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4900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形形色色的动物

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能用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2.了解更多的动物种类,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3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准备:

1.图片:

各种不同环境下生活的动物。

2.动物适应环境的相关资料或影片。

如保护色、迁徙、饮食、身体形态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出示一组动物图片,让学生认识这些动物。

让学生分别谈一谈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等。

2.引导学生分类。

二、新授

1.出示第二组图片。

让学生观察、交流。

2.让学生将情况整理后记录下来。

3.学生分小组汇报。

4.学生阅读P4小资料。

三、课外及延伸。

1.查阅资料,填写下面的表格。

动物特点动物名称资料来源

最大的动物

最高的动物

在寒冷地方生活的动物

夜间活动的动物

3.搜集资料、图片。

办一期“有趣的动物”展览。

2、动物吃什么

教学目标:

1.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2.知道动物按食性可分为肉食动物、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3知道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写成一份“生活中常见动物吃什么”的调查表

教学过程:

1.学生出示“生活中觉动物吃什么”的调查表。

2.点部分学生汇报。

3.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记录学生汇报的情况。

4.学生看黑板,分小组交流。

按食性可以把动物分为哪几类?

5.学生汇报分类情况。

6.教师小结:

按食性动物可分为:

肉食动物、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7.学生分小组交流。

猫、狗、鸡、兔四种动物平时吃些什么食物。

将结果记录在课本P6页。

8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9课后及延伸。

你知道哪些肉食动物、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把它们填写在下表中。

肉食动物草食动物杂食动物

3、动物怎样运动

教学目标:

1.认识动物运动的多样性。

2.通过观察,了解猫、狗和蜗牛等动物的运动特点。

3.能想办法解决在观察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准备:

1.课件:

多种动物的运动

2.提供观察对象:

小猫、小狗,每小组的蜗牛或蚂蚁。

教学过程:

1.放课件,让学生观察,里面的各种动物是怎样运动的。

2.学生汇报。

3.实物观察。

(1)将教师准备的活物放在讲台前让学生观察。

(2)学生交流并记录。

(3)学生汇报。

4.学生分小组观察。

(1)学生分小组观察蜗牛或蚂蚁。

(2)边观察边记录。

(3)学生汇报。

5.课堂延伸

问:

动物还有哪些运动方式?

6.课后延伸

收集各种动物运动方式的资料并观察你所看到的动物怎样在运动。

4动物的防御

教学目标

1、知道环境对动物形态、生活习性等多方面有影响。

2、知道一些动物适应环境、防御敌害的特点。

3、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4、能通过观察、查阅书刊等多种途径获得对动物防御敌害特点的认识。

尊重证据。

教学准备

1、红、黄、草绿三色的条形塑料片每组10个,秒表每个小组一块。

2、刺猬、蜗牛等小动物。

3、学生自带(或教师准备)各种动物防御敌害的书籍。

教学过程

1、用秒表定时计时的方法,在实验之前教师要通过示范、反复练习使学生掌握。

2.观察刺猬、蜗牛在危险的环境中的身体反应的活动,小动物的选取不必拘泥于刺猬。

因为虽特点鲜明,但不易准备。

这里只要是能利用身体特点防御敌害的小动物都可以。

3.学生通过查阅书刊获取知识,书籍的来源可以是教室的图书角,也可以由教师准备或学生自带。

5动物的繁殖

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生物的生命过程是不一样的,感受不同生物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

2、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3、能列举常见的几类动物的不同生殖方式。

4、体验科学探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5、喜欢大胆想象;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1、小组观察用放大镜、盘子;各种常见卵生动物的卵。

2、各种胎生小动物诞生时身体反应的图片。

教学过程

1.教师要能保障为学生提供各种常见的卵生动物的卵,如青蛙卵、蟾蜍卵、蚕卵等等;并营造这些卵的成活环境,便于学生观察。

教材将本单元安排在春季进行,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2.学生的已有经验是学习本课的基础,比如,对于胎生和卵生的认识,对动物繁殖习性与生活环境的认识,他们不是一无所知,教师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必要时加以引导。

要发挥学生的大胆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3.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及后续的交流讨论活动时,问题的指向性要明确,以便使学生活动的目的更清晰,流程更顺畅。

4.关于课外观察鸡孵化小鸡的活动,目的是了解动物的生命过程,具体选择什么卵生动物来观察它的孵化活动,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来确定。

建议一般可选观察蚕卵的孵化过程。

6多彩的生命

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生物的生命过程是不一样的,感受不同生物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

