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中期检查报告.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3468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69 大小: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中期检查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中期检查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中期检查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中期检查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中期检查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中期检查报告.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9页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中期检查报告.doc_第7页
第7页 / 共69页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中期检查报告.doc_第8页
第8页 / 共69页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中期检查报告.doc_第9页
第9页 / 共69页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中期检查报告.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69页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中期检查报告.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69页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中期检查报告.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69页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中期检查报告.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69页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中期检查报告.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69页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中期检查报告.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69页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中期检查报告.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69页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中期检查报告.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69页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中期检查报告.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69页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中期检查报告.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69页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中期检查报告.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中期检查报告.doc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中期检查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中期检查报告.doc(6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中期检查报告.doc

浙江工业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学科建设中期检查报告

浙江工业大学制

2013年11月5日填报

目录

一、自查工作开展情况 3

二、学科建设进展情况 4

三、建设经费使用情况 14

四、管理制度建设情况 15

五、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16

六、学科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18

七、相关附件 23

学科制定的相关制度 33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经费使用细则 33

浙江工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人才培养经费使用细则 36

浙江工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管理办法 39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研究生“二助”岗位设置与管理办法 43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年度科研项目管理办法 47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青年骨干教师”资助办法 48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培育办法 51

其他相关附件 53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委员会 53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新引进博士培养协议 54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青年骨干教师”目标责任书 56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社科科研项目认定办法(试行) 58

浙江工业大2013年人文社科类期刊奖励目录 61

浙江工业大学国内A类学术期刊名录 63

浙江工业大学中央级专业出版社名录(2011版) 65

浙江工业大学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考评标准(定量部分) 67

一、自查工作开展情况

1.学科积极召开学科方向负责人会议和全体学科成员大会,传达省教育厅及学校关于学科建设工作及此次学科中期检查的相关精神,布置学科中期检查的各项工作,并成立了学科建设委员会;并认真组织各二级学科方向秘书收集学科立项建设以来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研项目、学术论文论著、科研成果奖、学术交流、服务地方等各方面材料。

2.根据学科立项建设以来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研研究、学术交流、服务地方等方面现状,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谭帆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刘跃进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廖可斌教授、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刘石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张国星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左东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朱万曙教授等国内部分专家学者进行学科建设专题研讨,专家们就我院中文学科的学科方向、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和国家课题申报等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还组织各二级学科方向负责人就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专题座谈,认真查找了本学科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还为学科下一步建设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和方向。

3.根据学科存在的问题及学科发展方向,学科制定了《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经费使用细则》,《浙江工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人才培养经费使用细则》、《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年度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青年骨干教师”资助办法》、《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管理办法》等制度和办法。

二、学科建设进展情况

(一)总体目标及具体目标完成情况

2012年,以肖瑞峰教授为负责人的浙江工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获批为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年来,在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特级专家肖瑞峰教授的带领下,学科积极开展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条件建设,以国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为参照,团结奋进、开拓进取,争取建设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建设成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坚持为浙江省社会和文化建设服务,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取得了一些成绩。

1.队伍建设

中国语言文学重点研究基地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队伍建设方针,采取自我培养、外出培训、择优引进等手段,抓住引进、培养、使用三个环节,着力打造一支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学术队伍。

(1)队伍概况

2年来,基地晋升教授1名、副教授2名,分别是:

方坚铭教授(2012年晋升)、王定安副教授(2012年晋升)、徐绛雪副教授(2012晋升);新引进博士2名,博士后1名,分别是:

荣丽华博士(2012年引进)、张勐博士(2012年引进)、颜炼军博士后(2013年引进)。

目前,基地专职人员45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19人、博士34人,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有博士学位者和硕士研究生导师以及50岁以下人员所占比例均在75%以上,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强、精干高效的学术队伍。

(2)学术荣誉、学术兼职

此外,基地成员近2年来所获荣誉、所兼学术职务有:

