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考历史观点类评述题解题技巧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4392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高考历史观点类评述题解题技巧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高考历史观点类评述题解题技巧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高考历史观点类评述题解题技巧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高考历史观点类评述题解题技巧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高考历史观点类评述题解题技巧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中高考历史观点类评述题解题技巧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中高考历史观点类评述题解题技巧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中高考历史观点类评述题解题技巧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中高考历史观点类评述题解题技巧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中高考历史观点类评述题解题技巧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中高考历史观点类评述题解题技巧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中高考历史观点类评述题解题技巧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中高考历史观点类评述题解题技巧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中高考历史观点类评述题解题技巧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中高考历史观点类评述题解题技巧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中高考历史观点类评述题解题技巧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中高考历史观点类评述题解题技巧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高考历史观点类评述题解题技巧Word格式.docx

《中高考历史观点类评述题解题技巧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高考历史观点类评述题解题技巧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高考历史观点类评述题解题技巧Word格式.docx

该材料是钱穆先生《国史大纲》的序言部分,其内容体现出了国人对于国史应该有的态度。

材料当中体现了如下几个观点:

 

1.公民应当对本国历史有基本的了解,并且尊重本国的历史;

2.对于历史的判断和思考要具有客观的态度,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本国的历史。

3.正确认识本国的历史有助本国的。

示例:

历史的批判需要对历史客观的认识,对于历史的批判要把具体的历史事实放到历史环境下去考虑。

结合历史环境才能做出准确和客观的判断。

1.秦朝时期秦国统一全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制度是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的,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统一能够促进历史的发展。

不能仅仅站在现在的角度去批判专制制度的弊端。

2.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采用中体西用的思想,建立了近代的军事和民用工业。

客观上是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不能仅仅批评洋务运动不学制度而否认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的客观促进作用;

所以对历史的认识要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进程。

(2018·

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

(12分)

材料

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

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

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

再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

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

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

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

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财产。

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试题特点:

材料特点:

关于一个人物的故事

设问要求:

提取一个情节;

指出反映的现象;

并概述和评价该现象

阅读分析:

材料反映的事件或现象:

去非洲贩卖黑奴(奴隶贸易);

遇险漂流到海岛上,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领地(殖民扩张);

开发荒岛;

宗教信仰的作用等情节

评分标准:

分值

评分要素

4分

3分

2分

1分

提取的情节和反映的历史现象

情节提取于小说,与历史现象具有关联性,历史现象属于该时代。

只符合三项要求的二个。

只符合三项要求的一个。

对历史现象的概述

时间、过程、代表性事件等基本要素完整准确。

时间、过程、代表性事件等基本要素比较完整准确。

时间、过程、代表性事件等基本要素不够准确。

时间、过程、代表性事件等基本要素缺少,表述不准确。

对历史现象的评价

评价全面合理。

评价较全面合理。

评价不够全面合理。

历史现象的概述与评价的逻辑关系

历史现象的概述与评价的逻辑关系一致。

历史现象的概述与评价的逻辑关系部分一致。

示例(“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情节:

鲁滨逊遇险漂流到海岛上,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领地

历史现象:

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早期的西欧殖民扩张。

概述和评价:

近代西方殖民扩张始于新航路开辟,在亚非拉地区依靠武力等方式强占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移民,开展贸易。

殖民扩张掠夺的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给遭受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客观上带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2017·

材料表4

时间

中国

外国

14—15世纪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

废除丞相制度。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

16世纪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

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

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

17世纪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推崇,成为显学。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

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

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表4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试题分析:

本题是一道开放型试题,首先要从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可以从中外思想文化发展演变、中国与西方对外关系、中国与西方侵略与反侵略之间的斗争等角度自拟论题,再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答案】

示例一:

14—17世纪的中国与西方都出现了早期人文主义思想。

阐述:

中国:

明朝戏剧家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此外,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

明朝思想家李贽抨击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

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等人也抨击封建专制,主张“工商皆本”,提倡经世致用。

西方:

这一时期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如达芬奇、拉斐尔、莎士比亚等人以复兴古典文化为旗帜,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抨击宗教神学,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而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否定了教会支持的地心说,也有利于人们视野的开阔和思想的进步。

小结:

4—17世纪的中国与西方,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人文主义思想得到了弘扬,冲击了封建统治,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

(2016·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

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

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

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

首先,仔细研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领悟命题意图或试题立意。

此题主要考查必修3西方民主启蒙思想与必修1欧美民主代议制之间的关系,突出考查了历史主干知识。

本题命题意图分析:

当今,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强调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崛起的关键。

创新包括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等,基于这一点,2015年全国Ⅰ卷历史第41试题考查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突出科技创新;

2016年全国Ⅰ卷历史第41试题“制度构想与实践”,突出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

其次,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

材料论述了卢梭社会契约论思想,其思想在法国大革命中付诸实践,因此可以拟定卢梭共和制构想在法国大革命中的实践。

最后,调动所学知识对所拟的观点进行严密的论证。

比如,选择路易十六的波旁王朝如何违背民意,使得其在1789年大革命中被推翻?

