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技园四个案例广州中新知识城东莞松山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1806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科技园四个案例广州中新知识城东莞松山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世界科技园四个案例广州中新知识城东莞松山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世界科技园四个案例广州中新知识城东莞松山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世界科技园四个案例广州中新知识城东莞松山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世界科技园四个案例广州中新知识城东莞松山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世界科技园四个案例广州中新知识城东莞松山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世界科技园四个案例广州中新知识城东莞松山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世界科技园四个案例广州中新知识城东莞松山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世界科技园四个案例广州中新知识城东莞松山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世界科技园四个案例广州中新知识城东莞松山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世界科技园四个案例广州中新知识城东莞松山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世界科技园四个案例广州中新知识城东莞松山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世界科技园四个案例广州中新知识城东莞松山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世界科技园四个案例广州中新知识城东莞松山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世界科技园四个案例广州中新知识城东莞松山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世界科技园四个案例广州中新知识城东莞松山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世界科技园四个案例广州中新知识城东莞松山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世界科技园四个案例广州中新知识城东莞松山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科技园四个案例广州中新知识城东莞松山湖.docx

《世界科技园四个案例广州中新知识城东莞松山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科技园四个案例广州中新知识城东莞松山湖.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世界科技园四个案例广州中新知识城东莞松山湖.docx

世界科技园四个案例广州中新知识城东莞松山湖

一、东莞松山湖

概况

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是2001年11月经省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处于穗港经济走廊中段,南临香港、深圳、北靠广州,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松山湖规划控制面积72平方公里,坐拥8平方公里的淡水湖和14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地,是一个生态自然环境保持良好的区域。

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已成为东莞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推动器,将逐渐成为珠江三角洲乃至当今世界高新园区的示范新城。

规划面积:

72平方公里。

规划人口:

30万人。

发展定位

根据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开发的基础背景及东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前景分析,结合其选址区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土地容量,综合研究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的性质为:

具独立自主知识产权和强烈科技创新能力的以先进工业、高新科技产业和大学园区为主的综合性生态新城,与东莞、同沙组团共同构成东莞市“三位一体”的主城区。

功能定位体现如下特点:

①成为东莞市未来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推动器;②成为珠江三角洲乃至当今世界高新园建设的示范新城;③成为东莞市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和技术中心;④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现代化水平的卫星城镇,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⑤松山湖组团与莞城、同沙共同构成东莞市“三位一体”的主城区。

规划构思

生态型新城是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的主题,它既是以产业为核心的产学研集聚区,更是具有一定规模和中心职能的城市功能区。

因而规划将城市的生长过程:

“生息环境—劳动发育—城市繁荣”与产业链生长过程:

“产—学—研”置于松山湖特定资源环境下,将人工空间有机融入自然空间,创造生态型新城。

遵循①自然生态核心—把握原始生态的脉络,以松山湖为中心,自然生态环境为背景的生态型城市;②自由富于秩序—融于自然的人工环境。

自然生态环境与规划的城市空间的结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③滚动开发模式—落实时序推进的空间。

采用多组团、系统化布局模式适应项目引进与滚动开发;④弹性布局原则—赋予整体统一的主线。

简洁的交通体系与组团式的结构模式便于弹性开发。

空间布局

1.北部区:

高科技产业带

十平方公里的北部区,是承接高新科技企业、研发中心与企业总部的重要载体。

以松山湖大道为界,北边重点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目前已聚集华为、易事特、生益等52家科技含量高、能耗低、效益好的高端产业,初步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密制造等产业集群。

松山湖大道以南的区域重点引进研发中心、总部,正在建设IT研发园、创意设计园、生态文化创意谷等一批专业园,已引进产品质量检测基地、万科住宅研发基地等27家研发、总部企业。

月荷湖周边区域是创意生活区,已全面启动超市、住宅、餐饮、学校、医院、邮政、体育等配套设施。

2.中心区:

教育研发区

是松山湖的城市核心区,集行政、商务、教育、研发、商住、旅游等多项功能。

行政服务:

