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人口与环境).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29327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88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人口与环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人口与环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人口与环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人口与环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人口与环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人口与环境).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人口与环境).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人口与环境).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人口与环境).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人口与环境).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人口与环境).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人口与环境).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人口与环境).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人口与环境).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人口与环境).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人口与环境).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人口与环境).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人口与环境).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人口与环境).doc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人口与环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人口与环境).doc(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人口与环境).doc

灵丘一中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学科

地理 

课题

第十部分人口与环境

执笔

王鸫 

课时

8 

课型

自主2节展示6节

设计

时间

 

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和地区分布

2.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4.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5.人口问题及其对策

习目标

1.根据资料分析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的三率的数值特征。

理解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相互关系

2.根据资料分析,结合世界热点区域,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形成原因、影响及

相应的人口政策。

3.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基本因素,根据具体事例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

4.了解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人口迁移的特征和原因

5.理解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明确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6.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7.结合人口问题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人口年龄结构以及解决不同人口问题的对策

重难点

1.比较、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掌握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类型,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2.归纳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根据具体事例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

3.了解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人口迁移的特征和原因

4.结合人口问题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人口年龄结构以及解决不同人口问题的对策

教学过程设计

本部分内容采用小组自主合作和问题探究式的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情景创设及引导点拨,引领学生主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并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地理教学方式的转变。

依据这一思路本部分内容我设计了需六课时及以下六个环节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启发导学

(1)创设引人入胜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为启迪创新思维创设有利条件。

(2)出示由现成的知识结论改编成的探究学案,为学生提供学习、思考、探究的目标和方向,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

2、自主探究质疑

(1)教师引导鼓励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自读教材内容,自查资料、自主探究。

(2)引导学生对本部分基础知识有基本了解并能达到简单的分析应用。

(3)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边学边思,边学边问,解决一些问题,提出一些问题。

3、小组合作探究

(1)教师引导鼓励各小组成员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可互相学习,互相讨论、共同研究、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教师引导学生对自主探究环节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来集中通过这一环节解决。

每个同学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的同学还必须教会不会的同学,以达到共同提高和小组整体成功的目的。

(3)教师作为其中的一员,要有针对性地参与到部分小组的学习中去,并综合学生的疑问,然后再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

4、课堂展示、能力提升

(1)各小组选派代表上讲台对学案中要求的讲解式展示问题进行讲解,其它小组可对其进行补充或质疑,教师也要参与到补充或质疑当中。

通过讲解展示使问题在各组间进行了研讨探究,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2)教师选定学生上讲台对学案中要求的背诵式展示问题进行展示,根据情况进行批评或鼓励,以督促检查学生对本部分基本知识点的记忆,以夯实基础。

5、重点讲评、拓展延伸

(1)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探究展示的情况,对本部分内容进行简要归纳、概括。

(2)教师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点拨,要联系典型试题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

(3)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的系统性,要注意知识的迁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知识应用能力。

6、自主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1)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自我反思,首先反思在本部分内容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

的体会、感受或经验、教训等,并进行小组间交流,以实现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效果。

(2)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本部分知识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进行反思归纳,建立知识体系。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从理解问题的方式方法及知识的迁移应用上去反思总结,从而通

过不断的积累而形成能力。

(3)在具体的操作中,学生可以通过建立“反思总结本”、“备忘录”等来强化这一环节。

小组

自主课问题反馈

学生自主展示中暴露的问题

教师针对学生反馈问题的解答点拨及补充

解决问题方式方法设计

人口问题概况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难题之一。

它既包括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教育资源不足、就业因难、住房紧张、社会保险不足、人均收入和健康状况下降等问题;也包括发达国家由于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带来的劳动力不足、老龄人口福利水平下降的新难题(主要表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同时还包括由于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人口迁移。

站在全球的角度来讲,人口的过度增长是所有人口问题的根源之一。

由于地球的人口负担过重,世界出现了相应的耕地、粮食、能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等现实问题。

高考地理试题主要的考查方式与内容有:

1、由于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人均耕地、人均资源、人均粮食、人均能源、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收入、人均住房面积等不断下降及解决措施。

其中以中国和印度等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表现最为突出。

2、由于人口零及负增长带来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包括老龄化的形成机制,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影响,劳力的短缺,社会伦理观念的转化,以及政府相应的政策等。

其中以西欧,北欧,北美诸国表现比较突出。

3、与人口结构有关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如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学历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等,与现实密切相关的就业结构,与人口增长相关的是年龄结构,与未来发展相关的是学历结构。