2、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的解释。

3、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4、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1.蚕和凤仙花一生经历的各阶段的图片。

2.狗尾草、橘树、黄瓜、银杏树、苔藓、蕨等植物的生命过程各阶段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1.对于动物一生经历的各阶段的观察讨论,以扶为主,要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

问题的指向性,具体性;讨论交流的引导;适当的解释说明;梳理认识的及时、细致地牵引。

对于植物一生经历各阶段的观察与讨论要以放为主,在前面已有的方法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也要提供必要的资料和图片。

2.学生熟知的蚕和凤仙花的生命各阶段的学习教师可提供图片,加强直观印象。

3.植物一生各阶段的学习,教材并没有提供它们各阶段的形态图片,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的解释,但学生的解释并非事实,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运动时六条腿移动的特点。

2、能够想办法研究蚂蚁的运动特点。

3、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4、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教学准备

各组研究用的蚂蚁,放大镜、白纸、墨水、纸巾、棉签、细沙、水等材料。

教学建议

1.教师在学生自由研究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很重要,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各种服务,包括学生必备的和可能会用到的器具,学生对操作流程不明确处的解释说明和学生在研究中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及方法的指导等等。

另外,教师还要有效地组织各组的活动,使研究活动能顺利的完成。

2.活动记载怎样填写,教师在研究之前应使学生明确,每个部分填写的内容及相关要求。

教材的活动提示很具体,是指导学生展开研究的依据,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和明确。

3.自由研究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那么,小组的活动是否有效率,小组长在其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教师应重点关注小组长在各组的组织。

7、植物的繁殖

教学目标

1.认识苗圃中的几种常见植物。

2.能根据对苗圃中植物的观察,提出植物繁殖方面的问题。

3.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制定、明确科学调查的各步骤并组织实施。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联系苗圃,做好参观的组织工作;绘制班级分工表;实物展示台。

2.小组准备:

铅笔、尺、记录用纸。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户外活动,提出要求

带学生去观察苗圃中的植物幼苗,注意里面有多少种不同的植物的苗?

二、相机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插图,认识柏树苗、枇杷苗、杨树苗和月季苗。

三、小组讨论

这么多的植物幼苗是怎样繁殖出来的呢?

四、学生交流讨论情况,师归纳并板书

1、由种子繁殖出来的

2、人工技术培育出来的

3、用根繁殖出来的

4、用茎繁殖出来的

五、师提问:

怎样才能知道以上的说法是正确的呢(进行科学调查活动)

六、组织学生进行科学调查活动

1、明确目标

2、确定调查方法

3、完成人员分工

4、开展活动调查

5、做好记录

七、师小结

第二课时

资料整理、总结与汇报

该课时的重点集中在资料收集后的整理和总结,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和自我展示能力。

1.小组汇报各自调查情况。

提出问题:

各个小组调查的结果是什么?

指导各小组依次上台,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调查记录。

各小组汇报完毕以后,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在教材规定的区域填写总结并汇报。

2.其它相关资料汇报。

提出问题:

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或者疑惑的地方?

学生讨论后提出。

学生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必然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和疑惑,要求学生提出来,即为后期教学提供素材,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总结:

植物的繁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陆续接触一些植物的繁殖方式和移栽方法。

8、茎的繁殖

教学目标:

1、知道用茎繁殖植物的方法包括扦插和嫁接。

2、掌握用扦插、靠接来繁殖植物的方法。

3、能熟练运用工具完成扦插、靠接中各个步骤。

4、能区分身边哪些植物是用茎来繁殖。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扦插、靠接操作分解图。

2、分组材料:

小刀、草灰、月季成株、净砂、枝剪、培养槽、塑料膜、毛桃树、良种桃树。

3、课前准备:

收集利用茎繁殖植物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题

1、前面我们知道了有些植物的幼苗是用茎繁殖出来的,那么,月季能用茎繁殖吗?

二、组织学生动手实验

1、分别截取两段月季当年生的茎,将一段茎的下端剪成平面,一段茎的下端剪成斜面,并将它们编号。

2、取土质一样的两个花盆,并将截取的茎分别插下去,有兴趣的可以猜猜哪根茎会生长得更好?

3、指导学生观察茎的生长情况并做好记录。

4、设立奖品,根据三天后月季的生长情况,为猜中者发奖。

三、师讲述并板书:

像上面实验中这样直接把植物的茎插入土壤中进行繁殖的方法,叫做扦插

四、让学生说还有哪些植物是用扦插的方法进行茎繁殖的?

