产零件的数量与时间成正比例。

2.做的套数和用布的米数成正比例。

因为做的套数和用布的米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用布的米数÷

做的套数=每套用布的米数(一定),也就是比值一定,所以做的套数和用布的米数成正比例。

教材第58页“练一练”

(1)小玲打字的数量和所用的时间成正比例。

因为打字的数量和所用的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打字的数量÷

时间=速度(一定),也就是比值一定,所以打字的数量与所用时间成正比例。

(2)

(3)小玲5分钟可以打字250个;

打750个字需要15分钟。

教材第59~60页“练习十”

1.订阅《趣味数学》的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因为总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总价÷

数量=单价(一定),也就是比值一定,所以订阅《趣味数学》的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2.

正方形边长/cm

1

2

3

4

正方形周长/cm

8

12

16

正方形面积/cm2

9

  3.

(1)他们骑车行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因为他们骑车的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路程÷

时间=速度(一定),也就是比值一定,所以他们骑车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他们20分钟大约行5千米;

行10千米大约要用37分钟。

4.

(1)10 15 20 25

(3)购买彩带的总价和长度成正比例。

因为总价和长度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总价÷

长度=单价(一定),也就是比值一定,所以购买彩带的总价和长度成正比例。

(4)购买3.5米彩带需要17.5元。

5.

(1)

(2)物体的质量与弹簧伸长的长度成正比例。

因为物体的质量和弹簧伸长的长度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弹簧伸长的长度÷

物体的质量=挂每千克物体弹簧伸长的长度(一定),也就是比值一定,所以物体的质量和弹簧伸长的长度成正比例。

(3)如果挂上质量5千克的物体,弹簧应伸长1.25厘米;

要使弹簧伸长4厘米,应挂上16千克的物体。

反比例的意义。

(教材第61~62页)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引导学生总结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联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购买练习本的价钱:

0.80元,1本;

1.60元,2本;

3.20元,4本;

4.80元,6本。

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教学例3,提出观察思考要求。

(1)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2)学生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回答:

笔记本的单价扩大,可购买的数量却缩小;

笔记本数量缩小,单价却扩大。

表中的两个量是笔记本的数量和单价。

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60。

(3)教师点拨:

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积一定)

教师提问:

60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笔记本总价一定)

购买笔记本的数量、笔记本的单价和笔记本的总价,怎样用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单价×

数量=总价(一定)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反比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

y=k(一定)

借助学生已经掌握的正比例的意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反比例的意义,并在拓展延伸中巩固提高对本节知识点的掌握以及灵活应用】

反比例的意义

 单价×

   两种相关联的量,如果其中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变化,如果这两个量的积一定,

 这两个量叫作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作成反比例关系。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反比例:

1.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正比例的基础。

正比例与反比例在研究意义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共性,有利于学习。

2.对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加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区别不同的概念,巩固了知识。

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从身边的现实生活中发掘素材,组织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

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了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创设了现实背景并激发了积极的情感态度。

1.填空题。

(1)两种(    )的量,一种量(    ),另一种量也随着(    ),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数(    ),这两种量就是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作(    )。

(2)用字母表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    )。

(3)在速度、时间、路程三个量中,(    )一定时,(    )和(    )成反比例。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正确的画“􀳫

”,错误的画“✕”)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  )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的数量和没有做的题的数量。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3.下表中的x和y成反比例,在表中空白处填上适当的数。

x

5

20

10

y

60

30

6

  4.A、B、C三种量的关系是B×

C=A。

(1)当A一定时,那么B和C成(    )比例;

(2)当B一定时,那么A和C成(    )比例;

(3)当C一定时,那么A和B成(    )比例。

反比例;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煤厂有煤600吨,运输队4次共运走120吨,照这样计算,运17次后还剩多少吨?

(用比例方法和算术方法解答)

1.

(1)相关联 变化 变化 乘积一定 成反比例关系 

(2)x×

(3)路程 时间 速度

2.

(1)􀳫

 

(2)􀳫

 (3)􀳫

 (4)✕ (5)􀳫

3.12 6 1 2 15 10 30

4.

(1)反 

(2)正 (3)正

90吨

教材第61页“试一试”

(1)5 6 工作时间是随着工作效率的变化而变化的。

(2)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240。

(3)这个乘积表示的实际意义是工作总量,即要生产的240个零件;

用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一定)。

(4)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

因为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一定),也就乘积一定,所以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

教材第62页“练一练”

12×

500=6000 15×

400=6000 20×

300=6000 积都相等。

(2)每袋装的粒数和袋数成反比例。

因为每袋装的粒数和袋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每袋装的粒数×

袋数=这批水果糖的总粒数(一定),也就乘积一定,所以每袋装的粒数和袋数成反比例。

2.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成反比例。

因为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每天运的吨数×

需要的天数=这批水泥的总吨数(一定),也就乘积一定,所以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成反比例。

教材第63~65页“练习十一”

1.装配计算机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一定),也就乘积一定,所以装配计算机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

2.