基地负责人肖瑞峰教授2006年、2009年、2012年连续三届担任浙江省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以及2012年担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还兼任中国韵文学会(国家一级学会)副会长、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国家一级学会)副会长、浙江省古代文学学会会长等。

方向负责人孙力平教授2012年再次当选为浙江省语言学会副会长,方向负责人王福和2012年再次当选为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方向负责人张欣2012年再次当选为浙江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万润保教授从2010年以来一直兼任李渔研究会顾问。

基地负责人肖瑞峰教授为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特级专家、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李剑亮教授、万润保教授、刘成国教授均为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王姝副教授2013年被评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2.科学研究

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目标之一是产出一批科研成果。

2年来,基地在学术论著、学术论文、科研项目上取得了一定成绩。

(1)学术专著

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浙江大学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学苑出版社等国家级、地方级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共14部,如:

肖瑞峰教授《中国古典诗歌在东瀛的衍生与流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张晓玥《复调诗学与中国当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孙力平教授《重现与转换——当代文化建设中的古代文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王姝《孙席珍评传》(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方坚铭教授《永嘉场地域文化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李剑亮教授《民国词的多元解读》和《夏承焘年谱》(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彭万隆《西湖文学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王福和教授、郑玉明、方爱武等共同撰写了大型系列成果“世界文学视野中的浙江文学”在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等。

这些著作出版后,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中国出版》、《词学》、《宋代文学研究年鉴》、《文艺报》、《南方都市报》等纷纷刊出书评,予以好评。

(2)学术论文

在《文学评论》、《语言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一级、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10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全文转载或摘录。

如:

肖瑞峰教授《“汉书学”的历史流程及其特征》(《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刘成国教授《宋代字说考论》(《文学遗产》2013年第6期),刘成国教授《王安石诗文五首系年补证》(《文献》2012年第1期),黄晓雪《宿松方言的总括副词“一下”》(《语言研究》2013年第3期),王福和教授《<国际歌>的早期中译者》(《中共党史研究》2012年第9期),张勐《“干预生活”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主体意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9期),张晓玥《情感与形式:

“配合不上”的<茶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11期),万润保教授《古代小说中的“敬惜字纸”信仰》(《明清小说研究》2012年第4期),颜炼军《“天鹅”在当代汉语新诗中的诗意漂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11期),王姝《<故事会>复刊后的新故事理论探讨及其生产实践》(《文学评论》2012年第6期)等。

论文《文学经典的跨学科解读》、《迎向诗意空白的世界——论汉语新诗咏物性的重建》、《“祖国”的远方景观——试谈当代诗歌中的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当代华语功夫电影的国家形象建构与有效认同》、《“六经之教”与儒家文论话语建构》、《以史为戏:

论中国古代假传》等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

(3)科研项目

2年来,本基地主持承担(完成或正在进行中)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共18项。

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0项、浙江省社科规划项目5项,如:

刘成国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王荆公年谱长编》、王姝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故事与当代民间叙事研究——以<故事会>为例》、彭国珍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藏语连动结构的对比研究》等都在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并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论文。

王福和教授《民国比较文学研究》、赖骞宇教授《人文景观演变的传播学研究——以晚清民国时期西湖为例》、黄晓雪《宿松方言语法演变研究》、张晓玥《文学视野中的50-70年代中国文学地理》、沈小仙《中国古代职官术语训释》等获批为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

4.人才培养

高等学校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离不开高校的中心工作,重点基地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又可以反哺教学。

本基地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取得如下成绩:

(1)教学项目和教学论文及教材

2年来,基地成员主持承担各类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项目(包括优势专业、优秀课程、重点教材和教学改革等)近10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近20篇,出版教材5部。

如:

肖瑞峰教授主持承担了浙江省优势专业(汉语言文学)建设项目、王福和教授主持承担了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案例式教学与比较文学课程体系建设”(2013),还在《现代大学教育》、《比较文学教研论丛》、《名作欣赏》等刊物先后发表《人文学科的困境及其应对策略》、《探索比较文学的“通识教育”之路——为<大学比较文学>而作》等教学研究论文,还出版了教学论文集《钱江弦歌——浙江工业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与改革》(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