每二课时

一、复旧引新

1、点名说什么是扦插?

2、今天,我们来了解另一种植物的繁殖方法——嫁接

二、学生汇报在家观察月季生长的情况,并为猜中的学生发奖品。

三、师讲述:

如果把一段植物的茎接到另一株植物上进行繁殖,这种繁殖方法叫做嫁接。

四、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1、将盆栽的毛桃树,靠近良种桃树。

2、选精细相近的茎,用锋利的小刀削去茎直径的三分之一,削出一个椭圆形切口。

3、把两根茎上的切口对接,使切口的树皮部分紧密接触,用塑料薄膜事绑扎。

4、切口俞合后,剪去切口上端毛桃的茎,剪断切口下端良种桃的茎。

5、观察嫁接后茎的生长情况,做好记录。

五、师提问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植物是用茎繁殖的。

六、活动:

夺红旗回答上述问题

七、小结:

板书略

9移栽植物苗

教学目标

1.认识植物造林的重要作用.

2.能就植物移栽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详细的讨论,最终掌握植物幼苗移栽的方法.

3.完成扦插月季幼苗的移栽任务,能熟练地完成移栽操作.

4.能对移栽后的植物继续保持研究的兴趣,并完成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移栽月季苗分解图

分组准备:

扦插成活的月季苗、花盆、瓦片、泥土、移植铲、水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1.指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

问:

"你们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到过相似的场景吗?

你觉得移栽植物造林绿化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认识到移栽植物绿化环境的重要作用

2.讨论移栽的注意事项,知道移栽方法.

提出问题:

怎样做,才能使植物的幼苗容易成活?

引导学生要充分考虑哪些条件是影响移栽成活率的关键.

3.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26页"小资料",并进行讨论.

(这样可以使移栽的方法更加清晰,使后期学生操作移植月季幼苗的成活率得到提高.)

4.指导学生形成讨论后的结果,将结果填写在教材中.(讨论的结果,实际上是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教材资料、查阅其它资料后形成的最终结论.)

5.完成填写后,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适当组织全班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交流,形成全班之间的取长补短,进一步完善认识.

6.实际操作并完成月季幼苗的移栽.

出示关于月季移栽过程的分解图,对各副图片进行详细的讲解教学时应该适当补充相关内容:

图1,瓦片的大小应该能刚好罩住花盆流水孔,底层土壤应该用手轻轻压紧;图2,从繁殖槽内挖掘出幼苗时,尽可能保持根系周围的土壤不脱落,不要触碰根系;图3,填土窑均匀;图4,压实土壤的动作要轻,用力要均匀,避免用力过重导致土壤内根系被破坏;图5,一次性浇透水,以水不漫过花盆,并从流水孔流出多余水为准,强调要节约用水.补充移栽后期管理注意事项:

刚移栽的幼苗要放在阴凉、通风的环境中进行管理;浇水要一次性浇透;注意观察土壤变化,土壤发白时就应该浇水;每天注意给幼苗的叶面喷水,保持空气湿度;移栽后的1~2个月内不需要浇肥料,以免灼伤根系.

7.知道我国关于植物的相关法律法规,知道"植树节"的由来和含义.

收集一些关于我国所建立的保护植被的法律法规,对学生进行讲解."植树节"的由来和含义,指导学生在课前或者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来获取.

10苗圃里的蒲公英

教学目标

1.知道植物的繁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2.知道蒲公英果实是通过飞行来传播种子。

3.蒲公英的果实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是由于结构上类似于降落伞。

4.通过图片观察,了解除借助飞行进行繁殖以外的其它五种繁殖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苗圃图片、六种不同繁殖方式图片

小组准备:

蒲公英果实、培养皿、卷尺、放大镜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1.回顾参观苗圃中的发现,生成研究问题。

通过观察图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参观苗圃的情况,指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为什么这些植物能在苗圃中安家?

它们来自哪里?

形成本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2.吹蒲公英比赛。

重点应该是针对蒲公英果实的飞行能力进行实验,并从实验结果出发进行分析,从而发现蒲公英果实是怎样传播种子的这一事实。

分三步进行教学:

(1)提出问题:

为什么有些同学的蒲公英果实飞行的距离特别远?

他们是怎样吹的?

这样吹对蒲公英果实的飞行起到了什么样的帮助?

小结:

风力大,果实飞行距离远;风力小,果实飞行距离短。

(2)进一步引导:

蒲公英的果实为什么能飞这么远?

