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 第4课 《诗经》两首 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0442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7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 第4课 《诗经》两首 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 第4课 《诗经》两首 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 第4课 《诗经》两首 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 第4课 《诗经》两首 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 第4课 《诗经》两首 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 第4课 《诗经》两首 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 第4课 《诗经》两首 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 第4课 《诗经》两首 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 第4课 《诗经》两首 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 第4课 《诗经》两首 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 第4课 《诗经》两首 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 第4课 《诗经》两首 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 第4课 《诗经》两首 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 第4课 《诗经》两首 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 第4课 《诗经》两首 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 第4课 《诗经》两首 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 第4课 《诗经》两首 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 第4课 《诗经》两首 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 第4课 《诗经》两首 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 第4课 《诗经》两首 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 第4课 《诗经》两首 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 第4课 《诗经》两首 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 第4课 《诗经》两首 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 第4课 《诗经》两首 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1.《氓》是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

2.《采薇》这首诗写的是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

《汉书·

匈奴传》说:

“(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

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

‘靡室靡家,

狁之故。

’云云。

”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

三、文体知识

诗 经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四言诗

四言诗是诗体的一种。

“四言”指四字组成的诗句。

四言诗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虽杂有三、五、七、八、九言之句,而基本上是四言体。

四言诗体盛行于西周。

春秋时期,战国时期,除楚辞外,其他诗作出现不多。

西汉一朝虽也有五言体兴起于民间歌谣,但文士之作,大体还是用四言体。

但东汉之后,五言诗很快取代了四言诗的地位。

但仍有不少诗人写作四言诗。

如三国时期的曹操父子,魏末的嵇康,西晋的陆机、陆云,东晋的陶渊明等。

同时,也出现过若干佳作,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

龟虽寿》: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人们至今吟诵不绝。

钟嵘《诗品序》说,时人对于四言,“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四、归纳整理

《氓》

(一)通假字

1.氓之蚩蚩 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

2.匪来贸丝通“非”,不是

3.于嗟鸠兮通“吁”,感叹词

4.犹可说也通“脱”,解脱

5.隰则有泮通“畔”,岸边

(二)古今异义

1.至于顿丘

古义:

到,到达。

今义: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2.秋以为期

两个词,以,把;

为,当做。

认为。

3.三岁为妇

多年,指时间。

指三岁的年龄。

(三)一词多义

1.将

将子无怒qiāng,请、愿

出郭相扶将动词,搀扶

宫使驱将惜不得助词,不译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名词,将领

上使外将兵动词,率领

2.靡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动词,没有

望其旗靡动词,倒下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mí

,动词,浪费

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动词,退下

3.言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动词,说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名词,预兆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助词,没有实义

听其言而观其行名词,言语、言论

4.以

秋以为期介词,把

以望复关连词,来

以尔车来介词,用

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连词,表目的,来

(四)活用词

1.名词作状语

夙兴夜寐在早晨,在夜里

2.数词用作动词

士贰其行使……不专一

二三其德使……三心二意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三岁食贫贫苦的生活

(2)形容词作动词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变成黄色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表示否定的判断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匪”表示否定的判断

2.宾语前置句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即“以秋为期”

《采薇》

1.岁亦莫止通“暮”,文中指年末

2.彼尔维何通“

”,花盛开的样子

3.

狁孔棘通“急”,危急

1.雨雪霏霏

下雪。

指雨和雪,名词。

2.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将帅。

品德高尚的人。

3.小人所腓

士兵。

人格卑鄙的人。

1.尔

彼尔维何通“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代词,你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代词,那

尔曹身与名俱灭尔辈,你们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词尾,……的样子

无他,但手熟尔助词,罢了

2.莫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通“暮”,年底

至莫夜月明通“暮”,日落的时候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副词,不能

请君莫奏前朝曲副词,不要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代词,没有谁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代词,没有什么

3.道

行道迟迟名词,道路

道芷阳间行动词,取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动词,说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名词,道理

伐无道,诛暴秦名词,道德,道义

岂不日戒天天

2.名词作动词

雨雪霏霏下

(五)文白对译

一、合作探究

1.结合《氓》这首诗歌的内容,请分析概括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纯洁善良,对氓真心实意,一片真情,且信守诺言;

二是任劳任怨,婚后挑起生活重担,却毫无怨言;

三是刚毅不屈,遭到丈夫遗弃,毅然离去。

2.《氓》是一首叙事诗,全诗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叙述故事的?

