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1412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B.誊写筵席庇佑哀鸿遍野

C.噩梦泥淖卷秩佶屈聱牙

D.熏陶亵渎箫瑟弊帚自珍

4.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生生所资资:

财物恭疏短引引:

B.门衰祚薄祚:

福分不矜名节矜:

自夸

C.时运不齐不齐:

有蹉跎泠然善也泠然:

轻快的样子

D.宇文新州之懿范懿:

美好决起而飞决:

快速的样子

5.下列各句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觉今是而昨非鸟倦飞而知还

B.极娱游于暇日窜梁鸿于海曲

C.会有四方之事不坠青云之志

D.奉宣室以何年问征夫以前路

6.下列各句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园日涉以成趣②悦亲戚之情话③宾主尽东南之美④目吴会于云间⑤层峦耸翠,上出重霄⑥襟三江而带五湖⑦而后乃今将图南⑧敛裳宵逝⑨凡在故老

A.①⑤⑦⑧/②/③⑨/④⑥B.①⑤⑧/②⑥/③⑨/④⑦

C.①⑤⑦⑧/②⑥/③⑨/④D.①⑤⑧/②/③⑨/④⑥⑦

7.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莫之夭阏者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访风景于崇阿

C.猥以微贱,当侍东宫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D.乐夫天命复奚疑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8.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语,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木欣欣以向荣虽然,犹有未树

B.幼稚盈室千里逢迎

C.腹犹果然聊乘化以归尽

D.识盈虚之有数俨骖騑于上路

9.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文学史上称其为“田园诗人”。

他长于诗文辞赋,

语言质朴自然,具有独特风格。

死后被赐谥号“靖节”。

B.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作者王勃,字子安,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

C.庄子名周,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

D.钱钟书字默存,曾用笔名中书君。

他兼容并蓄,学贯中西,代表作品有:

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管锥篇》等。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21分)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

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①,古今所传,不可诬也。

孟子曰: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

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②。

是孰使之然哉?

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

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

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

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

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

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

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

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

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

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

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

信乎孔子之言: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

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

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

元佑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

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

民既悦服,则出令曰:

“愿新公庙者听。

”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

“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

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

”轼曰:

“不然。

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

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熏蒿凄怆③,若或见之。

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

”元丰七年,诏封公昌黎伯,故榜曰:

“昌黎伯韩文公之庙。

”潮人请书其事于石,因作诗以遗之,使歌以祀公。

(节选自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有删节)

【注】①申、吕:

申侯,吕伯,周朝大臣。

岳降:

指他们是四岳所降生。

傅说:

商朝大臣,传说死后化为星宿。

②良平:

张良、陈平,西汉谋臣。

贲育:

孟贲、夏育,古代武士。

仪秦:

张仪、苏秦:

战国辩士。

③熏蒿凄怆:

祭祀时,香雾缭绕悲伤凄怆。

10.对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匹夫而为百世师“而”表转折关系凡所以养士治民者所以,凭借

B.古今所传,不可诬也诬,诬陷卒然遇之卒通猝,突然

C.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弭,弥补能信于南海之民信:

取信

D.皆笃于文行笃:

坚定、专注愿新公庙者听新:

新建

1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庙碑,中国古代建庙后所立的祝碑。

古代大多是为鬼神立庙碑以求平安,后期慢慢废除鬼神碑,改为记事,题字留念之用。

为各种碑上写的文字叫碑文。

B.古人称谓多种多样,有称字,称名,称号,称官职,称郡望等。

且一般来说自称称字,称人称名,死后称谥号。

文中所说“昌黎”即是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文”则是他的谥号。

C.传说傅说死后化为星宿,这是古人对星空的浪漫想象。

古人还将地上的州郡邦国与星空的区域对应起来,称作“分野”。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即指洪州是二十八宿中翼、轸的分野。

D.古时候服饰制度规定束在腰间的绅的长度,因地位不同而有所区别,士规定为三尺。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称自己“三尺微命”,指自己地位低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第二段以宏阔的历史作韩愈杰出贡献的背景,从文、道、忠、勇四个方面盛赞韩愈的道德文章和为人行事,展现了韩愈力挽狂澜的气魄和挥斥异端的气度。

B.选文第三段指出韩愈受到贬谪、遭遇诽谤、不能安身于朝廷,是人为的结果,寄寓着作者对韩愈政治上不遇和人生道路坎坷的深切同情。

C.选文第四段主要写韩愈在潮州的政绩以及潮州人民对韩愈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王涤治理潮州,养士治民全部按照韩愈方法进行,他还上书建议为韩愈修建新庙。