肖瑞峰教授负责编写了《中国文学简史》、王福和教授负责编写了《外国文学读本》、张欣教授负责编写了《中国现代文学史基础教程》、张晓玥负责编写了《戏剧影视艺术二十讲》等教材均在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2)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

学科近年来先后招收了近100名硕士研究生,已毕业60多人,全部获得硕士学位,研究生在正式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

本学科还承担了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和播音与主持艺术5个本科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外国文学”等学科基础课和选修课,承担了面向全校开设的“大学语文”、“中国文化要览”、“美学”、“写作”等通识课程以及全校人文类通识选修课程的教学,多人获得校级教学质量优秀奖和校级教学成果奖。

(3)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在人才培养上,重点研究基地非常注重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重点基地的教师面向全校主讲《中国文化要览》、《大学语文》、《美学》、《写作》等4门文化素质必修课,还开设了大量的人文类选修课。

2007年以来,紧随国学再次兴起的大潮,本基地进一步从课程安排、教材编写等多方面入手对传统优秀文化进行普及,不仅将“通识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和“国学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入课程改革之中,而且支持学生每年都推出一系列国学文化活动(举办国学文化节、开展国学知识竞赛、建立国学讲坛、成立国学社、开通国学网站、举行“经典回响”千人诵读会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连续多年获全国高等院校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演讲赛三等奖等。

5.条件建设

2年来,基地注重学科条件的建设,努力扩大教育信息资源,不断投入经费丰富图书资料、充实实验设备、改善科研环境,以创造更好的教学科研条件,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技术支撑。

(1)实验室建设

依托面积近2100平方米、设备总值达650多万元的浙江工业大学大型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本学科已经建立1个面积达200平方米的中文数字文献实验室、1个文化素质教育机房和1个语言实验室(浙江省普通话测试站),其中包括台式计算机50台、投影仪2台、打印机10台、笔记本电脑12台、数码单反相机10台等。

该研究室全方位、全天候开放,管理体系健全。

(2)图书资料

本学科已拥有各类专业图书近2万册,同时建设起电子检索资料库,包括四库全书、全宋诗、全宋文、全唐诗、国学宝典、续修四库全书、古本小说集成、丛书集成初编、续编、新编等各类大型古籍的电子版,并且设立专门的研究生助管进行管理,为教师潜心从事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6.学术交流

本学科在建设中,一贯致力于营造浓郁的学术研究氛围,强化科研学术交流,鼓励并支持教师参与高规格学术活动、主办高规格的学术会议,为学科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举办高规格学术会议

2年来,基地先后主办、承办了2次国内重大学术会议,分别是:

2012年12月,受浙江省语言学会委托,承办了“浙江省语言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2013年8月,主办了“宋代文史青年学者论坛”。

这些会议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文学遗产》、《宋代文学年鉴》均以专版进行专题报道,扩大和提高了本基地的知名度和声誉。

(2)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

本学科成员也多次应邀出席国际或国内学术会议,如:

肖瑞峰教授、李剑亮教授2012年11月应邀前往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参加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暨华语文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分别在大会上作“诗与仕”、“诠释学视野下的《涉江词》程氏笺注”报告。

李剑亮教授在2013年5月还应邀赴非洲西部的加纳大学与马里巴马科科技大学考察交流。

肖瑞峰教授还承担了浙江财经大学姚红教授访学任务。

学科多名成员先后参加了“宋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明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文体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杭州)休闲发展国际高峰论坛”等学术会议,均发表论文。

2012年11月,樊友新赴美国瓦尔帕莱索大学访学3年,访学期间作了“汉语语法教学案例——如何基于日常语言理解语法”和“汉语词汇学研究及其教学应用”主题报告;2013年8月,张晓玥赴美国瓦尔帕莱索大学访学1年,访学期间作了“肤清与神清:

魏晋人物品藻与美学”主题报告;2013年8月,还有赵燕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访学1年。

附:

目标完成情况对照表

目标

完成情况

队伍

建设

建设周期内引进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1人,引进10-15名教授或博士。

本学科已引进3名博士(后),没有引进高层次人才。

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人才1人、增加省特级专家1人,申报成功浙江省151第一层次人才2人。

本学科没有新增省部级人才。

建设周期内,使本学科人员总数达到60人左右。

本学科现有人员总数45人。

人才

培养

建设周期内申报7-10项校教学项目,完成在建的校教学项目和优秀课程建设项目。

在研的校级教学项目近10项。

撰写并出版2-3部省级重点建设教材;编写并出版3-5部教育部研究生教学重点教材

出版了5部教材,其中1部省级重点建设教材。

争取获3-5项省级教学优秀成果奖,1-2项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

获得了3项校级教学成果奖(其中1项一等奖),正在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科学

研究

完成现正承担的2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6个省部级重点和一般项目,争取申报成功至少3项国家级项目和8-10项省级项目,到2016年在研省部级以上项目达到16项以上。

承担的各项科研项目正积极进行。

同时,2012年新增2项国家级项目,2012年和2013年新增10项省部级项目。

在研的省部级以上项目达到18项。

年均出版学术专著3部以上,发表学术论文30篇以上,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项以上,5年内力争获得3-4项国家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

2012年出版学术专著10部,2013年出版学术专著4部,近2年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

目前,还没有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

出版一系列有重大影响的学术专著及学术丛书,如《刘禹锡诗歌研究》、《王荆公年谱长编》、《唐宋转型视域中的文体新变》、《宗教信仰与中国古代小说叙事》、《唐宋记体研究》、《民国教授与民国词坛》、《钱江学术》丛书。

已出版了《刘禹锡诗歌研究》、《宗教信仰与中国古代小说叙事》、《民国教授与民国词坛》。

在国内一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10篇。

在国内一级学术期刊上已发表13篇学术论文。

建设周期内,努力争取建设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建设成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正在积极努力。

条件

建设

实现本学科图书资料达3.2万册

目前,学科资料室藏书达2万册

建成1个200平米的大型文科综合数字图书资源中心

已建成1个面积达200平方米的中文数字文献实验室、1个文化素质教育机房和1个语言实验室(浙江省普通话测试站)

建成浙江工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网站

已建成学科专用网站,并积极更新各类内容

学术

交流

承办国际性学术会议次数8-10

还没有承办国际性学术会议

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次数3-5

已主办、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2次

接受进修与合作研究7-8人次

接受进修与合作研究1人次

出国讲学或学术高访8-10人次

已有学术高访6人次

服务地方经济

积极为高校及地方开设学术讲座

2年来,学科教师共为高校和地方开设各类学术讲座共计33场

参与浙江大学亚太休闲教育研究中心每年组织的学术活动,在审美经济学方面有所创新,以服务于浙江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

2012年参加中国(杭州)休闲发展国际高峰论坛,并作“休闲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关联性分析”主题报告

开展吴方言研究,为社会保存和记录吴方言情况。

积极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

主持浙江省新闻媒体语言文字规范监测,积极参与浙江各地语言文字工作评估以及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评审

申报“古代小说生态发展史”,开展对浙江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专项研究

正在着手进行

(二)按照对标管理的要求,分析比较学科在国内同类一级学科中的建设水平。

在2012年(第三轮)全国“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评估中,共有85所高校自愿申请参评,其中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有48所参评,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有37所参评。

从学科整体水平(由“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声誉”四项指标决定)层面看,本学科在参评的85所高校中,学科整体水平位列并列第62(位次百分位为72.9%),在具有硕士授权的37所高校中位于并列第14(位次百分位为37.8%),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参评高校中位列并列第3。

