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骨骼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3113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7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骨骼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人体骨骼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人体骨骼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人体骨骼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人体骨骼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人体骨骼学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2页
人体骨骼学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2页
人体骨骼学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2页
人体骨骼学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2页
人体骨骼学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2页
人体骨骼学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2页
人体骨骼学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2页
人体骨骼学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2页
人体骨骼学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2页
人体骨骼学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2页
人体骨骼学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2页
人体骨骼学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2页
人体骨骼学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2页
人体骨骼学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2页
人体骨骼学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体骨骼学复习资料.docx

《人体骨骼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骨骼学复习资料.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体骨骼学复习资料.docx

人体骨骼学复习资料

人体骨骼学复习资料

第一节概述

一、解剖学术语

为能够正确描述人体各骨骼及系统、器官,需要一套公认的统一标准和描述用语。

如对人骨的上下前后的规定等。

有如下一些概念和名词:

(一)解剖学方位

在描述人体各部位结构的位置关系时,使其处于固定的标准姿式,即解剖学姿式(anatomicalposition)来进行说明,也称为解剖学方位。

规定如下:

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平视正前方,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

无论描述对象姿势如何(对考古出土人骨来说,即不管人骨处于仰卧、俯卧、直肢、屈肢或其他任何姿势),均按此方位进行描述。

(二)方位术语

·上、下:

指高低关系,如头为上,足为下。

·前(腹侧)、后(背侧)

·内侧、外侧:

与正中面距离的相对位置关系。

·浅、深:

离皮肤近者为浅,远者为深。

·左、右

·近侧(端)、远侧(端):

距肢体根部近者为近端,远者为远端。

·尺侧、桡侧;胫侧、腓侧:

尺侧和胫侧相当于内侧,桡侧和腓侧相当于外侧。

(三)身体的轴和面

1、轴:

矢状轴——由前向后与身体长轴和冠状轴垂直的水平线。

冠(额)状轴——由左向右与身体长轴和矢状轴垂直的水平线。

垂直轴——由上到下与身体长轴平行的轴,与地面垂直。

2、面:

矢状面——按矢状轴方向将身体左右两部分的纵切面。

冠(额)状面——按冠(额)状轴方向将身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纵切面。

水平面(横切面)——与上述两平面垂直,将身体分为上下两部分的切面。

各轴和面都是为了描述方便而假想出来的,每个轴和面均不止一个。

二、骨骼系统总论

(一)骨的结构

1、骨质:

骨密质、骨松质。

密质骨由成层紧密排列的骨板组成,致密,对外力抵抗能力强;长骨骨干和颅盖骨的骨外板和骨内板由密质骨组成。

松质骨由骨小梁排列而成,呈海绵状,骨小梁的排列方向与骨的受力方向一致。

骨松质分布于骨的内部及骨骺等处,颅盖骨内外板之间的松质骨称为板障。

2、骨膜:

是位于骨质表面的结缔组织膜。

分为骨外膜和骨内膜,骨内膜位于骨髓腔的内面,通常说的骨膜常指骨外膜。

骨膜内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在骨的发生、生长、改建、修复上起着重要作用。

3、骨髓:

位于骨髓腔及松质骨的空隙内,分为黄骨髓和红骨髓。

红骨髓有造血功能,婴幼儿的骨内以及成人的骨松质内的骨髓为红骨髓;6岁前后,长骨骨髓腔内的红骨髓逐渐转化为含大量脂肪组织的黄骨髓,无造血功能,但在特殊情况下如一些贫血症时可以重新转变为红骨髓。

(二)理化性质

1、化学成分:

成熟的骨质1/3为有机质,为排列规则的胶原纤维束和粘多糖蛋白;2/3为无机盐类,主要是碱性磷酸钙。

有机质形成骨支架,产生骨的基本形态并使其富有弹性和韧性。

无机质则沉积于有机质形成的支架上,增加骨的强度。

2、物理性质:

由化学成分决定。

有机质多时韧性好,但硬度差;无机物多时硬度好但较脆易折断。

老年人无机质比例相对较多,所以易骨折;幼儿骨骼有机质相对较多,易变形,受到创伤时可以折而不断。

(三)组织学结构

骨组织由骨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

细胞间质含有机和无机两种成分。

有机物中的胶原纤维平行呈层状排列,每层内的胶原纤维互相平行,相邻两层胶原纤维相互垂直,钙盐沉积于胶原纤维之间,整个结构如多层的胶合板,称为骨板,这使得骨质既有强度又有韧性,可以承受多方面的压力。

骨细胞位于骨陷窝内,有多个突起伸入到骨小管内。

相邻的骨细胞可以借骨小管相连。

长骨骨干密质骨内的骨板排列很有规律,根据其排列方式的不同,可分出3种骨板:

1、环骨板:

在长骨骨干的外周和近髓腔的内侧部分,分别称为外环骨板和内环骨板。

外环骨板较厚约有十几层,是由骨膜内的成骨细胞不断向骨面添加新骨而成,成年后外环骨板形成减少或停止。

内环骨板较薄而不规则,约有数层。

有穿通管贯穿内、外环骨板。

穿通管与骨单位内中央管相通。

2、骨单位(osteon):

又称哈佛氏系统(Haversiansystem),位于环骨板之间,数目较多。

每一个骨单位由10-20层同心圆状排列的骨板围成长筒状,直径30~70μm,长0.6~2.5mm。

骨板间有骨陷窝,内有骨细胞。

骨小管由中央向四周放射状排列。

骨单位中央为中央管,有毛细血管和神经通过。

横切面呈同心圆状排列,纵切面呈平行排列。

骨单位是密质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部分。

3、骨间板(interstitiallamella):

骨单位间形状不规则的骨板,是旧的骨单位被吸收后残留的部分。

骨的组织结构特点随年龄有一定变化。

(四)骨的发生

在胚胎8周时骨开始发育,来源于胚胎时期的间充质,发生过程有两种方式。

1、膜内成骨(membranousossification):

间充质分化为富有血管的胚胎性结缔组织膜,然后在骨化中心部位的细胞分化出许多骨细胞群,然后成骨细胞开始分泌有机的细胞间质形成类骨质,随后骨盐沉着成为骨组织。

成骨过程由骨化中心开始向四周扩展,表面的间充质形成骨膜开始造骨,之后再改建。

颅盖骨(顶骨、额骨等)、锁骨等一些扁骨,通过此种方式成骨。

2、软骨内成骨(endochondralossification):

多数骨骼通过此种方式成骨,包括四肢骨、躯干骨、颅底骨等。

软骨内成骨是间充质先分化成软骨,然后软骨不断生长,并逐渐被替换成骨组织。

过程如下:

a软骨雏形形成;b骨领形成、初级骨化中心出现;c血管侵入、骨髓腔形成;d次级骨化中心出现,在出生前后;e哈佛氏系统形成,出生1年之后开始形成。

(五)骨的分类

1、按位置:

中轴骨(又包括颅骨和躯干骨)、附肢骨(四肢的骨骼)。

文献中常见到“颅后骨”的名词,它包括了除颅骨外所有其余各部分的骨骼,常用于描述动物的骨骼。

2、按形态:

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长骨:

呈圆柱形或三棱形,多见于四肢。

中部较细部分为骨干(diaphysis),其内部为骨髓腔,表面有滋养孔通入滋养管,有血管和神经通过它进入骨内。

两端膨大的部分为骺(epiphysis),有一光滑面,称为关节面,与相邻骨的关节面构成关节。

骺与骨干连接的部分称为干骺端,年幼时两者间以软骨相连称骺软骨,与长骨的增长有关,成年后骺软骨板骨化,骺与骨干便相互愈合。

·短骨:

一般近似呈立方形,长宽高三径大致相等,多见于结合坚固并有一定灵活性的部位,如腕骨和跗骨等。

·扁骨:

呈板状,如肋骨、肩胛骨、颅顶骨等。

主要构成容纳重要器官的腔壁,起保护作用。

如颅骨保护脑;胸廓保护心肺等。

·不规则骨:

形状不规则,如椎骨、颞骨等。

有的不规则骨内有含气的空腔,称为含气骨。

空腔较大的则称为窦,如上颌骨内的上颌窦,蝶骨内的蝶窦,筛骨内的筛窦及额骨的额窦,它们统称为鼻旁窦,在发音时起共鸣作用并减轻颅骨的重量。

籽骨:

有些肌腱内有籽骨出现,体积一般较小,呈结节状卵圆形,在运动中可以减轻压力、减少摩擦和转变施力方向。

在手足的部位等活动较说或受力较大的部位最常见。

髌骨是人体内最大的籽骨。

(六)骨的表面形态

1、突起:

突、棘、隆起、粗隆、结节、嵴、线等。

棘是尖锐的小突起,突为骨面上突然高起的部分,隆起为骨面上逐渐高起的部分。

骨面呈局限性高起而显著的为结节。

突起不如结节明显而表面粗糙的称为粗隆。

呈角状的圆形突起称为角。

长形的隆起称为棱或嵴,低而粗涩的称为线。

2、凹陷:

窝、凹、沟、压迹等。

凹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小浅凹。

较大的凹陷为窝。

细长的为沟。

指压状的浅凹陷称为压迹。

骨缘的弧形缺陷称为切迹。

3、空腔:

腔、窦、房、管、道、口、孔、裂孔等。

骨内的空腔称为腔或窦。

形状不规则且较小,与邻近相通的小腔洞称为小房。

骨内的长形管道称为管或道。

腔洞的开口称为口或孔。

两骨间或骨面的裂隙称为裂,较大不完整的称为裂孔。

4、骨端的膨大:

头、髁。

长骨呈球形膨大的一端称为头;长骨下端椭圆形膨大的部分称为髁;近足部的髁称为踝;髁上的钝形隆起即最突出的部分称为上髁。

5、其他:

面、缘。

较光滑的骨面称为面;呈三角形的骨面称为三角;骨面或骨端的一部呈沟状弯曲,两侧微突的称为滑车;呈钩状的称为钩;骨的边缘称为缘。

骨的表面结构通常与软组织有关,如肌肉、韧带的附着,血管、神经的走行,大脑沟回的压迹等。

一方面,骨的表面结构本身就是可观察的特征;另一方面骨表面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软组织的情况。

(七)骨连接

骨与骨之间可以借纤维结缔组织、软骨和骨来连接,按连接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

1、直接连接

(1)纤维连接:

借纤维结缔组织连接,包括韧带连接和骨缝。

韧带连接如椎骨棘突之间的棘间韧带连接、前壁桡骨尺骨之间的骨间膜等。

骨缝是指两骨相对缘之间有很薄的纤维结缔组织,如颅骨的骨缝。

缝有时可以骨化成为骨组织。

缝的命名一般由组成骨缝的骨决定,如颧上颌缝;另一些则较特殊如:

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等。

(2)软骨连接:

根据软骨的种类又可细分。

透明软骨结合如蝶枕结合、骺软骨等,发育到一定年龄可以骨化。

纤维软骨联合如椎间盘、耻骨联合等,终生不骨化。

(3)骨性结合:

常由软骨连接或纤维连接骨化而成,如长骨的干骺融合、骶骨椎体之间的融合。

2、间接连接——关节

由2个或2个以上的骨构成。

(1)基本结构:

分为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

关节面较光滑,覆盖有关节软骨,软骨有弹性,可以承受负荷和吸收震荡。

关节囊外层为纤维层,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内层为滑膜层,光滑并分泌滑液。

关节腔是由关节囊和关节软骨共同围成的密闭腔,内有滑液。

(2)辅助结构:

韧带、关节盘、关节唇等。

韧带可以加强关节的稳固性。

关节盘位于关节的上下两个骨面之间,将关节腔分为上下两个部分。

关节盘可使2个关节面大小形状更为合适,并可增加关节的稳固性减少冲击和震荡,同时增加关节的运动形式。

如颞下颌关节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复杂性就与关节内的关节盘有密切关系。

关节唇是附着于关节窝周围的纤维软骨环,可以加深关节,增加关节的稳固性。

(3)运动方式:

屈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等。

(4)分类:

·按组成关节骨的数目:

分为单关节、复关节。

单关节由2个骨组成;复关节由3个及以上的骨组成。

·按运动轴数:

分为单轴关节和双轴关节和多轴关节。

单轴关节只有一个运动轴,所以只能沿该轴做一组运动,如手指的指间滑车关节只能做屈伸运动;寰枢正中关节的车轴关节只能做旋转运动。

双轴关节有2个相互垂直的运动轴,所以可以做两组运动。

如桡腕的椭圆关节可沿冠状轴做屈伸运动,也可以沿矢状轴做收展运动。

另如拇指腕掌的鞍状关节也可做屈伸收展及环转运动。

多轴关节如髋的球窝关节和肩锁的平面关节。

有多个运动轴,可做多种方式的运动,运动最多样。

·按运动方式:

单动关节、联动关节。

两个独立的关节,必需同时活动才能运动时称为联动关节。

如下颌关节必需左右同时运动。

肋骨和胸椎之间的肋头关节和肋横突关节也属于联合动节。

(八)骨的功能

1、运动

2、保护

3、造血

骨骼是构成人体的重要部分,它具有供韧带、肌肉附着、支持体重、保护脑髓和脏器,加强运动和制造血球的全套功能。

三、人体各骨骼的名称

正常人体骨骼共有206块,占体重的1/5。

中轴骨(80):

颅骨(29):

脑颅骨8:

额骨、枕骨、蝶骨、筛骨×1;顶骨和颞骨×2。

面颅骨15:

上颌骨、鼻骨、颧骨、泪骨、腭骨、下鼻甲×2;犁骨、下颌骨、舌骨×1。

听小骨6:

锤骨、砧骨、镫骨,×2。

躯干骨(51):

脊柱26:

颈椎7、胸椎12、腰椎5、骶骨1、尾骨1。

肋骨24:

12×2

胸骨1

附肢骨(126):

上肢骨(64):

上肢带骨(4):

锁骨、肩胛骨×2。

上肢自由骨(60):

臂(6):

肱骨、桡骨、尺骨×2。

手(54):

腕骨(16):

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2。

掌骨(10):

5×2。

指骨(28):

近节、中节、远节,14×2。

下肢骨(62):

下肢带骨

(2):

髋骨1×2。

下肢自由骨(60):

腿(8):

股骨、髌骨、胫骨、腓骨×2。

足(52):

跗骨(14):

距骨、跟骨、足舟骨、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外侧楔骨、骰骨×2。

跖骨(10):

也叫蹠骨,5×2。

趾骨(28):

近节、中节、远节,14×2。

第二节颅骨

由23块骨(3对听小骨未计在内)组成。

除下颌骨和舌骨外,其余各骨靠骨缝牢固连接。

分为脑颅和面颅。

脑颅8块包括额骨、顶骨、枕骨、颞骨、蝶骨、筛骨;面颅15块包括上颌骨、鼻骨、颧骨、泪骨、腭骨、下鼻甲、犁骨、下颌骨、舌骨。

一、颅骨的定位

与人骨的解剖学姿势相似,观察颅骨时也要对颅骨有一个统一的定位,以利于观察和比较。

现广泛应用的是法兰克福(FrankfurtHorizontal,FH)平面,也称眼耳平面。

它是由左右侧耳门上点(po)和左眶下缘点(or)3点所确定的一个平面,当左侧眶下缘点破损时以右眶下缘点代替。

该平面是1884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召开的有关头骨测定方法会议时所确定的,因而以该城市名称命名。

以此平面为基准可以有6个标准的观察角度:

前面观normafrontalis、侧面观normalateralis、顶面观normaverticalis、后面观normaoccipitalis、底面观normabasilaris。

二、颅的整体外观

前面观:

可见有梨状孔、眼眶、眶上缘、眶上切迹(眶上孔)、眉弓、眶下缘、眶下孔、牙槽突等结构。

侧面观:

可见外耳门、颞骨鼓部、乳突、颧弓、颞窝、颞下窝、颞线、翼区等。

顶面观:

可见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额结节、顶结节、顶孔等结构。

后面观:

可见枕外隆突、上项线、枕鳞、乳突等。

底面观:

可见牙槽弓、硬腭、切牙孔、腭大孔、蝶骨体、蝶骨翼突内外侧板、蝶骨大翼、颧弓、茎突、茎乳孔、颞骨岩部、乳突、下颌窝、关节结节、颈静脉孔、颈动脉管外口、枕鳞、枕骨大孔、枕髁、髁管、舌下神经管外口等。

颅底内面观:

颅底内表面分为3个部分:

颅前、中、后窝,大体上分别相对于脑的额叶、颞叶以及枕叶和小脑。

颅前窝有筛板、鸡冠等结构。

颅中窝可见垂体窝、视神经管、蝶鞍、破裂孔、颈动脉管内口、眶上裂、圆孔、卵圆孔、棘孔。

颅后窝可见枕骨大孔、舌下神经管内口、枕内隆突、上矢状窦沟、枕内嵴、横窦沟、乙状窦沟、颈静脉孔、内耳门、大脑窝、小脑窝等。

三、额骨

1、解剖结构:

位于颅顶前部,分为额鳞、眶部和鼻部三部分。

●额鳞较垂直形成前额。

●眶部形成眶顶和颅内表面大脑额叶的底。

其颅内表面部分起伏不平,与额叶下表面对应;眶面(下表面)则较光滑。

●鼻部位于两侧眶部之间,呈马蹄铁形,缺口处为筛切迹(ethmoidalnotch),由筛骨充填。

在额鳞与鼻部的结合处有成对的空腔——额窦,大小、形状有变异。

●额结节(frontaleminences):

位于额鳞之上,左右各一,是额骨最初的骨化中心。

●颞线(temorallines):

颞线由前向后常逐渐由一条分为上下两条,由额骨一直延伸至顶骨后部。

●额骨颧突:

眶上缘向外,移行于三角形的突起称为颧突,形成额骨的最前外侧角,与颧骨额突相连。

●眉弓(superciliaryarches):

位于眶上缘之上,有性别差异。

两侧眉弓内侧端之间的平面称为眉间。

●眶上切迹(孔),位于眶上缘外2/3与内1/3交界处,呈切迹状或孔状,有眶上血管神经通过。

●额中缝(metopicsuture):

额骨在发育过程中,鳞部的2个骨化中心在中线处以骨缝相连形成额中缝,以后逐渐融合消失。

成年人只有少数存在有完全或不完全的额中缝。

●脑膜中动脉沟(Meningealgrooves):

位于颅的内面。

脑膜中动脉在进入颅骨后紧贴颅骨内面行走,分布于颅骨和硬脑膜。

脑膜中动脉前支的沟通过翼区附近,有时可在额鳞后外侧缘附近观察到前支的分支。

●上矢状窦沟(sagittalsulcus):

位于额鳞颅内面靠上部位的中线处,向后移行于顶骨的同名沟。

有上矢状窦(“窦”属于颅内的静脉系统)经过。

●额嵴(frontalcrest):

是额鳞内表面靠下部位于中线的骨嵴,由矢状窦边缘末端汇合而成。

该嵴有大脑镰(falxcerebri)附着。

●蛛网膜粒窝(arachnoidfoveae、granularfoveae):

在硬脑膜窦附近尤其是上矢状窦两侧较多,在额骨的颅内冠状缝附近常见。

该颗粒是脑蛛网膜在硬脑膜窦附近突出形成的许多绒毛状突起,突入硬脑膜窦或窦外侧的隐窝内,与脑脊液的循环有关。

蛛网膜粒向外挤压硬脑膜,骨吸收形成蛛网膜粒窝。

●大脑沟回的压迹:

在额骨的内侧面有大脑额叶及其沟回在骨面产生的压迹。

●泪腺窝(lacrimalfossae):