是园区管委会及市直部门分支机构的办公场所,为企业提供一条龙的高效优质服务。

研发:

建成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创业园、虚拟大学园等一批科技创新载体,聚集中小创业企业130多家;引进东莞中子科学中心、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华南工业设计院等一批大型科研机构。

教育:

拥有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医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等院校,形成了从幼儿、中小学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纵向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并举的横向教育链。

商住:

拥有松湖花园、锦绣山河、万科松山湖1号、长城地产等居住配套,及酒店、银行、超市等生活配套。

旅游:

拥有东莞新八景之首的松湖烟雨,以及沟谷、紫薇园、中心公园等一批生态旅游景点,是市民休闲旅游的理想场所。

3.东部区:

台湾高科技园

东部是松山湖重点打造的台湾高科技园,规划建设大型晶圆项目基地、先进IT制造基地和生活配套区,以承接台湾高科技产业大项目和研发龙头企业,建成一个具有浓郁台湾特色的国际一流高科技园区。

 

4.滨湖区:

国际总部研发区

这片区域将重点引进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的总部、研发中心等,成为松山湖的科技核心区。

这里将适度发展生态休闲旅游,打好生态“牌”,做好水“文章”,彰显松山湖的生态之美,以生态之美带动园区的科技招商,聚集科技资源和人才。

主导产业

松山湖科技产业园逐渐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及光电、机械及汽车配套、高档服装及织物、家具及建材、五金塑胶等主导行业为主的现代化工业体系,行业间和上下游产品之间的产业配套体系完善,结构合理,效率卓越,具有较强的国际际竞争力。

研发中心

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坚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人才引进,加快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研发机构、研发型企业和服务于科技发展的项目,努力建设成为东莞的科技中心。

公共技术创新平台:

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

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

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

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研究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数理工程研究院

东莞市产品质量检测基地

东莞市清洁生产科技中心

东莞中子科学中心(筹)

中山大学东莞研究院(筹)

 

专业技术平台:

生物医药孵化器

创意产业孵化器

稀土纳米材料工程中心

微电子材料研发中心

光电子应用研发中心

医药实验动物研究中心

微生物技术研发中心

智能玩具共性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企业研发中心:

生益科技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

易事特UPS电源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及广东省企业技术中心

万科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

新能源ATL研发中心

晶广半导体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研发中心

东阳光药物临床试验平台

招商对象

截至2008年底,松山湖共引进创新型科技企业290家,其中总部型研发型大中型企业86家,国家级、省级大中型研发机构32家,中小科技开发企业148家,其中包括华为、中国无线、易事特、CelesticaElectronics(Dongguan)Ltd.等知名企业。

二、广州中新知识城

总体定位:

知识城定位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知识经济高地;汇聚全球精英人才,创造生态型国际化宜居宜业新城。

  

打造成为一个引领广州、广东以至中国产业高端发展尤其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要在知识城汇聚全球的精英人才;要把知识城建设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生态宜居新城;要使新加坡先进的管理经验与中国国情相融合,在知识城得到成功的运用。

 “北有中关村,南有知识城”。

首期开发重点在数字化图书馆、南洋理工大学海外分校、会展中心及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等。

广州开发区目前已与新加坡当地商会机构签订了招商合作协议,与南洋理工大学签署了教育合作和项目引进的合作协议,并与中科院及其广东分院初步确定了合作框架和一批合作项目,拟在“知识城”规划建设省院合作核心载体。

规模:

规划总人口54万人,其中就业人口27万人。

规划范围123平方公里,建设用地60平方公里;其中启动区建设用地约6平方公里,产业用地占55%。

重点产业:

发展研发服务、创意产业、教育培训、生命健康、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与环保、先进制造八大支柱产业,形成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导,高附加值制造业为支撑,宜居产业为配套的产业结构。

其产业发展契合国家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的战略方向,将突出产业高端集聚、形成知识经济高地的功能。

目前正谋划引进一系列高端研发机构、高端产业园区、国际著名大学分校、跨国公司总部、科技项目孵化基地、公用设施等重大项目。

战略定位:

立足珠三角,辐射华南,面向全球,服务全国,影响东南亚,努力建设成为中国自主创新的先行区、知识经济的高地、推动珠江三角洲产业转型的强大引擎、中国—东盟区域性创新中心和生态宜居的新城区。

  中新知识城选址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所提出的广州科学城北区的范围。

按照规划与设想,知识城将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战略布局的核心区,成为引领珠三角、广东省乃至中国产业转型升级、高端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成为海内外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的首选地;成为产业、环境和社会相得益彰、和谐发展,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生态宜居新城;成为新加坡先进管理经验与广州市情、中国国情相融合并得到成功运用的示范区。

  中新知识城借鉴新加坡先进的规划建设理念,以绿带和周边地区构成区域生态网络系统,科学规划城内路网与功能分区,共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三个新市镇,首期将开发约6~10平方公里的启动区。

中新知识城将建设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并全面推行绿色建筑,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人与建筑、自然和谐共存。

  重大项目谋划: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业设计谷、中国节能环保产业研究院、未来体验中心、中新工业技术研究院、珠江创新论坛、中国—东盟创新中心、世界百名领军型华人科学家创新园、世界研究型大学分支机构、国际健康医疗中心、中新知识城知识产权交易中心  

交通:

选址位于广州市东北部萝岗区九龙镇。

其中心区域距中心城区30多公里,距白云国际机场约24公里,距广州科学城约26公里。

规划强调区域一体化发展,通过城际铁路、地铁等绿色快速公交和高、快速路联系,构筑与市中心区、广州空港等重要节点的快速通道,逐步建设成为广州东北部的城市副中心,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

  结构:

规划结构强调城市的紧凑发展,由三个新的市镇组成多中心多等级的新城结构,北部新市镇发展新兴产业,中部新市镇打造成为整个知识城的中心,南部新市镇作为次中心。

  

生态:

规划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低碳城市的营造,尊重既有的生态脉络,保留主要山体和水系等蓝绿基底;构建两条各约500米宽的绿道,联系两侧山体,可作为生物迁徙通道,保护区内生物的多样性;强调生态空间与产业、居住等空间的渗透,还突出了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新技术的应用。

  

产业布局:

按“一核两区多园”布局产业。

一核:

即以行政区、商业区为中心,重点发展研发服务业、创意产业、教育培训业、生命健康服务业、形成中心知识城的核心区。

  两区:

北部产业片区以现有工业园区为依托,重点发展先进制造、生物技术产业;南部产业片区主要依托科学城,重点发展信息产品制造、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

多园:

在中新知识城核心区和南北两个产业片区规划建设研发设计园、创意产业园、生物技术园、信息技术园,新能源产业园等园区。

  

社会文化:

规划突出村民与城市居民互融的理念,村民安置区与城市居民区相融合,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强调社会和谐的宜居生态新城。

 开发模式:

知识城可容纳总人口54万人,其中就业人口27万,整个规划中,有123平方公里用地可供建设,按北、中、南三大块来建设三个中心镇,每个中心镇两侧还相应设置一些卫星镇,每个镇会设快速路联接,住宅以中低密度为主,容积率为0.6—3.0,住宅层数从低层的1—2层至最高的16—20层,只有一处有21层以上的住宅。

其中会设相关配套:

如沿路商业广场、图书馆、公交中转站、医疗所、污水厂、中小学等,需要保留的文物古迹也予以保留,此外,还将会建包括南洋理工大学海外分校的3个大学,占地为166公顷。

整个知识城中将会有540个组团公园,34个小区公园,用绿色生态来包围居住区,体现生态宜居的理念。

南部、北部镇以产业为主,中部镇以生活服务业为主。

在原有地块上的当地14000户拆迁居民,刘太格表示,之前曾考虑究竟是让他们集中在一个点安置还是分散安置好,最好确定是分散安置,因为分散更易于他们与新入居民的融合。

据悉,8个小区、3个组团将惠及这些居民。

产业选择与国际发展趋势国家发展战略吻合。

中新知识城在发展目标上将瞄准硅谷、新竹等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做到“北有中关村,南有知识城”。

