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贸顺差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2101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外贸顺差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我国外贸顺差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我国外贸顺差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我国外贸顺差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我国外贸顺差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我国外贸顺差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我国外贸顺差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我国外贸顺差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我国外贸顺差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我国外贸顺差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我国外贸顺差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我国外贸顺差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外贸顺差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我国外贸顺差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外贸顺差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外贸顺差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2.1贸易总额持续增加6

2.2.2贸易顺差增幅有所减少6

2.2.3加工贸易转型升级7

3.中国持续对外贸易顺差产生的原因7

3.1国内的综合优势7

3.2加工制造贸易的推动7

3.3国内需求长期相对不足8

3.4国外直接投资的推动8

4.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产生的影响8

4.1积极影响8

4.1.1促进经济的增长8

4.1.2增加了外汇储备,增强了综合国力9

4.1.3有利于经济总量平衡9

4.1.4加强了抗击经济全球化风险的能力10

4.1.5有利于人民币汇率稳定和实施较为宽松的宏观调控政策10

4.2消极影响10

4.2.1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10

4.2.2增加国际贸易摩擦10

4.2.3外贸依存度过高11

4.2.4外汇储备过量11

4.2.5影响国内金融业利率市场化进程12

5.改善贸易状况的政策建议12

5.1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12

5.2扩张国内有效需求13

5.3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13

5.4调整对外贸易政策13

5.5调整对外贸易政策14

参考文献15

0.前言

在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与其他国家完全隔绝的状态下生存和发展,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浪潮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而独立发展。

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次和领域都与外部经济密切相关。

而对外贸易则是联系各国经济的纽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外贸易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1.经济危机前后我国对外贸易现状与比较

1.1经济危机前后我国对外贸易状况

自从加入WTO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浪潮中,同时在我国对外鼓励出口的政策引导下,我国对外贸易总额总量不断增加,总体趋势呈现上升状态,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不断地提高。

通过多年的积极努力与探索,我国的对外贸易从逆差到顺差的转变,反映出我国技术产业的进步和对外竞争力的增强。

2000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一直保持着较大的数量,进出口也从2000年的39273.2亿人民币增长到2008年的179921.47亿人民币,每一年的增长都是一个跨越台阶的过程,与此同时,我国进出口差额并不是一直都在增长,个别年份还是有下降,比如2001年的进出口差额为1865.2亿元人民币,比2000年的1995.6亿元人民币减少了130.4亿元人民币。

在此之后,2002年有所增加,但是在2003年又有所下降,以后到2008年都呈现出不断增长的状态,但是我国对外贸易从2000年到2008年的进出口差额总体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2008年的金融危机向全世界蔓延的过程中,2009年世界经济陷入了整体性衰退,国内外向型低端产业面临巨大的压力,出口形势相当严峻。

2009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150648.06亿元人民币,与2008年的179921.47亿元人民币相比减少了29273.41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了19.43%,其中出口总额为人民币82029.69亿元人民币,比2008年的100394.94亿元人民币,减少了18365.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了22.39%;

进口总额减少了10908.16,同比减少了15.89%。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世界各国经济全面下滑,随着各国经济刺激,金融稳定计划的实施,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

经历过金融危机后,我国对外贸易顺差增幅有所下降,呈现出负增长趋势。

十一五期间为了保持对外贸易的平衡发展,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扩大进口,这些举措促使进口稳定增长,贸易顺差有所回落。

表2.12000-2013年我国对外贸易情况(人民币亿元)

