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茶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3312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茶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整理茶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整理茶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整理茶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整理茶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整理茶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整理茶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整理茶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整理茶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整理茶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整理茶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整理茶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整理茶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整理茶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整理茶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整理茶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整理茶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整理茶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整理茶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整理茶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茶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

《整理茶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茶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理茶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

整理茶学概论复习资料

《茶学概论》复习纲要

第一章绪论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地,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有最悠久的茶叶种植及饮用史,世界各地茶叶的种植、采制等技术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过去的;世界各国“茶”的发音,也是由中国各地不同的方言演变而来的。

中国作为茶的故乡,茶资源十分丰富,产茶区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和地区。

茶是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咖啡和可可)之一。

茶是属于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茶种(Camelliasinensis)。

茶树拉丁学名:

Camelliasinensis(L.)O.kuntze.sinensis表示种名:

中国种。

历代“茶”的别称:

槚(gu);荈(chuan);蔎;荼;茗;苦荼。

世界各国关于茶的读音(ti)是来源于茶字粤语的发音:

英文Tea;拉丁语Thea;法文Thé;德文Thee或Tee。

西班牙语Cha。

茶字是象形文字,茶字有十笔划,字形构成:

上部为廿,像茶的芽叶;

中部是人,像树冠;

下部为木,代表树干,是木本植物。

象征意义:

人应该根植于大地,就能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茶字也是寓意文字,有长寿之意。

茶字分解三部分

上部为廿,中部为八,下为十八,

廿加八十八,合计为一百零八岁,

寓意:

人常喝茶健康长寿,可以活到108岁。

米寿:

八十八,88岁。

百(白)寿:

99+1=100(谐音),99岁。

茶寿:

二十+八十八,108岁。

(茶)人在草木中——人远离喧尘,呼吸草木的清气,自然健康长寿。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全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陆羽本人也因此书而被世人誉为“茶圣”。

《茶经》分为上、中、下三卷,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就;十之图。

《茶经》标志着茶知识系统化的开始,茶学学科的雏形已经形成。

第二章茶的起源与传播

我国西南三省,是我国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

(一)、茶在国内的传播

⏹秦汉以前:

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

⏹三国两晋:

长江中游成为茶业发展壮大。

⏹唐代:

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

⏹宋代:

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

(二)、茶在国内外的传播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世界公认,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有着卓越的贡献。

中国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并且逐步地传播到中国的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东传路线:

由中国传向日本,韩国。

⏹西传路线:

由福建、广州通向南洋诸国,然后经马来半岛、印度半岛、地中海走向欧洲各国。

⏹北传路线:

传入土耳其、阿拉伯国家、俄罗斯。

现在,世界有60多个国家产茶。

第三章茶产业概况

⏹东起东经122°的台湾阿里山;

⏹西至东经98°的西藏的林芝。

⏹南自北纬18°附近的海南榆林;

⏹北至北纬39°的河北太行山南麓。

中国茶叶产地划分了四大茶区:

江南茶区、江北茶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

⏹江南茶区:

位于长江以南,包括粤北、桂北、闽中北、浙、赣、湘、苏南、皖南、鄂南等地。

⏹江北茶区:

包括甘南、陕南、鄂北、豫南、皖北、苏北、鲁东南等地,是我国最北的茶区。

⏹华南茶区:

位于欧亚大陆东南缘,是我国最南部茶区,包括广东、广西、台湾、闽南等茶区。

⏹西南茶区:

位于我国西南部,包括贵州,四川,重庆,云南和西藏东南部。

世界茶园总面积约4000万亩,总产量约350万吨。

从产量上看,主要集中在亚洲,其产量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88%左右。

除中国和日本大量生产绿茶外,其它国家几乎都生产红茶,红茶产量约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80%左右,其中红碎茶占红茶中的98%左右。

而绿茶和其它茶类只占20%。

绿茶、乌龙茶、花茶及其它特种茶,只占商品贸易量的10%左右,红茶占90%,所以国际茶叶市场,实际是红碎茶为主的市场。

第四章茶树的生物学特征、品种与栽培

茶树树冠其形状按分枝角度(branchingangle)不同,分为直立、半开展(又称半披张)和开展(又称披张)状三种。

茶芽:

按着生位置在枝条上的位置可分为定芽和不定芽。

定芽:

又可分为顶芽和腋芽。

顶芽着生于枝梢的顶端;腋芽产生在叶柄与枝条交叉的位置,故又称叶腋,由叶腋产生的芽为腋芽。

不定芽:

不在梢的顶端或叶腋里的芽。

多在茶树衰老或创伤后萌生的。

这部分芽往往成为茶树复壮的基础。

依芽的生理状态,可分为休眠芽、活动芽。

叶片特征:

主脉明显,侧脉呈≥45角伸展至叶缘2/3的部位,向上弯曲与上方侧脉相联接。

叶缘有锯齿,叶基部无,锯齿呈鹰嘴状,一般16-32对,随着叶片老化,锯齿上腺细胞脱落,并留有褐色疤痕。

嫩叶背面着生茸毛。

品种的区分(叶脉):

叶脉>10对,大叶型,叶脉<10对,中小叶型

品种的区分(叶片面积):

叶面积大于50cm2的属特大叶;叶面积为28-50cm2的属大叶;叶面积为14-28cm2的属中叶;叶面积小于14cm2的为小叶。

叶片茸毛:

茶树新梢上顶芽和嫩叶的背面均着生茸毛。

茸毛多是鲜叶细嫩、品质优良的标志。

茶树的花:

茶花为两性花,茶树无专门的结果枝,花芽与叶芽同着生于叶腋间,着生数1-5个,甚至更多。

茶树的花一般为白色,少数呈粉红色,花轴短而粗,属假总状花序,有单生、对生、总状和丛生等。

茶花属完全花。

茶树的果实和种子

每年5—6月花芽在叶腋分化而成;花蕾经花芽形成,10—11月开花,经受精发育,直至次年霜降前后,果实才成熟。

从花芽分化到种子成熟,历时1年零三四个月。

所以,在一个年周期里,每年5—11月,人们可以在同一株茶树上,既能看到当年的花和蕾,又能见到上年的果实和种子,这就是茶树“带子怀胎”现象,是茶树的重要特征之一。

茶果为朔果,成熟时果壳开裂,种子落地。

果皮未成熟时为绿色,成熟后变为棕绿或绿褐色。

果皮光滑,厚度不一,薄的成熟早,厚的成熟迟。

茶树的生育周期

幼苗期:

指从茶籽萌发到茶苗出土,到第一次生长休止时为止;或从营养体再生至形成完整植株止(扦插苗)。

历时4~8个月。

幼年期:

指从第一次生长休止到茶树到第一次孕育花果;或从第一次生长休止到茶树正式投产(扦插苗)。

历时3~4年。

成年期:

亦称青、壮年时期,指茶树正式投产到第一次进行更新改造(台刈)时为止。

历时20~30年左右,是茶树一生中最有经济价值的时期。

衰老期:

指茶树从第一次更新到整个植株死亡为止。

茶树的生长环境:

喜酸怕碱;喜光怕晒;喜温怕寒;喜湿怕涝

适宜茶树生长的土壤pH值:

较适宜种茶的土壤pH4.0-6.5;

最适pH4.5-5.5。

在中性土壤中茶树生长不良,甚至不能成活。

为什么高山出好茶

⏹由于高山植被繁茂、枯枝落叶多,土壤有机质丰富,结构良好;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云雾较多,温差较大,漫射光多。

这样的环境能促进茶叶中含氮化合物的代谢,使茶树芽叶中的氨基酸、叶绿素以及芳香物质等物质含量明显增加;且芽叶持嫩性强。

因此,鲜叶天然品质好,对茶叶的色泽、香气、滋味、嫩度的提高,为茶叶优异品质和独特风味的形成,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茶树良种的特征和特性

树型:

植株生长健壮,树型直立或半披张。

分枝:

数量适中,枝条粗壮,分枝角度35-45°。

新梢:

梢要长,着叶数多,叶片分布均匀,不重叠。

叶片:

大小适中,叶片着生角度小,叶厚,光能利用率高,叶面光泽性强,叶面隆起。

芽:

要肥壮,茸毛多,叶芽密度大,生长整齐。

新梢生长期长:

即新梢的发芽早、休眠迟、轮次间休眠时间短。

育芽能力强:

芽头生长速度快、再生能力强、发芽轮次多。

抗逆性强:

能在各种不良环境下正常生长。

生殖能力弱:

避免过多的开花结实影响叶芽产量。

短穗扦插发育种

母穗制作:

选择营养枝,剪插穗长3—4厘米,以留“一芽一叶”(即一片叶子一个腋芽)为中心剪穗;一个短茎上具有一个饱满的腋芽和一片健全的叶。

出现小分枝的,主枝留一叶,侧枝留一真叶剪取。

通常一个节间可以剪取一个短穗。

但枝条上下两端节间太短的部分,可把节剪成一个短穗,并剪去下端的叶片和腋芽。

剪口必须平滑,剪口斜向与叶向相同,腋芽与叶口要完整无损,不可剪坏。

幼龄茶园管理

工作重点:

精心培育,确保茶园全苗、壮苗;行间间作或覆盖,适当进行土壤改良,防止水土流失;茶树定型修剪,培养高产树冠。

第一次定型修剪:

茶苗达2足龄、苗高30厘米以上、主枝粗3毫米以上时即可进行,剪后留高15厘米左右。

成龄茶园管理

生产茶园的常年管理工作要点:

主要包括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茶叶采摘等。

合理采摘

采摘标准:

一般绿茶和红茶的采摘标准是幼嫩的一芽一、两叶;乌龙茶是成熟的一芽两、三叶;黑茶原料采得最粗老,成熟的一芽四、五叶。

第五章茶叶的加工与贮藏

鲜叶:

也叫茶青、茶料、青叶、生叶,是从茶树上及时采摘下来的嫩芽叶(新梢),作为制作各种茶叶的原料。

鲜叶作为制作茶叶的基本原料,是形成茶叶品质的基础。

茶叶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鲜叶质量和制茶技术的合理程度。

鲜叶质量是内在根据、制茶技术则是外在条件。

鲜叶质量主要包括鲜叶嫩度、匀净度和新鲜度三个方面。

采摘标准

细嫩采,主要用来制作高级名茶。

适中采,主要用来制作大宗茶类。

成熟采,主要用来制作边销茶。

特种采,主要用来制造一些传统的特种茶。

茶叶加工的基本原理

不同茶类虽然其加工工艺不同,但它们具有基本相同的工艺原理:

(1)失水、

(2)酶的抑制与促进,(3)叶组织细胞的破碎。

茶叶加工:

以鲜叶为原料,经过加工成为成品茶的过程,分初制和精制两个阶段。

毛茶的初制加工对色、香、味、形等茶叶品质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

茶叶初制工艺

绿茶初制工艺:

鲜叶~杀青~揉捻~干燥。

关键工序为杀青。

红茶初制工艺:

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

关键工序为发酵。

乌龙茶初制工艺:

鲜叶~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干燥。

关键工序为做青。

白茶加工工艺:

萎凋—干燥。

萎凋是品质形成的关键。

黑茶加工工艺:

杀青—揉捻—渥堆—复揉—干燥等工序。

关键工序是渥堆。

黄茶加工过程:

杀青→揉捻→闷黄→干燥等过程。

闷黄是关键工序。

茶叶贮藏

茶叶贮藏的原理:

设法使茶叶充分保持干燥,尽量减少外界温度、湿度、氧气和阳光的影响,避免与带有异味的物品物接触,还要使茶叶不受挤压和撞击,以保持其原形、本色、真味。

茶叶贮藏的注意事宜

茶叶最怕湿,在保存茶叶是要格外注意防潮,否则茶叶极易变软、变质。

勿将茶叶置于高温、潮湿、有异味的场所,取茶时应用茶匙而避免用手。

勿被阳光直射,因为阳光射入罐内也会和茶叶起化学变化。

储茶宜用密封性好、不透气、不透光的铁罐、锡罐。

防异味,大量茶叶宜分成多罐保存,不同品种的茶叶应分开保存。

引起茶叶劣变的主要因素

1.温度;2.相对湿度;

