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中考模拟和真题汇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2674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中考模拟和真题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中考模拟和真题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中考模拟和真题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中考模拟和真题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中考模拟和真题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中考模拟和真题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中考模拟和真题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中考模拟和真题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中考模拟和真题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中考模拟和真题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中考模拟和真题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中考模拟和真题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中考模拟和真题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中考模拟和真题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中考模拟和真题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中考模拟和真题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中考模拟和真题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中考模拟和真题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中考模拟和真题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中考模拟和真题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中考模拟和真题汇总.docx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中考模拟和真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中考模拟和真题汇总.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中考模拟和真题汇总.docx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中考模拟和真题汇总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

1.课外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①,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②之。

虽欲率物③,亦缘其性真素。

每语子弟云:

“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④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

贫者,士

⑤之常⑥,焉得登枝而损其本!

尔曹⑦其存之⑧。

——《世说新语》

注释:

①水俭:

水涝歉收。

②啖:

吃。

③率物:

为人表率。

④豁:

抛弃。

⑤士:

读书人。

⑥常:

常态。

⑦尔曹:

你们。

⑧存之:

谨记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画一处)

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损其本!

3.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赞扬了殷仲堪哪些品质?

【答案】

1.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

2.清贫是读书人的本分,怎么能够登上高枝就抛弃它的根本呢!

3.示例:

殷仲堪身为荆州官员,“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以及他对子弟的教导,可以看出他具有生活俭朴、以身作则、安贫守志的良好品质。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的意思是:

饭粒掉在餐桌上,总要捡起来吃掉。

据此,正确的句读是:

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

2.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在此题中,要注意“惟(只)、士(读书人)、焉(怎么)、损(抛弃)”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试题分析:

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叙写的事件和具体的描写分析作答。

从其“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和“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损其本!

尔曹其存之”可以看出,殷仲堪具有生活俭朴、以身作则、安贫守志的良好品质的官员。

据此分析作答。

【点睛】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殷仲堪做荆州刺史,上任时正赶上水涝歉收,每餐吃五碗菜,再没有别的佳肴,饭粒掉在餐桌上,总要捡起来吃掉。

这样做虽然是有心为人表率,却也是由于生性朴素。

他常常对子弟们说:

“不要因为我出任一州长官,就认为我会把平素的意愿操守丢弃。

如今,我处在这个位置上很不容易。

清贫是读书人的本分,怎么能够登上高枝就抛弃它的根本呢!

你们要记住这个道理。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季布

司马迁

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

单于尝为书嫚①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

上将军樊哙曰:

“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

季布曰:

“樊哙可斩也!

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

且秦以事于胡,陈胜等起。

于今创痍未瘳②,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

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

至,留邸一月,见罢。

季布因进曰:

“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

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上默然惭,良久曰:

“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

(节选自《史记·季布乐布列传》)

(注)①嫚(màn):

侮辱。

②瘳(chōu):

(伤、病)痊愈。

③使酒难近:

意思是,爱喝酒使性子,令人难以亲近。

④见罢:

意思是,文帝见过就不理他了。

⑤股肱:

这里是“重要”的意思。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于/尝为书嫚吕后

B.欲/以为御史大夫

C.上默/然惭

D.故/特召君耳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是(________)

(2)贤(_________)

(3)恐(_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1)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2)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4.概括选文所写的两件事,并说说季布的性格特点。

【答案】

1.C

2.这品德高尚,贤能担心,害怕

3.

