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生物知识点归纳及历年真题(必修三).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36211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生物知识点归纳及历年真题(必修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广东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生物知识点归纳及历年真题(必修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广东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生物知识点归纳及历年真题(必修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广东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生物知识点归纳及历年真题(必修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广东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生物知识点归纳及历年真题(必修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广东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生物知识点归纳及历年真题(必修三).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广东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生物知识点归纳及历年真题(必修三).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广东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生物知识点归纳及历年真题(必修三).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广东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生物知识点归纳及历年真题(必修三).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广东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生物知识点归纳及历年真题(必修三).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广东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生物知识点归纳及历年真题(必修三).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广东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生物知识点归纳及历年真题(必修三).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广东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生物知识点归纳及历年真题(必修三).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广东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生物知识点归纳及历年真题(必修三).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广东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生物知识点归纳及历年真题(必修三).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广东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生物知识点归纳及历年真题(必修三).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广东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生物知识点归纳及历年真题(必修三).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生物知识点归纳及历年真题(必修三).doc

《广东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生物知识点归纳及历年真题(必修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生物知识点归纳及历年真题(必修三).doc(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生物知识点归纳及历年真题(必修三).doc

必修3稳态与环境

3.1植物的激素调节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理解)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1880年达尔文的结论:

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

(2)1928年温特的实验的结论:

胚芽鞘的尖端的确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且能够促使胚芽鞘下面的某些部分生长。

(3)1934年郭葛的发现

①荷兰科学家郭葛从植物中分离了这种物质,经过鉴定得知是吲哚乙酸(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又名生长素)。

(最早被发现的植物激素)

②这样一些在植物体内合成的,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的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统称为植物激素。

(向光性现象→向光性与尖端有关→感光部位在尖端→尖端确实产生某种物质→分离鉴定出这种物质)

2)生长素的的产生、运输和分布(了解)

*生长素的的产生:

主要在叶原基、嫩叶和发育着的种子

*生长素的的运输:

①横向运输:

在植物的尖端由于单侧光等因素的刺激下使生长素能从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

②纵向(极性)运输:

从植物形态学的上部(尖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部

*生长素的的分布:

分布广泛,但多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尖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受精后的子房等

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理解)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低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植物生长。

高浓度的生长素可以抑制植物生长。

(附:

顶端优势——顶芽生长优于侧芽。

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的部位,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

如果摘掉顶芽,侧芽受到的抑制作用就小,侧芽就可以发育成枝条了。

4)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理解)

*人工生产生长素类似物,如奈乙酸、2,4-D等。

①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先用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插枝的下端,可以使扦插的枝条易生根。

②促进果实发育:

胚珠发育成种子的时候,发育着的种子里合成了大量的生长素,子房就发育成了果实。

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向雌蕊的枝头上涂抹生长素,使它没有受精就发育果实,培育成无籽果实。

③防止落花落果

2、其他激素(了解)

*其他激素:

赤霉素:

促进茎的伸长,解除休眠;细胞分裂素:

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

脱落酸:

生长抑制剂促进叶的衰老和脱落;乙烯:

一种气体激素,促进果实成熟

3.2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1)反射和反射弧(理解)

*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高等动物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

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反射弧: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5个部分: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活动要进行必须反射弧要保持完整性)

(附:

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内正外负的变化),兴奋再经传人神经纤维传至中枢;在中枢部位,兴奋再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并能对刺激作出分析和综合,以确定是否反应和反应的强度,然后再通过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作出相应的反应。

2)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了解)

*神经元的结构:

由细胞体和突起(树突和轴突)组成(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神经元的功能: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理解)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静息状态的膜电位----外正内负,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外负内正,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外正内负,兴奋区域与未兴奋区域形成电位差。

形成局部电流回路:

a.膜外电流:

未兴奋区→兴奋区,b.膜内电流:

兴奋区→未兴奋区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2)突触的结构特点(了解)

*突触的结构特点:

把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突触小体:

轴突末梢经多次分支,每个小枝末端都膨大成杯状或球状小体。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理解)

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

要强调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递质仅存在于突触小体的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经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

突触传递的单向性,决定了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的单向性。

3、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各个部分的功能(了解)

*人脑的组成:

大脑(最高级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下丘脑(调节体温、水分平衡)脑干(维持呼吸、心跳)

*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的功能区:

大脑皮层一定区域损伤,将失去相应的功能

①人体的运动功能区:

中央前回全身骨胳肌在上面的投影呈倒立的人形。

动作灵敏精确的器官在中央前回的投影区面积大

②语言区损伤的人将失去相应的语言理解或表达能力

③内脏活动活动区:

某一部位损伤将导致相应内脏活动不正常。

2)人的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了解)

4、动物激素调节(了解)

*体液调节:

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等)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高等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

以激素调节为主

*激素:

都是内分泌腺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

*垂体:

