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巫溪县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4538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2.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巫溪县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重庆市巫溪县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重庆市巫溪县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重庆市巫溪县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重庆市巫溪县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重庆市巫溪县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重庆市巫溪县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重庆市巫溪县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重庆市巫溪县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重庆市巫溪县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重庆市巫溪县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重庆市巫溪县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重庆市巫溪县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重庆市巫溪县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重庆市巫溪县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重庆市巫溪县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重庆市巫溪县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重庆市巫溪县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重庆市巫溪县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重庆市巫溪县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巫溪县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重庆市巫溪县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巫溪县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庆市巫溪县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节选自关长龙《“断桥”考》,有改动)

【注】①金勒:

金饰的带嚼子的马笼头,这里借指骑马者。

1.下列选项中关于“簖桥”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簖桥”是与渔人用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捕鱼虾的“簖”相伴的一种桥。

B.“簖桥”的主要功能是方便渔人用簖捕捉鱼蟹。

C.“白堤”东端的“簖桥”即今日西湖断桥,原是为方便渔人捕捉鱼蟹而设。

D.“簖桥”在张祜的诗中写作“断桥”的原因是那时“簖”字可能还没有产生,也可能很少有人使用。

2.下列不属于用“簖”捕捉鱼蟹的方法逐渐被淘汰的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官府对在河流及湖面放置鱼簖或蟹簖有所限制。

B.近代以来,人工养殖业的兴起。

C.五代以后,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流的现象消失了。

D.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唐代诗人张祜的《题杭州孤山寺》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记载西湖断桥的最早文献。

B.西湖十景之“断桥”在南宋时咸淳年间又称宝祐桥,还曾因“断”“段”谐音而被称作“段家桥”。

C.第三段列举了赵秉文等人的诗,说明除西湖断桥之外,在古代其他地方也有“不断之‘断桥’”。

D.第四段引用顾于观的诗,说明近代以前江南一带用鱼簖或蟹簖捕鱼蟹的方法很常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背 

 

余显斌

将军派人下山去找粮。

多少天了,我们断了五谷,只有吃皮带,吃草根。

总之,能吃的东西我们都吃了,除了石头和树木外。

将军挠着后脑勺说,不行,得弄点粮食,不然的话,咋打仗?

王老蔫一听,扶着树干站起来,自告奋勇道,我去。

将军打量了一下他,问道,你去?

王老蔫点点头,告诉我们,他熟悉路,就像熟悉自己的手指。

我给将军眨了下眼,背过王老蔫,悄悄告诉将军,这小子又胆小又怕吃苦

什么时候这么勇敢过?

不可信。

将军瞪大眼睛问,啥意思?

我叹口气说,打败之后,本来就有些人心不稳。

我绝不是危言耸听,最近一段时间,在敌人的穷追不舍和大雪封山的情况下,有一些软骨头的战士,受不了苦,带着枪悄悄下山,投靠敌人,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因此,我不得不小心,不得不提醒将军,尤其对于王老蔫这样的人,不可不防。

可是,将军最终没有接受我这个参谋长的建议,还是派出了王老蔫。

现在,打垮后跟在将军身边的人也就十几个了,他们都是外地人,对于当地情况很生疏。

也只有王老焉是这儿的人,路熟。

王老蔫接受任务,敬了个礼,走了。

按照约定,第二天早晨王老蔫得赶到这儿。

可是,天亮了,太阳照亮了雪野,仍不见王老蔫回来。

我很是担心,告诉将军,得赶快转移,我怀疑王老蔫这家伙出了问题。

我分析,这小子路熟,不会出别的事,如果要出事,也一定是投敌。

将军摇着头说,再等一下。

将军自言自语,这个王老蔫,是不是让什么事耽搁了?

这一等,我们就等来了日军,一队黄乎乎的小鬼子,拿着枪向这边走来。

当头一人,正是王老蔫。

将军骂一声,软蛋,果然带着小鬼子来了。

说完,暗令十几个人赶快趴下,藏身雪里,做好战斗准备。

我们趴在那儿,一动不动。

王老蔫渐走渐近,能看清他脸上的笑容了。

这小子,很得意。

后边,跟着日军的小队长。

走到这儿,他站住了,一笑,告诉日军小队长,这儿是我们的一个窝点,不过,昨天将军和自己商定了,让自己运粮,不必来到这儿,直接送到虎头岭,天一亮他们就去取。

说到这儿,他一笑道,自己不想干了,因此,跑到门头沟,遇见太君,就投奔过来了。

因此,他断定,将军现在在虎头岭。

日军小队长听了,一扬指挥刀,前进!