面积/cm2

长/cm

宽/cm

周长/cm

14

  

(1)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与宽成反比例。

因为长和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长×

宽=长方形的面积(一定),也就乘积一定,所以长和宽成反比例。

(2)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与宽不成反比例。

因为周长是长与宽的和,不是它们的积一定,所以长与宽不成反比例。

3.1

 

4.

(1)圆柱的底面积和高成反比例。

(2)钢材的体积和钢材的质量成正比例。

(3)小明的年龄和身高不成正比例也不成反比例。

(4)圆的直径和圆的周长成正比例。

5.

(1)40 80 120 160 200 240 280

(2)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

4000。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因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

=比例尺(一定),也就比值一定,所以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3)12×

40=480(m)

6.

(1)12 18 30

每天看的页数和看的天数成反比例关系。

因为每天看的页数和看的天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每天看的页数×

看的天数=这本书的总页数(一定),也就乘积一定,所以每天看的页数和看的天数成反比例。

(2)60 45 30 18 120 135 150 162

已看的页数和剩下的页数不成比例。

因为已看的页数和剩下的页数的和一定,既不是比值一定,也不是积一定,所以已看的页数和剩下的页数既不成正比例,也不成反比例。

7.

(1)每排的人数和排数成反比例。

因为每排人数和排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每排人数×

排数=参加团体操的总人数(一定),也就乘积一定,所以每排人数和排数成反比例。

(2)浇树的时间和浇树总棵数成正比例。

因为浇树的时间和浇树总棵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浇树总棵数÷

浇树的时间=每分钟浇树的棵数(一定),也就是比值一定,所以浇树的时间和浇树总棵数成正比例。

(3)地砖的块数和铺地的面积成正比例。

因为地砖的块数和铺地的面积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铺地的面积÷

地砖的块数=每块地砖的面积(一定),也就比值一定,所以地砖的块数和铺地的面积成正比例。

(4)每天接待顾客的数量与营业额不成比例。

因为它们的比值不一定,积也不一定,所以接待顾客的数量与营业额不成比例。

(5)商品的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

因为商品的单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单价×

数量=总价(一定),也就乘积一定,所以商品的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

8.

24

  

(1)4x=y

(2)y和x成正比例。

因为x和y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

=4(一定),也就比值一定,所以成正比例。

大树有多高。

(教材第66~67页)

1.通过测量、计算、比较,发现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的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2.应用发现的规律,测量出大树的高度。

3.通过探索、发现、经历实验、比较发现规律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

应用发现的规律,测量出大树的高度。

发现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的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不同高度的竹竿、尺子。

同学们,要想知道一棵大树的高度,可以怎样做呢?

学生可能会说:

·

先了解附近建筑物的高度,再通过比较,估计大树有多高。

在阳光下,不同高度的物体,影长是不一样的。

物体高度和影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要解决这些问题,看来我们应该通过实验,看看其中究竟有没有规律?

有什么规律呢?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1.实验操作。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实验进行活动。

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活动要求,注意安全。

(课件出示:

活动要求,具体内容如下)

(1)在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平坦的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

(结果取整厘米数)

(2)把几根不同长度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

(3)小组内合理分工,做好测量数据的记录,并计算比值。

(4)比较每次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到操场上进行活动;

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小结:

在阳光下,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量几根同样长的竹竿,其影长相等;

在阳光下,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测量不同的竹竿,竹竿长度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或者说竹竿影长和竹竿长度的比值是相等的)。

2.解决问题。

你能应用实验活动中发现的规律,通过测量和计算求出大树的高度吗?

怎么做呢?

当然能了。

我们在阳光下,同时量出一根直立竹竿和一棵大树的影长,再量出竹竿的长度,就能根据“在阳光下,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测量不同的竹竿,竹竿长度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或者说竹竿影长和竹竿长度的比值是相等的)”,进行计算,得出大树的高度。

请大家还是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解决问题吧!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解决问题;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重点说说想法。

3.延伸思考。

同一棵大树,在不同时间测量它的影长,结果相同吗?

通过上面的活动,你还能想到什么?

同样高度的物体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测出的影长是会变化的。

比较物体的高度和影长时,要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

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高度和影长成正比例。

通过实践测量和探索,找出规律,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和趣味性】

本节课你们运用了哪些知识来解决“大树有多高”的问题?

说说你在解决问题时的体会。

你还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

通过回顾与经验介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交流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所学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