在政策上必须有足够的创新和突破,在管理权限上要扩大经济管理权限

在研发服务业方面,要重点发展跨国公司的区域总部和研发中心、国有和民营大企业研发中心、公共技术研发和应用平台、咨询、法律、会计等中介服务、辐射国内外的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产业联盟。

在创意产业方面,要重点发展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软件开发、动漫游戏。

在教育培训方面,要重点发展本科职业教育或再教育、国际商学院或国际性知名大学研究分支机构、大型企业高管人员职业和综合培训、面向东盟的经营管理文化教育培训。

在康复医疗方面,重点发展国际康复医疗机构、特色性的中医医疗医院、健康疗养。

在信息技术产业方面,要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企业总部和软件产业。

在生物技术产业方面,要重点发展生物医学、创新药物、生物信息、医药研发外包。

在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方面重点发展光伏产业、新能源装备、高效节能产业、新型储能产业、先进环保产业。

在先进制造业方面,要重点发展数控机床的关键技术、混合动力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城市高速轨道交通中的关键技术、行业专用设备的整套解决方案、与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与节约环保产业纵向关联的先进制造、智能服务机器人和重大产品和重大设施寿命预测技术。

八大支柱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支撑、相互融合、共同繁荣的关系,预计经过三个阶段共计20年的发展,中新知识城将进入深度繁荣时期。

臧所长认为知识城产业选择与国际发展趋势、国家发展战略基本吻合,知识城将成为实现国家新兴战略产业的重要载体,率先突破的先行区。

三、台湾新竹科技园

区位优势

新竹园区所处的地理和环境优势主要体现在它不仅临近智力资源密集区而且又处于交通网络发达和自然环境优美的地区。

在智力资源方面新竹学风鼎盛,著名大学林立,研究开发机构扬名于世,它拥有以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和以工业技术研究院为代表的专业科研机构。

这里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数量之多,仅次于台北和台中两市,是台湾重要的教育和科研中心。

台湾留学海外的高科技人才,大部分出自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

这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不仅可以为科学工业园区提供充沛的高级人力资源,而且在职业训练,为企业提供咨询,或接受企业委托进行研究等方面对园区进行了充分的支持。

在交通网络方面高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短,一旦开发成功就应该迅速投放和占领市场。

因此,对于高技术产业来说,空运条件和高速公路网络尤为重要。

而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所依托的城市化地区所拥有的发达的交通网络满足了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这一需求。

新竹距台湾最大的都市台北市70公里,距台中港、基隆港两大国际海港约90公里,至台湾最大的国际机场桃园中正国际机场55公里,南北电气化铁路和中山高速公路贯穿其间。

所以新竹发达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为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便利条件。

在自然环境方面这里林木茂盛,四季常青,气候宜人,风光秀丽,有许多著名的自然风景区,如青草湖、中山公园、十八尖峰、古奇峰、丽池、香山牧场等,是台湾著名风景旅游休闲胜地之一。

这里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都相当优越,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高尚居住的理想场所。

开发运营模式

(1)确定主导产业结构

 新竹建区之初就确定了电子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精密仪器机械、生物工程、集成电路、通讯光电等具有十分广阔前景的六大高科技领域。

整个科学工业园区的完成大体分为三期:

 第一期,以引进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所需的整套技术、科技人员及管理经验为主;

 第二期,以扩展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目标,使科学工业园区本身具有设计、制造自动机具的能力,补充基础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引导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对高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项目进行重点突破,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第三期,以带动、促进企业家踊跃投资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

(2)充分利用区位优势

   高科技园区需要优美的环境,方便的交通,临近大学与研究机构。

这些区位条件在新竹园区均具备。

首先是自然环境优美,园区建在台湾著名的风景区内,这里草木茂盛,地势平坦,瀑布温泉遍布,气候宜人。

其次是交通便利,距台北约70公里,离桃园国际机场55公里,距台中、基隆两大国际海港90公里,有陆(铁路、高速公路)海空立体交通网络。

再次是智力资源丰富,这里有台湾著名的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中华工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附近地区还有中央大学、中原大学、中山科学研究院、中正理工学院等。