一队日军跟着王老蔫,吭哧吭哧踏着深雪,继续向前走去,一步步上了虎头岭。

不久,虎头岭上,传来王老蔫的喊声,小鬼子,去死吧。

随着是一声手榴弹轰隆隆的爆炸声,然后一切都没有了,四野静悄悄的。

我们爬起来,望着虎头岭,一个个眼中涌出了泪水。

将军用手擦一把泪说,走,去门头沟。

在门头沟,我们在一处山洞里最终找到了一袋粮,渡过了难关。

多年后,我已两髻斑白,再次回到这儿,打问起王老蔫当年被捕的经过。

当地人告诉我,说有人亲眼见到,王老蔫当时不是被捕的,确实是自己走出来自愿给日军带路的。

当时,他扛着粮刚走到门头沟,发现一队日军悄悄向我们驻地方向摸去。

他一惊,忙藏好粮,拍打着衣服走出来告诉日军,自己是抗联,刚刚从将军那儿逃出来的。

他说,他知道将军在哪儿,愿意带路立功。

于是,他带着日军径直走向虎头岭,走向自己生命的终点。

他和我同年,如果活到现在,也已经九十多了。

(节选《金山》,2015年1期)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我”认为王老蔫既胆小又怕吃苦,从来没有勇敢过,担心他下山完不成任务,坚决阻止将军让他前往。

B.“将军最终没有接受我这个参谋长的建议”,其主要原因是认为“我”对王老蔫的看法有失偏颇,并且对于当地的情况,只有王老蔫熟悉。

C.“王老蔫渐走渐近,能看清他脸上的笑容了”,这里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主要刻划了王老蔫为引诱敌人上钩时所表现出来的机智的一面。

D.这篇小说中的“我”是次要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一定的衬托作用。

5、小说开头两段写“将军派人下山找粮”的目的是什么?

(4分)

答:

6、作品中的王老蔫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二、文言文阅读49分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问题。

(19分)原创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

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

张良西向侍。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

“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庄则入为寿。

寿毕,曰: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

“诺。

”项庄拔剑起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

“甚急!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

“此迫矣!

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曰:

“客何为者?

”张良曰: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壮士!

——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

“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能复饮乎?

”樊哙曰: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

”项王未有以应,曰:

“坐。

”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3分()

A、范增数目项王,举所配玉珏以示之者三。

使眼色

B、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翅膀一样

C、若如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如果

D、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8、下面关于古文化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

A、项王按剑而跽的“跽”和荆轲倚柱而笑,箕踞以骂的“箕踞”都是一种坐姿,是一种警备的姿势。

B、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

C、《礼记.王制》:

“东方曰夷,西方曰戎,南方曰蛮,北方曰狄。

”黄河中下游地区古时被称为中国,人被称为华夏。

D、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中爵位。

9、关于选段的内容和写作手法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3分()

A、因为项伯的关系,项羽已经许诺原谅沛公,沛公第二天早上才敢独身前来向项羽谢罪,成功缓和了和项羽之间的关系。

B、项王听到曹无伤的密报大怒要旦日攻破沛公军,但宴会上范增多次暗示和项庄舞剑,都置之不理,说明项王既胸无城府,又为人仁慈。

C、选段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外,还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

D、樊哙闯帐,项王虽然没有把他拉出去砍头,反而赐酒;

但难免心有怨怒,因此指使手下赐他一斗卮酒,一生彘肩。

10、翻译以下两个句子。

10分

(1)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问题。

(9分)

太史公曰:

吾闻之周生①曰“舜目盖重瞳子②”,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

何兴之暴③也: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④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⑤,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

身死东城,尚不觉寤⑥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选自《史记·

项羽本纪》)

【注释】①周生:

汉时的儒者。

②重瞳子:

目中有两个眸子。

③暴:

突然,有忽然兴起之意。

④五诸侯:

指齐、魏、赵、韩、燕五国后人。

⑤自矜功伐:

以功勋自诩。

⑥寤:

同“悟”。

11、对文中划线句子画/停顿正确的一项3分()

A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

B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

C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

D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

12.下面对项羽成功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项羽的成功,是由于他像舜的后代。

B.项羽的成功,是由于他学习了陈涉等前人起义的经验教训。

C.项羽成功的一面,是由于他能把握时机,发难于陇亩之中,率领和团结五诸侯灭秦。

D.项羽的成功,是由于他英勇善战,神威无比。

13.对这篇文章评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认为项羽的功业表现在“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他的过失表现在他“怨王侯叛己”,“自矜功伐”,“不师古”。