(1)樊哙又当面阿谀奉迎,想使天下陷于动荡。

(2)陛下因为有一个人称赞我便召见我,(因为)有一个人诋毁我便让我回去。

4.事情:

①劝阻吕后讨伐匈奴;②劝说文帝要明辨是非。

性格:

刚正不阿(直率、勇敢)。

【解析】

1.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

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C:

“上默/然惭”在主谓之间停顿,应为:

上/默然惭。

故选C。

2.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

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

“是时殿上皆恐”翻译为“在这个时候,殿上的将领都感到惊恐”,“是”意思是“这”。

“人有言其贤者”翻译为“有人说他很有才能”,“贤”意思是“品德高尚”。

“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翻译为“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了这件事,就窥探出您为人处事的深浅了”,“恐”意思是“担心”。

3.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1)“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句中“面”意思是“当面”,“谀”意思是“谄谀逢迎”。

(2)“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句中“以”是“因为”,“誉”意思是“夸奖”,“毁”意思是“诋毁”。

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146.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选段一写季布规劝吕后放弃攻打匈奴。

选段二写了季布劝说文帝。

两件事中“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和“上默然惭”都体现了他的正直,不畏权贵。

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

汉惠帝的时候,季布担任中郎将。

匈奴单于曾经写信侮辱吕后,而且出言不逊,吕后大为恼火,召集众位将领来商议这件事。

上将军樊哙说:

“我愿带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

”各位将领都迎合吕后的心意,齐声说:

“好。

”季布说:

“樊哙这个人真该斩首啊!

当年,高皇帝(指刘邦)率领四十万大军尚且被围困在平城,如今樊哙怎么能用十万人马就能横扫匈奴呢?

这是当面撒谎!

再说秦王朝正因为对匈奴用兵,才引起陈胜等人起义造反。

直到现在创伤还没有治好,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

”在这个时候,殿上的将领都感到惊恐,吕后因此退朝,终于不再议论攻打匈奴的事了。

季布做了河东郡守,汉文帝的时候,有人说他很有才能,汉文帝便召见他,打算任命他做御史大夫。

又有人说他很勇敢,但好发酒疯,难以接近。

季布来到京城长安,在客馆居留了一个月,皇帝召见之后就让他回原郡。

季布因此对皇上说:

“我没有什么功劳却受到了您的恩宠,在河东郡任职。

现在陛下无缘无故地召见我,这一定是因为有人不符合实际地夸奖我来欺骗陛下;现在我来到了京城,没有接受任何事情,就此作罢,遣回原郡,这一定是有人在您面前毁谤我。

陛下因为一个人赞誉我就召见,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要我回去,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了这件事,就窥探出您为人处事的深浅了。

”皇上默然不作声,觉得很难为情,过了很久才说道:

“河东对我来说是一个最重要的郡,好比是我的大腿和臂膀,所以我特地召见你啊!

3.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测;山看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①,欧阳公②作州之二年,构③亭日“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义。

既又直④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⑤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噫!

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

吾君⑥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皆公乐哉?

乃公寄意于此也。

节选自曾巩⑦《醒心亭记》

注释:

①涯:

岸边。

②欧阳公:

即欧阳修。

③构:

搭建。

④直:

当,临。

⑤洒然:

洒脱的样子,形容毫无拘束。

⑥吾君:

指皇帝;优游:

悠闲自得;无为:

清静自然。

⑦曾巩(1019-1083):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此文是作者应其师欧阳修之托而写的。

80.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伛偻提携伛偻:

_________________

(2)泉香而酒洌洌:

_________________

(3)杂然而前陈者杂然:

________________

(4)则必即丰乐以饮即:

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临溪而渔则必即醒心而望

B.行者休于树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C.以见夫群山之相环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D.醒能述以文者君子深造之以道(《孔孟论学习》

3.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4.(甲)文的“太守之乐”与(乙)文中的“公之乐”分别指什么?

【答案】

1.驼背,指老年人。

清。

错杂的样子。

就,靠近,到。

2.B

3.

