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中国历代经济(岳麓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29218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中国历代经济(岳麓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中国历代经济(岳麓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中国历代经济(岳麓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中国历代经济(岳麓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中国历代经济(岳麓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中国历代经济(岳麓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中国历代经济(岳麓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中国历代经济(岳麓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中国历代经济(岳麓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中国历代经济(岳麓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中国历代经济(岳麓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中国历代经济(岳麓版).doc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中国历代经济(岳麓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中国历代经济(岳麓版).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中国历代经济(岳麓版).doc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

中国历代的经济

★知识要点

本专题知识要点包括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和曲折发展,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及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标导航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概述古代中国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本概况,认识古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特点;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概述我国对外开放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4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课标落实

一本专题需要建立的知识结构

刀耕火种:

原始社会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生产工具的革新耒耜锄耕:

奴隶社会

铁犁牛耕:

出现于战国,汉代开始推广,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唐代曲辕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灌溉工具:

三国时的翻车,唐宋时的筒车

治理黄河:

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

农水利设施的完善春秋战国时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水利工程西汉的漕渠、白渠

西域地区的坎儿井

商周时期:

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其耘)

耕作方式的进步

春秋以后:

“男耕女织”(个体农耕)

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奴隶社会:

井田制(贵族土地所有制)

业所有制的变化君主私有

封建社会:

土地私有制地主私有

自耕农私有

土地制度的变化形成:

东汉时期

田庄经营特点:

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

经营方式的变革出现:

战国时期

租佃经营发展:

宋代始,仅次于自耕农

普及:

明清时期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成就:

金属冶炼业、纺织业、陶瓷业

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经营方式官营手工业:

自西周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

私营手工业:

明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

商业的发展

商业城市的繁荣

商业政策:

“重农抑商”和“海禁”

农耕经济发展

高度发展

晚期走向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中国农耕文明,国力衰落

潜伏危机

西方工业文明,资本主义大国兴盛

经济结构上: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农业生产模式上:

精耕细作

组织经营上:

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生产部门:

经济特点 劳动分工:

手工业生产技术:

经营形态:

生产水平:

商业:

夹缝中求生存,重压下显生机,命途多舛,一波三折

中国近代工业的曲折发展

原因:

列强侵略,攫取经济特权

经济变动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表现近代工业产生

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社会结构变化:

买办阶层兴起

背景:

清政府内外交困

宗旨:

“自强”“求富”

洋务运动主要活动:

创办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

近代工业结果:

没能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的起步对中国早期的现代化起了推动作用

背景:

外资企业和洋务派创办的工业的刺激与影响

民族工业时间:

19世纪70年代前后

的出现企业:

上海发昌机器场、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磨房

初步发展:

时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原因:

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社会上掀起实业救国的热潮;中国人民掀起的推动

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时间:

一战期间

曲折发展原因:

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侵略;民国的建立;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

日益萎缩:

时间:

一战结束后至新中国成立前

原因:

封建势力的压迫;外国资本的掠夺;官僚资本的压制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

背景:

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工业化的开端路线:

“一化三改造”

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就:

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

目的:

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

三大改造进程:

1953~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意义:

计划经济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主要矛盾:

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

八大决策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

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

曲折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三年经济严重困难

调整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结果:

国民经济形势好转,人民生活改善

十年“文革”:

左倾错误严重干扰,破坏国民经济建设

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公有,包产到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四大提出,十五大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

增强企业活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改革开放格局: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开放

开放上海浦东——20世纪90年代新一轮对外开放

特点: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深化:

2001年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竞尚洋装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断发”与不缠足运动

社会生活变迁

西式餐饮流行一定程度割除陋习

工业文明冲击

西式建筑出现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报刊业、电影业兴起

近代:

近代礼仪革新

交通与通讯方式的变化

铁路运输改变生活方式

航运事业转变思想观念

通讯事业便利对外联系

生活巨变

经济腾飞

城镇化进程加快

互联网发展

现代:

服装时尚、居住条件改善

流行语言变化

二本专题需要构建的整体框架

小农经济占据主导

古代

手工业、商业作补充

农耕经济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发展

近代前夜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中国国力衰落

迟滞

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兴盛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生活巨变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近代

民族工业产生、发展、萎缩社会习俗

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思想观念

社会主义工业现代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衣食住行

改革开放

三本单元需要理解的基本概念

1、自耕农经济

出现时间:

春秋时期

出现原因:

生产工具的进步、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

呈现特点:

拥有部分土地,经营单位是家庭,经营方式是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活比较稳定,生产积极性较高。

破产原因:

天灾、战乱、苛政(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

历史局限:

生产规模狭小,性别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受到阻碍。

2、租佃制经营

定义:

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制。

产生:

战国时期

发展:

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的现象比较普遍;宋代,租佃经营仅次于自耕农形式。

普及:

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到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特点:

在租佃制下,地主与佃农虽然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但佃农在选择雇主方面有一定的权力,而且在支配产品方面也获得了适当的发言权,甚至能和市场发生联系。

作用:

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从依附关系中解脱出来的农民,生产自主权大为提高。

这就大大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重农抑商政策

产生:

战国时期,原因是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取向发生矛盾。

发展:

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严禁商人购置土地。

松动:

中唐以来,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强化:

对商业不采取鼓励政策,还经常以各种方式盘剥商人。

后果:

虽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确实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成为导致中国被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之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4、资本主义萌芽

产生:

明中叶以后

特征:

工场主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集中起来进行生产,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劳动效率都较高。

地位:

只是在江南等局部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中存在。

受阻原因:

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仍占主导地位。

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及其低下。

政府推行的重农抑商、海禁政策。

5、近代民族工业

背景:

明朝中后期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被列强的入侵截断,但列强的侵略客观上加速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瓦解,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条件;洋务企业大力引进近代先进技术。

这样,在洋务企业和外商企业的刺激下,中国民族工业产生了。

发展历程:

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

黄金时期(一战期间)

日益萎缩(一战后至新中国成立)

影响因素

推动因素:

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分解着中国自己自足的封建经济;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实业家们的爱国精神。

阻碍因素: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是主要因素;先天不足,后天畸形;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

地位:

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但始终未能在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

作用:

经济上改变了中国近代的经济结构,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中国现代化。

政治上推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

同时,它还推动无产阶级队伍逐渐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思想上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6、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

(1)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3)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内容

(1)经济体制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管理体制上,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村民委员会。

(3)流通体制上,改革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改为合同定购和市场定购

(4)产业结构上,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促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5)分配体制上,实行自负盈亏,“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特点

(1)它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为前提,坚持了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

(2)它把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调动了个体家庭的积极性。

(3)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

实质: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

影响

(1)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2)使得农村行政机构发生变化,人民公社被乡、镇机构取代。

(3)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4)使农村出现剩余劳动力,促进了乡镇企业和城镇化的发展。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背景

(1)国际方面

①20世纪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

②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促使社会主义国家吸取教训,以更健康地成长。

(2)国内方面

①中国的改革到了一个关键的时期,人们对于中国要不要搞市场经济而争论不休。

②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过程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摆脱了“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的观念。

(2)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3)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4)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5)1997年,中共“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创新,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意义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新局面

(2)它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其他国家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四本专题需要归纳的重点内容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及各种经济形态的地位和作用

1、封建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以前一直占据统治地位,自近代以来处于不断解体之中。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本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促使其解体的因素。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自鸦片战争以后凭借不平等条约作保护,在中国发展迅速。

它尽管比重不大,但是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是导致中国落后的根源。

3、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是近代中国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利于社会进步。

它是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等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经济前提,也是无产阶级壮大的促成因素之一。

4、官僚资本主义是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

它是蒋介石独裁统治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的毒瘤。

它的发展严重阻碍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中国的进步。

5、新民主主义经济不是一种独立的经济形态,它是从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经济发展而来的。

它是一种混合型的经济,包括公有制经济、个体农民经济、私营工商业等。

它在旧中国的整个经济中占的比重较小,却代表着中国前进的方向。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它在全国居于主导地位。

最终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经济的过渡。

(二)与西方各国的现代化相比,中国近代化的特点

中国近代工业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现代化相比,它具有非常明显的具体特征:

1、从其产生来看。

中国原有的资本主义萌芽被打断,它是在外来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

2、阻力大。

现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或武力摧残,发展缓慢,经历曲折。

3、在领导力量上。

现代化一开始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现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极其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掌握现代化的领导权。

4、在内容上。

现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5、畸形发展。

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6、中国政治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未能协调同步发展,政治现代化始终滞后

(三)建国后工业体制的三次转变

1、1949~1956年。

①内容。

从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市场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核心内容是实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地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②转变原因。

照搬苏联模式,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③结果。

这种经济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作用,取得一定成效。

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病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1978~90年代。

①内容。

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核心内容是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②转变原因:

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革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③结果。

这次转变增强了企业的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从90年代以来。

①内容。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济转变。

核心内容是把企业推向市场。

②转变原因。

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③结果。

这次调整进一步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4、教训:

发展工业,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经济规律,改革和变革生产关系要遵循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原则,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

(四)苏、美、中三国经济政策的调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