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4665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

示威学生遭到镇压。

6月5日,上海展开了史无前例的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三罢斗争”。

自此,五四运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运动中心由北京移至上海,运动的主力由学生转为工人阶级。

二、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1.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

在五四运动后的一年多里,马克思主义在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阵地不断扩大,同时共产主义知识分子队伍也日益壮大。

2.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

第一,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

第二,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第三,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1.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及活动

中国共产党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于1920年8月成立。

随即,湖南、北京、武汉、广州、济南等地也相继建立了共产党组织。

上海、北京党组织的部分成员到日本、法国留学并建立了共产党小组。

各地共产党组织成立后,开展各项工作,努力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进一步结合,为建立统一的中国共产党创造思想和干部条件。

一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

二是在工人中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

三是在上海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各地党组织随之组建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四是积极探讨建党问题。

各地党组织成员就建党问题进行了激烈讨论。

2.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李达、李汉俊、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等各地12名代表与会,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

大会讨论了政治形势、党的基本任务、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机构等问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

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任书记、李达任宣传主任、张国焘任组织主任的中共中央局。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其成立是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它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基础、有别于许多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民主党和工人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其意义在于:

第一,标志着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第二,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

第三,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把中华民族的解放运动同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相结合并成为其中一部分,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途。

三、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1.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中国人民目前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2.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第一,组织工人运动。

1922年至1923年出现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香港海员罢工是这次高潮的起点。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开滦谋矿工人大罢工最具代表性。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使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达到顶点。

第二,组织农民运动。

1922年5月,彭湃在家乡海丰从事农民运动,组织农会。

粤东农民运动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者。

它有力打击了封建地主经济和传统势力,为后来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和巩固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1.国共合作的形成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会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时注意保持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1923年1月,《孙文越飞宣言》发表,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基本形成。

在中国共产党和苏俄政府的帮助下,孙中山着手对国民党改组。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大会审查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两大革命任务,阐明了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为基础的新三民主义。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从此,中国国民党基本上成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成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2.大革命的准备与进行

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创办黄浦军校。

黄浦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军政人才,他们成为国民革命军的骨干力量,也是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北伐战争的重要力量。

第一次国共合作给国共两党带来了大发展。

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进一步强调了无产阶级同盟军的重要性。

举国震惊的“五卅”惨案发生后,几乎所有大城市和多数省会的各界人民纷纷集会示威,实行“三罢”,使“五卅”运动成为又一次全国规模的反帝斗争高潮。

其中的省港大罢工是坚持了16个月,对大革命高潮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代表大革命高潮的是开始于1926年7月的北伐战争,这场战争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为先遣部队,直接目标是打到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

北伐军仅用半年的时间久基本摧毁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将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流域,又推进到黄河流域。

北伐战争得以取的胜利的原因在于:

第一,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第二,得到了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第三,得到了苏联政府的帮助,制定了正确的军事战略技术。

北伐的胜利进军还推动了全国范围内反帝斗争和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

如,在刘少奇、李立三的领导下,1929年2月汉口、九江的英租界收回。

3.大革命中的失败

大革命的兴起、北伐的胜利和北洋军阀的崩溃,引起了帝国主义的恐慌,他们加紧寻找新的代理人。

而当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蒋介石成为他们拉拢的对象。

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下,蒋介石先后制造了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以此来打击共产党员和工农革命力量。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共政变。

4月18日,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

1927年7月,汪精卫宣布同共产党决裂。

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完全破裂,大革命最终失败。

4.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是由于反革命力量的强大,是由于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被帝国主义势力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伸出的千百只手拉进反革命营垒里去了。

从主观方面来说,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的后期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使那次革命遭到了失败。

大革命虽然失败了,它的历史意义仍然是不可磨灭的。

这场失败了的革命,实际上是未来胜利的革命的一次伟大的演习。

因为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初步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并且从大革命的失败中汲取了严重的历史教训,开始懂得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正是由于经历了这场大革命,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了一部分革命武装。

所有这些,为把中国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土地革命战争阶段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典型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 

A、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B、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

C、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D、1920年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成立

2、下列关于新三民主义的性质表述最准确的是(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B、无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C、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革命纲领

D、各革命阶级联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二、多项选择题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 

A、民主 

B、科学 

C、自由 

D、进步

4、1919年6月5日后,五四运动越出知识分子的范围,发展为全国规模的具有广泛群众性的爱国政治运动,其中包括(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三、分析题

5、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在这90年里,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

“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摘编自《毛泽东选集》

材料2

最近,有一本名为《苦难辉煌》的党史专著,颇受广大读者欢迎。

在这部著作中,作者一再追问: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从最初的几十个人,仅仅年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就打败了强大的对手,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历史给国民党很多机会,却只给共产党很少机会,但是共产党抓住了这仅有地机会,实现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这又是为什么?

中国共产党从几十人的小党发展到今天7000多万人的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南昌起义后剩下不到800人到今天的威武雄狮,党和军队为何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筚路蓝缕,披荆斩棘?

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来自哪里?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力量来自哪里?

作者回答:

我们拥有一批顶天立地的真人。

他们不为钱,不为官,不怕苦,不怕死,只为胸中的主义和心中的信仰。

摘编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1)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大事变?

(4分)

(2) 

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历程,说明“主义”和“信仰”是怎样成为“力量”的?