额骨眶面的下外侧部分(即眶上壁前外侧份),容纳泪腺。

●筛切迹(ethmoidalnotch):

为鼻部的缺口和分隔额骨两侧眶板的间隙,由筛骨充填。

2、发生:

膜成骨,两个初级骨化中心,一般在2岁时融合。

3、方位判断和鉴别:

与顶骨区分:

●脑膜中动脉沟在顶骨大且较密集,额骨颅内面不如顶骨那样平。

●有额窦和眶面。

有助于方位判定的特征:

●冠状缝、矢状缝相交不呈直角。

冠状缝由前囟点向前外伸展。

前内侧有额窦。

●颞线向后逐渐变弱。

四、顶骨

1、解剖结构:

组成颅顶及侧壁,大体呈方形,有4个角,是颅顶的最大的骨,厚度较均匀。

●额角(frontalangle):

前内侧,相当于新生儿前囟的部位。

●蝶角(sphenoidalangle):

前外侧,相当于新生儿蝶囟的部位。

●枕角(occipitalangle)后内侧,相当于新生儿后囟的部位。

●乳突角(mastoidangle)后外侧,相当于新生儿乳突囟的部位。

●顶结节(parietaltuberorboss,eminence):

是顶骨的最初骨化中心。

●颞线:

顶骨颞线前端与额骨颞线相连。

颞线在顶骨分为上、下颞线。

上颞线为颞筋膜的附着;下颞线代表颞肌附着的最上限。

●顶孔:

位于近人字点前3~4cm的矢状缝附近。

有小静脉穿过,连至上矢状窦。

●顶线(parietalstriae):

一些细线,位于颅外侧壁,向后上方延伸一小段距离,该线起自被颞鳞覆盖的顶骨的边缘。

●脑膜中动脉沟:

脑膜中动脉常分为前后两支,前支通过翼区附近,在顶骨内表面,与冠状缘方向一致;后支沿颞鳞内面弯曲向后,向枕角方向延伸,可一直达枕鳞。

●矢状沟:

与额骨同名沟相连。

●蛛网膜粒窝:

常集中分布于矢状缘的前部。

●乙状沟(横沟)(sigmoidortransversesulcus):

通过顶骨的乳突角。

2、发生:

膜成骨。

四个角在出生时未骨化,参与颅囟(fontanelles)的组成。

3、方位判断和鉴别:

●额骨、枕骨、颞骨无顶孔。

●有多而明显的脑膜中动脉沟。

●形状规则,厚度较均一。

●颞线为前后向。

●脑膜中动脉沟的方向,前支与冠状缝基本一致;后支与鳞缝相交。

●冠状缝与矢状缝的形态特点不同。

●枕、乳突二角较厚。

●乳突角内有乙状窦沟(横窦沟)

●鳞缝位于下外侧。

●顶线方向向后上。

五、枕骨

1、解剖结构:

分为四个部分:

鳞部、基底部和左右外侧部。

鳞部位于枕骨大孔之后上,构成枕骨的大部;基底部是大孔前部方形的突出部分,外侧部位于大孔两侧。

●枕骨大孔(foramenmagnum)

●枕外隆突(externaloccipitalprotuberance):

枕鳞中央最突出的部分。

●上项线(superiornuchallines):

由枕外隆突向两侧延伸至乳突的骨嵴,有项部肌肉附着。

●枕平面和项平面(occipitalplanumandnuchalplanum)枕外隆突和上项线将枕鳞分为两个部分,近似平面状。

上项线之上为枕平面,之下为项平面。

●下项线(inferiornuchallines):

大致在项平面的中部,向两侧延伸。

有筋膜附着,隔开了不同部位的颈部肌肉。

●枕外嵴(externaloccipitalcrest,mediannuchalline):

由枕外隆突至大孔后缘中点之间,可呈线状或嵴状,有项韧带附着,穿过左右肌肉系统之间。

●枕髁:

大孔两侧,有关节面与寰椎上关节面相关节。

●髁窝(condylarfossa):

颅外表面,枕髁后面的凹陷。

头后仰时可容纳寰椎上表面后缘相应结构。

●髁孔(管):

