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的思考与实践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3342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教育的思考与实践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环境教育的思考与实践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环境教育的思考与实践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环境教育的思考与实践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环境教育的思考与实践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环境教育的思考与实践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环境教育的思考与实践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环境教育的思考与实践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教育的思考与实践文档格式.docx

《环境教育的思考与实践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教育的思考与实践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境教育的思考与实践文档格式.docx

在发展的道路上,我国也出现了许多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加入WTO后,意味着我国国际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大影响,要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显然发展是硬道理,关键在于要使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要以不损坏我们的生存环境为前提,这就离不开人们正确的环境与发展价值观,对环境的重要性有强烈的意识,因此,以培养较高的综合环境素质为特征的环境教育在我国显得尤为重要。

3、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环境意识是当今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具有深刻的内涵与特点。

初中学生环境意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树立青少年正确的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环境素养。

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后,我国政府在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中,教育部参与了对中小学环境教育的规划,环境教育被列为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国家环保总局解振华同志指出:

意识、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来说,必须具备一定的环境素养,才符合现代社会对每个人基本素养的普遍要求。

这个意义上讲,环境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

(《在全国创建绿色学校活动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目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环境意识明确地纳入到整个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中,与此同时,作为实现环境教育目的与目标的重要举措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也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使我国环境教育事业成为国际环境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我校自办学以来就重视环境育人,保护环境,教育为本。

本校环境教育有其自身特点的思考:

(1)、我校处于农村之内,学生行为规范、家长的素质、校园周边的环境都比较差,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环境教育。

(2)、我校校园内四季绿树成茵、芳草菁菁,鲜花争艳、假山喷池、赏心悦目,这给我们进行环境教育给予了极大的支撑。

(3)、我校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以环境、学校、家庭、社会为主线,它与环境教育密不可分。

我们可以把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环境教育工作做到有机的结合。

因此环境教育就成为学校校本课程的内容,并以此作为推进学生全面素质一项突破口工作来做。

二、环境教育的根本目的及其内涵环境教育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因此,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正确认识环境和环境问题,使人的行为与环境相和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社会达成的一个共识,而要实现这一目的,环境教育是一项根本策略。

因此,环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可持续发展。

所谓可持续发展,它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使得人们开始对环境教育进行反思,认为环境教育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联合国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正式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并坚定地支持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新理念,大会闭幕式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指出:

教育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环境教育的内涵也得以重新调整,着重使受教育者理解发展是人类社会前进中不可阻挡的因素,关键在于使他们意识到应当在不牺牲人类生存环境的基础上谋求最大限度的发展,以社会的发展来谋求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

早期的环境教育,占主导地位的是关于环境的教育,强调进行有关环境的概念、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略了或较少进行为了环境的教育,对价值观与态度的培养不足。

在我国,从80年代开始进行环境教育的试点工作,大多将环境教育定位于有关环境科学知识的教学,着重强调环境的自然学科内容,或者将其渗透在中学的生物、化学、地理等学科,小学的自然常识学科。

我们认为,环境教育是一个涉及整个教育过程的教育领域,是培养受教育者具有综合环境素质的公民教育,它不仅设计有关环境教育知识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使受教育者形成强烈的生态、环境意识,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与态度,从而构建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行为模式。

我校的环境教育,以《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现代文明素质和环境意识为目标,以普及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和环境道德伦理知识,培养良好的环保行为为着力点,促进学校环境教育的深化和发展。

学校专门设立了环境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教务主任、政教主任、总务主任组成。

领导小组成员职责分明,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会议,把环境教育纳入到学校的常规工作之中。

每学期都有环境教育的工作计划,学校各部门工作计划中均要体现环境教育的内容。

学校环境教研组在专家的指导下每两周活动一次,协助各学科开展环境教育,帮助教师开展环境教育的理论研究工作,真正做到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方法和措施。

学校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环境教育管理制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制度、环境教育宣传制度。

在实施环境教育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工作目标和教育方法,我们重视学生环境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与态度。

三、环境教育的新载体绿色学校绿色学校(greenschool)一直是与环境教育运动紧密相连的,可以说是作为环境教育运动发展的产物而产生的。

1986年,马来西亚教育部就出版过《绿化学校》一书。

而至少在20世纪90年代初,在美国就已经有不同的出版物从环境教育的视角出发,进行关于绿色学校建设的讨论。

1994年欧洲环境教育基金会首先提出全欧的生态学校计划,称之为绿色学校,到2019年初,该计划已拓展至21个国家的近6000所学校,此后不久,绿色学校的概念和实践方法被广泛在世界各地传播,澳大利亚、印度、美国、南非、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的许多国家和地方还相继引入绿色学校概念,开展创建绿色学校的活动,我们可以认为,目前国际上认同、重视和提倡的绿色学校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效模式。