指标

进出口总额

出口总额

进口总额

进出口差额

2000

39273.2

20634.4

18638.8

1995.6

2001

42183.6

22024.4

20159.2

1865.2

2002

51378.2

26947.9

24430.3

2517.6

2003

70483.5

36287.9

34195.6

2092.3

2004

95539.1

49103.3

46435.8

2667.5

2005

116921.8

62648.1

54273.7

8374.4

2006

140974

77597.2

63376.86

14220.3

2007

166863.7

93563.6

73300.1

20263.5

2008

179921.47

100394.94

79526.53

20868.41

2009

150648.06

82029.69

68618.37

13411.32

2010

201722.15

107022.84

94699.3

12323.54

2011

236401.99

123240.6

113161.4

10079.2

2012

244160.21

129359.25

114800.96

14558.29

2013

258168.89

121037.46

16093.98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1.2危机前后对比分析

1.2.1贸易总额持续增加

尽管经历了经济危机,自2000年到2013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还是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危机之后的总额高于危机之前的总额,但是在2009年贸易总额低于危机之前的2008年的水平。

其中进口总额与出口总额也保持着基本持平的增长速度。

1.2.2贸易顺差增幅有所减少

由于国家“扩进口,减顺差”的政策鼓励的实施,我国进口额在突破百亿美元时,贸易顺差大幅度较少。

有关专家表示,进口额增加有大宗商品进口价格大幅度上涨,从而带动进口金额快速增长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我国推行了积极地扩大进口的政策措施,推动贸易平衡持续得到改善。

1.2.3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加工型贸易转型升级,并且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的政策措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品牌展略也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实现了从生产到设计和生产并行的方式转变,在此过程中,企业逐渐掌握了议价权和主动权,在一般贸易出口中,很多原材料,产品加工都在我国进行,研发和商品营销也在国内进行。

2.中国持续对外贸易顺差产生的原因

2.1国内的综合优势

首先,我国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相对低廉,劳动力素质相对较高,具有不同层次的人才储备,适合工业制造业的上,中,下游各个环节对人才的需求,使我国的劳动力无论是在绝对数量上,还是在质量层次上都具有绝对优势,所以产品出口具有较高的价格优势;

其次,投资环境明显改善,近几年来,我国通过发行国债,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为吸引外资,扩大出口创造了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

第三,产业综合配套能力大大增强,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的产业链迅速延伸,配套共给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2.2加工制造贸易的推动

加工贸易增值空间较大,具有“低进高出”的特点。

中国对外贸易顺差尤其是对美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于美国及东亚诸国对中国的产业转移,所导致的产业内贸易。

我国出口贸易方式一直是加工贸易为主,可以说加工贸易在我国出口中的地位,要远远高于其在进口中的地位。

这种现状与全球产业加工制作,然后将在我国加工制造出来的产品出口到其他的国家和地区,而把这种出口都全部被计入到我国对外出口,从而造成贸易顺差的加速虚增。

2.3国内需求长期相对不足

近些年来,我国国民经济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但是居民的消费水平却没有得到协调的发展。

农村人口收入偏低,消费自然而然的较少,同时,随着近年来中国房价的持续攀升,高额的医疗费用,教育费用,以及广大城市农村低收入人群的社会保障还未得到完善,这些因素都极大地制约了人们的消费欲望,消弱了其消费能力。

造成了结构性的内需不足,导致产能过剩,从而造成贸易顺差。

2.4国外直接投资的推动

自从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为了更好的与国际接轨,我国政府积极鼓励发展外向型经济及利用外资,在国际分工过程中,我国采用的外汇进入条件比较优惠,并随着国民待遇甚至是超国民待遇的措施的实施,国际制造业加速向我国转移,国际市场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增速的同时,也加剧了我国经济结构的不平衡。

3.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产生的影响

任何事物的都有利弊两个方面,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不断增加一方面会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也会对我国产生一些消极影响甚至可以说是不利影响。

3.1积极影响

3.1.1促进经济的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拉动GDP的增长及扩大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经常项目的贸易顺差刺激了国内总需求,进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我国经常项目贸易顺差主要源于净出口的增加,是中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的迅速增加的结果,净出口增加使得我国国内总需求扩张,国内总需求扩张又促进了国民经济增长。

资本项目贸易顺差是经济增长的直接助推器,资本项目贸易顺差直接增加了总需求,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资本项目的贸易顺差来源于资本净流入的增加,大部分是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增加的结果。