叙事简要,极富概括性。

B.司马迁认为项羽的主要过错是“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且行文中含有责备与痛惜之情,使文章文情并茂。

C.这篇文章对项羽的一生作了总的评价,既赞扬了项羽的灭秦之功,又指出他“自矜功伐”等方面的过错;

显示了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实事求是的公正态度。

D.这篇文章对项羽一生的功过褒贬失当——褒多于贬;

反映了司马迁对这位失败英雄的偏爱和敬重。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从军行

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注】

海:

湖泊。

1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歌开头极写环境的肃杀萧瑟,寒风劲吹,冻泥开裂,枯桐叶落,枝梢被狂风折断,为全诗奠定了悲伤的感情基调。

B.诗歌后两句从笛声切入,但闻其声不见其人,不言人而自有人在,引出悬念并解开悬念,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C.在写法上,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符合人们观察“先声后形”的一般习惯,使末句的景象更为突出。

D.后两句用“横笛”“红旗”写人,运用比喻修辞,既生动又含蓄地写出了行军将士不畏天寒地险的乐观情绪。

E.全诗勾画了一幅有声有色的雪地行军图,用恶劣的环境衬出了从军将士们无所畏惧、昂扬坚强的精神风貌。

15.如何理解本诗中的“直上”二字?

试作具体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旧地重游,引发了对往昔不平凡生活回忆的诗句是:

“,。

(2)《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以“,”二句总结了舜、傅说等六位圣贤成功的根本原因。

(4)《荆轲刺秦王》一课“易水诀别”中,送别荆轲的人很多,“”,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去了。

荆轲本人高唱着“,”就车而去。

(5)《沁园春长沙》中,诗人面对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发出了“”的赞叹。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7、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斯坦利在家私销售中业绩斐然,是因为他别树一帜,以追求自我生活态度的品牌主旨——“开始你的梦想”引领了寝居新风尚。

B.为做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提高预算执行效率,中央财政从长计议,近日提前下达2017年中央农村危房改造补助预算指标150亿元。

C.法国思想家卢梭视人格的独立自由为生命,他宁肯过贫穷的日子,也决不愿被权贵招安,这与中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如出一辙。

D.面对“义而致富,仁而致富”,如果颜渊、原宪依然选择栖于陋巷中,箪食瓢饮,安贫乐道,那就应该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了。

18、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个成功者遭遇失败,在中国会得到同情和帮助,在日本就不同了,人们马上对你另眼相看,理都不理你。

B.虽然他设计的阴谋已经图穷匕见,但仍不肯认输,想和我们作困兽之斗。

C.由于购房者对楼市政策有多种揣测,观望心态较重,2016年初,新房、二手房交易量大幅下跌,全国楼市哀鸿遍野。

D.诺贝尔奖不是功劳簿,更不是终身成就奖,它本应激励精英们不断探索,但是个别得过奖的作家后来创作的作品,竟到了不忍卒读的程度。

19、下列各句中,表达没有语病的一句的是()(3分)

A.迈进新年,“幸福”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尤其是两会期间,求解幸福“方程式”,描绘幸福“路线图”,更为上上下下所关注。

B.我们对“稳定”这个耳熟能详的问题有了新观照、新思考。

在对比和变化中,人们能够更加真切地理解和感受世界,稳定亦是如此。

C.“一国尽乱,无有安家;

一家皆乱,无有安身”,利比亚等国家的遭遇确令人同情,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对此也是一个沉重的警醒。

D.网络力量源自理性,网络发展依靠真实。

防范和制止网络谣言传播,是维护和促进网络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这是我们的共识。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再加上政策的扶持,使得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B.“双创特区”以围绕聚集青年大学生、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海外人才、企事业人员四类人才为重点,创新创业。

C.首届跨境电商论坛近日在北京举行, 

来自各知名电商的数十名代表齐聚一堂,分析了电商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D.在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本市历时三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査工作,昨日交出了首份答卷。

2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人格,。

,,,。

①它要求一个人应有高尚的道德追求

②勇于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

③是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

④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⑤是指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

⑥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律

A.③⑥①④⑤②B.③⑤①②⑥④C.⑤②①⑥④③D.⑤③①②④⑥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电影《一代宗师》上映,但导演王家卫肯定想不到,自己的电影上映后,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少人狠批,且言辞极端:

“巨烂片”“垃圾片”“稀奇古怪”……用各种负面评价宣泄感情,甚至还有不少人在网上号召大家“千万不要去看”。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片“完美”“一如既往很王家卫,文艺范十足”……谩骂派斥力挺派为“装文艺”,而力挺派则将谩骂派定位为“土老帽”。

双方各执己见,大喷脏词,甚至有老友为此绝交。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追星逐月,有人甘当粉丝;

有人崇拜英雄,有人羡慕天才;

有人敬爱父母,有人尊敬师长;

有人仰慕科学家,有人钟情文学家……  事实上,任何时代,任何民族,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存活着自己的偶像。

请以“我的偶像”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表达你对偶像的认识、理解,或者情感、态度。

要求:

凸显人物个性,感情真挚,内容充实;

不少于800字。

月考参考答案

1.命题考向: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解析:

C项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以方便捕捉鱼蟹和到孤山的交通”。

答案:

C

2.命题考向: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用“簖”捕捉鱼蟹的方法被淘汰与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无关。

D

3.命题考向: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第四段没有引用顾于观的诗,顾于观的诗出现在第三段。

小说

4、解析:

选D.

A项,“担心他完不成任务”有误,从下文看,“我”所担心的是他投靠敌人,给自己带来麻烦。

B项,“认为‘我’对王老蔫的看法有失偏颇”有误,从后文看,一是人手少,二是只有王老蔫熟悉地形。

C项语言描写错误,这里应该是神态描写。

5、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作答时,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来分析,先概括写了什么,再指出这样写对故事情节和突出人物形象特点所起的作用。

目的=用意=作用

作用(手法+效果+内容+情感+结构)

答案:

①小说开头两段主要叙述了部队生活的艰苦,粮食的短缺;

(内容)(1分)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特定背景;

(内容)(1分)③引出了王老蔫下山找粮的故事情节,为突出其英雄的形象特点作铺垫。

(结构)(2分)

6、解析: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分析性格时要点出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必须结合文本中“我”对王老蔫的看法以及对他自身的描写来概括。

内容概括。

“简要分析”要夹叙(概括)夹议(定位),叙议结合

①为人低调,不轻易表现自己。

(议)在队伍里被“我”看作“又胆小又怕吃苦”、从来没有“勇敢过”的人(叙)。

(2分)②勇于承担责任。

(议)面对队伍出现粮食短缺的情况,自告奋勇,主动请缨去找粮。

(叙)(2分)③机智勇敢,视死如归。

(议)不但出色完成找粮任务,而且巧妙将敌人引入山中并与他们同归于尽。

(2分)(叙)

7、C8、A9、D

11、D12、C13、C

翻译】:

太史公(司马迁)说:

我听周先生说:

“舜的眼睛好象是双瞳孔。

”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孔。

项羽难道是苗族(舜)的后裔吗?

(要不)怎么兴起得这么快呢!

秦王朝政治失策,陈胜首先发难,(之后各路)豪杰蜂拥起义,一起争夺(天下),不可胜数。

而项羽没有一尺一寸土地,乘着这形势(也)在田野中(乡间)起义,三年后,就率领五路诸侯消灭了秦王朝,把天下分封给各路王侯,(所有)政令(都)从项羽那发出,(他)号称为“霸王”。

(他的帝)位虽然没有最终的结论,(他也是)近古以来未曾有过的(人物)啊。

等到项羽怀念楚国离弃关中(回到楚国),放逐了楚怀王而立自己为王,(却要)怨恨王侯们背叛自己,难啦。

(他)自己炫耀自己功勋,张显他自己的能力却不效法古人,称其为霸王的伟业,想用武力征伐管理天下,五年(内)最终亡了他的国家,自己死在东城,还不觉悟,也不自责,(这都是)过错啊。

竟然说“天亡我(啊),不是(我)用兵的罪过啊”,这岂不是谬误啊!

14.A、D(选对一项得3分,选对两项得5分)(A“悲伤的感情基调”错,应为“悲壮的感情基调”。

D不是比喻,“红旗”是借代的修辞)

15.“直上”是对红旗的动态描写,而红旗代指军队,与自然景物形成强烈反差,更使画面生机突显。

“直上”二字也突出了风雪中红旗不倒,足见从军将士士气高昂,不畏艰难,一往无前。

16.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5)万类霜天竞自由。

17、(B.从长计议:

慢慢地多加商量。

指慎重考虑而不急于作出决定。

不合语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