绿色学校作为一种环境教育的重要手段或措施,其内涵是随着环境教育的目标变化和要求而变化的。

绿色学校是指在实现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在学校全面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纳入有益于环境的管理措施,并持续不断地改进,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一切资源和机会全面提高师生环境素养的学校。

它是1996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中首次提出的。

它强调将环境意识和行动贯穿于学校的管理、教育和建设的整体性活动中,引导教师、学生关注环境问题,让青少年在受教育、学知识、长身体的同时,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家园的高尚情操和对环境负责任的精神;

掌握基本的环境科学知识,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基本理念;

学会如何从自己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在头脑中孕育可持续发展思想萌芽;

让学校里所有的师生从关心学校环境到关心周围、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世界,并在教育和学习中学会创新和积极实践。

这一活动不仅带动了教师和学生的家庭、还通过家庭带动了社区、通过社区又带动公民更广泛地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

它不仅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而且也逐渐成为新形势下环境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

绿色学校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管理者、教师、职员、学生全员参与;

(2)区域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校园环境作为环境教育的资源;

(3)以学校作为环境教育的中心影响家长、社区、社会;

(4)建立环境教育课程体系,加强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交叉和渗透;

(5)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6)通过环境知识形成环境意识,而后自觉实施环境行为;

(7)要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伦理观和消费观。

我校全面进行环境教育,将通过努力创建为市级绿色学校。

学校行政组织教师进行讨论,决定将环境教育作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提升办学档次,形成办学特色的一项突破口工作来抓。

四、环境教育的课程模式从70年代起,人们一直在争论环境教育应当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是整个课程的一个领域。

单独开设环境或环境保护学科,有助于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环境科学知识,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环境意识。

但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单独承担受教育者综合素质培养的重任,必须借助于学校现行所有学科乃至学校所有教育活动实现环境教育的目的与目标。

我们可以把环境教育的课程模式分为两类,即: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1、显性课程显性课程又称显在课程或正式课程,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课程规划(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按照编制的日课程表实施。

目前,环境教育已在教学过程中确立了重要的地位,世界各国都已将它纳入学校课程与教学计划之中,通过有组织、有系统的教学过程,来实现环境教育的目的与目标。

因此,显性课程的实施是实践环境教育的主渠道。

显性课程主要形式有:

(1)专门环境教育课程

(2)学科环境渗透(3)各类环境教育活动。

我校在课程开发上,以环境学科渗透为主体,努力开发校本课程,注重活动课程。

我校把环境学科渗透作为环境教育的主阵地,坚持做到三个渗透:

一是全员渗透,学校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从校长到任课教师,都要心存环境教育;

二是环境教育要渗透到学校工作全过程、环环紧扣,相互衔接,密切配合而分工明确;

三是实行全面渗透,学校本身要给学生营造一所绿色学校,这给学生接受环境教育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只有硬件环境和软件的配合,才能事半而功倍。

每学期开学初,学校组织各相关学科的老师制订各年级各学科环境教育渗透计划,各教研组形成集体备课制度,使老师在教学中明确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切入点、方法,一学期进行二次集体教学反思,形成学科环境渗透教育的基本模式。

今年学校以省编环境教育教材为基本内容,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加以整合,在初一年级开设了环境教育课程。

平时学校注重活动课程,少先队活动是学生们喜爱的活动方式,也是绿色教育的载体,学校利用班队活动、夕会课、升旗仪式、校园广播等形式加强环境教育,使环境教育渗透在其中,提高师生的环境意识。

2、隐性课程隐性课程又称隐蔽课程或潜在课程,是课程和教学计划之外的潜在的和非预期的课程,是广义的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隐性课程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而是通过学校情境有意或无意地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

学校包括事物情境(如:

学校建筑、设备等)、文化情境(如:

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等)、人际情境(如:

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风等)。

学校在进行环境教育中努力挖掘各种隐性课程,形成综合的全方位的立体的教育模式,学校通过制订对学生环境素质三十条的测评、绿色班级的创建活动、校外绿色实践基地、校园美化环境建设、班级管理三十条、绿色网站、专题学习网页,绿色小卫士、环保基金会等一系列工作,强有力地促进了环境教育向纵深发展。

总之,实施环境教育,一要充分利用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二要充分利用当地环境资源,全方位地综合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帮助他们深入认识和理解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环境理念与价值观,最终促使环境素质和行为成为校内所有学生的生活和道德精神的内在组成。

以整体教育来进行环境教育,是创建绿色学校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