资本净流入增加了国内的总需求中的投资需求,投资需求的增加直接推动国民经济增长。

二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乘数效应扩大了经济增长的规模。

在外商直接投资乘数的作用下,经济增长的规模数倍于外商直接投资额,大于资本项目贸易顺差额。

3.1.2增加了外汇储备,增强了综合国力

有利于维护国际信誉,提高我国对外融资能力以及引进外资的能力。

1994年以来,除了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外、中国的国际收支一直保持贸易顺差,伴随着贸易顺差的增加,外汇储备也在快速增长。

外汇储备的增加,一方面提升了综合国力,使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

另一方面表明了中国有良好的国际偿债能力,能在国际市场进行融资时,较为容易地以较低的成本取得各类贷款。

3.1.3有利于经济总量平衡

经济总量平衡不但与储蓄投资有关,而且与外贸有关。

当财政有赤字时,储蓄完全转化成投资的情况下,通过增加进口来弥补财政赤字,从而保持经济总量供求平衡,那样,容易出现财政赤字和外贸赤字并存的双赤字现象。

当财政有赤字时,在储蓄没有完全转化为投资的情况下,需要减少进口或增加出口来弥补财政赤字,以保证经济总量供求平衡。

中国的现实是储蓄没有完全转化为投资,从1998年以来,连年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逐年递增,因而贸易顺差的增加,特别是净出口增加部分地弥补了财政赤字。

以贸易顺差弥补财政赤字,不但有利于国民经济总量平衡,而且避免了双赤字现象。

3.1.4加强了抗击经济全球化风险的能力

有助于国家经济安全。

连年的贸易顺差使得中国外汇储备增加,使得中国成为国际上的债权国。

因而,中国不仅有足够的外汇满足对外经济贸易的需要,而且增加了中国对外清偿能力、保证对外支付,还有利于应对国际金融风险,提高了国家抵抗各种经济风险的能力。

3.1.5有利于人民币汇率稳定和实施较为宽松的宏观调控政策

一是贸易顺差使得国家有充足的外汇干预外汇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二是国家有充足的外汇调节国际收支,执行主动的对外经贸政策。

三是贸易顺差增强了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

由于中国各级地方政府都努力地招商引资,因此,中国资本流动性实际上比较大。

在资本流动性实际比较高的情况下,贸易顺差加强了积极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的效应,促进了国民经济较快发展。

3.2消极影响

3.2.1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贸易顺差使我国国内外汇市场的外币供给量大于外币需求量,必然会产生外币贬值的预期及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因此,贸易顺差会产生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贸易顺差越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就越大;

而且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又会造成外资流入和贸易顺差的扩大,从而进一步增强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3.2.2增加国际贸易摩擦

在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的各种贸易环境可能更加恶化金融。

中国贸易顺差的不断增加,意味着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国家就有逆差,贸易逆差国就会利用WTO的规则来限制中国产品进口来保护该国产业。

在加入WTO后,由于中国与美国的贸易顺差比较大,所以使用反倾销最多的是美国,中国是受被反倾销最多的国家,居WTO成员国第一位,并且中国被反倾销案例的数量也在逐年增长。

3.2.3外贸依存度过高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我国的贸易依存度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远远高于世界外贸依存度的平均水平。

而外贸依存度被视为判断一个国家经济安全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

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2008年前两个季度,我国就已经有86000多家中小企业因为出口困难而倒闭,加上大量的外资撤离和裁员,数以千计的人实业,这对我国的经济是一个不小的冲击。

此外,随着我国外贸依存度的不断上升,美国认为我国对他们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的主导地位构成威胁,正想方设法阻碍我国经济崛起的进程。

其他一些国家也以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为借口不断制造“中国威胁论”试图遏制我国经济的发展。

3.2.4外汇储备过量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我国外汇储备也越来越多,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致使人民币遭遇巨大的升值压力。

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2013年我国外汇储备达到3.82万亿美元,比去年增长5097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以及年度增幅均创历史新高。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已经居于世界第一。