(6分)

典型例题答案及解析

1、B 

2、D 

3、AB 

4、BCD 

5、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终于有了科学的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中国人民就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即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与国民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播撒了革命的火种。

在大革命失败后,又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建立了自己的军队,进行工农武装割据,终于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成功的指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主义”和“信仰”才变为“力量”的,中国人民相继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功。

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虽然历经第五次反围剿,长征的失败,但仍然矢志不渝,终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不断的发展壮大,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

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

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先后进行了三反、五反、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等工作,并于1953年制订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总路线,开始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最终中国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并在此基础上,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③虽然历经了大跃进、文革的波折,但是中国共产党人终于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邓小平同志做出了中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为此,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

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一、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928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改组,武汉国民政府不再存在,蒋介石掌握了国民党的党政军大权。

12月29日,东北军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服从“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至此,经历了北洋军阀为期十数年的分裂之后,中国重新获得形式上的“统一”。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1.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

在国民党的统治下,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没有改变。

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城乡,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2.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9月9日,毛泽东等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爆发。

遇到挫折后,部队南下,开创了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

12月11日,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和叶挺、叶剑英等领导了广州起义,对国民党的屠杀政策发动了又一次英勇的反击。

八七会议的召开,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

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这次会议成为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中国的革命到底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

结合我国特殊的国情,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适合近代中国国情的特殊革命道路。

2.反“围剿”战争与土地革命

红军和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使国民党统治当局感到震惊和恐慌。

蒋介石集中兵力,从1930年10月到1931年7月,对根据地发动了三次“围剿”,均被粉碎。

土地革命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

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有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土地革命,是中国农村真正的社会大变动,它要摧毁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从政治经济上解放广大农民,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雄厚的群众基础。

二、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1.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规模有了相当的发展。

各根据地相继召开了各级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各级苏维埃政府。

在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根据地军民积极进行经济建设,着重发展农业生产,努力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

苏维埃政府还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

2.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共产党内,由于对国民党屠杀政策的仇恨和对陈独秀投降主义的愤怒,“左”倾冒险情绪很快发展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坚持正确路线的毛泽东等人遭到排挤,而且最为严重的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震惊中外的长征。

(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1.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揭发和批评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中共中央在军事领导上的错误,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

会后,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小组,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遵义会议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央的领导地位,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2.红军长征的胜利

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接着,红军抢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穿越荒芜的大草地,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

至此,中央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历时两年的战略大转移,红军长征宣告胜利结束。

3.长征的伟大意义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它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的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培育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

长征一结束,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就开始了。

1、八七会议的召开,确定的方针是( 

A、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 

B、独立领导中国革命

C、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D、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2、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着力解决了( 

A、党的政治路线问题

B、红军的前进方向问题

C、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

D、土地革命的政策问题

3、国民党所实行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是代表( 

A、地主阶级利益 

B、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

C、民族资产阶级利益 

D、小资产阶级利益

4、1931年初,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土地革命的阶级路线,其内容为( 

A、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

B、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C、限制富农

D、在原有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1、A 

2、C 

4、AB 

5、ABC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1.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郊外柳条湖的“南满”铁路,诬指中国军队所为,悍然对附近的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进攻,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3000多万同胞沦为日军铁蹄下的奴隶。

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日本以此取得了在上海驻军的特权。

1935年10月至12月,日本制造“华北事变”。

华北事变发生后,华北已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

2.卢沟桥事变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7月7日,日本借口士兵失踪,要求进宛平城搜索。

驻守卢沟桥的中国驻军忍无可忍,奋起抵抗,卢沟桥事变因此爆发。

这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二、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发表宣言,揭露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的目的,并发布文告,号召工农武装起来,进行民族自卫战争。

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作战。

同时,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

(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1.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兴起。

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并举行游行示威。

2.共产党人与部分国民党人合作抗日

国民党军队的爱国官兵进行了局部抗战,中国共产党同这部分国民党官兵合作抗日。

如冯玉祥、吉鸿昌、蔡廷锴、将光鼐等。

(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1.一二九运动与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

华北事变使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一二九学生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了停止内战,合作抗日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

2.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是为实现停止内战,共同抗日而实行的兵谏。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时局转换的关键,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四)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七七事变后,中国进入全国性抗战的新时期。

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共赴国难。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全民族同仇敌忾,奋起抗战

三、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从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整体情况来看,中国政府投入了数量巨大的军队进行抗击,尽量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打击敌人的有生力量。

由于中国军队的全线抵抗,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并大量消耗了日本的军事力量。

由于中国军队的全线抵抗,又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的信心和赢得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关注乃至尊敬。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随着相持阶段的到来,日本的对华政策转变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进入相持阶段后,虽然国民党的抗战政策有所动摇,但仍在坚持抗战。

总体上说,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的战役在规模上要比抗战初期小得多。

但这些战役有力地损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不仅从中国战场上来看,起到了打击敌人的作用,而且,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角度看,也有力的牵制了日军,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

四、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1.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

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主张实行全面抗战的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

1937年8月,洛川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2.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抗战开始后,“亡国论”和“速胜论”等各种议论冲击国内,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相继发表了《论持久战》的讲演。

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本质,指出:

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战争的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正确预见了战争发展的趋势,即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明确提出了抗日战争的主要战略方针:

“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1.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