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单元综合测试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B卷.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2290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单元综合测试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B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单元综合测试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B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单元综合测试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B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单元综合测试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B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单元综合测试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B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单元综合测试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B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单元综合测试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B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单元综合测试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B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单元综合测试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B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单元综合测试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B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单元综合测试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B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单元综合测试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B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单元综合测试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B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单元综合测试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B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单元综合测试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B卷.docx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单元综合测试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B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单元综合测试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B卷.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单元综合测试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B卷.docx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单元综合测试第一单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B卷

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单元综合测试: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B卷)

班级__________座号_____姓名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答案必须填写在答题纸上)

1.军机处刚成立,雍正皇帝就规定,不管有多少公文,必须在当天完成。

即便一天的奏折多达几百件,也必须连夜处理完毕。

其所反映特点与如下军机处所为相一致的是()

A.不识字小太监任服务人员

B.大臣职务由皇帝临时交办

C.章京年初一也须当差入值

D.大臣膝处用圆布中置棉絮为衬

2.学者林甘泉发现古籍中没有秦朝授予某人“太尉”之职的记载,他认为:

“应当相信,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并因此而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的目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

”这说明()

A.秦设“太尉”官职只是后人的猜测

B.秦朝为提高行政效率废除“太尉”

C.“太尉”设与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

D.秦统一六国后已无设“太尉”必要

3.雍正皇帝说:

“愿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

”这反映了清朝时期()

A.雍正皇帝重视人才

B.雍正不愿大权独揽

C.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君主同情广大人民

4.清人全祖望说:

“宗祠之礼,则所以维四世之服之穷,五世之姓之杀,六世之属之竭,昭穆虽远,犹不至视若路人者,宗祠之力也。

”这说明宗法制旨在()

A.强化专制集权

B.巩固宗族团结

C.稳定统治秩序

D.维护社会和谐

5.元代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

可见行省制度有助于()

A.传达行政命令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防止地方割据

D.扩大国家的疆域

6.明太祖曾下令:

“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后又规定:

六部将行一切符契文书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

这反映了明朝()

A.出现宦官专权

B.皇帝的行政负担减轻

C.政府协调各部门的关系

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

7.明朝内阁制在我国政治史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探索。

“内阁”是()

①内侍机构 ②君主专制产物 ③决策机构 ④制约皇权工具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8.著名学者柏杨提出:

“秦政府的组织精神,是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

”此“组织精神”()

A.能够解决地方无权

B.保证了民主决策

C.改变不了皇帝专制

D.防止了官员腐败

9.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说:

“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

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

”这说明科举考试是()

A.文人入仕的唯一途径

B.朝廷笼络文人的有效方式

C.以追求真才实学为宗旨

D.学子实现自身价值的体现

10.“商朝晚期的殷墟甲骨卜辞表明,不论同一代兄弟有几人为王,只有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

”由此可以推断出商朝晚期()

A.宗法世系观念已大大加强

B.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已成定制

C.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尖锐

D.王位世袭制度已经趋于衰落

11.王昶在《军机处题名记》所载,“内而六部各卿寺及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则十八省及边疆将军、办事大臣,迄于属国,有事无不综汇”。

材料表明军机处()

A.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

B.是国家重要的监察机构

C.是权力最大的决策机构

D.是国家重要的军政部门

12.西周初年兼并无数,封建制度遂发生大变革。

分封同宗以树屏藩,授土勋旧以拓疆域。

材料表明“封建制度”()

A.有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B.推动了西周政治文化的传播

C.是西周稳固统治的重要途径

D.加速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13.明武宗倚用内官刘瑾,游乐荒淫,内阁陷于无所作为的境地。

武宗死后,张太后倚用杨廷和等阁臣定策立世宗。

内阁所处地位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明朝()

A.阁臣权位渐重

B.阁臣制约皇权膨胀

C.外戚权力过大

D.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14.在西周分封制下,被嫡长子继承制排除在王位继承圈以外的众王子弟,获得了新建诸侯国的权力,更得到了一般宗族子弟绝不会出现的各种政治特权。

材料表明西周分封制()

A.推动了王室宗族迅速分化

B.强化了王室间的血缘纽带

C.有效缓和了各诸侯国矛盾

D.实现了地方对中央的拱卫

15.《资治通鉴》记载: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

这一现象反映出()

A.分封制度被破坏

B.新的社会制度已经确立

C.等级制度被破坏

D.贵族特权被废除

16.周代“当时人便称宗族为“家”,意为与“国”相对立的团体,因而宗族成员常常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家国一体有利于维系统治

