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50篇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1704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6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50篇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部编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50篇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部编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50篇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部编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50篇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部编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50篇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部编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50篇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部编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50篇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部编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50篇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部编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50篇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部编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50篇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部编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50篇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部编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50篇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部编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50篇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部编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50篇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部编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50篇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部编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50篇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部编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50篇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部编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50篇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部编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50篇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部编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50篇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50篇含答案.docx

《部编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50篇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50篇含答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50篇含答案.docx

部编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50篇含答案

部编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50篇含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

赞刘谐

有一道学①,高屐②大履,长袖阔带,“纲常"③之冠,“人伦"④之衣,拾纸墨⑤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

时遇刘谐。

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

“是未知我仲尼兄也。

"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

"刘谐曰:

“怪得羲皇⑥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⑦而行也?

"其人默然自止。

然安知其言之至哉!

李生⑧闻而善,曰:

“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

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

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选自明•李贽《李温陵集》)

[注释]①道学:

指崇奉儒家学说的人。

②屐(jī):

木底有齿的鞋,此指鞋底。

③纲常:

指三纲五常,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及仁、义礼、智、信。

它是封建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

④人伦:

为人的伦理道德。

⑤纸墨:

指儒家著作。

⑥羲皇:

伏羲氏,传说中的古帝。

⑦纸烛:

灯笼。

⑧李生:

作者李贽自称。

[文言知识]词类的活用。

词类的活用,古今汉语中均有,只不过古汉语中稍多罢了。

现代汉语中“铁了心"的“铁”,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上文“敢呼仲尼而兄之”中的“兄”,是名词作动词用,“兄之”意为做他的兄长。

又,上文“李生闻而善”中的“善”,本为形容词,但在句子中要作动词用,解释为“认为好"。

又,上文“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中的“昭”,本为形容词,指明朗,在句子中要理解为“照亮”天空。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的词性在句子中临时活用为其他词性。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哂②斯③易

2.翻译:

①窃唇吻之三四②其人勃然作色而起

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

3.解释下列词组与句子中的“徒":

①自谓真仲尼之徒焉(上文)②徒劳无益③家徒四壁;④徒步当车

4.理解:

“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

”是一个反问句,请用陈述句表示它的意思。

【译文】有一位道学先生,脚穿宽大而高底的木屐,身上的服饰长袖阔带,俨然以纲常为冠、以人伦为衣,从儒家著作拣来了只言片语,又窃取到了一些陈词滥调,便自以为是真正的孔子信徒了。

这时他遇见刘谐。

刘谐,是一位聪明博学的才子,见了他微笑说:

“这是因为你不知道我是孔子的兄长啊。

”那位道学先生顿时生气地变了脸色,站起来说:

“上天如果不降生孔子,世界就会千秋万代如在黑夜之中。

你是什么人,敢直呼孔子的名字而以兄长自居?

”刘谐说:

“怪不得羲皇以前的圣人都是整天点着纸烛走路啊!

”那人无言答对,但他又怎能理解刘谐一番话的深刻道理呢?

我李贽听说以后赞美道:

“这句话,简明而恰当,概括性强而又启人思考,可以冲散云雾的遮蔽而使天空晴朗。

他的言论这样,他的人品也就可以知道了。

因为这虽然是出于一时的玩笑话,然而其中的深刻道理却是千百年不可改变的

【参考答案】1.①讥笑②这③改变2.①偷来三四句孔子的语录;②那人生气地改变了脸色并站起来;③然而怎么知道他说得这么深刻啊!

3.①门生②白白地③只胡④空的4.羲皇以上的圣人整天生活在黑暗中。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

三上

  钱思公①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

在西洛时尝语僚属②,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③,卧则读小说④,上厕则阅小辞⑤,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谢希深⑥亦言:

宋公垂⑦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

余因谓希深曰:

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导读】名人大家读书尚且做到“未尝顷刻释卷”,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注释】①钱思公:

即钱惟演,吴越王钱俶的儿子,从其父归宋,宋景枯中以枢密副使任西京留守。

②西洛:

西京洛阳。

僚属:

官府的佐助官。

当时,欧阳修、谢绛等都是钱惟演的僚属。

③经史:

经书和史书。

④小说:

杂记类书籍。

⑤小辞:

指短小的诗词。

⑥谢希深:

即谢绛,欧阳修的朋友。

⑦宋公垂:

即宋绶,家富藏书,以读书敏慧强记著名。

【阅读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虽然)2.在西洛时尝语僚属(对……说)

3.讽诵之声琅然(形容清脆响亮)4.闻于远近(使……听见)