此外,园区附近有电子、电机、玻璃、纺织、机构及石化等较好的工业基础,这些工业部门技术水平较高,基础设施也比较完善。

(3)新竹园区的政策优惠

     新竹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和刺激投资的法规和制度,这些优惠政策与保税区无异。

     一是税收优惠。

园区企业进口的自用机器设备、原料、燃料、半成品、物料及货物等,均免征税捐;园区货物或劳务外销者,免征货物及营业税;在园区内购买厂房及有关建筑物,免征契税;园区内企业头5年免税,企业正式营业头9年内连续免缴所得税,以后每年缴付的所得税不超过盈利的22%。

     二是资金扶持。

自1980年开始运行以来,新竹科技园由政府出资搞风险资本,共投资24亿美元。

政府设立多项科技资助资金来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园区的资助主要采用财政支出的无偿性与低息的方式,资金的回收则采是在被资助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后,实现大量利润的税收形式,这是一种间接的回收方式。

进入新竹园区的企业都经过十分严格的审核,规定入园企业必须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必须是制造及研究发展高技术工业产品的科技型企业。

     为发展某些重要产业,新竹以直接投资或优先给予长期优惠贷款等财政金融手段予以扶持。

凡符合园区引进条件的科技工业,厂商可以申请园区参与投资,园区出资最高可达总额的49%,投资者日后可以购回部分或全部股权。

投资者如以技术作为股份投资,最高可以拥有总股份的25%。

银行还可以向园区厂商提供利率低于一般银行2%的中长期贷款,并可依贷款者的需要,允许在贷款后1-3年内开始偿还。

此外,园区还拿出大量资金资助技术创新开发,资助额最高可达每项计划所需经费的一半。

资料显示,新竹的租税条件比日本、新加坡优惠,与韩国大致相等,在吸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有较强的竞争力。

     三是土地厂房便宜。

园区内建设了规划完备的设施和厂房,并以低廉的价格出租给厂商,被认定为对科技有特殊贡献的工业投资,可减免土地租金5年。

当局规定只有投资于创业投资公司,即风险资本公司的法人和个人才可享受到20%的抵减税。

同时,政府还明确指出,创业投资公司只可以投资于当局规定的科技产业。

(4)注重投资软环境,以利吸引外资进入

     首先是有集中高效的行政管理。

新竹园区的工作由园区指导委员会和园区管理局共同筹划,指导委员会为综合性、跨"部门"的最高领导机构,负责有关园区宏观重大问题的决策,并对园区建设和运行事宜进行沟通和处理。

管理局则负责具体规划和日常业务管理,管理局拥有对进驻园区的金融、税务、海关、电力、供水、邮政、治安等部门的指导、督办之权,统一协调行政管理事务。

     其次是有良好的基础设施。

一方面,园区按照国际惯例,做到"七通一平",提供优质廉价的标准厂房,提供完备的生产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又按照社区化的要求,建有医疗卫生、休闲娱乐、生活服务、学校教育等完善的社区生活配套设施。

     第三是有完善的服务保障。

新竹园区按照"厂商服务、区内完成"的原则,在园区内设有整套服务机构,为园区厂商提供全方面、多功能服务,包括环境卫生、消防救火、治安防范、企划、投资服务、劳工纠纷协调、工商、工程、地政、电脑网络、公共福利、仓储等,厂商所需办理的手续都可在园区内完成。

(5)大力引进培养人才,形成园区的活力和人气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对高学历、高科技人才采取来者不拒的移民政策。

目前在新竹就业人数中,专科以上学历者达到65%以上,其中博士、硕士分别超过1000人、10000人。

园区厂商的老板,博士、硕士、学士各占1/3。

允许科技人员用其专利权或专门技术作为股份投资,目前从美国迁入新竹的学子达3000多人。

由于这些返台的海外学子大多在国外(主要是美国)的教学科研机构受过良好的训练,很多人曾在大企业中从事过高科技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其中不少人就直接来自于美国的"硅谷"。