为何法国人民要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国?

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同时也要指出卢梭反对英国式的代议制,主张直接民主,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

论题一:

“三权分立”学说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得到实践,同时也有所发展。

启蒙运动中,思想家们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制度构想。

其中“三权分立”学说作为制约权力的一项重要构想,在资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认为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家的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权三部分,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不过,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主张由国王行使行政权。

而美国根据自身建立共和制国家的目标,不设君主,将行政权交付总统,且三者独立平等。

可见,制度构想可以引导实践,实践对构想亦有所发展。

论题二:

“人民主权”说指导了英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同时随着其实践深入不断得到加强。

其中“人民主权”说作为一项重要构想,在资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了“人民主权”说,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

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障议会的权力。

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且树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这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

不过,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之初,只有少数人拥有选举权,拥有被选举权的人更少。

后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英国进行多次议会改革,逐渐完善了议会制度,使得符合年龄的公民都可以参加下院选举。

“主权在民”的构想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得到了加强。

论题三:

政治构想必须结合国情才能转换为可行的政治制度。

政治构想是建立政治制度的指南,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正是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确立直来的,其中人民主权、社会契约、民主法治、分权制衡等构想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重要原则,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建立了议会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政党制度等。

但不同的国家在同样的政治构想下却有不同的政治实践。

如美国独立前没有经过封建社会,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独立后经过探索建立了联邦制总统共和制,为美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法国封建保守势力较强,经过法国大革命和随后的系列斗争,最终第三共和国确立了半总统、半议会制的共和政体。

德国是通过王朝战争走上统一并建立起代议制,因而其制度实践中体现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特点,出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局面。

综上所述,制度构想为理论上的探讨,要转化为政治实践还需与国情结合才能创造出有生命力的制度,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能推动社会进步。

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

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

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

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12分)

第一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概括主题词。

依据材料玄奘西行“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东渡“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归纳概括,提炼出其中心观点:

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步,结合具体史实,史论结合进行论述。

根据观点选取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注意题目要求为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之外的其他相关史实进行论述。

第三步,补充关键词,务必补充与主题切合的自己相对熟悉的主题词,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运用相关史实对所提炼得观点进行论证,论证时要注意观点明确,论据准确、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示例:

观点:

论述:

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

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

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二、解题概述

认识:

该类试题分值固定、属于开放性试题。

它的开放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材料开放、问题开放、答案开放、学生的思维开放。

解题技巧指导:

步骤一:

看问题、明要求、确定对象

步骤二:

细读材料提炼观点

在提炼观点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并要用专业术语表述。

步骤三:

组织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张序号化)

在组织答案时要分三段:

第一段:

观点部分。

在这一部分中要求你做到两步:

第一步用专业语言写出你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观点,

第二步亮明你选择的观点,表述时用词一定要确定。

比如我认为……正确、我同意……等。

(2---3分)

第二段:

史论结合部分(7---8分)

在这一部分中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运用史实来论证你选择的观点,尽量要做到史论结合。

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

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

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

外因、内因。

思路三:

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

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

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也有例外,只让从某一方面比如经济方面回答。

第三段:

评论部分。

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

(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和相关的历史史观以及历史发展的趋势等来论证。

三、具体解题技巧

(一)题型

1、从常规出题来看,它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是针对某种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明确表态(是否正确;

是否全面等)后再进行分析解答;

要求:

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

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另一类则是一题中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或先后明确表态,然后分别进行论证。

2、从材料陈述看

一类是材料观点直接给出;

另一类是观点间接(观点隐含)给出

3、设问类型看:

包含评述,评价,评论三种

(1)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性质、地位、作用、积极意义或者影响等;

(2)评述则是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史学观点等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即边叙述边评价,或者先叙述再评价;

(3)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或评价

注意:

A评价偏重于从史实中得出结论;

评述类偏重于叙述史实;

评论侧重于运用辩证史观或者唯物史观,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人物、观点的认识;

B评价、评述类设问一般含有标志性的词语,如:

评价、简评、评述、说明、论证、如何解释、你认为、你的看法、你的观点、如何理解等;

C历史人物评价:

(1)定性评价即整体评价;

(2)定量评价,即以史实说明。

(3)一分为二和看主流相结合。

D历史事件或现象评价:

(1)根据要求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

(2)需要结合背景、特点、作用、影响等等,看评价角度。

(二)解题步骤

第一步:

完整的阅读材料,提炼观点

①提炼观点,弄清几个问题:

评论的客观对象评论者的主观认识是什么?

有几个观点?