D.选文第五段苏轼以“如水之在地中”“凿井得泉”两个比喻指出韩愈之神“无所往而不在也”,通俗易懂、新奇形象地说明韩愈对后世的影响广大深远。

1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只需断四处)。

(4分)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

(2)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4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9分)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①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②,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清弋(yì

)江:

即青弋江,在安徽省宣城县西。

②的的(dí

):

鲜明的样子,这里形容心情舒畅。

15.下列对本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积雪大半已消融,阳光和煦。

“马声骄”写出待发

骏马兴奋地仰天长嘶的情状。

D.颔联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

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暗示裴坦的行程;

“清弋江村”,是送别的地点。

C.颈联“高的的”表现裴坦踌躇满志,将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他急切想出发的心情与送行者的心境完全不同。

D.尾联构思巧妙,把“送裴坦”和自己将要“赴官归京”两重意思结合,设想只身回到京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

16.本诗是在宣州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而同样在宣州任职的朋友裴坦要去舒州任职,诗人先为裴坦送行所作。

诗歌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感情的。

(6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18题。

诗产生于西周的礼乐政治活动而非原始宗教仪式,是政坛言说的产物,与歌并不同源。

但却有着歌的一些元素。

不过,它们的联系不在文字形式而在音乐。

在西周,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为朝廷官员,言说对象为君臣,言说内容自然也不能脱离政治,故“诗”一开始就承担着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

《国语·

周语上》载厉王时的邵公说:

“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可见诗在西周时期的功能是补察时政。

周代的礼乐政治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所以周代设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这一工作。

《礼记·

孔子闲居》载孔子说:

“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

”可见,在周代,战国以前的人将诗看作是礼乐的一部分。

诗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

歌则不同。

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适合抒情而不适合言事。

歌是一种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而非专门用来表达和传播礼乐伦理道德,不可能用来教化百姓。

因而,原有的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显然已不能满足教化需要。

于是,有了“诗”这一专门用于朝廷政治文体的产生,和“歌”向“诗”的转变。

这一转变,在“歌”之外确立了一种新的韵文形态,即诗的形态。

这一形态与歌不同:

一是它的本质不再是音乐而是“文学”。

二是诗一产生就被赋予了政坛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

这一性质。

除决定“诗”最初的作者主要应是朝廷的官员外,还确立了“诗”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性。

因而,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而非普通百姓,言说的内容为政治而非个体的情感。

三是诗多非即时即事的言说,多先为文字创作。

且由于政治言说形式具有一定的规定性,故诗句式齐整,口语成分和杂言较少,如《大雅》、《小雅》。

由于原始宗教祭祀少不了乐,音乐在原始宗教中具有神圣性,又能起着愉悦作用,所以,适应着礼乐政治而产生的“诗”,很自然地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

将诗与音乐结合,有助于提高诗的地位。

另外,当时的书写工具不发达,借助音乐可以使诗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作用。

诗与音乐融为一体,更有利于承担礼乐政治的职能。

不过,即使是诗使用文字与音乐结合这一形式,诗也与歌不一样。

歌的语言和音乐的融合是原生态的存在。

歌产生时,音乐与语言是相伴相随的,没有音乐不能谓之歌。

诗则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

由于诗纳入了周代“乐”的系统,音乐和诗的对接才被固定下来,但配诗之乐是后来附加的。

(选自赵辉《歌与诗的起源及原始功能异同》,有删改)

17.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早期的歌是适合于抒发个体的情感,借助音乐可以使歌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的作用。

B.诗是政坛言说的产物并为西周的礼乐政治服务的,而早期的歌是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

C.诗在西周时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所以诗就具有了政坛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

D.“歌”向“诗”的转变,是因为原有的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能满足通过礼乐教化臣民的需要。

18.请结合文本,简述音乐和“歌”与“诗”的关系。

六、语言文字运用(11分)

19.下列各句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大量的犯罪证据面前,犯罪分子抱残守缺,极尽丑态,最终不得不如实交代了自

己的罪行。

此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

B.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虽然不断加大力度治理交通拥堵,但大多屡试不爽,拥堵

依旧,重要原因是没有真正提高人们的交通意识。

C.理想中是“铿锵玫瑰”,现实里是无人关心的“野草花”。

女子三大球缺关注,收入与男子判若云泥,这已不是一两天的问题了。

D.古代很多文人在官场失意后不再热心于功名,转而到乡间求田问舍,过着闲散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就是这样的文人。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有关发言人在日前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指出,如果美国不改变目前实行的对华贸易政策,那么谁也不能保证在中美之间不会爆发一场后果严重的贸易战争。

B.值得注意的是,新规还明确,旅客逃避安全检查或者辱骂殴打民航安检员,扰乱民航安检工作现场秩序的行为,也将移交公安机关。

C.我们所倡导的“工匠精神”不仅仅体现在更多的普通人身上,它还应体现在少部分具备高超技艺的人身上,唯有如此,才能凸显出其真正的社会价值。

D.过度疲劳易引发慢性疲劳综合征,人体上表现为身体代谢失调、神经系统调节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严重者甚至可能突然猝死。

21.下面是某邀请函的草稿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来并作修改。

要求

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5分)

尊敬的王教授,您好!