(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深入探究能力和科学记录能力。

)指导学生对蒲公英果实进行观察,运用绘图、文字等方式进行记载。

(3)讨论:

蒲公英果实为什么飞那么远?

形成共识:

像降落伞一样随风飘散。

深入讨论:

在自然界中,蒲公英在风的作用下会怎样?

自然界的风力较大,持续时间长,能将蒲公英的果实送到非常遥远的地方。

延伸讨论:

还有种子的果实如果落到泥土中,到第二年春天会怎样?

引导学生得到结论:

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散,落入土壤后在第二年的春天发芽生长,完成繁殖过程。

3.认识一些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来繁殖的。

提出问题:

其它植物的种子又是怎样传播的?

引导学生对P30页六幅图片中植物果实的结构特点进行细致观察,并发现其结构特点,最终认识到这些植物是如何利用果实的结构特点来完成种子的传播。

4.收集更多关于植物种子传播的资料。

提出问题:

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的植物,它们又是怎样传播自己种子的?

11、生物繁殖新技术

教学目标

1.了解杂交、植物组织培养、人工繁殖、胚胎移植等一些较新的生物繁殖方式。

2.了解克隆技术、太空育种等一些最新的生物繁殖方式。

3.通过对我国生物繁殖技术的最新进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以祖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发展并始终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而自豪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关于生物繁殖新技术的图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交流收集的资料,整理已知生物繁殖新技术的信息。

(一)植物

1.杂交水稻

(1)简介袁隆平院士的事迹。

(2)介绍杂交水稻技术。

2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1)指名简单介绍这种技术。

(2)了解其特点:

材料少﹑繁殖快﹑受季节影响小。

﹙二﹚动物

(1)过度谈话:

为了获得优良的生物品种,改善我们的生活,保护濒危动物,人们对动物繁殖技术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2)出示图片:

(1)人工繁殖中华鲟

(2)胚胎移植技术

(3)小结﹕除了植物的繁殖技术在不断改良外,在动物的繁殖技术中,新的科学技术也在不断推进并取得了重要成果。

(三)汇报交流收集的生物繁殖新技术资料。

(1)克隆技术

(2)克隆羊图片

(3)太空育种……

(四)教师小结。

繁殖技术已经运用到整个生物界,如克隆技术已广泛应用到医学﹑遗传学﹑生物学﹑畜牧等领域。

三、认识繁殖技术的主要作用

(1)改善生活

(2)保护濒危动物

四、进一步了解繁殖技术的新发展。

12、水力发电站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小水轮转动的快慢与水位高低、水流量大小、水冲击水轮的位置等因素有关。

探究目标:

经历小水轮转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过程,知道不同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响小水轮转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三、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课件、小水轮、

学具准备:

水槽、烧杯、带管子的瓶子和水、抹布、小水壶

四、教学设想

(一)创设情景,启发探究

(二)实验假设,初步探究

1.今天我们就研究如何用水使叶轮转的快一些。

2.叶轮转的快慢可能与哪些条件有关呢?

猜猜看,小组内商量一下。

3.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这些想法是否正确呢?

(学生说说意见)好!

现在我们就来分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研究哪个问题,打算怎么做。

4.各小组汇报你们的研究主题是什么?

准备怎么做?

(三)动手操作,深入探究

1.做实验,请各小组派代表来选取你们所需要的器材。

2.学生开始实验,老师巡视并提供帮助。

(四)互动交流,规律探究

1.说说你们组得出了什么结论,与你们的猜测一致吗?

2.怎样使叶轮转的最快?

学生根据实验得出的结论分组讨论并汇报。

(五)拓展运用,延伸探究

(课件出示三峡大坝)介绍三峡大坝。

长江水流不断,为什么还要修大坝拦水呢?

13风力的利用

教学要求:

1.知道风力以及利用风力的实例;了解风是怎样使发电机转动起来发电的。

2.经历风怎样使发电机转动起来发电的探究过程,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3.体会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分组材料:

纸、铝片、小钉子(大头针)、小木棍、铁丝、剪刀等;演示材料:

风向标、电风扇、风力发电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等。

2.学生准备:

制作风车的材料及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利用风做哪些事情?