5.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周密思考、构思)6.亦笃学如此(也)

二、翻译。

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我一生所写的文章,多是在“三上”,即马背上、枕头上、厕座上写的。

三、文中介绍钱宋两人读书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读书的共同点是(B)

A.都喜欢在上厕所时读书。

B.都是抓紧时间勤奋读书的。

C.都是边读边诵,声音洪大响亮。

四、作者介绍了钱惟演、宋绶两人的读书故事,又补充了自己“三上”的写作经历,目的是告诉我们成功来自于勤奋的道理。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3:

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

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

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①。

任氏曰:

“《孝经》云:

‘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②。

’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③,无以慰我。

”因叹曰:

“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④邻,教有所阙⑤,何尔鲁钝之甚也!

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

”因对之流涕。

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居贫,躬身稼穑,带经⑥而农,遂博综典籍⑦百家之言。

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

著《礼乐》、《圣真》之论。

(选自《晋书•皇甫谧传》)

[注释]①叔母任氏:

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

②三牲之养,犹为不孝:

意为即使每天给父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孝子。

③道:

正道。

④卜:

此指选择。

⑤阙:

同“缺”。

⑥经:

此指儒家经典著作。

⑦博综典籍:

博览儒家经典著作。

[文言知识]

“感激”及其他。

现代汉语中的“感激”指感谢,但在文言中它指“因感动而奋发”。

上文“谧乃感激”,犹言因感动而奋发。

又,《出师表》:

“先帝不以臣卑鄙……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形同而古今义异的词还有不少,如“卑鄙”,古指地位低微,见识浅陋;“交通”,古指互相往来;“妻子”,古指妻与子女;“烈士”指有志于功业的人。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度②或③辄④进⑤余⑥笃⑦涕⑧居⑨务

2.翻译:

①目不存教②无以慰我

③何尔鲁钝之甚也④自汝得之,于我何有!

⑤躬身稼穑

3.“就乡人席坦受书”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就在同乡人席坦那里读书;

②②到同乡人席坦那里借书读;

③③到同乡人席坦那里去读书。

4.理解:

①“孟母三徙”的故事说明什么?

②曾父烹豕(同“猪”)的故事说明什么?

【译文】甫谧年龄到了二十岁,不爱好读书学习,到处游荡,不守规矩,有人认为他憨痴不懂事。

曾经弄到瓜果,他总是进献给过继的母亲任氏。

任氏说:

“《孝敬》上说:

‘只给父母牛、羊、猪的奉养,尚且是不孝。

’你今年二十多了,眼不看一点教化人的书,心思尚未进入正道,你没有什么能让我感到宽慰的啊。

”说到这里,任氏就叹息着又说:

“唉,从前孟子的母亲三次搬迁居处而成就了孟子的大仁,曾子的父亲兑现对小孩杀猪的诺言来教育他,难道是我居家没有选择好邻居,对你的教育有所疏漏,为什么你竟这样愚钝不开窍呢!

你修养自身,勤奋学习,是你自身的收获,与我有什么关系呢?

”说着说着就对着皇甫谧涕泣起来。

皇甫谧于是被感动而振作起来,跟着同村人席坦读书接受教育,勤勉努力从不懈怠。

皇甫谧居家贫寒,他亲自在田间播种与收获,带着经书而种田,于是博览通晓各种典籍以及诸子百家之言。

为人沈静,极少额外的欲望,这才产生了高尚脱俗的思想,以写书作为自己的要务,自号玄晏先生。

写有《礼乐》、《圣真》之类论著。

【参考答案】1.①限制②有人③就④送给⑤超过⑥专心⑦泪⑧生活⑨工作、职业2.①心目中没有接受教育(的念头);②没什么可以用来安慰我的;③你为什么十分的愚笨啊!

④受益的是你自己,跟我有什么关系!

⑤亲自种田。

3.③4.①小孩要有良好的环境;②对孩子不能不讲信用。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4: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

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

二儿故琢钉戏③,了无遽[jù]容。

融谓使者曰:

“冀[jì]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fǒu]⑤?

”儿徐进曰:

“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寻亦收至⑥。

【导读】八九岁的孩子能在家庭遭难时毫不惊恐,很是了不起。

说明孩儿的明理聪明,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株连迫害的罪恶。

【注释】①孔融被收:

孔融被逮捕。

建安十三年,融因触怒曹操,坐弃市(被判死刑)。

②中外惶怖:

朝廷内外非常惊恐。

中外,指朝廷内外。

③二儿故琢钉戏:

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

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

④冀罪止子身:

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

意思是不涉及家属。

⑤二儿可得全不:

这两个孩子可以保全他们生命不能?