贵校将于今年10月1日举行百年校庆活动。

您德高望重、学识渊博,我们诚挚地邀请您惠顾母校。

并请您作大会发言,相信您的讲话一定会对青年学子有些帮助。

此外,学校正在收集校友著作,您是否方便将您的大作敬赠给我们。

如果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请您及时跟我们说一下,谢谢!

七、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古代诗文蕴含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先人智慧的结晶。

《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向往乐天知命的生活;

《逍遥游》中庄子安时处顺,追求无己、无功、无名的人生境界;

《滕王阁序》中王勃发出“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呐喊;

孔子一直保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持……这些都给了我们许多的启发。

有人说,低欲求的减法生活,更容易让人感受到幸福;

也有人说,人生就应该有欲求、有追求,应该过加法的人生。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高二语文必修五参考答案

一、默写(16分,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该空均不得分)

(1)眄庭柯以怡颜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3)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

(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5)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6)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7)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8)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9)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二、选择(24分,每题3分)

2.A(3分)B聒噪(guō)C仓廒(á

o)逋慢(bū)D缄默(jiān)

3.B(3分)A蝉联训诂C卷帙D萧瑟敝帚自珍

4.A(3分)资:

凭借

5.C(3分)A并列承接B在到C助词D在拿

6.B(3分)名作状/意动/形容词作名词/名作动

7.D(3分)A宾语前置B状语后置C省略句D宾语前置/固定句式

8.B(3分)A欣欣C乘化D盈虚

9.A(3分)靖节是亲友私谥

三、文言文(21分)

10.D(3分)A.所以:

用来,B.诬:

否定,C.弥:

消除。

11.B(3分)自称称名,称人称字

12.C(3分)王涤未上书

13.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14.

(1)这种气,寄托在平常事物中,又充满于天地之间。

(是、寓、塞、乎,各1分,共4分)

(2)老百姓高高兴兴地赶来参加这项工程。

在州城南面七里选了一块好地方,一年后新庙就建成了。

(趋、卜、期年、状语后置,各1分,共4分)

四、诗歌(9分)

15.C(3分)“急切想出发”在诗中未曾表现。

16.(6分)

情感:

表现了诗人离别的愁情和对朋友的关切。

1.首联交代了送别的时间、环境,渲染了离别的氛围。

2.颔联中地点的描述透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

3.颈联裴坦踌躇满志更凸显了诗人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离别之情。

4.尾联诗人直接抒情,“寂寥”写尽诗人面对离别的满腹愁情。

5.诗歌用了反衬的手法,前半部分明媚春光的环境描写与后半部分诗人离别的惆怅心情构成强烈对比。

(一点2分,写出三点满分)

五、论述文(共9分)

17.A(3分)A项可从文本二段中找到其错误原因,原文说“早期的歌本质是音乐,适合抒情而不适合言事”,可得出结论,歌在早期不能“广泛的发挥教化的作用”,可知此项谬误。

  

18.(6分)1.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歌产生时,音乐与语言是相伴相随的,没有音乐不能谓之歌。

2.诗的本质不是音乐而是“文学”。

诗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

3.诗纳入了周代“乐”的系统,音乐和诗的对接才被固定下来。

4.诗与音乐结合,提高了诗的地位。

5.音乐使诗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作用。

6.诗与音乐融为一体,更有利于承担礼乐政治的职能。

(或者:

诗与歌的的联系不在文字形式而在音乐。

六、语用(11分)

19.C(3分)A“抱残守缺”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

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使用错误。

B项,“屡试不爽”屡次试都没有差错,使用错误。

C“判若云泥”形容差别大,使用正确。

D“求田问舍”多方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

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含贬义,使用错误。

20.A(3分)B.“行为”和“移交”搭配不当。

C.“不仅仅”“还”逻辑错误。

D.成分残缺,“免疫力下降”后加“等症状”;

“突然”去掉,语义重复。

21.(5分)①“贵校”改为“学校”;

②“惠顾”改为“光临”;

③“敬赠”改为“赠送”;

④“有些”改为“有很大”;

⑤“及时跟我们说一下”改为“请及时告知我们”。

详细分析:

①“贵校”是对“你的学校”的尊称,贵是敬辞。

②“惠顾”指光临,惠临,多用于商家欢迎顾客。

语境中要表达我们邀请王教授来学校之意。

③“敬赠”用于自己对别人的赠送行为,一般指谦辞。

此处语境是想让王教授赠送给学校作品。

④“有些”指一点儿。

语境中是要表达王教授的讲话会对青年学子的帮助很大。

⑤“及时跟我们说一下”口语化,与这邀请函的语体风格不一致,可改为书面语色彩的“请及时告知我们”。

【参照2019年高考作文评卷标准】

【参考译文】

一个普通人却成为千百代的榜样,一句话却成为天下人效法的准则。

这是因为他们的品格可以与天地化育万物相提并论,也关系到国家气运的盛衰。

他们的降生是有来历的,他们的逝世也是有所作为的。

所以,申伯、吕侯由高山之神降生,傅说死后成为天上的列星,从古到今的传说,是不可否认的。

孟子说:

“我善于修养我盛大正直的气。

”这种气,寄托在平常事物中,又充满于天地之间。

突然遇上它,那么,王公贵族就会失去他们的尊贵,晋国、楚国就会失去它们的富有,张良、陈平就会失去他们的智慧,孟贲、夏育就会失去他们的勇力,张仪、苏秦就会失去他们的辩才。

是什么东西使它这样的呢?

那一定有一种不依附形体而成立,不依靠外力而行动,不等待出生就存在,不随着死亡就消逝的东西了。

所以在天上就成为星宿,在地下就化为河川山岳;

在阴间就成为鬼神,在阳世便又成为人。

这个道理十分平常,不值得奇怪的。

自从东汉以来,儒道沦丧,文风败坏,佛、道等邪说一齐出现。

经历了唐代贞观、开元的兴盛时期,依靠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等名臣辅佐,还不能挽救。

只有韩文公从普通人里崛起,在谈笑风生中指挥古文运动,天下人纷纷倾倒追随他,使思想和文风又回到正路上来,到现在已经有三百年左右了。

他的文章使八代以来的衰败文风,得到振兴,他对儒道的宣扬,使天下人在沉溺中得到拯救,他的忠诚曾触犯了皇帝的恼怒,他的勇气能折服三军的主帅:

这难道不是与天地化育万物相并列,关系到国家盛衰,浩大刚正而独立存在的正气吗?

  我曾谈论过天道和人事的区别:

认为人没有什么事不能做出来,只是天不容许人作伪。

人的智谋可以欺骗王公,却不能欺骗小猪和鱼;

人的力量可以取得天下,却不能取得普通老百姓的民心。

所以韩公的专心诚意,能够驱散衡山的阴云,却不能够挽回宪宗佞佛的执迷不悟;

能够驯服鳄鱼的凶暴,却不能够制止皇甫镈、李逢吉的诽谤;

能够在潮州老百姓中取得信任,百代都享受庙堂祭祀,却不能使自身在朝廷上有一天的平安。

原来,韩公能够遵从的,是天道;

他不能屈从的,是人事。

  从前,潮州人不知道学习儒道,韩公指定进士赵德做他们的老师。

从此潮州的读书人,都专心于学问的研究和品行的修养,并影响到普通百姓。

直到现在,潮州被称为容易治理的地方。

确实不错啊,孔子曾说过这样的话:

“有地位的人学了道理,就会爱护人民;

地位低的人学了道理,就容易治理。

”潮州人敬奉韩公,吃喝的时候必定要祭祀他,水灾旱荒、疾病瘟疫,凡是有求助于神灵的事,必定到祠庙里去祈祷。

可是祠庙在州官衙门大堂的后面,百姓以为进出不方便。

前任州官想申请朝廷建造新的祠庙,没有成功。

元佑五年,朝散郎王涤先生来担任这个州的知州,凡是用来培养士子,治理百姓的措施,完全以韩公为榜样。

老百姓心悦诚服以后,便下命令说:

“愿意重新修建韩公祠庙的人,就来听从命令。

”老百姓高高兴兴地赶来参加这项工程。

  有人说:

“韩公远离京城约万里,而贬官到潮州,不到一年便回去了,他死后有知的话,是不会深切怀念潮州的,这是明摆着的。

”我说:

“不是这样的,韩公的神灵在人间,好比水在地上,没有什么地方不存在。

而且潮州人信仰得特别深厚,思念得十分恳切,每当祭祀时,香雾缭绕,不由涌起悲伤凄怆的感觉,就象见到了他,好比挖一口井得到了水,就说水只在这个地方,难道有这个道理的吗?

”元丰七年,皇帝下诏书封韩公为昌黎伯,所以祠庙的匾额上题为“昌黎伯韩文公之庙。

”潮州人请我书写他的事迹刻在石碑上,因此作首诗送给他们,让他们歌唱着祭祀韩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