教材上呈现了三幅小插图,分别是放风筝、扬场、帆船竞赛,下面一幅大插图是风力也能用来发电。

通过这几个例子的启发,引导学生交流更多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利用风力的具体实例。

如利用风力表明风向、利用风轮提水灌溉、利用风轮吸海水制盐等。

二.探索新知

1、制作风车。

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几个不同形状的风车,材料可以选取纸、铝片、竹、木等,形状由学生自行设计。

2、制作风车后带学生到室外亲自去实验,回教室后进行交流。

1)要考虑的是上课当天是否有风、是否适合于本课的教学;

2)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①我们制作的风车在风中能转动吗?

②哪一种风车转动快?

③怎样使风车转得更快?

3)交流观察研究的过程,特别是在观察研究活动中所发现的细节问题,如怎样使风车转得更快这个问题的交流,只要是学生亲自做过了,说得有道理,教师都要予以肯定。

3.风怎样使发电机转动起来发电呢?

通过制作风车、用风车做实验、使风车按风向的变化自动调整方向和阅读资料等活动,最后期望学生通过讨论,形成自己的结论。

14煤

教学要求:

1.知道褐煤、烟煤和无烟煤的不同;知道人们是如何利用煤来发电的;知道煤的用途;了解煤是怎样形成的。

2.经历人们是怎样利用煤发电的探究过程,能运用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利用煤发电作假设性解释。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褐煤、烟煤、无烟煤、放大镜、酒精灯、铁夹、水槽、烧瓶、三脚架、石棉网、橡胶塞(打孔)、玻璃管(尖嘴)、铝片制作的小风车、水等;

演示用材料:

煤的用途以及煤的形成的有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观察煤的特点。

1、教师出示褐煤、烟煤、无烟煤,分别介绍其名称,然后,提出问题:

这三种煤各有什么特点?

你准备怎样来研究它们?

2、在观察实验前指导学生方法,用放大镜观察、用捏的方法观察分别能观察到这三种煤的什么特点?

3、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来观察。

二.人们怎样利用煤发电。

1、教师提出问题:

煤燃烧能产生热量,产生的热量是怎样使发电机转动起来的?

2、教师出示三脚架、烧瓶、小风车、胶塞(打孔)、玻璃管(尖嘴)、水、酒精灯等实验材料,提问:

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模拟利用煤发电的实验吗?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集体交流实验现象,分组讨论人们怎样利用煤发电?

并记录讨论结果,可以提示学生:

在模拟实验中,酒精灯相当于什么?

小风车相当于什么?

在讨论的基础上再一次集体交流完善,形成一致的认识。

三.煤的用途、煤的形成。

在课前布置学生课外查找有关的资料,课上交流。

15石油

教学要求:

1.知道石油的提炼物有哪些及其特点;知道石油及其提炼物的广泛用途;了解天然气以及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

2.经历观察石油的提炼物的特点的过程,能用简单的表格记录整理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凡士林、石蜡、沥青等。

演示材料:

石油及其提炼物的用途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汽油和柴油有哪些用途。

汽油、柴油是普遍使用的燃料。

说一说生产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汽油和柴油。

二、人们是怎样得到汽油和柴油的。

人们是怎样得到汽油和柴油的呢?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文字、观察原油罐和采油机的插图。

三、认识石油的提炼物及其特点。

1、把原油中的泥沙和水除掉以后,送到炼油厂去提炼可以得到石油气、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凡士林、石蜡、沥青等多种产品,教材以插图的形式呈现了这些提炼物。

2、观察这些石油提炼物各有什么特点。

注意方框里的安全警示:

“很多石油提炼物易燃,观察时注意防火”。

填写教材上的记录表。

四、了解石油及其提炼物的用途。

生产生活中有许多物品是石油的提炼物,石油及其提炼物具有广泛的用途,所以人们称石油为“工业的血液”。

五、了解天然气以及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

教师简单介绍天然气以及我国西气东输工程,让学生阅读教材上的材料。

16金属

教学要求:

1.知道金属具有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等共同特点。

2.经历对金属共同特点的探究过程,能利用简单的表格整理实验现象。

3.意识到人们在认识到金属的共同特点后,就能够更好的利用金属为人们服务。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分组材料:

铜丝、铁丝、铝丝、砂纸、导线、电池、小灯座、电池夹、小灯泡、烧杯、热水、小锤子等。

演示材料:

金属制品的实物及图片或者视频资料。

2.学生准备:

课前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铜、铁、铝。

教学过程:

一、了解铜、铁、铝的用途。

铜、铁、铝是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许多用品都是用它们制成的。

让学生看课本上的铝制品、铁制品、铜制品三组插图。

“除了这些之外,同学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这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