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主观题专练.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29629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主观题专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哲学主观题专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哲学主观题专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哲学主观题专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哲学主观题专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哲学主观题专练.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哲学主观题专练.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哲学主观题专练.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哲学主观题专练.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哲学主观题专练.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哲学主观题专练.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哲学主观题专练.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哲学主观题专练.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哲学主观题专练.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哲学主观题专练.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哲学主观题专练.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学主观题专练.doc

《哲学主观题专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主观题专练.doc(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哲学主观题专练.doc

2017年哲学主观题专练(二单元)

1.材料: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面对沧桑巨变,传承者怎样才能把古人与今人、彼时与此时的距离尽可能地缩短,从而创造无障碍传递、有兴趣接受的适宜环境和氛围?

《中国诗词大会》运用“生活化”的方式,将传承的手段与具体时代紧密结合,充分赋予其时代内涵、生活气息,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让“李杜诗篇”具备适宜的“时代口感”,使人对中国诗词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结合材料,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说明央视是如何找到“生活化”传承方式的。

(12分)

2.材料: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的农事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其蕴含的尊重规律、顺应自然的思想,仍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重要理念。

(1)运用辩证唯物论,分析“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理由。

(10分)

(2)运用规律相关知识,分析“二十四节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2分)

3.材料:

2016年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并完成一批体现国际科学前沿和高新技术发展方向的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如“伽马暴偏振探测”项目,将对伽马暴和太阳耀斑进行高灵敏度偏振观测。

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最新成果。

搭载的探测设备由中国科学院与瑞士日内瓦大学联合研制,比过去国际上类似仪器的探测效率高数十倍。

这将有助于验证并深化中欧科学家对宇宙结构、起源、演化问题的认识。

(12分)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分析科学实验对科学家深化空间科学认识的作用。

4.材料:

今年以来,我国许多城市多次出现大范围和长时间的雾霾天气,不仅对海陆空各类交通运输造成严重的影响,也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危害。

有病不能乱投医,得找准“病根”进行靶向治疗,治理雾霾,也需对症下药,监测并找准污染带。

怎么测得准?

如何找准污染带?

北京市顺义区在治理雾霾的过程中,相关科研人员的不断丰富经验和提高认识能力,并通过安装新型监测站,引入区域空气质量动态调控技术平台实时监测,为监察人员提供了精准督查方向。

人们对雾霾天气认识的逐步深化,有利于人们精准施策,诊治雾霾。

(12分)

结合材料,谈谈人们对雾霾天气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5.材料: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原创医学,是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是人们治病祛疾、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维护着民众健康。

然而,中医药的理论基础与治疗方法与现代医学有着很大差别,无法像西药那样提供药品的化学成分、结构式、药理、毒理、不良反应、禁忌和临床数据等现代医学对药品的一切要求。

有人以针灸、推拿、火罐等多种中医疗法无法像西医理论那样提供详细的作用机制为由,认为“中医是伪科学”。

(12分)

结合材料,运用“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知识,驳斥“中医是伪科学”的论调。

6.材料:

《远方的家》《一带一路》摄制组来到上海,走进“迷你莫高窟”,了解定居上海的台湾伊氏三兄弟的丝路情节。

三兄弟齐心协力,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前期调研,把远在千里之外的莫高窟“搬”到上海,绘制280多幅敦煌图画挂在墙上,图作完全依照原作一一照样复制。

他们利用自己特殊的文化情结和商业眼光,希望借这个“窟”,向客人传播丝路文化。

三兄弟以“迷你莫高窟”为主题,用美食讲故事,开设一家丝路文化主题餐厅,推广中国文化。

餐厅秉持菜式复古的原则,保持丝绸之路上原有菜品的相应特色,同时融入天马行空的创意,开发出特色丝路美食,如“丝路花雨”、冰菜等各种丝路料理,这些菜融合了丝绸之路上不同地域的特色香料和配料,赢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伊氏三兄弟开办的丝路餐厅,运用文化为纽带,顺应着时代的发展,融入其中并期待着发展壮大。

结合材料,请运用把握思维的奥妙的相关知识,分析伊氏三兄弟是如何经营丝路文化餐厅的。

(12分)

7.材料:

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人民权利的宣言书。

来源于西方法律文明的私法文化,主张独立人格、平等权利、自由意志。

它以民法典为核心, 其要义是对市场自由和个人权利的率重。

中国古代也有丰富的法律文化资源, 但其核心是重刑(法)轻民(法), 这阻滞了中国法律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必然伴随着私法文化的生成与发展。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制订民法典的重要立法任务。

