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必刷题三实验探究题精品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3571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35.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必刷题三实验探究题精品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必刷题三实验探究题精品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必刷题三实验探究题精品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必刷题三实验探究题精品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必刷题三实验探究题精品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必刷题三实验探究题精品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必刷题三实验探究题精品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必刷题三实验探究题精品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必刷题三实验探究题精品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必刷题三实验探究题精品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必刷题三实验探究题精品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必刷题三实验探究题精品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必刷题三实验探究题精品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必刷题三实验探究题精品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必刷题三实验探究题精品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必刷题三实验探究题精品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必刷题三实验探究题精品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必刷题三实验探究题精品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必刷题三实验探究题精品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必刷题三实验探究题精品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必刷题三实验探究题精品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必刷题三实验探究题精品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必刷题三实验探究题精品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必刷题三实验探究题精品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放入25℃的培养箱中

不萌发

2

放入5℃的培养箱中

3

向瓶中加水至餐巾纸湿润

4

萌发

请你根据步骤和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探究了________种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你认为1号瓶与________号瓶组合,可以形成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的实验变量是________,3号瓶与______号瓶组合,可以形成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的实验变量是________。

(2)在本实验中,要判断哪几号瓶能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必须考虑两个条件,一是变量必须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组必须满足种子萌发的全部环境条件。

(3)该实验设计了罐头瓶盖上瓶盖,你认为其必要性的理由是。

4.一到春季,保存不当的食品和衣物表面很容易发霉。

霉菌的生活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呢?

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组别

A

B

C

实验处理

将烤干的橘皮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中

将新鲜的橘皮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

将①的橘皮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②环境里

实验结果

不发霉

发霉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与B两组实验构成对照实验,其中的实验组是;

他们探究的问题是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2)如果C组中的①、②的条件分别是新鲜和低温(0℃以下),那么B与C两组也构成对照实验,该实验的结果是;

实验结论是霉菌的生活需要。

(3)上述探究实验对我们保存食品有什么启示?

5.生活中,人们为了繁育优良品种,通常采用植物的无性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

(1)如图所示的繁殖方法叫做________。

(2)小明同学为了探究扦插材料的处理方法,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这样一句话“植物茎段一端经过适宜浓度的某种物质溶液处理后,能促进其生新根”,这句话正确吗?

为此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第一步:

准备生长健壮的同种植物枝条,切成相同的茎段若干,随机分为两组,编号为A、B。

第二步:

将A组茎段一端用适宜浓度的某种物质溶液处理,B组茎段相同端用等量的蒸馏水处理,然后放在相同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第三步:

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A、B两组茎段生出新根的数量。

结果预测与分析:

①若A组茎段生出新根的数量明显多于B组,说明该浓度的某种物质溶液对植物茎段的生根有________作用。

②若A组茎段生出新根的数量与B组基本相同,说明该浓度的某种物质溶液对植物茎段的生根________作用。

③若A组茎段生出新根的数量________B组,说明适宜浓度的某种物质溶液对植物茎段生根有抑制作用。

6.为了研究温度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某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

某品种小麦种子800粒、培养皿(直径90毫米)、脱脂棉、自动恒温箱、蒸馏水等。

实验过程:

①取培养皿6只,在沸水中煮沸一段时间后冷却,分别编号为A、B、C、D、E、F;

将脱脂棉在开水中浸泡后冷却,再平铺在培养皿内。

②挑选600粒种子并随机分成6等份,然后均匀地摆放在6个培养皿内,盖上盖,放到6个温度不同的自动恒温箱内,每隔一天检查并适时喷水。

③6天后,统计各组培养皿内种子的发芽率。

结果记录如下表:

D

E

F

温度/℃

10

15

20

25

30

35

发芽率

48%

74%

82%

94%

86%

75%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使各温度下测试的发芽率更准确,应该补充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在20℃~30℃找到更准确的促使种子发芽的温度,应该补充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要写出操作方法)。

7.某校科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影响菊花扦插成活的因素,设计了如下实验:

a.选择健壮带芽无病虫害的菊花枝条作插穗,将带顶芽的枝条剪成6~10厘米长,去掉基部叶片,分成4组,每组100根;

b.在装好砂壤土的育苗床上搭好支架,遮上塑料布,可保持小环境内的相对湿度;

c.在扦插时先用竹筷按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进行打孔,再把处理好的插穗插入孔中并按实,扦插后用喷壶把土浇透;

d.扦插后每日早间喷水一次,水量适宜,控制小环境内的相对湿度,并打开塑料布通风两次;

e.经过3周时间,实验数据汇总如下:

土壤

相对湿度/%

插穗选择

成活率/%

消毒

20~30

嫩枝

23

50~85

93

老枝

不消毒

47

(1)菊花扦插的生殖方式为________(填“有性生殖”或“无性生殖”)。

(2)比较1、2组实验可证明________对菊花扦插的成活率有影响。

(3)扦插繁殖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当把酵母菌加到生面团中时,酵母菌会产生二氧化碳使面团膨胀,如图显示了温度对二氧化碳产生量的影响,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以看出,当温度由0℃逐渐升高到30℃时,酵母菌产生的二氧化碳量________;

当温度处于30℃~45℃时,酵母菌产生的二氧化碳量________。

当温度由45℃逐渐上升到60℃以上时,酵母菌产生的二氧化碳量________。

(2)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用酵母菌发面时,要将其溶于________(填“热水”“冷水”或“温水”)中。

(3)如果把生面团放到冰箱里,它还会发酵吗?

请解释原因:

9.学习了种子萌发的条件后,小明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

吃西瓜时为什么没看到过萌发的种子,而扔在地上的西瓜种子却会很快萌发呢?

于是小明与学习小组的同学一起进行了分析,大家首先根据书本知识,提出了以下假设:

假设一:

种子在西瓜内缺乏萌发所需的温度。

假设二:

种子在西瓜内缺乏萌发所需的水分。

假设三:

种子在西瓜内缺乏萌发所需的空气。

经过理性的思考和讨论,大家认为上述假设中有两个难以成立。

你认为假设________不成立(写出一个即可),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他们了解到许多植物的种子成熟后都有休眠现象,即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仍不能萌发,这是植物重要的适应特性之一。

而导致种子休眠的原因很多,西瓜内种子不能萌发是由于果实中存在抑制物质。

为了验证上述资料是否可信,他们决定对此展开探究,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探究过程:

①将一个成熟的西瓜切开,取出里面的种子并洗净,将瓜瓤捣碎后过滤,西瓜汁备用。

②取两个培养皿,分别贴上写有A、B的标签,每个培养皿中均放入多层滤纸,滤纸上各放10颗西瓜种子。

③在培养皿A中的滤纸上滴加一定量的清水,在培养皿B中的滤纸上滴加________。

④将两个培养皿放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中,每天添加水或西瓜汁,以保持滤纸湿润。

连续观察多天,种子萌发数量如下表(单位:

颗):

培养皿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

第7天

5

7

9

通过上述实验,你认为他们找到的资料是否可信?

_____________。

10.某同学发现虫蛀过的绿豆有些能发芽,有些不能发芽,便产生了探究的想法。

他将30粒正常绿豆种子均分为三组,其中一组不作处理,其余两组进行不同部位的钻孔处理(钻孔不影响未处理部分的结构)。

将三组种子置于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实验结果如下表:

(图甲为绿豆种子,图乙为种子内部结构)

现象

日期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完整的种子

从a端钻孔至恰好破坏图乙中的结构②

从b端钻孔,与第二组等大

5月13日

均长出根,平均1mm;

无叶长出

无根长出;

均长出根,平均3mm;

5月17日

根平均长度9mm;

均长出叶,平均6mm

有3粒种子长出根;

根平均长度11mm;

均长出叶,平均7mm

5月21口

均长成幼苗,平均高度32mm

根萎缩;

均长成幼苗,平均高度35mm

(1)对比三组实验结果可知,缺失(填种子结构名称)会导致种子无法发育成幼苗。

(2)比较第一和第三组实验可知,第三组种子还能萌发成幼苗,这是因为。

从种子的萌发速度看,破损的种子更快,因为种皮破损的种子更有利于吸收。

破损种子在自然环境中的出苗率是否更高?