答案 《氓》全诗六章,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

第一、二两章写弃妇和氓由恋爱到结婚的过程。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其中第三章追悔自己误落情网,第四章指责婚后氓对她的折磨,第五章诉说被遗弃后娘家兄弟对她的冷酷讥笑。

最后一章表示她对负心汉的怨恨和决绝。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故事完整,有首有尾,可以看到弃妇悲剧的一生。

3.《采薇》描写边境生活的内容有哪些?

写了哪些细节?

体现了什么感情?

答案 写了战车、战马、象弭、鱼服等细节,又用了“四牧业业”“四牧骙骙”“四牧翼翼”等叠音词,用赋的手法,极写战马之强壮、步伐之整齐、装备之精良,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盛开的棠棣花,给血与火交织的战场平添了一份优美、一缕柔情,折射出士兵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向上的情怀。

4.如何理解《氓》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答案 《氓》诗是诗人现实生活典型情绪的再现,诗人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歌唱抒述自己悲惨的遭遇,起了反映、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作用。

诗中女主人公所叙述的是自己的切身经历、自己的感受,都是真情实感。

而这种真情实感在阶级社会中是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

她抓住自己和氓的矛盾,氓是夫权的代表,他们从夫妻关系而变为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透露了男尊女卑、夫权制度的社会现实。

她抓住了自己和兄弟的矛盾,反映了当时社会道德、舆论,是以夫权为中心的思想和弃妇孤立无援的现实。

诗歌反映的主要矛盾是封建礼法制度与妇女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的矛盾。

这是当时社会中极为显著和普遍的现象。

5.在《采薇》一诗中,“景”与“情”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 《采薇》一诗“情景交融”的特点不同于一般的诗歌,一般的诗歌大多数是用好的景物来表现快乐的心情,用凄苦的事物来写悲哀的心境;

而《采薇》则用凄苦的景物来表现快乐的心情,用美好的景物来写悲哀情绪。

例如,士兵出征时心里是愁苦的,诗人写道: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用杨柳在春风中飘荡的美好事物来反衬士兵的愁苦。

春天是欢乐的季节,士兵却在这时被迫出征,所以加倍显得愁苦。

士兵回来时心情是愉快的,诗人写道: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在雨雪中赶路是苦的,用苦景衬托愉快的心情,可见士兵为了回家而不顾雨雪忙着赶路,这样就加倍显出了心情的愉快。

6.《氓》女主人公被氓遗弃,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我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点一:

“不见复关”的暗示性;

“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显示性。

另外,女主人公“三岁为妇”,年老色衰,引起“士”变心。

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恩爱,无情地遗弃了妻子。

这一切告诉我们“士”的变心是关键原因。

观点二:

“抱布贸丝”至“以我贿迁”“三岁食贫”“渐车帷裳”,“士”骗取了钱财,生活由贫到富,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经济上,正如恩格斯所说家庭、婚姻反映出金钱关系。

观点三:

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二、归纳总结

图解文章

1.《氓》

2.《采薇》

主旨探微

1.《氓》是一首叙事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2.《采薇》是一位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赋之诗,诗中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一、百变素材

1.责任

氓,一个对感情不忠贞的人,一个对爱情不专一的人,一个不念往日恩爱、无情无义的人,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始乱终弃的人。

求婚时道貌岸然地“抱布贸丝”,表现出一副忠厚老实相;

新婚时又信誓旦旦地许下“及尔偕老”的诺言;

后来却“二三其德”“至于暴矣”,成为无情无义的负心汉。

这一极不负责任的反面人物形象一直被人们唾弃。

爱默生曾说:

“责任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它是一种伟大的品格,在所有价值中它处于最高的位置。

”科尔顿也说:

“人生中只有一种追求,一种至高无上的追求——对责任的追求。

责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它伴随着每一个生命的始终。

人,应该为责任活着。

2.正视悲剧

悲剧是把美撕碎给人看,鲁迅如是说。

氓妇正是用自己沉痛的人生经历把少女时代最美的梦想——爱情无情地撕碎,血淋淋地展示给世人:

鲜嫩的桑叶必然会枯黄飘零,忠厚的丈夫会变得无比残暴,昨天还信誓旦旦地承诺明天就会“不思其反”,爱情之美转眼就会随风而逝。

我敬佩这种撕碎、这种展示,就像敬佩德国每年都在全国展示反映纳粹暴行的图片。

敢于正视并反思自己悲剧人生的,一定拥有坚韧强大的心灵;

敢于直面并批判自己民族悲剧历史的,一定是个清醒自信的国家。

正视悲剧,促人成熟。

3.国与家

诵读着《采薇》,忽然想起《十五的月亮》: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

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

”战士思乡,是亘古的诗材;

战士保国,是永恒的主题。

思乡与报国,在战士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因为爱乡,方能思乡;

因为爱乡,方能报国。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牺牲我一个,幸福十亿人”,是当今战士的心声。

他们为了大家,舍去小家;

他们为了国家,不顾自家。

国家有急,他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人民遇险,他们挺身挡灾祸,舍我而有谁,他们是人民的子弟兵,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二、技法学习

情景交融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

在这中间,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用了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

简单的画面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这四句诗被后人誉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

这是写景记事,更是抒情伤怀。

这几句诗句里有着悲欣交集的故事,也仿佛是个人生命的寓言。

别离时的春光,回归时的大雪,季节在变换,时光在流逝,我们离去,我们归来,而在来来去去里,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呢?

没有答案,只有漫天的飞雪中一个被沉重的相思和焦虑烧灼的又饥又渴的征人孤独的身影,步履蹒跚地,战战兢兢地走向他不知道的未来。

迁移运用

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将《采薇》最后一章改写成一段情景交融的散文片段。

要求:

要写出环境和人物的复杂心情,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在战场上拼杀多年,九死一生,终于走在这回家的路上了。

大雪纷飞,路边的杨柳的枝条在寒风中瑟缩着。

连日的长途跋涉,忍受饥渴,就是为了踏上这家乡的热土,离家越来越近了,那被风雪笼罩着的村庄,便是我日夜思念的家乡。

可我的脚步,为何如此沉重?

我的内心,为何如此惶恐?

我怕,怕回到家里见不到朝思暮想的爹娘,怕别离后一切都变了模样。

遥想当年出征时,我满怀保家卫国的一腔热血奔赴疆场,父老乡亲送我上路,杨柳依依,伴着春风起舞,似在向我挥手致意。

战争生活是艰苦的,断了粮草,只能靠野菜充饥;

战场上的拼杀是惨烈的,谁也不知道下一刻倒下的是不是自己。

但是,我不能倒下,为了梦里守望在村口的白发苍苍的爹娘。

年年盼,日日盼,终于盼到了回家的这一天。

雪花纷飞,雪落在我的身上,也落在我的心里。

三、考点链接

比兴的手法

“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

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

他认为: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比”与“兴”常常连用。

《氓》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开头,写“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

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第四章紧承上节,开头就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自然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借此抒发女主人公对丈夫喜新厌旧行为的怨愤。

《采薇》的前三章均以“采薇采薇”领起,“采薇”既是一种劳作,又是生活实景的写照,也表明了士兵生活的环境,此句为兴。

每章接下来的第二句“薇亦作止”“薇已柔止”“薇已刚止”,薇草由“作”至“柔”到“刚”,是一个逐渐生长老硬的过程,很好地表明了时间的流逝,所以每章的开头两句均为起兴,很好地引领了后面思归的内容。

【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从哪些内容看出是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对点训练】 请你根据本处的提示,解答[同步演练]中第12题。