制订民法典, 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

几代人因应时代, 破我以求, 力争编基出一部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民法典。

民法典由总则编和分则编组成,分则包含物权编、合同编、侵权责任编、婚姻家庭编和继承编等。

民法总则已由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于20l7年3月15日表决通过,标志着中国从此开启“民法典时代”。

这在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结合材料并运用生活与哲学中实践的有关知识, 谈谈中国制定民法典的意义。

 (10分)

8.材料:

从2017年春季开始,所有教材中,将中国人民“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把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落实到学生教材当中去。

史学专家根据大量史实研究发现:

1931年9月18日发生在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就承担起独立领导中国抗日斗争的壮烈使命并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东北抗日联军进行了英勇殊死的斗争,其他一些中国军队也在奋起抵抗;中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爱国华侨也积极支持和参加抗战。

中国人民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让中国人的物质、精神、鲜血和生命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因此,“14年抗战”的概念更科学,过去“八年抗战”的概念仅是指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开始的全国性抗战,只是十四抗战中从局部抗战进入到全面抗战的一个阶段。

根据材料,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教育部要求大、中、小学校教材一律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抗战”的主要原因。

(10分)

绵阳一中哲学主观题专练(三单元)

1.材料:

2017春节戏曲晚会“戏曲广播操”将戏曲视听这壶“老酒”搅入广播体操“旧瓶”,让人们近距离接触戏曲艺术,体会这一博大精深的艺术,获赞无数。

“戏曲操”既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又陶冶了情操、普及了戏曲知识。

它作为大众文化传播的创造性案例,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喜闻乐见的传播手段走进大众生活,对传承和发展戏曲大有裨益。

无论是何种艺术,只有融入生活,才能“活”起来。

对传统艺术进行创造性转化,调动和鼓励青年人参与,让生活中随处可见艺术的光影,,是摆在每一个艺术工作者面前的课题。

结合材料.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分析如何才能更好地让传统戏曲“活”起来?

(12分)

2.材料:

互联网技术是新科技革命的重要领域,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便利,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势头。

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历程中,我国互联网企业曾一度扮演追随者的角色。

一些国外的互联网企业为增加利润而把他们在国外的技术和成功经营模式复制到我国,这被称为“C2C(CopytoChina)”。

因我国国内与国外的互联网政策环境有较大差异且消费群体的文化需求不同,许多海外互联网企业在我国国内沉沙折戟。

生存下来的国外互联网企业虽然对我国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但也为我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经验。

如今,我国的部分互联网技术发展和企业经营模式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互联网+”的提出与推进取得了巨大成功,一些国外互联网企业开始学习我国的技术和互联网企业的模式,互联网行业正式实现由“C2C(CopytoChina)”向“KFC:

KaobeifromChina(从中国拷贝)”的转变。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知识,说明材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12分)

3.材料:

2017年2月,国家文物局印发《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未来几年的文物事业发展确定了目标。

“十三五”时期,国家文物局将推动文物保护实现“两个转变”由注重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转变,确保文物安全。

“规划”提出,建设“一带一路”文化遗产长廊。

加强“丝绸之路:

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跨国协作与文物保护,开展丝绸之路“南亚廊道”研究。

构建“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双边、多边交流机制和合作平台。

举办“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主题研讨会、高级别论坛和陆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展。

实现文物保护“两个转变”是确保文物安全的重要举措。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加以说明。

(12分)

4.材料:

家风是无言的教育,良好家风的涵养需要长期的熏陶与积淀,是累寸土之功,积细流之举的过程;是批判继承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过程;是用社会主义精神进行改造和熔铸,使之升华为社会主义新文化、新道德,并凝聚激发为强大的正能量的过程。

结合材料,运用发展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涵养良好家风。

(12分)

5.材料:

中国甘肃网2017年2月l5日讯,华亭县把文化扶贫列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以文化阵地扶贫、公共文化服务扶贫、文化产业扶贫为主要内容,大力实施文化扶贫工程,有效解决了文化服务贫困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一个地区的贫困,表面上看属于经济问题,但从深层次考察,往往有着极深的文化根源,人们的经济状况与其科学文化素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文明开化程度紧密相关。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分析党和政府应如何处理经济扶贫与文化扶贫的关系。

(12分)

6.材料:

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如何传承传统文化也引发热议。

有人认为《中国诗词大会》重在背诵诗词,这种死记硬背,把传统文化变得僵化死板;有人认为,除了学生考卷里那几分试题,古诗词在当代已是无用之美,需要时在网上搜索就可找到,不值得花时间去诵读、感悟;也有人认为,中国诗词以它营造出的独特意境和平仄协调的音韵美,值得代代传诵;诗词的诵读是以竞赛形式展开,但意不在赛,而是找共鸣,激发兴趣,唤起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说明在推动传统文化发展中坚守与创新的关系。