该同学又开始了新的探究……

11.现有一种植物的种子,已经知道它的萌发受水分、温度和氧气的影响,但不了解其萌发与光是否有关,某同学为了探究光照对该种子萌发有无影响,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①向培养皿中倒入适量的水,将等量的种子分别放入两组培养皿中。

②将一组置于有光照的环境中,另一组置于黑暗环境中,在培养过程中,使两组所处温度、水分、空气状况适宜且相同。

(1)上述对照实验方案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相对只有一项实验条件不同,其余均相同。

其中起对照作用的实验因素是______________。

(2)若实验前该同学提出了“光是该种植物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的假设,则根据假设所预期的实验结果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上述实验的实际结果是:

有光照组种子萌发,无光照组种子也萌发。

请你根据实验结果作出相应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如图,在1~4号瓶中分别放入相同数量(各100粒)绿豆种子,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培养,1~4号瓶萌发的种子分别是0、95、0、93粒。

(1)根据本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种子萌发需要________________。

(2)1号、2号瓶是一组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是水,除这个变量外,其他实验条件都应__________。

(3)2号、4号瓶也是一组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是________,该实验研究的问题是________。

13.某科学兴趣小组对“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探究实验作了如下设计:

材料用具:

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高温灭菌)若干个、无菌棉棒、标签纸、培养箱。

检测环境:

手和教室的空气

实验设计:

取3个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高温灭菌),编号为1、2、3,将标签贴在培养皿的底部;

取1支无菌棉棒,擦取某同学的手心,打开1号培养皿,将棉棒在培养皿上涂抹,盖好封严;

打开2号培养皿,将其暴露在教室空气中约10分钟,盖好封严;

3号培养皿不做任何处理。

将1、2、3号培养皿放置在培养箱中培养,每天观察一次,并作好记录。

请根据上述实验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3号的目的是________,它最适合与________号实验组合成对照实验,其实验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

(3)科学地讲,3号是否可以作为1号实验的对照组?

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小刚是个爱动脑筋、爱思考的学生,课余时间喜欢做一些小实验。

在他学习完“生物的无性生殖”以后,便把两个大马铃薯切成许多小块进行种植。

结果发现种植的马铃薯块有的长了芽,有的没长。

他将马铃薯块取出比较,惊讶地发现了马铃薯块没有发芽的原因。

(1)根据你学的知识,你认为他发现马铃薯块没有发芽的原因是________。

A.死了B.没有带芽眼C.块太小D.没有根

(2)为了验证该原因是否成立,小刚又重新进行了实验。

①取两个盛有潮湿的、肥沃土壤的花盆,编号为甲、乙。

②将挑选好的马铃薯块茎切成大小相等的小块若干,分成两组,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种在甲花盆内,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种在乙花盆内。

将两花盆放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

③你认为他将马铃薯块茎切成大小相等的小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预计____花盆中的马铃薯块茎会发育成幼苗,小刚设置甲、乙两花盆的目的是___________。

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蚕在结茧时不吃也不动,一般会结出厚薄均匀的茧,但是有时也会结出厚薄不均的“薄头茧”,影响了蚕茧的出丝率。

某研究性学习兴趣小组为了寻找“薄头茧”的原因,5月份进行了一次探究实验,9月份又进行了重复实验。

两次实验均选择五龄期老熟蚕,将它们放入6片方格簇(每片方格簇有312格,即每片最多结茧312粒),7天后统计“薄头茧”的发生率。

实验分为3组,三组的光线处理不同,实验结果见下表:

不同光照条件下平均结茧情况统计表(单位:

%)

光线

明亮而不均匀

明亮而均匀

暗而均匀

实验Ⅰ(5月份)

15.48

7.50

4.92

实验Ⅱ(9月份)

17.17

8.85

4.50

总平均发生率

16.33

8.18

4.71

请根据上述情况回答:

(1)蚕茧是蚕蛾在完全变态发育过程中的________阶段出现的。

(2)该小组设计并实施这一实验的实验假设是:

(3)在这一实验中,除要控制蚕的年龄和大小、实验时间相同外,还要控制其他实验条件相同,请你举出其中的一个。

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16.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如图所示,先将平面镜A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硬纸板B_______放置在平面镜A上,让激光紧贴纸板射向O点。

(2)为了显示光路,纸板的表面应_______(选填“光滑”或“粗糙”)些;

在纸板上标上刻度是为了方便测量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小。

(3)接下来老师进行了如图演示:

先用加湿器使整个教室充满雾气,将平面镜放在一能转动的水平圆台上,在柱M上固定一红色激光笔,使其发出的光垂直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其作用是为了显示_______的位置。

然后打开固定在柱N上的绿色激光笔,使绿色激光射向O点,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情景。

老师水平方向缓缓转动圆台,当我们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即可判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17.在光现象的学习过程中,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

(1)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按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纸板上显示出了入射光线AO和反射光线OB的径迹,他想把光的径迹保留在纸板上以便研究,请你为他设计一个保留的方法:

当在图甲上出现反射光线OB后,小明将一透明塑料硬板按图乙方式放置,并以ON为轴旋转该塑料板,观察塑料板上能否出现反射光,他的设计意图是为了探究,小明让光沿BO方向入射,发现反射光沿OA方向射出,说明在反射现象中。

(2)如图丙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明将点燃的蜡烛A竖直放在薄玻璃板的一侧,此时用另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另一侧的水平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调整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的位置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不能呈现蜡烛A的像,说明。

1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该透镜的焦距f=____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后,点燃蜡烛,在光屏上得到蜡烛的像如图乙所示,若要让像成在光屏的中心位置,则可以将凸透镜向____(选填“上”或“下”)移动。

(3)如图丙所示,把蜡烛放在光具座上____(选填“A”“B”“C”或“D”)点时;

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清晰放大的像,____(选填“投影仪”“照相机”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种成像规律工作的。

(4)某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不小心将透镜掉在地上碎成三块,他们不知道碎镜片的焦距是否与原透镜相等,于是选取其中一块镜片,测量其焦距发现这块镜片的焦距与原透镜相等,如图丁所示,由此他们得出“每块镜片的焦距都与原透镜相等”的结论.他们这种推断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小明用茶色玻璃板和两个相同的柜子做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关系的实验。

(1)将玻璃板立在水平桌面上,在白纸上沿玻璃板前后两表面画线MM′和NN′。

(2)在玻璃板前放棋子A,将棋子B放到玻璃板后,使它与________重合。

(3)在白纸上沿棋子A和B的边缘画图,测量A的右端到MM′的距离lA=4.30cm;

测量B的左端到NN′的距离如图所示,其值为lB=cm。

(4)改变A的位置,将数据记录在表中,表中有一个数据异常,该数据是cm,它最有可能测量的是距离。

次数

lA/cm

4.30

5.70

7.10

8.80

9.90

lB/cm

/

5.40

6.50

8.50

9.60

(5)修正(4)中异常数据后,比较lB和lA,发现lB总是小于lA,为准确获得实验结论,请你对小明实验中的错误操作进行纠正,答:

2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为了使蜡烛的像出现在光屏的中央,应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

(2)如图甲所示,在蜡烛在光屏上成倒立,等大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F=cm,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逐渐靠近凸透镜,要使光屏上仍能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选填“靠近”“远离”)凸透镜

(3)如图乙所示,将蜡烛放在P点的位置,若切除凸透镜中间的阴影部分,再将剩余部分靠拢合在一起,蜡烛能成个像。

21.如图1所示,将透明的薄壁(厚度可忽略不计)方形水槽水平放置,固定在水槽底部的激光笔沿图示方向发出一细光束,小彬通过缓慢改变水槽中的水量来探究光的传播现象。

(1)图1水槽中未注水时可在侧壁上A处得到一个光点,注入一定量的水后,光点移至B处,这是由于光在水面处发生了光的现象,此时入射角角θ(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为使B处的光点移至C处,则应使水槽中的水量,若BC间距离为2cm,则水面高度的变化量△h2cm(选填“>”“=”或“<”);

(3)如图2所示,小彬将激光笔移至虚线框内向水槽底部照射,为使光束第一次从水面射出后沿DE方向传播,则激光笔照射的方向应满足的条件是,且激光笔照射在水槽底部的位置必须在区(选填“①”②”或“③”)内。

22.小峰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后,又对凸透镜的焦距与其凸起程度的关系进行了探究:

(1)小峰第一次选取一个凸起程度较小的凸透镜,测量焦距的实验如图甲所示,测得的焦距为__________。

(2)第二次他又选用一个凸起程度较大的凸透镜,测得的焦距为8cm,由这两次实验可得出的初步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峰回想起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如图乙所示),受此启发,于是他选取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用红光和蓝光来进行图甲的实验,实验结论:

对同一凸透镜,______的焦距大些。

(4)在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探究成“等大实像”的实验时,老师发现有两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17.5cm和22cm,与理论像距20cm相比偏差较大。

若不是因为长度测量方法错误和测量误差导致的,请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23.小利同学在一个养蜂场看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双翅没有振动,仍嗡嗡地叫个不停。

她对《十万个为什么》中“蜜蜂发声是不断振动双翅产生的”这一结论产生怀疑。

蜜蜂的发声部位到底在哪里?

下面是小利同学的主要探究过程:

①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声。

②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声。

③在蜜蜂的翅根旁发现两粒小“黑点”,蜜蜂发声时,黑点上下振动。

④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蜜蜂不发声。

(1)小利同学在做实验时,采用多只蜜蜂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