4、农村地区由于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过度开垦,森林草场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河湖淤塞等相关的生态问题。

以及农村年轻劳力外出打工造成的劳力短缺问题。

农村剩余劳力大量拥入城市(即城市化过程),民工的盲目流动带来的交通紧张、社会治安变差,住房紧张及其它社会问题。

5、国际人口迁移过程中带来的交化交流,种族问题,以及对迁入地经济繁荣的促进,社会环境的破坏等问题。

尤其要注意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路线及后果。

 学生自主解答学案的问题。

2、小组学生代表发言,根据其发言内容,延伸拓展问题。

通过其它小组成员讨论、分析,逐次加深知识的学习过程。

基础知识

----人口

分布

1、世界人口稠密区:

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带。

如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及北美洲东部

世界上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

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墨西哥。

2、世界上人烟稀少的地区:

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北美洲和亚洲的高山和寒冷地带,撒哈拉、中亚和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以及亚马孙河、刚果河流域的湿热地带。

南极洲至今无人定居。

3、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受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和开发时间长短等因素的制约。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农业、资源、工业、城市、交通、开发时间长短(历史因素)

4、东亚、南亚人口稠密的原因:

平原面积广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农业发展历史早,养育众多的人口,(世界古老的文化中心);近代,工业、交通、城市不断发展,成为人口稠密区

5、欧洲人口稠密的原因:

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和商业贸易活动频繁的重要工业地带。

煤、铁资源丰富,产业革命的发源地,工业发展历史悠久,人口稠密区沿着煤矿和工业地带分布,略成“十”字形

6、北美洲东部人口稠密的原因:

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资本主义发展早,工业发达。

煤、铁资源丰富,大西洋沿岸优良的海港及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便利的水运,交通便利等。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适宜。

7、我国人口分布:

稠密区:

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一线的东南部

稀疏区:

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一线的西北部

简单的说:

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西部高原地区人口稀少;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山区人口稀少。

8、我国东南部人口稠密的原因:

地势相对低平,平原广阔,耕地多,土壤肥沃,气候好(距海近,降水丰沛),生产的粮食多,养活的人口多(重要耕作区),工商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城镇多,城镇人口集中。

9、我国西北部人口稀疏的原因:

深处内陆,多山地高原,耕地较少,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或高寒气候,降水较少,大多是以牧业为的地区,交通不便,城镇少,人口稀疏

10、巴西(澳大利亚)人口集中于东南部,原因:

①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利于耕作;

②交通便利,多优良港湾,工业发达;

③欧洲殖民者最早到达这里,开发历史较早;

 让学生对课本知识有基本了解和能达到简单的分析应用,让学生体会到获得知识的快乐。

同时培养学生理性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1、教师根据其发言内容,延伸拓展问题

人口的增长模式

概念:

人口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

决定因素: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特征

成因

判断依据

转变环节

原始型

低(极)

生产力极为低下,劳动力不足且无节制生育导致极高的出生率;而频繁的战争、食物匮乏和极差的医疗卫生条件死亡率奇高。

出生率都在3.0℅以上,但传统型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相对较低

 

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开始:

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

实现:

出生率的下降最终促使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实现

传统型

低(较)

农业经济条件下,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供应和医疗条件改善,死亡率下降;但因劳动力缺乏,出生率居高不下。

代表性国家如尼日利亚等。

最主要的区别是死亡率的差异,传统型一般接近2.0℅,过渡型则不足1.0℅

过渡型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死亡率下降;同时劳动生产率也极大提高,加上节育措施逐渐普及,出生率开始下降。

代表性国家如巴西等。

死亡率相差不大,大致都在1.0℅左右,但过渡型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较高(现代型出生率在1.5℅下)

现代型

现代科学和技术飞速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活观念的变革,出生率很低;死亡率因人口老年化而有所上升。

代表性国家如德国等。

★特别提示——

现阶段,判断“高”或“低”

的参考数值如图(参考):

★人口增长模式地区分布及历史演变

人口增长模式

“高—高—低”模式

“高—低—高”

过渡型

“低—低—低”

现代型

原始型

传统型

特点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极低

较低

人均寿命

有所延长

继续延长

进一步延长

人口增长

极为缓慢

快速增长

零增长或负增长

社会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发达国家18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中国家20世纪50年代~现在

新技术革命时期,目前主要是发达国家

原因

原始社会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

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

以近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化生产使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

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类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的变化