而排在本学科前面除48所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外,还有近10所师范类高校。

与传统师范类高校的中文学科相比较而言,我校的中文学科办学历史较短,学术积累不深,这些都是导致本学科在参评高校中排名不尽如人意的客观因素。

从一级指标层面看,本单位“师资队伍与资源”相对较强(第34位),“学科声誉”相对较弱(第75位);学科声誉位次(第75位)低于学科整体水平位次。

学科整体水平得分是以客观数据为主计算得到的,更多的反映近几年学科建设成效,而学科声誉主要根据专家主观印象,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科的积累情况。

本学科“学科声誉”相对较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科特色的校名对文科发展的制约。

从二级指标层面看,位次高于学科整体水平的有“学位论文质量”(并列第21位)、“专家团队情况”(并列第26位)、“重点学科与重点实验室”(并列第39位)、“教学与教材质量”(并列第40位)、“出版专著”(并列第45位)、“代表性学术论文质量”(第59位)等,位次低于学科整体水平的有“科研项目情况”(第82位)、“学生国际交流情况”(并列第76位)、“科研获奖”(第74位)、“授予学位数”(第74位)、“优秀学生”(并列第68位)、“专职教师数”(并列第65位)等。

“学位论文质量”(并列第21位、“教学与教材质量”(并列第40位),但“学生国际交流情况”(并列第76位)、“授予学位数”(第74位)、“优秀学生”(并列第68位),反映了本学科在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工作非常到位,但是研究生招生人数有限,优秀学生的培养和学生国际交流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专家团队情况”(并列第26位),但“专职教师数”(并列第65位),反映了本学科师资队伍还是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师资队伍数量还需要进一步扩充,要加强人才引进的力度。

“代表性学术论文质量”(第59位)、“科研项目情况”(第82位)、“科研获奖”(第74位),反映了本学科在科学研究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强,要在高水平学术刊物、国家级及省部级重大项目以及科研成果奖等方面要有突破。

三、建设经费使用情况

(已投入经费、各块经费使用进度、经费使用规范情况等,数据截止时间为2013年6月30日)

省财政和学校向本学科投入了第一期建设经费130万元(其中省财政投入87万元,学校配套43万元),学科计划在科学研究方面使用45万元,队伍建设方面使用34万元,基础设施及运行方面使用13万元,人才培养方面使用18万元,学术交流方面使用20万元。

但是由于本学科各方面建设工作启动较晚以及相关经费到位时间较晚等各方面原因,第一期建设经费在今年上半年还没有开始使用。

第一期建设经费虽然在今年上半年还没有开始使用,但随着各项建设工作顺利开展,从今年7份开始,学科各块经费正在规范而有序地使用中。

依据学科各项建设工作的进展,到今年12月15日前,省财政向本学科投入的第一期建设经费87万元保证可以全部使用完毕。

四、管理制度建设情况

学科制订的管理制度如下:

1.《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经费使用细则》

2.《浙江工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人才培养经费使用细则》

3.《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管理办法》

4.《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研究生“二助”岗位设置与管理办法》

5.《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年度科研项目管理办法》

6.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青年骨干教师”资助办法

7.《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培育办法》

33

五、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地在取得上述进展和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许多不够理想之处,基地建设还有许多需要继续努力的地方和较大的上升空间。

主要表现在:

1.在队伍建设方面,原拟引进1位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还没有物色到合适人选;拟引进2位左右的二级学科方向负责人也需要积极物色人选;现有师资入选省部级及国家级人才数量较少,还需进一步努力。

2.在科学研究方面,权威一级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有重大影响的学术论文尚嫌不足,缺乏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缺乏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国家级科研项目也尚嫌不足;在教学质量工程中,还存在缺少国家级规划教材等薄弱环节。

3.在学术交流方面,海外学术交流较少,国际性学术会议的召开次数也略嫌不足。

4.在人才培养方面,国内研究生和海外留学生招生人数尚嫌不足,优秀学生培养以及学生国际交流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5.在社会服务方面,除了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