各观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误区:

为了抢时间作答,没有完整、准确的阅读材料,断章取义,随便把材料中的任意一句话当成题目要论证的观点,导致全盘皆输。

①如果设问是:

论证材料中某某的某某观点,只能同意。

②提炼出观点后,一定不要急着下笔作答,花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大脑构思如何表态有利于你接下来的论证,而不是按照你的初衷去表态。

第二步:

陈述观点并对观点进行判断表态

1、材料只有一种观点怎么表态

①同意或正确

②不同意或错误,陈述你的观点

③辩证看待:

既有合理一面也有不合理一面

(做题慢的同学尽量避免这种答法,因为时间紧急,论证费时,不利于得分,做题快的同学可以尝试,挑战满分

2、材料有多种观点(出现概率大)

①同意其中一种。

②材料观点都不同意,提出自己的观点。

(其实材料中的多种观点都有其合理的一面,所以你自己的观点最好是综合多种观点。

1)不要答不同意其中的一种,因为你不同意其中一种,有两种可能:

A.与材料另一种观点不谋而合,还不如直接同意另一种;

B.材料的观点你都不同意,那你为啥不直接说出你的观点呢,用②这种方式呢?

2)如果设问是这样的:

“你同意哪一种,请说明理由”,而不是“评析材料中……观点”。

原则上可以另立自己的观点了,但标准答案里没有设计材料以外观点的答案,所以只能由阅卷老师酌情给分,而酌情给分往往不会给太高。

第三步:

对观点进行论证

得分至关重要的一步,有同学想挑战高分满分,把重心放到小结上,或者想综合多种观点从更深的层面看问题,而忽视了论证过程,论证不充分,最终得分不高。

12分为满分,论证过程有9分。

多角度、史论结合

1、多角度

观察你论证的观点本身有几个层次,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

2、史论结合

史实必须是明确具体的、典型的。

不能是空洞、含糊的、自己编造臆想的、偏门的,必须是教材上提到的重大历史事件。

3论证要严密,不要前后矛盾

认为多角度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因为我们平时做题用得最多的角度,所以不论青红皂白见题就用。

(思维的发散性)

第四步:

小结——理论升华

大多数高中生都达不到分类法的第五个层次,而且此环节的分值不高(2~3分),不要把重心耗费在此环节上(按自己的能力,水到渠成)

有哪些方法:

跳出你同意的这个论点,在运用唯物史观这个前提下辩证思维(矛盾主次方面)、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作者的立场等,对所有论点进行评价。

跳出此论点所涉及的具体国家、时间、问题,放到整个全人类历史上看问题。

这类试题的答题基本要领是:

1】概括材料观点。

标明观点出自哪则材料

2】选择观点并作出判断,确定是立论还是驳论。

3】分段论述——

观点表述;

论证;

结论(不能简单重复总观点,必须作内涵表述,上升到规律、本质、实质、正确做法)。

(三)答题要求

1、立场要鲜明,论点要准确。

立场鲜明,论点要言简意赅、开门见山、旗帜鲜明。

提出论点要注意三点:

一是不能写成短语,必须形成判断句式;

二是不能含糊不清、摩棱两可;

三是不能长篇大论却不知所云。

论点准确,读懂材料,准确、全面地概括出材料中的基本观点,然后围绕这些(个)观点提出自己的论点,要注意两点:

一是不能完全抛开材料中的观点,这样就跑题了;

二是不能选取材料中某一观点的部分观点作为论点,这样会导致论文的论点残缺,进而导致论证角度狭窄,论证过程无法展开。

由于材料常以图表、外语翻译语言、文言文等方式呈现,对于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归纳和组织语言能力的要求较高,因而考生普遍感到棘手,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训练中务必下大气力予以突破。

2、结构要完整,格式要规范。

结构完整,包括开头、正文和结尾三部分,缺一不可(它决定了考生的答案是不是一篇小论文)

在段落上,不得少于三个自然段,绝不能一段写到头;

开头为第一段,要简明扼要地提出自己的论点,如果题目有要求,还应该首先列出材料中的几种观点。

正文至少一段,运用论据论证论点。

结尾为最后一段,要呼应开头,但在语言上不能与开头重复,最好能对观点进行总结和升华。

格式规范,不能以问答题的答题格式来作答,语言不能条文化、序号化,不要写类似于“观点”、“论证”、“结尾”这样的提示语,每段开头不要顶格,要空两格。

3、逻辑要一致,语言要专业。

逻辑一致,论文的论据与论点在逻辑上既不能自相矛盾,又不能互不关联,应该以史实论证论点,论据要具有说服力,要能够支撑和证明论点。

语言专业,论文的语言要符合历史专业性要求,要使用专业术语,尽量回避生活化、文学化语言。

4、角度要多样,层次要分明。

论证角度的多少与得分多少成正比。

角度多样,从多个角度论证论点,一般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角度进行论证,也可从内因、外因或者客观因素、主观因素等角度进行论证,当然论证角度并非仅仅如此,要结合具体情况寻找论证角度,要尤其注意充分挖掘材料中的信息作为论据

层次分明,强调论证角度要鲜明,最好每一个论证角度都能单独成段,并且把论证角度置于每段的开头,可以把答问答题常用的提示语变通使用,如“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等,这样便于阅卷老师看清论证角度。

5、卷面要工整,字数不能少。

书写要认真、规范、美观、整洁,不可潦草,不可写得太小,更不可乱涂乱画。

字数不能少,一般以200字以上为宜,字太少,容易导致论证不充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