不,同“否”。

⑥寻亦收至:

不一会儿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寻,不久。

【阅读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孔融被收,中外惶怖(逮捕)(惊恐)

2.冀罪止于身( 希望  )( 自身  )

3.二儿可得全不( 同“否”  ) 

4.寻亦收至( 不久  )(  到来 )

二、翻译

1.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父亲难道见到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

2.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

三、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说明它的比喻义。

覆巢无完卵,比喻整体遭殃,个体不能幸免。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5:

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

“我欲之②楚。

”臣曰:

“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曰:

“吾马良!

”臣曰:

“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

“吾用③多!

”臣曰:

“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

“吾御者④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导读】成语“南辕北辙”可谓人人皆知,如果行动和目的相反的话,所得结果也只能是背道而驰。

【注释】①持其驾:

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

②之:

动词,往,到。

③ 用:

资用,即路费。

④御者:

驾车的仆夫。

【阅读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我欲之楚( 想要 )2.将奚为北面( 何、什么 )

3.吾马良( 良好 )4.此数者愈善( 越 )

二、翻译。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这些条件越好,却离楚国就越远罢了。

三、成语南辕北辙出自本文,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6:

专力则精,杂学则粗

词学以浙中为盛,余少时尝效焉。

一日,嘉定②王凤喈(jiē)语休宁③戴东原曰:

“吾昔畏姬传,今不畏之矣。

”东原曰:

“何耶?

”凤喈曰:

“彼好多能,见人一长辄思并之。

夫专力则精,杂学则粗,故不足畏也。

”东原以见告,余悚其言,多所舍弃,词其一也。

(选自清•姚鼐《惜抱轩集》)[注释]①余:

本文作者清人姚鼐(nài)自称,他字姬传,是“桐城派”的杰出代表。

②嘉定:

今上海市嘉定区。

③休宁:

古县名,今浙江境内。

[文言知识]说“少”。

作为多少的“少”,古今相同。

“少”在文言中还作“年轻”、“年轻时”解。

上文“余少时尝效焉”中的“少时”,即为“年轻时”。

贺知章诗“少小离家老大还”,其中“少小”指年轻时。

古人年龄在30岁之内的都可指“少年”。

岳飞词“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少年头”即年轻人的头发。

古语有“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少年”也指年轻人。

[思考与练习]1.解释:

①盛②焉③悚

2.翻译:

①彼好多能,见人一长辄思并之

②东原以见告

3.“多所舍弃,词其一也”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很多爱好都抛弃了,只有词没放弃;②很多爱好抛弃了,词便是其中之一;⑧很多爱好没放弃,词便是其中之一;④很多爱好没放弃,只有词抛弃了。

4.理解:

姚鼐感到自己的缺点是什么?

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译文】词学以浙中为盛,余少时尝效焉。

一日,嘉定②王凤喈(jiē)语休宁③戴东原曰:

“吾昔畏姬传,今不畏之矣。

”东原曰:

“何耶?

”凤喈曰:

“彼好多能,见人一长辄思并之。

夫专力则精,杂学则粗,故不足畏也。

”东原以见告,余悚其言,多所舍弃,词其一也。

词学以浙中为最盛,我小的时候曾经效仿过。

一天,嘉定王凤喈对休宁的戴东原说:

“我从前怕姬传,现在不怕了。

”东原说:

“为什么?

”凤喈说:

“他喜欢多才,见到有人有一个处便要和他一样。

专心学一门则精,学杂了就粗了,所以不怕了。

”东原见到我,把凤喈的话告诉了我,我感到震惊,于是把其他的爱好舍去,只功词一项。

【参考答案】1.①流行、盛行②词学③感到震惊2.①他追求多种才能,看到人家有一项专长就也想兼而有之;②戴东原把凤喈的话告诉我(见,我)。

3.②4.专力则精,杂学则粗。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7:

李西涯与程篁墩

阁老①李西涯、学士②程篁墩,成化③间各以神童举于京。

方朝见,适直隶④贡蟹至焉。

帝即出一对试之云:

“螃蟹浑身甲胄。

”程对曰:

“凤凰遍体文章。

”李对曰:

“蜘蛛满腹经纶。

”后西涯入相而经济天下,程则终于学士,以文章名世。

然偶尔一对,而终身事业见之也。

(选自明•郎瑛《七修类稿》)

[注释]①阁老:

指文渊阁大学士。

②学士:

指翰林学士。

③成化:

明宪宗年号。

④直隶:

京城地区。

[文言知识]说“举”。

一、指“推荐”。

上文“举于京”,意为推荐到京城。

二、指“举起”。

《赤壁之战》:

“中江举帆。

”三、指“攻占”。

《阿房宫赋》:

“戍卒叫,函谷举。

”四、指“全”。

《六国论》: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成语有“举国上下”。

它还作“发动”、“聚合”、“行动”等解释。

[思考与练习]1.解释:

①方②适③对④胄⑤名

2.翻译:

西涯入相而经济天下

3.“文章”在原对子中的意思是

4.“经纶”在原对子中的意思是;它跟李西涯后来的官职有什么关系?