表4.2.4不同衡量外汇储备适度性的标准(单位:

亿美元)

衡量标准

特里芬和世界银行

标准

格林斯潘法则

Jeanne和Ranciere

外汇储备的合理数额

2056.5

1836.28

2697.16

图4.2.42000-2013年我国的外汇储备

资料来源: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3.2.5影响国内金融业利率市场化进程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对外贸易顺差意味着国内货币供给量增加,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为了防范通货膨胀对经济的消极影响,中央银行不得不维持现行的存款管制利率和贷款浮动利率,从而推迟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4.改善贸易状况的政策建议

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想短期内解决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很难,况且目前我国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来解决现实中我国的就业问题。

从长期来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逐步缓解降低我国持续多年的对外贸易顺差。

4.1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目前,我国出口商品大多都是以数量和价格为优势,而技术和管理方面比较落后。

这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长期发展,因此,我国应该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较少贴牌生产,扶持加工贸易企业的升级改造。

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水平,提升出口档次。

努力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国际竞争优势,扶持本国自主品牌的行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我国要完善加工贸易管理体制,对现行的不利于我国产业发展的制度和政策进行完善和改革,加大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水平,提高政府的管理服务水平,未加工贸易转型提供便利的条件,加强对教育和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和管理,未加工贸易企业提供技术开发和人才培训等服务。

4.2扩张国内有效需求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高储蓄,低消费的国家,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因此。

我国要加快经济转型,改变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有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现状,努力向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合理控制投资增长,优化投资结构,鼓励居民增加消费,减少投资,从而扩大内需。

另一方面,政府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民生。

合理有效地调整好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拓宽城市和农村的医疗保险及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层面。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签过战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

4.3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国内外很多学者支持主张人民币汇率升值,但是,想通过让人民币一次性或者持续性升值来彻底解决我国巨额贸易顺差问题是不可取的,单方面的人民币升值会给我国经济带来严重的冲击。

因此,我国在人民币预期升值的巨大压力下应该慎重选择汇率政策,一方面,我国政府应该合理引导人们对人民币的预期,防止短期内大量资本流入。

另一方面,要更深层次的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促使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的弹性加强,使人民币汇率在合理有效的水平上保持稳定。

4.4调整对外贸易政策

我国“奖出限入”的对外贸易政策一度对我国的外贸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我国巨额外贸顺差的新形势下,这一政策加剧了我国贸易顺差的问题,政府有必要重新调整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在出口方面,我国要逐步取消以出口创汇为原则的出口政策,合理地调整出口退税政策,逐步缩小退税商品的范围,降低出口退税附加值,改善我国的资源配置,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水平。

与此同时,适当减少出口方面的其他优惠政策,如银行贷款优惠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在进口方面,在全面梳理各种关税和非关税进口措施的基础上,消除妨碍进口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开放市场,提高贸易的便利化水平。

适当降低对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关税,合理放松对进口环节的贸易管制,放宽资源密集型产业的进入,释放民营企业在进口方面的活力。

4.5调整对外贸易政策

随着我国贸易顺差的继续,我国与进出口国家的贸易摩擦不可避免,并且难以预见,近几年,我国一直处于贸易摩擦的高峰期。

对此,我国应该冷静客观看待贸易摩擦问题,加深对贸易摩擦问题的认识,保持平稳心态,同时,要积极寻找良好的防范措施和应对策略。

加强与贸易伙伴国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贸易摩擦问题,发展团结友好的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马丹.中美对外贸易体制比较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

[2]肖凯.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_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金融观察,2006.(08)

[3]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课题组.我国长期贸易顺差的原因及调整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07.(09)

[4]黄少林.我国外贸顺差问题研究[J].经贸论坛,2013.(02)

[5]夏志杰.我国对外贸易现状浅析[J].现代商业,2007.(12)

[6]王子先.我国外贸顺差的成因_趋势与对策[J].国际贸易,2006.(12)

[7]黄慧玲.对我国外贸顺差问题的若干思考[N].宁波大学学报,2009.22(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