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2239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6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docx

《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docx

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2016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考纲和课标要求】:

考纲内容

课标要求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了解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毛泽东思想

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邓小平理论

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概述三个代表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教育事业的发展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材解读】:

考点1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内容:

民族主义:

(及局限)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2、评价:

A、

B、

3、三民主义指导下的实践(作用)

实践内容:

A、

B、

实践中获得的认识:

思考1: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

 

二、新三民主义

1、原因:

2、标志:

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3、对旧三民主义的发展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思考2:

新旧三民主义在本质上有何异同?

新三民主义的作用如何?

同:

异:

作用:

考点2毛泽东思想和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毛泽东思想

1.诞生(国民大革命时期)---解决了和问题

毛泽东撰写《》《》,提出了坚持对

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2、初步形成(十年对峙时期)---解决了和问题

毛泽东在《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中,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的革命道路和“”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走向成熟(抗日战争时期)---提出概念,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毛泽东的《》、《》和《》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做了完整的论述,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概念。

中国革命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

1945年,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丰富发展(新中国成立前后)----解决和问题

(1)中国革命即将胜利前夕,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中心;提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同年,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规定了新政权的性质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这就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做了政治理论准备。

(2)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不断探索。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

中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重点是经济方面,也涉及到政治),这是毛泽东对苏联经验的借鉴以及中国道路的探索。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中创造性提出了两类矛盾学说(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这就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思考1:

毛泽东思想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哪些问题?

它有何特点?

其作用和地位如何?

解决:

特点:

作用:

地位:

二、邓小平理论

1.产生背景:

2.形成过程:

(1)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2)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1987年,十三大上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4)1992年“南方讲话”,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判断工作的是非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5)1992年,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1997年,中共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7)邓小平理论还表现在提出了“”的伟大构想,阐述了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思想。

思考2:

邓小平理论的本质是什么?

主要内容有哪些?

其特点、地位和作用如何?

本质:

内容:

特点:

地位:

作用: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背景:

2、形成过程

(1)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2002年,中共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3、主要内容

(1)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的发展要求。

(2)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的发展方向。

(3)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的根本利益。

思考3: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本质是什么?

其地位和作用如何?

本质:

地位:

作用:

四、考点小结: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异同

同:

(1)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前一种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异:

(1)三者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不同:

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

(2)三者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所起的作用不同:

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

考点3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建国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的发展

1、1956年;2、1963年

3、1986年;4、1992年

二、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的表现及意义

时间

成就

意义

1964年

1965年

1970年

1973年

1983年

20世纪末

2003年

思考:

什么是“两弹一星”?

发展其的目的何在?

为何新中国建国以来科技成就巨大?

两弹一星:

目的:

为何:

三、考点小结:

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的阶段性特征

阶段

背景

重点

成就

新中国成立

---改革前

外:

内:

改革开放

以来

外:

内:

考点4“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时间:

1、背景:

2、含义:

在问题上实行“百花齐放”;在问题上倡导“百家争鸣”。

3、特点:

4、作用:

思考1:

“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何本质的不同?

 

二、“双百”方针受到严重的冲击和破坏(主要是时期)

1、原因:

2、表现:

3、影响:

三、文艺的春天(时间:

1、背景:

2、表现:

和再次呈现繁荣景象。

文学艺术:

学术领域:

思考2:

“双百”方针在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如何?

如何认识“双百”方针?

经验教训:

认识:

 

考点5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教育的奠基

教育性质:

将教育改变为沿着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教育。

发展方向:

党和政府确立教育要为服务,学校要向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

二、十年建设时期----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造就了大批人才

制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措施:

既发展,同时也建立起的学校教育制度。

成就:

我国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三、文革时期----教育遭极大破坏

表现:

A、文革开始后,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B、年夏—年冬,高考制度被废止,70年代初招收“工农兵学员”,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影响:

教育事业遭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业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

四、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得到复兴和发展

①70年代末----整顿教学秩序

措施:

A、恢复中断十年的制度;B、组织编写;C、倡导。

80年代----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

措施:

A、邓小平提出“”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B、大量增加教育的投入,实行“”的发展战略。

作用:

90年代----教育持续均衡发展

措施:

A、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计划

B、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

→社会力量办学应运而生,启动了希望工程。

C、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作用:

;;

思考:

史论结合,说明“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正确性

 

【单元训练】:

1、(2014北京)19.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

一“重大改革”是(  )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2、(2014广东)17.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

“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

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

”毛泽东旨在(  )

A.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B.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C.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D.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3、(2014江苏)11.右图为李岚清同志篆刻的一方印。

下列邓小平的活动,发生在

“文革”后与之密切相关的是(  )

A.1975年进行“全面整顿”

B.1979年试点创办“特区”

C.1983年提出“三个面向”

D.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

4、(2014山东)20.图6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

一个词条。

它反映出当时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C.“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5、(2014全国卷2)29.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

“自从蒋

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

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

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

”该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D.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6、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

“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

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

欲解决社

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

”由此可见

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

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7、毛泽东说: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这是

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

”这里所说的国家形式是

A.民主主义国家B.新民主主义国家

C.资本主义国家D.社会主义国家

8、周恩来说:

“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都还担心我们离工人阶级太远了。

我说我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

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之后大哗,不以为然。

”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中国工人阶级尚未登上政治舞台B.共产国际反对农民参加中国革命

C.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D.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9、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

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

这主要取决于

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

10、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

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

其主要目的是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11、从人文精神角度来看,下列科技成就中最有价值的是(  )