【译文】阁老李西涯、学士程篁墩,都是成化年间闻名京城的神童。

他们上朝面见皇上的时候,正好直隶省上贡的螃蟹到了,英宗就出了上联考考他们二位:

“螃蟹浑身甲胄”,程篁墩对道:

“凤凰遍体文章”。

李西涯对道:

“蜘蛛满腹经纶”。

后来李西涯官至承相掌管天下大事,程篁墩则终身作学士,以文章天下闻名。

偶然的一个对联,就能看出他们的终身事业。

【参考答案】1.①正当②恰巧③对子④武士的头盔⑤著名2.李西涯做了宰相而管理国家大事。

3.美丽的花纹4.丝缕;引申为管理政事。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8:

商於子驾豕

商於子①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

大豕不肯就轭③,既就复解:

终日不能破一畦。

宁毋先④生过而尤之日:

“子过矣!

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⑤也。

豕纵大,安能耕耶?

”商於子怒而弗应。

宁毋先生日:

“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

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

”商於子日:

“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

吾岂不知服田⑥必以牛,亦犹牧⑦吾民者必以贤。

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

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

”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日:

“是盖有激者⑧也。

(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注释]①商於(wù)子:

作者虚构的人物。

②豕(shǐ):

同“猪”。

③轭(è):

牛拉东西时驾在颈上的曲木。

④宁毋:

作者虚构的人物。

⑤淖(nào):

烂泥。

⑥服田:

驾牲口耕田。

⑦牧:

统治、管理。

⑧有激者:

(心中)有不平之气的人。

[文言知识]说“以”。

“以”既可作动词用,也可作介词、连词用。

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上文“子以予颠之倒之”中的“以”,作动词用,解为“认为”。

有时“以”与“为”组合成“以为”或“以……为”,也解为“认为”。

上文“必以贤”中的“以”,解为“任用”,也作动词用。

又,上文“无犊以耕”中的“以”,作连词用;又,“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中的“以”,作介词用,解为“把”。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犊_________②尤__________③过__________

④应_________⑤几_________⑥顾_________⑦盖_________

2.翻译:

①既就复解,终曰不能破一畦者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悯而诏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

本文的主题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商於子家很贫穷没有牛耕田,就牵一头大猪日出而作。

大猪不肯就范(被套上轭),一套上又被挣脱,一天也不能耕一小块田。

宁毋先生经过时责备他道:

“你错啦!

耕地应当用牛,以牛得力气之大能够(耕)其土块,蹄子的坚硬(有力)可以站立于泥淖之中。

猪再大,怎么能耕地呢?

”商於子怒(目而视)但没搭理他。

宁毋先生日:

“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

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

”商於子日:

“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

吾岂不知服田⑥必以牛,亦犹牧⑦吾民者必以贤。

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

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

”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日:

“是盖有激者⑧也。

宁毋子先生说:

“《诗经》不是有云(说)吗?

‘向猪的祖先祭告,在猪圈中抓猪,’说的是要抓猪去杀了吃肉。

如今您拿它来代牛耕地,不是差不多弄颠倒了吗?

我同情你才告诉你,您反而发怒还不搭理我,为什么啊?

”商於子说:

“您认为我颠倒是非,我还认为您颠倒是非呢。

我难道不知道侍弄田地必须用牛,也就如同治理百姓必须用贤人一样。

不用牛,虽然侍弄不好田地,它的害处小;不用贤人,那么天下遭受祸害,它的害处大。

您怎么不以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啊?

”毋宁先生回头对弟子说:

“这个人应该是(对现实)有激愤的(那种)人。

【参考答案】1.①小牛②责备③错④回答⑤近于⑥回头⑦大概2.①好不容易套上了,可又挣脱了,整天不能耕一块地;②我同情你才告诉你;③你为什么不把责备我的话去责备那些统治百姓的人呢?