四、悦读心赏

一曲妇女的悲歌

——《卫风·

氓》赏析

《卫风·

氓》是《诗经》中弃妇诗的代表作,是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

它叙写了一位劳动妇女在婚姻上的不幸遭遇。

她善良多情,追求幸福的婚姻,不料却受到一个虚情假意的男子的欺骗,最后竟遭虐待遗弃,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折磨和痛苦。

她悔恨交加,义正辞严地控诉了男子的忘恩负义,表现了她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全诗反映了男权社会下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对封建礼教提出了强烈抗议。

全诗共六章,运用了回忆倒叙的手法。

第一章追叙“氓”向她求婚的情形。

韩峥嵘的《诗经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认为“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

笔者认为不妥。

郭锡良《古代汉语》(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将其译为“忠厚的样子”,甚当。

这样才能与后文的“至于暴矣”形成对照,把“氓”前后判若两人的虚情假意揭示出来;

才能将这位女子的善良性格勾勒出来,以至于被“氓”欺骗,全诗一开始就奠定了悲剧的基调。

这位女子对“氓”一片真情,一直相送到“顿丘”很远的地方,并表明了自己的心迹,“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我认为,后两句不是表现的女子的软弱忍让,而是表现的女子的温柔娴良。

这样,全诗第一章这位女子善良温柔的形象已浮出水面。

第二章叙写她怀着一片痴情与“氓”结婚的经过。

“复关”,“氓”居住的地方。

这里是借代,以“复关”代“氓”。

这一章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此时的女主人公已轻信了“氓”的誓言,已完全坠入爱河而不能自拔,见不到心上人,“泣涕涟涟”;

见到心上人,“载笑载言”。

同时与后文“氓”的“二三其德”形成了比照。

对誓言的轻信,对卦象的轻信,使“氓”最后如愿以偿,也一步步将她推入了悲剧的深渊。

第三章写她悔恨自陷情网。

一开始用了“比”,拿“桑之沃若”,来比自己的年轻美貌。

再用“斑鸠食桑葚”比自己沉溺于爱情之后不堪设想的后果。

据说斑鸠食桑葚过多会昏醉。

此时,这位女子已开始觉醒。

接着,以此起兴,引起所咏之词,通过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运用对比手法,暗示了悲剧的必然结局。

“说”通“脱”,“解脱”之意。

第四章写她被遗弃因而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

一开始也用“比”,拿“桑黄而陨”喻自己青春不再、容貌衰老,暗示了“氓”变心的原因,不是她品行不端而仅仅是容貌衰老!

再通过叙述在“氓”家里的吃苦受累却被遗弃的经过,对“氓”的三心二意作了强烈的控诉。

至此,女主人公的反抗精神已显露无遗。

这一章借景言情的一句,“淇水汤汤,渐车帏裳”,写得含蓄而深沉,将这位女子的孤独无助、悲愤之情推向了顶点,这怨恨之情就像那滔滔淇水之潮一般难以平静。

第五章写她在婆家的苦状和被遗弃后的不幸处境。

这一章主要表现了这位女子的勤劳朴实。

“氓”的心愿已足,对她的凶暴,与她的辛勤操劳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位女子没有过多的指责的话,但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她内心的沉重,“此时无声胜有声”,内心的怨恨悲愤之情正如潜藏的急流一样正积蓄着力量,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

然后又运用烘托的写法,用娘家兄弟的不理解与嘲笑来衬托她独自伤神的处境,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才使她冷静地思前想后,反思这多年来的生活,加深了对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的了解,促使了对封建礼教的反叛,促成了她思想的成熟。

第六章写她复杂的悲愤心情,并表示与“氓”彻底决裂。

这白头偕老的想法徒增了女主人公的怨恨之情。

然后又用“淇有岸,隰有泮”反比自己痛苦无边、没有尽头,再通过回忆幼年的欢乐及山盟海誓想到如今“氓”的背弃诺言,她不再去想这些伤心的往事,发自内心地果敢地喊出了“亦已焉哉”,第五章中积蓄的反抗力量如火山一样爆发了出来,促成了她与“氓”的彻底决裂,也促成了她个性的张扬。

这在当时应当说是惊天动地的一声呐喊,也为后世女子追求自己的个性树立了一座丰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