人体最重要的内分泌腺。

对其他内分泌腺有调节、管理作用

垂体能产生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等激素。

*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附:

激素的一般特征:

(1)激素是内分泌腺分泌的特殊物质;

(2)激素通过血液循液运送到全身;(3)只要有微量激素,就可以发生很大的生理效应。

*反馈调节:

通过反馈调节,保持血糖相对稳定,实现对血糖的调节

*动物激素:

①内激素(脑激素:

对昆虫的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蜕皮激素:

调节昆虫的蜕皮;保幼激素:

使昆虫保持幼虫性状,抑制成虫性状的出现)

②外激素(信息激素)(性外激素:

昆虫体表的腺体分泌到体外的一类挥发性的化学物质引诱同种异性个体来交尾作为化学信号影响和控制同种的其他个体,使它们发生反应;聚集外激素:

营群体生活的昆虫个体间的信息联络;告警外激素:

营群体生活的昆虫受到动物袭击时用来告警同类个体;追踪外激素:

营群体生活的昆虫离巢外出时再归巢)

5、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理解)

*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1、人工合成昆虫内激素提高产量

2、人工合成昆虫激素防治害虫性:

引诱剂诱杀甜菜夜蛾

3、催情激素提高鱼类受孕率

4、阉割猪等动物提高产量

3.3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稳态的生理意义

1)单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了解)

*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质调节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多细胞生物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内环境(理解)

*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

*内环境包括: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3)稳态的调节机制(理解)

4)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理解)

2、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理解)

(1)大多数内分泌腺的活动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神经系统可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甲状腺激素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在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神经系统的调节与体液调节相互依赖,相互联系;但神经系统的调节占主导地位。

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了解)

*血糖调节:

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使血糖升高。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正好相反。

当血糖含量较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两种激素的拮抗作用是使血糖合成糖元,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浓度降低。

当血糖含量较低时,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升高,两种激素的拮抗作用是使糖元分解成葡萄糖,使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浓度升高。

*体温调节:

*水盐调节:

*反馈调节:

4、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第一道防线:

皮肤、黏膜(非特异性免疫)

1、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

免疫系统(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的,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

2、免疫体液免疫(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

特异性免疫

(后天的)细胞免疫(效应T细胞攻击靶细胞、靶器官)

免疫器官:

骨髓、胸腺、脾、淋巴结和扁桃体等

3、免疫系统组成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

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淋巴细胞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

有抗体、细胞因子等

4、简述抗原和抗体:

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做抗原。

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都可以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

而病原体突破前两道防线后,第三道防线会产生专门抗击这种病原体的蛋白质--抗体。

我们给初生的婴儿预防接种疫苗,实际上是接种抗原,让孩子产生抗体。

这是一种体液免疫。

5、填写以下有关特异性免疫反应的过程:

记忆细胞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

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

记忆细胞

增殖分化

效应T细胞:

产生细胞因子加强有关细胞的作用发挥免疫效应

或直接与靶细胞结合,激活溶酶体酶,最终使靶细

胞裂解死亡。

a.能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过敏原,如花粉。

机体首次接触该物质不会引起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包括风湿性心脏病和红斑狼疮等,该病往往对自身组织器官造成损伤。

5、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艾滋病又称为获得性细胞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HIV病毒引起的,该病毒侵入人体后攻击的是人的T淋巴细胞,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最终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病毒、病菌的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

传播途径有性交、血液、母婴等。

我国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注射吸毒。

3.4种群和群落

1、种群的特征

⑴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了解)⑵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了解)

*种群的概念理解:

1、种群:

生活在同一地点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2、种群的特点1)不是机械的集合在一起2)种群中的个体可以交配,将基因传给后代。

3、举例:

1)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2)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蒲公英

*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单位空间中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

适用对象:

植物

结果计算方法:

统计若干样方中某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数,然后计算其平均数。

标志重捕法:

适用对象:

动物

2、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出生率是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的数目。

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2.这两项指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3、年龄组成:

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研究种群的年龄组成对于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4、性别比例:

对种群密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影响。

例如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

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与用农药防治害虫相比,此方法防治的突出优点是环保、无污染

2、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数学模型

⑴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理解)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是在食物充足、空间充裕、无敌害、气候适宜等理想条件下出现的曲线,一般为种群迁入新环境后或在实验室中才会出现,满足以下公式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是由于资源空间有限,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等原因,使种群数量不能连续增长,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K值时,种群数量将不再增加。

(3)“J”型曲线与“S”型曲线比较:

“J”型曲线

“S”型曲线

前提条件

理想条件

有限条件

种群增长率

不变

先快后慢,最后为零

有无K值

曲线图

⑵研究种群变动的意义(了解)

(1)有利于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

适时捕捞、采伐(2/K时最好)

(2)通过研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为害虫的预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3、群落的结构特征(了解)

生物群落的概念:

在自然界中,任何一个群落都不是单独存在的,我们把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作用之间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注意和种群的区分:

种群是同一地点同一生物的一群个体。

生物群落是各种生物(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总和。

四、生物群落的结构

(一)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上层:

乔木鹰

群落的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

森林为例中层:

灌木啄木鸟

底层:

草本雉

(二)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湿度的大小,不同的地段拥有不同的种群。

4、群落的演替

*群落的演替的过程和主要类型(了解)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了解)

概念: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的区域中不同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在一片农田中,既有作物、杂草等植物,也有昆虫、鸟、鼠、等动物,还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所有这些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群落。

竞争: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或空间。

如杂草与小麦

捕食:

如兔子吃草

种间关系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如大豆与根瘤菌)

群落寄生:

如蛔虫与人

概念:

随着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

群落演替定义:

在一个从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

初(原)生演替:

面,或原来存在植被但被彻底消灭

主要类型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过程:

裸岩—地衣—苔藓—草本—

灌木—森林

次生演替:

如火灾后的草原、弃耕的农田上的演替。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我国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3.5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了解)

(一)概念:

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同一整体。

其范围范围有大有小,大至整个生物圈,小至一片森林、草地、农田等。

(二)生态系统的类型

*生态系统的的结构(理解)

(一)概念

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联系形成一定的结构,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二)生态系统的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阳光、热能、空气、水分和无机盐等。

2.生物

生物角色

特点

地位或分类

举例

生产者

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

绿色植物,自养的硝化细菌和光合细菌

消费者

生存必须直接和间接依赖于绿色植物。

初级消费者:

植食动物

次级消费者:

以植食动物为食

三级消费者:

以次级消费者为食

消费者属于异养型生物。

捕食动物,营寄生的植物(菟丝子)和菌类(大肠杆菌)

分解者

将动植物遗体、派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逐渐转化成无机物,归还至无机环境中,被绿色植物重新利用。

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就会堆积如山。

营腐生的细菌、真菌和动物(白蚁、蜣螂、秃鹰等)

(同种)(不同)+无机环境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类型:

举例:

一个池塘、一片草地、一块农田、一片森林、一条河流等。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阳光、温度、水、湿度等

1、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生产者:

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主要是指植物

消费者:

包括各级动物

结构分解者:

将有机物分解成为无机物。

主要指细菌和真菌

营养结构食物链

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2、写出下列名称:

食物链:

草兔狐狼

成分:

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营养级:

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

3、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者关系: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制造的有机物中,从而为其他生物所利用。

消费者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为生产者提供水和二氧化碳。

此外消费者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传播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分解者能够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促进了物质循环。

因此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理解)

(一)能量流动的过程

源头是太阳,生产者固定的总量就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能量的来源:

太阳能

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能量传递的形式:

有机物中化学能

能量的散失:

呼吸作用(热能)

能量传递的方向:

沿食物链,单向传递

下一个营养级不能利用的能量。

如:

草根

下一个营养级能利用而未利用的能量。

如:

羊不能吃完所有的草

这些能量终会被分解者分解.

方向上:

能量只能单向流动,一般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

数量上:

能量不能百分百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

大约只有10%—20%的能量流向下一个营养级。

“林德曼10%定律”

能量金字塔:

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成图。

营养级越多,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概念: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

起点:

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总量

渠道:

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过程:

一部分用于自身的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流入下一个营养级;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能量传递效率:

10%—20%

能量金字塔:

从能量金字塔中可以看出,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理解)

1.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保持畜产品的持续高产。

2.让流入分解者的那部分过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

如草场放牧,农田锄草,秸杆、粪便入沼气池

*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理解)

物质循环概念: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应用)

2、碳循环:

在无机自然界存在形式:

碳酸盐和二氧化碳、石油、煤

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

二氧化碳

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

含碳有机物

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光合作用

碳返回大气的途径:

微生物分解;动植物呼吸;化石燃料的燃烧

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及其消除:

原因;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导致气温升高。

消除:

植树造林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过程:

甲是生产者;乙是分解者;丙是消费者;CO2进入甲是通过光合作用。

(附: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比较: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形式

主要以有机物形式

以元素的形式

特点

单向、逐级递减

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范围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全球

联系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二者相互伴随,相辅相承,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2、在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信息传递传递形式。

物理信息

化学信息

行为信息

营养信息

传递形式

物理过程

代谢产物

以生物表现、动作

以食物或养分

举例

声、光、电、热、磁等

激素、尿液等

舞蹈、运动

食物的数量、种类

3、举例说出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一是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

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如性引诱剂可诱杀害虫的雄虫。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理解)

(一)概念:

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者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我们称之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作用:

当生态系统受到轻度干扰,生态系统通过“抵抗力”保持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不受到进一步的破坏。

但是,当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超过了“抵抗力”的能力,使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这时候,如果停止破坏,生态系统能在一段时间后,恢复原来的状态。

总结:

一般来说: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小,抵抗力稳定性低。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大,抵抗力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