他们的研发能力、管理能力都很强,能够把握世界高科技发展的脉搏,因而很容易使企业在一个较高的台阶上起步。

新竹规定,企业雇佣台湾本地科技人员的人数必须占科技人员总数的50%以上,以保证把更多的台湾科技人员培养成高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

(6)不苛求自有品牌或核心技术,选择成熟产业形成产业聚集

     台湾以配套工业为起点,如今已成为世界信息化发展不可缺少的分子。

30年前许多美国公司在台湾设立代加工生产基地,为台湾成为世界最大的芯片生产地打下了基础。

今天,台湾自己的同类企业已逐渐具备了生产优势,而那些当年的美国公司赚足了钱,卖掉地皮,却为台湾留下了技术力量与一大批企业家。

他们认为是不是自己的品牌并不重要,只要能解决就业,能赚钱,发展代加工也一样可行。

虽然新竹不是以技术创新着称,但成功的以OEM和制造加工切入了全球IT产业链。

如今,新竹已成为全球晶圆代工的重要基地,以及全球PC零组件和外设的主要生产地。

     目前,新竹的晶圆代工全球第一,集成电路设计世界第二,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全球第四,笔记本电脑产量全球第一,事实证明,形成规模之后,代加工工业已经使台湾与世界最前沿的经济发展紧密连接

 

四、班加罗尔科技园

20世纪80年代,西方公司纷纷进入印度,利用印度庞大而廉价的人力资源开发应用软件,美国德克萨斯州仪器公司于1984年率先在印度卡纳塔克邦首府班加罗尔设立软件开发公司,开展离岸开发业务。

1992年,印度政府在班加罗尔正式设立国家级软件技术园区。

同年,政府在班加罗尔和美国之间架设印度第一座卫星通讯设备。

90年代中期以来,一些重要的高科技公司和跨国公司由孟买移至班加罗尔,惠普、摩托罗拉、Digital、IBM等大型跨国公司入驻班加罗尔科技园区,班加罗尔由此确立了印度软件之都的地位。

   概况

   班加罗尔软件科技园核心区面积1.5平方公里,是印度软件技术园区的代表。

从发展历程来看,1985-1995年,园区以软件组件与维修服务为主要业务,1995-2000年以电子商务、ERP为主要业务,2001-2004转以系统整合、软件外包、BPO(BusinessProcessOutsourcing)为主要业务,近年来转向以IT顾问、IT委外服务为主,业务范围、客户数量与内容深度不断扩大。

 

表不同阶段班加罗尔软件产业转变

年代

产品与服务

合约规模

主要客户

对顾客价值

1985-1995

软件组件与

维修服务

50万美元

Fortune前100大

低廉成本

1996-2000

电子商务、

ERP

500万美元

Fortune前500大

质量、生产力

2001-2004

系统整合、软件外包、BPO

4000万美元

全球2000大

信息安全、流程管理

2005-今

IT顾问、

IT委外服务

1亿美元

全球5000大

 

专注于软件产业,是世界主要软件外包出口基地。

班加罗尔由软件园和硬件园组成,其中软件产业占园区产值的80%以上。

班加罗尔软件产值占全印度的一半左右。

班加罗尔拥有近11万IT外包员工,主要为美国、欧洲、日本以及中国的企业编写程序、设计IT芯片、提供计算机维护、金融服务等。

以中小企业为主,同时聚集了一批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

目前,班加罗尔园区有高新技术企业1600家左右。

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年销售收入小于50万美元的企业占47.8%,年销售收入小于200万美元的企业合计达83.9%。

   此外,园区还集聚了印度本土三大软件企业Infosys、Wipro和Tata咨询公司以及一批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如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摩托罗拉公司、朗讯科技公司、微软公司、日本索尼公司、东芝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荷兰飞利浦公司等。

其中,园区前十位的大公司出口额占整个地区出口额的50%。

   通信基础设施先进,与世界联系便利。

班加罗尔软件科技园区拥有高速数据通讯设施,包括SoftPoint和SoftLink,能够满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