3.氧气;4.光线;

5.异味。

第六章茶叶分类

茶叶的命名

(一)结合产地的山川名胜

浙江的“西湖龙井”、“普陀佛茶”。

安徽的“黄山毛峰”。

江西的“庐山云雾”、“井冈翠绿”。

四川的“峨眉雪芽”、“蒙顶甘露”。

福建的“武夷岩茶”。

(二)根据采摘时期和季节

3~5月采制的称“春茶”,6~7月的称“夏茶”,8~10月的称“秋茶”。

“清明”前采制的称“明前茶”,“谷雨”前采制的称“雨前茶”。

当年采制的称“新茶”,不是当年采制的称“陈茶”。

(三)根据茶树品种的名称

闽北乌龙茶中的“水仙”、“肉桂”、“大红袍”、“奇兰”等。

闽南乌龙茶中的“铁观音”、“黄金桂”、“毛蟹”、“本山”等。

(四)根据干茶外形或色泽

根据干茶外形而命名:

“碧螺春”、“竹叶青”、“瓜片”、“蟠毫”、“秀眉”、“紫笋”、“银针”、“松针”、“墨菊”、“绿牡丹”。

(五)根据茶叶的香气、滋味

安徽舒城的“兰花茶”。

湖南江华的“苦茶”。

四川蒙顶的“甘露”。

(六)根据茶叶加工工艺

根据杀青方式或烘干方式而命名:

“炒青”、“蒸青”、“烘青”、“晒青”等。

根据发酵程度而命名:

“发酵茶”、“半发酵茶”和“不发酵茶”等。

根据再加工方式而命名:

“花茶”、“紧压茶”、“速溶茶”、“罐装茶”等。

基本茶类(根据制作工艺和品质特征分类):

绿茶(greentea):

清(青)汤绿叶

黄茶(yellowtea):

黄汤黄叶

白茶(whitetea):

白汤白叶、白毫满身、汤色浅绿

红茶(blacktea):

红汤红叶

乌龙茶(oolongtea):

汤色金黄,绿叶红镶边

黑茶(darktea):

汤色红浓,叶底黑褐,香味陈醇

发酵程度不同:

不发酵茶:

绿茶;

不同程度发酵茶:

白茶、黄茶、乌龙茶;

全发酵茶:

红茶;

后发酵茶:

黑茶。

第七章茶叶的品质审评

茶叶品质包括

外形:

形状、色泽、整碎、净度;

内质:

汤色、香气、滋味、叶底。

茶叶中主要的呈味物质归纳起来,可分为:

1、涩味物质:

多酚类,其中酯型儿茶素是构成涩味的主体;

2、苦味物质:

咖啡碱、花青素、花皂素;

3、鲜爽味物质:

游离氨基酸、茶黄素、儿茶素与咖啡碱形成的络合物

4、甜味物质:

可溶性糖、部分氨基酸

5、酸味物质:

有机酸、抗坏血酸、没食子酸、部分氨基酸

6、咸味物质:

Nacl、Kcl

绿茶滋味的化学组成

决定绿茶滋味的四种主要物质:

多酚类、氨基酸、咖啡碱、糖。

绿茶一般以味感浓厚、鲜爽、回味甘甜为好;

红茶滋味的化学组成

构成红茶滋味的主要成分是茶多酚的氧化产物:

茶黄素TF:

汤味刺激性强烈和鲜爽的重要成分;

茶红素TR:

汤味浓醇的主要成分,刺激性较弱;

茶褐素TB:

汤味淡薄的因素;

未氧化部分的残留多酚类物质:

是构成滋味浓厚、强烈的主要物质。

茶叶审评的环境与用具

茶叶感官品质:

是指茶鲜叶加工成成品茶后所表现出来的色、香、味、形品质。

茶叶感官审评:

是指依靠人的嗅觉、味觉、视觉和触觉等感觉器官对茶叶品质进行评估的方法。

(一)审评环境

审评室:

座南朝北,北向开窗;面积不得小于15m2;墙面白色或浅灰色,无色彩、无异味。

室内温度应适宜,保持在15℃~27℃;室内光线应柔和、自然光、明亮,无阳光直射;室内噪声不得超过50dB。

(二)审评用具

审评杯碗:

白色瓷质,大小、厚薄、色泽一致。

审茶杯:

供茶叶冲泡开汤及评审茶叶香气之用,容量约150毫升。

审茶碗:

供盛放茶汤评审水色及滋味之用,容量约200毫升。

审茶匙:

供舀取茶汤品评用,容量5-10毫升。

评茶盘:

供盛放茶样,审查茶叶形状及色泽之用,一般为可盛放茶叶150-200克,长方形或正方形,盘的一角开有缺口,缺口呈倒等腰梯。

叶底盘:

搪瓷盘,长方形,一般供审评初制茶和名优茶叶底用。

审评用水:

理化指标及卫生指标参照GB5749执行;水质要无色、透明、无沉淀物,无肉眼可见物,无味无臭,浑浊度<3°,水质硬度<15°,微生物检测各项指标合格。

同一批茶叶审评用水水质应一致。

称量用具:

天平,感量0.1g。

计时器:

定时钟或特制砂时计,精确到秒。

其他:

刻度尺、网匙、茶匙、烧水壶、电炉、塑料桶等。

审评内容

大众绿茶、红茶、黄茶、白茶、花茶:

3g,150ml,茶水比为1:

50

乌龙茶:

5g,110ml,茶水比为1:

22;

黑茶、紧压茶:

5g,250ml,茶水比为1:

50

普洱茶:

3g,150ml,茶水比为1:

50

茶叶感官审评分干茶审评,干看外形(形状、色泽、整碎、净度);和开汤审评,湿评内质(汤色、滋味、香气、叶底),评定茶叶品质时应两者兼评。

评茶程序:

把盘→称样→开汤→计时→过滤→看汤色→嗅香气→尝滋味→评叶底

1、外形审评

看干茶外形,观察干茶的嫩度、条形、色泽、净度四方面来评定。

一般,干茶以松紧、重实,芽毫多、叶质嫩,匀整、无杂为好;外形松散、轻飘,粗糙、叶质老,多断碎、杂片为次。

2、汤色审评

看茶汤的色泽,看茶汤的浓度、深浅、明暗、清浊程度等。

一般,茶汤色以黄绿明亮为好;若汤色浅薄、暗浊、沉淀物多,则表明茶质较差。

3、香气审评

闻茶水的香气,可先热闻,后冷闻。

闻时,将杯盖半掀开,接近鼻子,以辨别香气高低、强弱、持久程度、纯正还是有异味等。

一般,以高锐、鲜爽、浓烈、持久、纯正、无异味为好;如香气淡薄,低沉而带有粗异气味者为次。

4、滋味审评

主要是品其茶汤入嘴后的味道。

茶汤的滋味有浓淡、厚薄、甘甜、苦涩、鲜、酸等。

一般茶汤滋味以口感醇厚甘甜为好;而平淡乏味或含有粗涩异味者为次。

5、叶底审评

看用沸水冲泡过后的茶叶。

一般叶底以细嫩多芽,芽叶完整、柔软、肥厚、匀齐者为好;以粗老、多筋梗、瘦茶、混杂、断碎茶多者为差。

第九章饮茶习俗与茶艺

茶艺的构成:

茶、器、水、境、人、艺

●1、茶类:

选择适宜的茶类,并了解所泡茶叶的茶性。

●2、茶具:

选择与之冲泡茶叶的最佳茶具,因为不同茶类对茶具的要求不同。

●3.泡茶用水:

基本要求是水中无杂质、无污染、卫生指标符合国家标准。

●选水标准:

甘、活、清、轻、洌

●甘——水味要“甘”,指水含于口中有甜味,没有苦涩感.