(1)脸色苍白,头发雪白,昏昏(或“东倒西歪”)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

(2)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了。

4.(甲)文“太守之乐”指与民同乐,乐民所乐;(乙)文“公之乐”指国家安定,百姓丰衣足食(答“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太平,人民幸福”“国泰民安”等都可)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

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

“伛偻提携”翻译为“老人小孩”,“伛偻”意思是“驼背”,这里指老人。

“泉香而酒洌”翻译为“泉水香甜,酒水清澈”,“洌”意思是“清”。

“杂然而前陈者”翻译为“杂乱地在前面摆开的”,“杂然”意思是“杂乱的样子”。

“则必即丰乐以饮”翻译为“一定会到丰乐亭来饮酒”,“即”意思是“到”。

2.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含义。

A:

都表承接。

B:

在/比。

C:

都是用在主谓之间。

D:

都是“用”的意思。

故选B。

82.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句中“颓然”意思是“醉醺醺的样子”。

据此翻译。

(2)“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句中“其”表推测,意思是“大概”,“取乐于山泉之间”正常的语序为:

于山泉之间。

据此翻译。

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

从甲文中“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可以看出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乙文中“吾君⑥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皆公乐哉”可以看出“公之乐”的所在。

据此作答。

译文:

(甲)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

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杂七杂八的摆放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

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

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

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太守是谁呢?

是庐陵欧阳修吧。

(乙)在滁州的西南方,泉水的旁边,欧阳公出任知州的第二,建了一座凉亭叫“丰乐亭”,自己写了一篇《丰乐亭记》,来说明丰乐亭名称的由来。

之后又径直在丰乐亭往东几百步,找到山势高的地方,建了一座凉亭叫“醒心亭”,请我为它写一篇记。

只要欧阳公和宾客来游玩,一定会到丰乐亭来饮酒。

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来观望风景,看到那群山环绕,白云水雾滋生蔓延,空旷的原野无穷无尽,花草树木茂盛,山泉岩石秀丽,让他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有清新的感觉,那么他们的心也因惊奇而醒来,甚至久留而忘了回去。

所以根据这样的事为它取名“醒心亭”,这是取自韩愈《北湖》一诗的句子。

唉!

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而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

虽然如此,欧阳公的快乐,我能形容。

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罚,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没有怨恨,天下求学的人都贤德有才能,边远地区鸟兽草木的生长,都适得其所,这才是欧阳公的快乐。

而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难道是欧阳公的快乐吗?

这其实是欧阳修用来在这里寄托他的情趣呀。

4.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复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来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渔人甚异之()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欣然规往()

2.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下列和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记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描绘出一幅环境优美、生活安宁的图画。

B.“咸来问讯”表现出桃花源人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他们与外界隔绝的时间很长。

C.文章写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花源觅不可得,后来人们就用“世外桃源”来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D.文章语言简洁生动,涉及到的成语有些至今沿用,如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柳暗花明、无人问津等。

【答案】

1.

(1)异:

感到诧异

(2)属:

类(3)规:

计划

2.

(1)(祖先)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2)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他们,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起来。

3.D

【解析】

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异”意动用法,意为“感到惊奇”,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

2.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

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

妻子:

指妻室子女,“妻”“子”是两个词。

妻:

指男子配偶。

子:

指子女。

邑人:

同乡(县)的人。

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绝,绝处。

具言:

详细地说出。

所闻:

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

闻,知道,听说。

翻译后要疏通句子。

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3.D错,“柳暗花明”不出自本文。

故选D。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

村里的人对他说:

“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

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

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

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5.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回答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潮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6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阅十余岁阅:

_   __

(2)竟不可得竟:

___    

2.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用“/”划出一处)。

山门圮于河

3.翻译下列语句。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

           

(2)众服为确论。

译文: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答:

                   

5.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

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答:

             

【答案】

1.

(1)阅:

经过,过了

(2)竟:

终于、到底

2.山门/圮于河

3.

(1)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2)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4.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5.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方法。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

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

注意“阅”是古今异义词:

经过、过了。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

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

“山门“是主语,“圮”是谓语,主谓之间停顿。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1)句中“物理,事物的道理;“岂”,难道。

(2)句中“服”,信服;“确”精当确切。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翻译全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梳理内容,根据“何人做何事,结局怎么样”概括主要内容。

包含的道理,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文中的结尾议论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即是得出的道理。

【考点定位】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翻译全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概括即可。

庙僧只考虑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却忽略了流水,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考点定位】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能力层级为理解B。

【翻译】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

”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

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