分布

热带原始森林等地区的落后民族

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亚、非、拉等洲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如坦桑尼亚、肯尼亚等)

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瑞典)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韩国、新加坡)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自然增长率水平

保持较低水平

水平较高

原因

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科技发达,生活条件好

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③人们的受教育水平高

①经济落后,生活质量较差,现代化水平低,需要劳动力多

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

③受“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影响

人口增长模式

“低—低—低”模式、现代型

(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日本等大多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接近零增长)

“高—低—高”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阶段(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注意:

(1)影响人口再生产类型地区差异的因素:

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归根结底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形成人口再生产类型差异的根本原因。

年龄构成因素:

人口年龄结构对人口再生产影响很大。

现在人口年龄结构是过去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状况形成的,而现在的人口年龄结构又将影响以后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

因此,从人口年龄结构分析人口再生产状况至关重要。

社会因素:

如家庭文化、生育观念、生育政策等。

(2)人口再生产类型:

综合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将人口增长过程分为三种类型,工业革命以前为“高高低”模式,工业革命到二战结束,为“高低高”的过渡模式,二战后发达国家进入“三低”型,人口缓慢增长,甚至负增长。

(3)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

工业革命以前全世界都是高高低模式,所以人口增长缓慢,工业革命到二战结束,发达国家为“高低高”模式,世界人口增长加速,二战后发达国家进入“三低”型,广大发展中国家进入“高低高”模式,世界人口快速增长。

(4)中国人口增长模式:

新中国成立前为“高高低”模式,新中国成立后进入快速增长的“高低高”模式,目前为“三低”模式,部分地区为增长下降“高低高”模式。

(5)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不利影响及对策:

问题:

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形成人口压力,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生活水平下降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措施: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学生自主展示中暴露的问题

教师针对学生反馈问题的解答点拨及补充

解决问题方式方法设计

补充:

人口年龄结构

1.人口构成:

①职业构成:

发展中国家一般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大,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人口比重大,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很小。

②性别构成:

性别比=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目,出生性别比正常值为106(由于男性死亡率高,女性平均寿命长,最终男女两性基本上保持平衡)。

我国近年来出生性别比偏高,由于性别比失衡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从而引起各方面的关注。

③年龄构成:

某一时间各个年龄组人口在其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

人口年龄构成不同,对人口再生产、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负担以及军事力量等都有不同的影响。

人口年龄构成的直观表现形式是人口年龄金字塔,横坐标表示各年龄组的男性和女性人口的比例,纵坐标表示各年龄组。

人口年龄构成类型分为三种:

④总负担系数=被抚养人口(幼年人口+老年人口)/成年人口×100%。

一般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和随之而来的高龄化社会之前,会形成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年龄结构,社会负担系数较低,使得劳动力供给充足(就业压力增大),而且社会负担相对较轻,人口学者称这段时期为发展社会经济的“黄金时期”或“机会窗口”。

我国目前正处于这一时期,必须抓住这一难得机遇发展经济和积累财富。

⑤人口老龄化: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和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进入老龄化社会。

人口老龄化是出生率降低和人口平均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体现。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人口老化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出现的,必须未雨绸缪,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国际通用人口年龄类型标准

年轻型

成年型

老年型

少年儿童系数(0-14岁)

40以上

30-40

30以下

老年人口系数(60岁及以上)

5以下

5-10

10以上

老年人口系数(65岁及以上)

4以下

4-7

7以上

老龄化指数(60岁及以上/0-14岁)

15以下

15-30

30以上

老年人口百分比(%)

幼年人口百分比(%)

人口增长速度

人口金字塔形状

年龄中位数(岁)

年轻型

5以下

40以上

快速增长

山型,上尖下宽

20以下

成年型

5~10

30~40

慢速增长

钟型,上下同宽

20~30

老年型

10以上

30以下

负增长

坛型,上宽下窄

30以上

2.人口金字塔图

人口金字塔图是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的统计图,因图形似金字塔而得名。

一般表示方法是将总人口按性别分成两栏,再按一定的年龄段分组,以图中的纵坐标表示各年龄组,横坐标分别表示各年龄组中男女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该图能形象直观地反映人口年龄、性别结构,便于说明和分析人口现状、类型和未来发展趋势。

下图是三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的示意图与实际图。

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

(1)由图可以看出,

第一种是扩张型,下宽上窄,呈真正的金字塔形。

这种类型表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而老年人口比重小,是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都长期较高的结果。