●活——水品贵“活”,要求水有源有流,不是静止的死水.

●清——水质需“清”,要求水的质量无色透明,没有沉淀物.

●轻——水品应“轻”,即软水.

●洌——水质要“洌”,指水在口中使人有清凉感.

●4、品茗环境:

要求幽静、高雅、忌噪音。

茶艺表演时配以插花和音乐。

●5.人:

人是茶艺过程中的主体

●服饰:

根据不同的茶类,选择不同的民族服饰.要求朴素大方得体端庄.

●仪表:

整洁干净,以理待人.

六、泡茶技艺

●1、泡茶要领

●2、泡茶五诀

●3、泡茶三要素

1、泡茶要领:

神、美、质、匀、巧

(1)“神”是艺的生命

“神”指茶艺的精神内涵,是茶艺的生命,是贯穿于整个泡茶过程中的连接线。

从沏泡者的脸部所显露的神气、光彩、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等,均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境界,对他人的感应力也就不同,这反映了沏泡者对茶道精神的领悟程度。

(2)“美”是艺的核心

欣赏茶的冲泡技艺,应该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包括境美、水美、器美、茶美和艺美。

茶的沏泡艺术之美表现为仪表的美与心灵的美。

(3)“质”是艺的根本

品茶的目的是为了欣赏茶的质量,一人静思独饮,数人围坐共饮,乃至大型茶会,人们对茶的色、香、味、形之要求甚高,总希望饮到一杯平时难以品到的好茶。

(4)“匀”是艺的功夫

茶汤浓度均匀是沏泡技艺的功力所在。

用同一种茶冲泡,要求每杯茶汤的浓度均匀一致,就必须练就凭肉眼能准确控制茶与水的比例,不至于过浓或过淡。

(5)“巧”是艺的基础

茶艺师在泡茶过程中难免出现失误,但要灵活的把失误掩盖,并做到自然大方和得体。

2、泡茶五诀:

温壶烫杯、高冲低斟、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3、泡茶三要素:

投茶量、水温、冲泡时间和次数。

投茶量:

一般投3克,但是要依据个人饮茶习惯、茶具大小、茶叶种类和等级、喝茶人数来定。

●水温:

主要根据茶叶的种类和等级来定,同时考虑饮茶季节和当时的温度。

●冲泡时间:

以水温、投茶量来定。

茶叶具有的双重属性是指:

自然属性(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

自然属性是指茶叶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和药效成分,对人体有一定的保健功效。

精神属性是指茶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功能等。

 

玻璃杯冲泡时在杯中置放茶叶的三种方法

下投法:

是指按茶和水的用量的比,用茶匙摄取适量茶叶,置于茶杯,将适量的开水,高冲入杯,泡成一杯浓淡适宜,鲜爽可口的香茗。

上投法:

先在杯中冲上开水至七分满,再取茶叶投放在水中。

中投法:

是先冲水至杯的三分满,然后投入适量的茶叶,再冲水至杯的七分满,茶叶泡好后便可饮用。

茶汤浓度均匀的做法:

烤茶通常分为四个操作程序:

1.装茶抖烤:

先将小陶罐在火塘上用文火烤热,然后放上适量茶叶用抖烤,使受热均匀,待茶叶叶色转黄,并发出焦糖香时为止。

2.沏茶去抹:

用沸水冲满盛茶的小陶罐,随即拨去上部浮沫,再注满沸水,煮沸3分钟待饮。

3.倾茶敬客:

将在罐内烤好的茶水倾入茶碗,奉茶敬客。

4.喝茶啜味:

拉祜族兄弟认为,烤茶香气足,味道浓,略有苦涩味,能振精神,解渴开胃,才是上等好茶。

因此,拉祜族喝烤茶,总喜欢热茶啜饮。

白族三道茶:

由雷响茶演变而来,制作时每道茶的制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不一样。

•第一道茶,称之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

“要立业,就要先吃苦。

•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寓意人生在世,做什么事,只有吃得了苦,才会有甜来。

•第三道茶,称之为“回味茶”,寓意人们要常常回味,牢牢记住“先苦后甜”的道理。

三道茶一般每道茶相隔3一5分钟,同时桌上放些瓜子、松子、糖果,以增茶趣。

现代表演型茶艺的类型为:

(1)民族型:

以少数民族风情为基凋

(2)宫廷型:

以古代茶艺活动为基础

(3)地方型:

以地方饮茶风习为特色

(4)文士型:

以特定文化或某一文人为主题

(5)寺院型:

茶艺表演者身着寺院服饰,表现茶禅一体

(6)少儿型:

以少年儿童为主体

(7)科普型:

以介绍中国茶叶品饮方法为主体

 

第十章科学饮茶

(一)根据气候和季节选茶

气候寒冷潮湿地区,以热饮红茶或乌龙茶为好;因为暖性的红茶和乌龙茶,加上热饮,可宣肺解郁,温暖身体。

气候炎热干燥地区,以饮用绿茶为好,冷饮或加入薄荷,用于解暑并补充营养。

夏日炎炎,宜饮绿茶或白茶,消暑解渴,十分舒畅。

冬日寒冷,宜饮红茶、黑茶、乌龙茶,性温味甘,生热暖胃。

春天转暖但雨水多,宜饮花茶,可去寒邪,利于理郁。

(二)根据食物结构选茶

我国西藏、内蒙等地,长年以肉食和奶为主,又缺少新鲜蔬菜,选用砖茶,补充维生素,价格相对较低,又适合在茶壶内慢慢烹煮。

英国等西方国家有喝奶茶的传统习惯,在所有茶类中,红茶加奶后无论外观品质还是香气滋味都比较协调。

(三)根据人的身体状况选茶

平时畏寒者,宜选红茶,性温,驱寒暖胃。

平时畏热者,宜选绿茶,性寒,清凉下火。

身体肥胖者,宜选乌龙茶或沱茶,具消脂减肥之功效。

饮茶易失眠者,宜选低咖啡因茶或脱咖啡因茶。

糖尿病患者,宜选普洱茶,含较多的茶多糖。

(四)正确的泡茶方法

好茶需要配好水,更需要有合理的泡制方法;对于不同的茶叶,需要不同的泡茶方法。

泡茶的方法主要涉及茶具的选用、合适的茶水比、适宜的水温、冲泡时间和泡茶程序等。

1、绿茶的泡饮

茶具选用:

透明的玻璃杯。

茶水比:

干茶3~5克,茶水比1:

50。

水温:

85℃左右,一般越细嫩,水温宜越低,名优绿茶的冲泡水温在80℃最佳。

泡茶方法:

外形紧结重实的可用“上投法”,外形松散的用“中投法”。

冲泡时间:

3~5分钟,同时欣赏“茶舞”。

2、功夫红茶的泡饮

茶具选用:

白瓷茶壶。

茶水比:

1:

50。

水温:

100℃沸水,水温要求更高。

泡茶方法:

出水要快,滤出茶汁,冲泡次数较少。

3、乌龙茶的泡饮

茶具选用:

紫砂壶。

茶水比:

干茶5~8克,茶水比1:

22。

水温:

100℃沸水。

泡茶程序:

包括冲洗并加热茶壶、沸水洗茶、冲泡加盖、滤出茶汁等,可多次冲泡。

“功夫茶”:

一般用小杯细细品味,讲究茶道茶艺,注重艺术享受。

五、合理饮茶

合理饮茶,应从茶叶的选择、饮茶量的控制、饮茶时间的挑选,以及饮茶禁忌等方面着手。

(一)饮茶要适量

5.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重新报批和重新审核如果饮茶过量,特别是过量饮浓茶,则适得其反,有害健康,故茶必须适量而用。

1.筛选环境影响:

环境影响被筛选为三大类,一类是被剔除、不再作任何评价分析的影响,如内部的、小的以及能被控抑的影响;另一类是需要作定性说明的影响,如那些大的但可能很不确定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