(12分)

7.材料: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在播出过程中还大力创新,以“技术手段+艺术表达”的表现形式,力求做到宏大主题微观表达,抽象主题具体展示。

一方面运用舞美、动画、音乐等视听技术手段,对演播室进行360度意境营造,让诗词在演播室中“活”起来;另一方面精心设计嘉宾解读环节,让“冷”知识在“热”背景中复活,既有趣味性,又适当还原诗词的独特意象,引导观众感悟中华诗词的美好精髓。

节目全程运用移动端推动节目多屏传播,吸引观众与场上选手通过移动端同步答题,力争打造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知识,分析说明《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在表现形式上是怎样取得成功的。

(10分)

8.材料:

2016年12月12日,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强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

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同时,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

只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家庭梦才能梦想成真。

广大家庭都要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

结合材料,运用整体和部分关系的知识,谈谈对“中国梦”与“家庭梦”关系的认识。

(10分)

9.材料: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

各地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机制,解决了原本我们身边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河流出现了转机:

污染的河清澈起来,断流的河流动起来。

这些变化源于河长制——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流的污染治理。

浙江明确各级河长“管、治、保”三位一体职责,上下联动,一竿子到。

“管”重点是监管河道污染,防止反弹;“治”是推进河道系统治理;“保”是监督河道疏浚、保洁等日常工作,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6分)

结合材料,运用系统优化的知识说明管、治、保”三位一体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10.材料: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

S省准备出版国学教材,在中小学开设国学必修课。

在讨论如何将国学经典引入中小学课堂的问题时,有专家认为,学习国学,既要忠于经典原著,又不能拘泥于原著。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谈谈你对该专家观点的理解。

(12分)

11.材料:

H省在扶贫、脱贫工作中,对有劳动能力、无劳动能力、生存条件恶劣等不同类型的贫困户,逐户制定差异化的帮扶措施,做到措施精准;建立大扶贫数据信息库,实行返贫“挂号”、脱贫“销号”动态管理机制,提高扶贫的精准性和效率;同时改变以往“撒胡椒面”“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杜绝“扶富不扶贫”“扶强不扶弱”等问题的发生。

十二五以来,该省已累计助力脱贫近1000万人。

结合材料,分别H省在扶贫、脱贫工作中如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12分)

 12.材料:

中国共产竟的党员人数已达8800多万,与全国13亿多人口相比,党员仍然属于“少数”,领导干部是“少数”中的“少数”。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聚焦全面从严治党,突出强调抓好“关键少数”,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也都聚焦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分析抓好“关键少数”的必要性。

(8分)

13.材料:

1911年,在孙中山先生领导和影响下,辛亥革命取得巨大成功,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但是,由于受历史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中国并没有能够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民族独立。

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英勇奋斗、继续前进,付出巨大牺牲,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今天,我们要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局面,必须进行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以不畏艰险、攻坚克难的勇气,以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锐气,不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推向前进

结合材料,运用“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原理,分析“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局面,必须进行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的理由。

(10分)

14.材料:

《朗读者》第一期压轴出场的是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他在国内外出版译著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六十本,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

2014年8月2日许渊冲获得国际翻译家联盟(国际译联)2014“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为该奖项自1999年设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

许老先生尽毕生之力所做的,就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之美,似无止境。

对于未来的时间,他是这样设计的:

两个多月翻译一本,计划有生之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

结合材料,运用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知识,谈谈《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成功给我们的哲学启示?

(12分)

绵阳一中哲学主观题专练(四单元)

1.材料:

2016年8月21日,中国女排在先失一局的不利情况下顽强拼搏,时隔12年之后第三次取得奥运冠军,“女排精神”再次奏响中国时代最强音。

1986年中国女排实现历史性的五连冠,向国人和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崛起的信心和能力,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女排的热潮。

因此,女排精神从一开始就超出了体育竞技范围,对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起到了激励、感召和促进作用。

当前,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仍然充满风险和挑战。

我们要大力弘扬女排精神,使之化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结合材料,请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有关知识,分析“大力弘扬女排精神,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的正确性。

(12分)

2.材料:

十几年前,涉案剧、反腐剧扎堆荧屏,展示犯罪情节和手段的东西越来越多,导致正不压邪,甚至教会社会上的人犯罪。

反腐剧应该坚持“反腐、倡廉、正能量”的原则。

腐败不是主流,不能否定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巨大成果。

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整治涉案剧,及腐剧进入沉寂的十年。

2015年,中纪委调研时提到,十八大后反腐轰轰烈烈,却没有一部相关的电视剧。

2017年3、4月间,投资1.2亿元的现代版官场现形记《人民的名义》应运而生,并以摧枯拉朽之势掀起一场久违的“全民追剧热”。

看来,好的东西依然是大家追寻的主流。

艺术作品源于生活但是要高于生活,要对现实素材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艺术加工。

电视剧不只历史和穿越,<人民的名义》还原反腐生态、反映人民关切、采风真实案件、吻合时代脉搏,是近年来的优质国产正剧。

 《人民的名义》每一集都有正面的力量,光明hold住黑暗。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对反腐剧产生前后两种不同态度的原因。

(10分)

3.材料: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并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3.结合材料,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说明“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体现的哲学道理。

(12分)

 

4.材料: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涉及15大领域、33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陆续推出,为全面深化改革“立柱架梁”。

财税体制、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考试招生制度等多年想改而未改的“硬骨头”终于破题,司法体制、公车制度、央企负责人薪酬制度等涉及深层次利益调整的改革得以有力推进。

柱立则墙固,梁横则屋成。

改革,释放前所未有的巨大活力——在国际环境云谲波诡、国内“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成功换档,经济的内生活力和动力增强。

结合材料,从“寻觅社会的真谛”(或唯物史观)角度说明“立柱架梁”的必要性。

(12分)

5.材料:

“阳光分走一半还是阳光”,随着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点击、分享”成为人们阅读新知、传播信息的日常方式。

懂得分享、乐于分享,也逐渐成为移动互联时代的重要品质,使得人们在“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中感受新媒体时代的魅力。

有专家明确指出,知识和信息的“分享”不等同于“免费”,如果拿了别人不允许拿的东西,那不是分享而纯属偷盗,因此在这个倡导“共享精神”的时代,强烈呼吁“只有尊重和保障原创的智慧,才会真正的持久的点击与分享”,当我们点击电脑鼠标、手机屏幕,分享知识和信息时,不要忘记,尊重原创、保护版权,才能更好地守护人类思想的尊严与活力。

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分析不同的人为什么会对新媒体带来的文化“分享”持有不同的看法。

你是否赞同专家观点,请说明理由。

(12分)

6.材料: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具体表现为人们的理性精神、诚信守法的精神、尊重法律权威的精神、权利和义务对称的精神、依法维权和依法解决纠纷的习惯等等。

法治在于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熔铸到人们的头脑之中,体现于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

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的知识,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什么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12分)

7.材料:

“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立志创作出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在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期盼,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提供了根本遵循。

他们走出方寸土地,走进百姓生活,从生活熔炉里提炼艺术“金子”。

他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走进革命老区、民族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深入乡镇社区、学校军营、工矿企业,采撷文化养分、创作文艺精品、送去文化服务、播撒文化种子,

结合材料,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主体观的知识,谈谈你对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走出方寸土地、走进百姓生活的认识。

(12分)

8.材料:

走好新长征路是红军长征的继续与延伸。

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一次新长征,是一场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

长征精神更激励着青年人不断前行。

正在北京读大学的赵云龙同学说:

“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重温历史,铭记过去。

让我们时刻牢记长征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走好新长征路是红军长征的继续与延伸,从价值观角度分析长征精神如何更能激励着青年人不断砥砺前行?

(10分)

哲学主观题专练(二单元)

1.①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央视抓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创新形式,让传统文化与生活紧密结合。

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央视研究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实际,将传承的手段与具体时代紧密结合,坚持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

③认识具有无限性,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面对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央视立足社会实践的变化,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较好地解决了文化传承的问题。

(每点4分,共犯分。

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2.

(1)(10分)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十四节气”是基于中国农业社会的客观实际探索而形成的。

(4分)

②意识具有能动性,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发展。

“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对推动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指导意义。

(3分)

③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二十四节气”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为全国所采用,其完备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造福人民。

(3分)

(2)①规律具有普遍性,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

(5分)

②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把握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一般过程,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知识体系(5分)

③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根据规律发生在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世界。

(3分)

④今天“二十四节气”的农事指导功能虽然在逐渐减弱,但人类活动仍然要遵守规律,顺应自然,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科学发展(5分)

3.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对伽马暴和太阳耀斑的更深刻的认识来源于天宫二号上进行的“伽马暴偏振探测”空间科学实验。

(4分)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先进的科技设备推动了科学家对宇宙认识的深化。

(4分)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科学家对宇宙的认识正确与否,需要通过空间科学实验来检验。

(4分)

④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