B.家国异体实情具有离心力

C.宗族观念根植于民众心里

D.贵族政治不利于中央集权

17.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史纲评要·后秦记》卷四中赞扬李斯推行郡县制的主张是“千古创论”。

该评价主要着眼于郡县制()

A.是由李斯首先创建的

B.有利于强国兼并弱国

C.标志着贵族政治形成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18.“(三省六部制下)三分相权,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

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髙了行政效率。

”这表明三省六部制()

A.使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B.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C.有效地限制了皇权的滥用

D.具有三权分立政治的民主性

19.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

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

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

C.这一做法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D.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20.胡惟庸之子因在大街上纵马奔车掉下摔死,胡未禀报皇帝就将车夫杀死。

皇帝大怒,让胡做出补偿,胡请求用金钱弥补,遭到贬斥。

此后开始了一系列的整治胡党行动。

这反映了()

A.胡惟庸打压内阁

B.胡惟庸家藏万金

C.相权妨碍了皇权

D.中央集权亟待加强

21.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诏罢中书省”,但相权被废使皇帝与六部之间产生了一个权力真空。

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明代皇帝()

A.提高六部的政治地位

B.设立内阁来辅助施政

C.任用宦官来参预朝政

D.以特务机构充当耳目

22.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各项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B.西汉初年分封王国,郡国并行

C.唐朝实行行省制

D.元朝时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是中书省

23.清朝嘉庆时如无大典礼或大会议,(内阁)大学士可终年不至(内)阁,故必兼一管部,方有趋公之地耳。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内阁是国家非法定行政机构

B.国家政治稳定以致无事可理

C.军机处职权范围的不断扩张

D.内阁大学士不关心国家政务

24.下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录取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

其中父辈有官职者,低等级的又占了半数以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科举制度结束贵族体制

B.选官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南宋时科举制走向成熟

D.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

25.《孟子》一书中记载黄河洪水多次泛滥殃及多个诸侯国。

从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分析,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

A.委托东周政府专力治黄河

B.各诸侯国通力合作,统一治黄河

C.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 

D.诸侯国各自为政,加强治理

二、非选择题(共5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图片材料:

请回答:

(1)图一、图二、图三分别反映了周朝什么政治制度?

(2)根据图一说明西周封国主要有哪几类?

(3)图二所示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

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

“宰相”连称始于战国。

……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

……“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

……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

材料三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

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

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的“宰相”与相有何不同。

(2)结合材料二,说明“三省体制”的运作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主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以后宰相制度进入衰亡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

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报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

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

负锄梃谪戍之徒,大呼而成群。

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材料二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

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材料三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

然犹桀滑(凶恶狡猾之人)时起,虐害方城,失不在州而在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

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四知封建(指分封制)之弊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

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

曰:

不能。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请回答:

(1)柳宗元认为秦、汉、唐的过失是什么?

他要论证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相同点?

(3)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差异?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

 

29.清人龚自珍说: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要增长智慧,提高修养,认识社会,学习历史是非常重要的。

请回答以下问题:

(1)2015年6月25日,《西安晚报》报道,陕西省高考文科状元是来自西工大附中、考取658分的孙轶群;理科状元是来自铁一中、考取729分的霍柳蓉。

材料中“状元”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的什么选官制度?

截止至1905年被废除,这种制度共使用了1300多年,它同时受到统治者和百姓欢迎的原因是什么?

(2)2012年12月18日,人民网报道,中共中央决定:

胡春华同志兼任广东省委书记。

这种地方领导人由中央任命的做法早在秦朝已经相当成熟了。

请问:

①它来源于秦朝的什么制度?

②为加强中央集权,汉、宋两代分别采取过什么措施,并简要评价其影响。

③你认为,在一个民富国强的现代国家,其中央与地方关系应该具备什么特征?

 

30.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分别列出图一与图二的中央行政制度的名称与正式创立的朝代。

(2)图三反映出中央行政机构在什么时期发生了什么变化?

图四中的中央机构是谁设置的?

主要影响是什么?