A.网络技术B.籼型杂交水稻C.“两弹一星”D.火药

12、《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

宋代为: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

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A.皇权的独尊B.中央集权的强化C.等级的森严D.文化专制的扩展

13、孙中山说:

“政是众人之事,集合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政权;治是管理众人之事,集合管理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治权。

所以政治之中,包含有两个力量:

一个是管理政府的力量,一个是政府自身的力量。

”下列事件符合孙中山的“政权”思想的是

A.成立同盟会                                          B.建立湖北军政府

C.成立南京临时政府                             D.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4、“循进化之理,由天演而至人为,社会主义实为之关键。

”孙中山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指的是

A.消灭私有制的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    B.“平均地权”和“土地国有”的民生主义

C.用暴力推翻满洲贵族统治的民族主义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民权主义

15、1922年,孙中山说:

“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

……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

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

”为改变这种现状,他其后的努力有

①实现国共合作   ②领导北伐战争   ③提出“新三民主义” ④确定“三大政策”  ⑤颁布《临时约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⑤

16、1906年孙中山说:

“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而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

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这表明当时孙中山

①正确揭示了近代中国的民族矛盾     ②明确反对当时流行的种族复仇思想

③认为推翻清朝反动统治具有双重意义 ④坚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立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7、1939年2月5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关于反对投降主义》的演讲中说:

共产党人要为共产主义奋斗,这是确定无疑的,但“现在一定要走三民主义”,这是“到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

毛泽东提出“现在一定要走三民主义”道路的主要依据是

      A.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有一致之处      B.近代中国的革命任务和性质

      C.新三民主义是国民革命的旗帜       D.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的需要

18、20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D.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19、20世纪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指出:

“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

”这里的“某些问题”应指

A.国家统一    B.所有制问题  C.民族关系    D.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

20、1992年,小平同志在南方视察时指出:

“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

”其背景是

A.文革刚刚结束,左倾思想仍然占统治地位B.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

C.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D.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文革”期间,由于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我国的科学研究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③“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④袁隆平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③④

22、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

“在‘百家争鸣’的号召出来之前,有五六年的时间我没有写一篇学术性的文章,没有读一部像样的美学书籍,或者是就美学里的某个问题认真地作一番思考。

其所以这样,并非由于我不愿,而是由于我不敢⋯⋯‘百家争鸣’号召出来了,我就松了一大口气。

不但是我一个人如此,凡是我所认识的有唯心主义烙印的旧知识分子一见面就谈到这个‘福音’,没有一个不喜形于色的。

”这说明了“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

A.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B.突破了意识形态的禁区

C.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开展               D.促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23、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以下对“双百”方针理解正确的是

①旨在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②形成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③促进了新中国科学研究的发展      ④有利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

24、1957年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高等工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问题”的文章,对清华大学的教学思想提出了不同意见,与清华园内的潮流向背,引发了一场历时三个月的大辩论。

清华报刊连篇累牍地刊登批判钱伟长的文章,并最终把他打成了“右派”。

这在当时违背了

     A.“百花齐放”的方针                      B.“百家争鸣”的方针  

     C.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               D.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

25、下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

图中1977年反映的现象与其他年份相比,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

  A、高等教育越来越受民众重视         B、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发展为大众教育

C、“文革”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招生   D、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26、文物就是历史文化的遗存,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右图为陕甘宁边区商县第一中学颁发于民国37年的高中毕业证,我们可以正确判断(  )

A.对研究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的教育有重要的史学价值B.此证由南京临时政府授权颁发

C.抗日战争使中国的教育完全中断D.高中是当时中国最高学府

27、1954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文,对汉字进行简化,并要求所有报刊杂志立即遵循这一要求。

其中规定“群”字写法从上君下羊转变到左君右羊(下图)。

这反映出(   )

①汉字书法艺术的方向  ②平等思想的大力传播 ③文化教育的平民倾向    ④贯彻双百方针的需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8、马立诚在《交锋三十年》中认为:

改革开放正是一次又一次突破了陈旧思维及习惯势力的阻碍,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阶段性成果……第一次争论的中心问题是要“两个凡是”还是要改革开放;第二次争论的中心问题是要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第三次争论的中心问题是私营经济是活水还是祸水;第四次争论的中心问题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对还是错。

其中,第三次争论的中心问题基本解决是在

      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29、1960年底,毛泽东大力提倡调查研究,并于次年亲自深入农村调查。

其目的是

A.推动“双百”方针的实行                B.了解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实际成就

C.决定是否在农村推行人民公社体制 D.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倾向

30、建国初期的历史教学,关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识主要借鉴苏联经验。

1953年,通行全国的历史教科书参照苏联课本编写;1959年《历史教学》杂志开始公开谈论学苏联“必须结合”中国“教学的实际”,要防止简单的机械的类比和牵强附会。

导致50年代中国历史教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A.左倾思潮出现                     B.一五计划完成

  C.中苏关系恶化                     D.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32.(24分)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四川军政府令:

“前清小学教科书,凡有尊儒崇满清及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

”9月又饬废止读经,禁用清朝会典律系等为教科书。

高初等小学加授缝纫课,高小改中国文为国文,中国史为本国史,格致课改为理科,增设英语,又饬注意体操、音乐、图画、手工等科。

---据贾大泉《四川通史》卷七

材料二

材料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表述为三个方面:

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疯狂的殖民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大多表述为: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并推动其进行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

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

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工业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密切了国际交流,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据高中历史教材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12年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