这种类型的人口主要是育龄人群比重高,如果不降低生育水平,它未来的人口再生产趋势就是迅速增长,不断扩张。

第二种是静止型,各年龄组人口的比重大致均衡,像一个清真寺的顶部塔形。

这种类型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差不多,它未来的人口再生产趋势是稳定的零左右的增长。

如果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就会过渡到第三种类型。

第三种是收缩型,底部收缩,上部变宽。

这种类型表明少年儿童比重缩小,老年人口比重增大,是出生率长期下降的结果。

这种类型的人口问题主要是育龄人群比重低,如果生育水平不变,它未来的人口再生产趋势将呈负增长,人口缩减。

(3)在判读人口金字塔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从宏观角度分析人口年龄金字塔图的形状,是年轻型、成年型还是老年型,其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②从微观角度分析人口年龄金字塔图代表的人口组成状况,如性别比例、各年龄段人口比例等。

③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人口增长所属模式,性别比例,产生原因、影响及对策。

3.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

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人口老龄化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其人口再生产已进入现代型。

产生的原因:

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晚婚晚育和小家庭,甚至不愿生育,使得出生率不断降低,少年儿童的比重也逐渐下降;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死亡率低,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比重相应地上升。

(关键是分析生育率、死亡率为什么都降低)

产生的问题:

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用于老人退休、养老费用增加,社会负担加重,老年人生活困难、精神上孤单等。

解决措施:

鼓励生育、吸引移民、建全社会保障体系、鼓励老有所为。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的不同侧重点:

①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

问题:

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制约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措施:

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②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

问题:

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

措施:

关心照顾老人,建立社会保障、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1、学生合作讨论完成

2、小组代表登台阐述观点和论据。

3、其他小组补充、修改。

1、小组学生代表发言,其它小组成员讨论、分析,逐次加深知识的理解。

2、教师根据其发言内容,延伸拓展问题

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与合理人口容量

1.基本概念

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

环境最大人口容量,主要取决于资源数量、科技水平、地区对外开放程度、人类的文化水平(人类活动如工农业、城市化水平等),一般用土地、粮食、淡水等资源来计算。

资源丰富、科技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的地区,环境承载力大。

(环境承载力一般用于某种单项资源,如:

水资源承载力)

合理环境容量:

指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且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

即在不产生环境问题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产的人口容量。

三个特点:

1)临界性,2)相对性,3)警戒性

注意:

①合理人口容量考虑了人类合理文化和健康水平的人口容量,小于环境承载力,影响因素与环境承载力大致相同,不同的是考虑了健康水平需求、文化生活需求等。

由于对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标准的认定,可能存在较多的主观因素,所以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具有相对性。

②、环境承载力从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的角度考虑,仅考虑人口“生存”问题;合理人口容量从人口发展的角度考虑;环境承载力是一个警戒值,对全球来说,一定时期、一定技术条件下,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是人口数量的极限,而合理人口容量则体现了人口在发展中的变化,他强调人口与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相互协调。

合理人口容量要小于环境承载力。

人类如果想要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合理人口容量”。

③、人口容量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的目的是制定相应的人口发展政策

2.特性:

①不确定性;(现有资源总数并不确定,科技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及消费水平等不断变化,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

②相对确定性(在假定的相关条件下,可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相对估计

3.影响因素:

(1)与自然资源储量(首要因素)成正比

(2)与科学技术水平成正比

(3)与地区开放程度成正比

(4)与人类的文化生活消费水平成反比

4.环境人口容量估计:

世界:

悲观者:

世界人口太多,已超出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乐观者:

未来世界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极限;(基于科技进步)

理性者:

未来世界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合理人口容量为60亿。

中国:

最高人口容量:

16亿左右;合理人口容量:

8~9亿

中国人口与资源矛盾(尖锐):

①耕地紧缺,不足世界人均的1/3;②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的1/4。

注意:

综合人口增长模式和环境承载力,分析我国为什么要继续实行计划生育的人口政策

(1)、从人口增长角度看,我国人口基数大,虽然人口增长率低,但每年新增加的人口很多。

(2)、从环境承载力角度看,我国虽然还没有达到最大人口容量,但已经超过合理人口容量,表现为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

5、分析地区人口容量需要考虑的因素:

(1)气候的两要素气温影响农作物的热量,降水影响其水分

(2)地形

(3)经济,科技水平和开放程度(一般不提及文化消费水平)

例:

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容量低的原因:

(1)气候干旱,水源缺乏且多高原山地地形,耕底面积小

(2)深居内陆,对外开放程度低(3)经济和科技水平低,人口受教育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