(3)请找出图一到图四中央权力机构的发展演变所呈现的规律。

 

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单元综合测试: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B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答案必须填写在答题纸上)

1.【答案】C

【解析】 题干史实反映的是军机处“勤”的特点。

A项反映的是保密性;B项反映军机大臣之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与题意不符;通常情况下,满汉章京轮流值日,每班值两日。

即便是大年初一,军机处也要当差入值,C项符合题意;D项所述是由于军机大臣是跪着“承旨”的,久跪辛苦,大臣们总结了一些小窍门,这样跪着就不疼了,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 材料“学者林甘泉发现古籍中没有秦朝授予某人‘太尉’之职的记载”的意思是太尉没有授予某人,而不是没有太尉之职,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太尉没有授予任何人,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的目的,故B项错误;秦统一六国后设置太尉一职,但没有授予任何人以达到削弱相权的目的,故D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 雍正帝对集权的渴望,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4.【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宗祠之礼,则所以维四世之服之穷,五世之姓之杀,六世之属之竭,昭穆虽远,犹不至视若路人者,宗祠之力也”得出宗法制旨在巩固宗族团结,故B项正确。

5.【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可知其实行有助于防止地方割据,故C项正确。

6.【答案】D

【解析】 明太祖时期还没有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故A项错误;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加重了皇帝的行政负担,而不是减轻,故B项错误;材料“六部将行一切符契文书都须经过内府勘合”体现政府各部门相互牵制而不是协调,故C项错误;材料“一切符契文书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反映了明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故D项正确。

7.【答案】A

【解析】 内阁是辅助明朝皇帝处理政务的临时性机构,属内侍机构,故①正确;内阁服务君主,加强君主专制,故②正确;内阁不具备决策权,故③错误;内阁有利于强化皇权,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8.【答案】C

【解析】 秦政府“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但最后集权于皇帝,本质上是皇帝的专制独裁,故C项正确。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说明学子为科举而坚持,科举是当官的途径,但不是唯一的,故A项错误;材料显示了文人对科举的坚持,不是指朝廷笼络文人,故B项错误;学子们学习是为当官不是为追求真才实学,故C项错误;学子们之所以为科举坚持不懈,是为实现自身价值,故D项正确。

10.【答案】A

【解析】 根据“商朝晚期”“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说明宗法世系观念大大加强,故A项正确。

11.【答案】D

【解析】 A项在材料无体现,故A项错误;军机处不是监察机构,B项在材料无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有事无不综汇”不能说明军机处就是权力最大的决策机构,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处,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得军机处总揽全国军政大权,是国家重要的军政部门,故D项正确。

12.【答案】C

【解析】 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故A项错误;材料中“以树屏藩”“以拓疆域”,未涉及文化的传播,故B项错误;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与材料中“以树屏藩”“以拓疆域”相符,故C项正确;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与材料中“西周初年”不符,故D项错误。

13.【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根据题目中“武宗死后,张太后倚用杨廷和等阁臣定策立世宗”,是皇帝的倚重出现了内阁大臣的权力的增加,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阁臣起不到限制皇权的作用,故B项错误;题目问的是内阁所处地位变化本质上的说明,与外戚权力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D项正确。

14.【答案】A

【解析】 在分封制下,非嫡长子的其他王室子弟可以建立诸侯国及享有各种政治特权,这样就推动了王室宗族的分化,故A项正确;宗法制强化王室间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无此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仅体现分封制下众王子弟的权利,未体现各诸侯国间矛盾,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错误。

15.【答案】A

【解析】 分封制下,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

三家分晋说明分封制被破坏,A项正确;B、D两项题干无从反映,也不符合史实;C项易误选,原因是对分封制的理解与基于题干表面的认识。

16.【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宗族成员常常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得出家国异体实情具有离心力,故B项正确。

17.【答案】D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置郡县,并非李斯首创,故A项错误;李斯主张推行郡县制时秦已经完成了统一,故B项错误;郡县的主要长官由皇帝任免,标志着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故C项错误;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18.【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得出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故B项正确。

19.【答案】B

【解析】 A、C、D三项的表述均比较客观,符合史实。

B项的表述,明显具有片面性。

20.【答案】C

【解析】 朱元璋吸取元代末年相权加强威胁皇权的教训,再加上胡惟庸的飞扬跋扈,促成他废除丞相制度以强化皇权的举措,故C项正确。

21.【答案】B

【解析】 为了弥补宰相缺位后的权力真空,明成祖设立内阁来辅助施政,故B项正确。

22.【答案】C

【解析】元朝时实行行省制,而非唐朝,C项不正确,故选C。

23.【答案】C

【解析】 据材料“清朝嘉庆时”和所学可知已建立军机处,逐步成为国家的中枢权力机关,取代了内阁辅助皇帝处理政事的作用,故C项正确。

24.【答案】B

【解析】 题目中进士出身的官员中父辈有官职者(含宗室)有100多人,说明贵族体制依然存在,故A项错误;而三代不仕者有300人左右,说明更多的平民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进入仕途,因此选官制度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B项正确。