3.抨击统治者不用贤人。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9:

学奕

奕①之为数,小数②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

使奕秋③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ú]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④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注:

①奕:

古代一种围棋。

②数:

技艺。

③奕秋:

善奕者,名秋。

④为:

谓,说。

【译文】现在下棋作为一种技艺(来说),只是小技艺,但是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就不能学好。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

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讲解,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却一心想着有天鹅就要飞来,想拉起弓去射它。

(他)虽然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一起学习,效果却不及那个人。

能说是这个人的聪明才智不如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吗?

(我)说:

不是这样的。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的字。

①通国之善奕者也(擅长)②惟奕秋之为听(只、单)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弓箭)④虽与之俱学(共同)

2、文中哪句话说明了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一个老师就学而效果不同?

答: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3、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一个老师就学,效果却不同?

答:

不是他们的智力有很大的差别,而在于是否专心致志。

4、读完这个故事,你受到怎样的启示?

答:

专心致志是学好的唯一秘诀,如果自恃聪明,三心二意,就是老师再好,也是学不好的。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0:

虎丘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②,以红粉笙歌③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④。

尝秋夜坐钓月矶⑤,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⑥,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节选自《游虎丘小记》)

【注】①虎丘:

苏州名胜。

②风亭月榭间:

风吹过亭子月光酒落在树间。

③红粉笙歌:

指歌女奏乐唱歌。

④独往会心:

一人前往要合我意。

⑤钓月矶:

在虎丘山顶。

⑥风铎:

悬于檐下的风铃。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稀()

(2)尝()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初十日到郡B.月色/甚美

C.终不若山空人静D.尝秋夜坐/钓月矶

3.作者调动了视觉和听觉来写景,请说说文中从视觉和听觉写了哪些景物。

4.作者喜爱的虎丘的特点是什么?

译文

我在初十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

月色非常美好,游人也还不多,风吹过亭子月光酒落在树间,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级,并不扫兴。

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前往要合我意。

我曾经在秋夜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往来,不时听到悬于檐下的风铃声,还看到佛灯在林间树梢若隐若现。

1.

(1)少

(2)曾经

2.D

3.视觉:

月色、佛灯。

听觉:

笙歌、风铎。

4.月色美好;幽静。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1:

螳螂捕蝉

  吴王欲伐荆

(1),告其左右曰:

“敢有谏者死!

”舍人有少孺子

(2)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3)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4)。

吴王曰:

“子(5)来,何苦沾衣如此!

”对曰: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6),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7),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8)得其前利(9),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

“善哉!

”乃罢其兵。

(选自刘向《说苑•正谏》)

  【注释】

(1)[吴王欲伐荆]吴王,指吴王阖闾;荆,楚国。

(2)[舍人有少孺子]舍人,国王的侍从官;少孺子,年轻人。

(3)[怀丸操弹]藏着子弹拿着弹弓。

(4)[旦]早晨。

(5)[子]你。

(6)[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屈着前肢。

“附”同“跗”,脚背骨。

(7)[延颈]伸长头颈。

(8)[务欲]一心想要。

(9)[前利]眼前的利益。

  【译文】吴王阖闾[hélǘ]准备进攻楚国,告诫他身边的大臣说:

“胆敢向我进谏的人就处死。

”他的侍从官中有个年轻人,想向吴王阖闾进谏,劝阻他不要进攻楚国,但是有不敢,就藏着子弹拿着弹弓来到吴王阖闾的后园走来走去,露水浸湿了他的衣服,象这样经过了三个早晨。

吴王阖闾说:

“你来,为什么要自找苦吃,把衣服沾湿到这个地步!

”那年轻的侍从官说:

“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只知了,知了在高处鸣叫,它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后面;螳螂弯着身子,屈着前肢,想要逮住蝉,却不知道有一只黄雀在他的旁边;黄雀伸长了头颈,想要啄螳螂,却不知道拿着弹弓和子弹的人在他的下面。

知了、螳螂、黄雀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们身后的祸患。

”吴王阖闾听了说:

“对啊!

”于是停止了用兵。

【阅读提示】本文通过年轻的侍从官给吴王讲的这个故事,告诫人们:

凡事须瞻前顾后,全面权衡,千万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却身后的祸患。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伐(攻打、进攻)旦(早晨)子(你)延(伸长)

  2、在文中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词,并写出相应的句子。

(1)则怀丸操弹于后园。

字:

(乃)句:

(乃罢其兵)。

(2)如是者三旦。

字:

(此)句: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

  3、为下列句子补出省略的成分。

  

(1)[螳螂]欲取蝉,而[螳螂]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2)[黄雀]欲啄螳螂,而[黄雀]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4、填空。

  《螳螂捕蝉》写了螳螂、蝉和黄雀等几种动物,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凡事须瞻前顾后,全面权衡,千万不能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