在髁窝的深部,穿通枕骨,有导血管静脉(emissaryvein)通过。

●舌下神经管(hypoglossalcanals):

内口位于大孔前外侧缘上方,外口位于枕髁前外侧。

该管穿过髁基部的前部,位置也高于髁突。

●颈静脉突(jugularprocesses):

枕髁外侧的角状突出,其尖端是枕乳缝的最前点。

●颈静脉切迹(jugularnotch):

颈静脉突前表面的凹陷,形成颈静脉孔的后半。

●十字形隆起(cruciformeminence)和枕内隆突(internaloccipitalprotuberance):

十字形隆起位于枕鳞的颅内表面,将枕鳞分为上部的2个大脑窝和下部的2个小脑窝,大脑窝为人字缝以下的三角形凹陷,容纳大脑枕叶;小脑窝则包容小脑叶。

十字隆起的交汇处为枕内隆突,与枕外隆突大致对应。

●矢状沟(sagitalsulcus):

由枕内隆突向上的浅沟,与顶骨同名沟延续,容纳矢状窦的后部份。

●枕内嵴(internaloccipitalcrest):

颅内面十字隆起向下延伸的部分,达枕骨大孔。

与颅外之枕外嵴对应。

●横窦沟(transversesulci):

枕内隆突两侧的浅沟。

一般右侧的较大,且与矢状沟直接相连。

●延髓沟(grooveofthemedullaoblongata):

枕骨基部内表面即斜坡上的凹陷。

2、发生:

两种成骨方式。

出生时枕骨有4部分:

鳞、两侧(含髁)、及基部。

4岁时鳞与侧部融合,6岁时基部又融合。

枕、蝶骨融合于18~25岁。

3、方位判断和鉴别:

●厚度变化大,一般没有脑膜中动脉沟。

●枕骨大孔破损时,通过大孔边缘在内侧判断左右。

●髁窝在枕髁之后。

●舌下神经管由前外到后内。

六、颞骨:

1、解剖结构:

参与颅底和颅侧壁的构成。

以外耳门为中心分为4部分:

颞鳞;鼓部;岩部(锥体);乳突部。

●颞鳞:

外耳门前上方,鳞片状;内面即大脑面,其前下部于关节窝的颅腔面常有脑膜中动脉后支的沟越过,内面还可见脑回的压迹;外面光滑。

●鼓部:

又称鼓板位于下颌窝后方,为弯曲的凹向上的薄骨板,从前下后三方围绕外耳道,参与其构成。

鼓板后方与乳突之间为鼓乳裂,前方与颞鳞之间为鳞鼓裂。

●岩部:

又名颞骨锥体,尖端伸向前内,位于枕骨与蝶骨之间。

有3个面,前面:

朝向颅中窝,中央有弓状隆起,隆起外侧与颞鳞之间为鼓室盖,较薄。

后面:

有内耳门等结构。

与岩部前面相交成为上缘,有小脑幕附着。

下面:

不平,有颈动脉管内、外口和颈静脉窝等结构。

●乳突部:

在颞骨的后份,外侧面粗糙为胸锁乳突肌的起始处。

乳突部有一向下的乳突,内为乳突小房。

●外耳道(externalacousticmeatus,EAM)

●颧突和颧弓:

鳞部外前面下份有伸向前的突起,为颞骨颧突与颧骨颞突共同构成颧弓,颧弓的上缘较薄,下缘略厚。

●乳突上嵴(supramastoidcrest):

是由颧弓根部水平向后延续的骨嵴。

这些嵴标明了颞肌和颞筋膜的附着界限。

●顶切迹(paritalnotch):

颞鳞和乳突后缘的交界处形成的切迹,与顶骨乳突角对应。

●乳突孔:

位于乳突后缘枕乳缝附近,有枕动脉的分支通过,营养硬脑膜、板障及乳突小房,有时多个。

●乳突切迹(二腹肌沟,mastoidnotch,digastricgroove):

乳突基部内侧前后向的深沟,是二腹肌后腹的起始处。

●枕动脉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