25.【答案】C

【解析】战国时期,诸侯分裂割据,对黄河无法统一治理,所以黄河洪水多次泛滥殃及多个诸侯国。

由分裂到统一是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因此,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这才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的解决之道。

所以选择C。

二、非选择题(共5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26.【答案】

(1)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2)同姓亲族建立的封国;功臣、姻亲建立的封国;殷商贵族建立的封国。

(3)核心内容:

嫡长子继承制。

【解析】第

(1)问结合地图可以获取有效信息,图一有晋、卫、鲁、燕等诸侯国,结合所学可知是西周的分封制,图二主要是依据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结合所学可知是西周的宗法制,图三主要是礼乐器具,结合所学可知是西周的礼乐制。

(2)问从图片获取信息“成王第叔虞封国晋”“武王弟康叔封国卫”“周王室贵族召公封国燕”“周公子伯禽封国鲁”,由这些信息可知分封对象是同姓亲族;从图片信息“功臣姜尚封国齐”可知分封对象是功臣,从图片信息“殷商贵族微子启封国宋”可知分封的对象是殷商贵族。

第(3)问根据图二主要是依据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森严的等级制度,可知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27.【答案】

(1)先秦时期的“宰相”既执掌国政,又掌管家务,是一个官职的通称,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秦朝的丞相是正式的官职名称,地位很高,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

(2)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了国家决策上的失误;使封建官僚制度形成了严密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专制。

(3)皇权专制空前加强。

【解析】第

(1)问,根据材料信息“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的官名”来归纳即可。

(2)问,根据材料信息“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和课本相关知识来回答。

第(3)问,考查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君权和相权的斗争。

28.【答案】

(1)秦的过失是滥用民力,严刑酷法。

汉的过失是部分地采取了分封制。

唐的过失是兵制不当,地方军权过重。

柳宗元的主要观点是郡县制是适宜的。

秦、汉、唐的过失不在于郡县制。

(2)顾炎武也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进步的。

郡县制也有弊端,但倒退实行分封制是不可行的。

(3)柳宗元肯定了郡县制,但没有指出造成秦朝灭亡、唐朝的叛乱是因为建立在郡县制之上的皇权专制。

顾炎武则指出郡县制的弊端是皇权过于专制。

由于二人生活的时代不同,所以看法上有差异。

【解析】

(1)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柳宗元认为秦的过失是滥用民力,严刑酷法。

汉的过失是部分地采取了分封制。

唐的过失是兵制不当,地方军权过重。

他要论证的主要观点是郡县制是适宜的,秦、汉、唐的过失不在于郡县制。

(2)由材料三“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可知柳宗元肯定郡县制,由材料四可知顾炎武反对从郡县制恢复到分封制。

因此,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的相同点是都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进步的。

(3)柳宗元肯定了郡县制,但没有指出其弊端,顾炎武则指出郡县制的弊端是皇权过于专制。

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二人生活的时代不同,看法上自然有差异。

顾炎武生活于明清之际,有民主性的思想。

29.【答案】

(1)科举制。

原因:

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进一步成熟;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有利于繁荣和保存古代文化;有利于教育的发展;是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2)郡县制。

措施:

汉代的推恩令,刺史制度;宋代的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影响: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稳定统一;但权力的过分集中,容易导致腐败;会削弱地方发展活力;在宋代还出现了三冗和积贫积弱的局面。

特征:

一是能充分保证强大中央对整个国家的统一领导;二是能充分发挥地方的自主性和活力;三是拥有相对完善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协调机制,能够以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式较好地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解析】

(1)本题材料提到“状元”一词。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状元”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至于它同时受到统治者和百姓欢迎的原因,学生需据基础知识作答:

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进一步成熟;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有利于繁荣和保存古代文化;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2)本题材料提到,地方领导人由中央任命的做法早在秦朝已经相当成熟了。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来源于秦朝郡县制。

为加强中央集权,汉、宋两代分别采取过推恩令,刺史制度,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

学生需熟记相关知识点。

至于其影响,应从利与弊两方面作答: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稳定统一;但权力的过分集中,容易导致腐败;会削弱地方发展活力。

联系今天的社会现实,在一个民富国强的现代国家,其中央与地方关系应是既能充分保证强大中央对整个国家的统一领导又能充分发挥地方的自主性和活力,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30.【答案】

(1)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2)变化:

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加强皇权。

雍正帝,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皇权不断加强并达到顶峰。

(3)规律:

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被废除,皇权不断加强。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秦代和唐代的中央机构的变迁,依据图示和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