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遗传复习题归纳总结.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36485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9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遗传复习题归纳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遗传复习题归纳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遗传复习题归纳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遗传复习题归纳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遗传复习题归纳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遗传复习题归纳总结.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遗传复习题归纳总结.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遗传复习题归纳总结.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遗传复习题归纳总结.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遗传复习题归纳总结.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遗传复习题归纳总结.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遗传复习题归纳总结.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遗传复习题归纳总结.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遗传复习题归纳总结.doc

《高中生物遗传复习题归纳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遗传复习题归纳总结.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生物遗传复习题归纳总结.doc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1.孟德尔之所以选取豌豆作为杂交实验的材料是由于:

(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且是闭花授粉的植物;

(2)豌豆花较大,易于人工操作;

(3)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孟德尔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了实验材料;

(2)分析方法科学;(单因子→多因子)

(3)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4)科学的设计了试验程序(演绎推理,假说演绎法)

3.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

(1)性状:

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状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

一种生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如:

兔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卷发和直发等。

性状分离:

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如在DD×dd杂交实验中,杂合F1代自交后形成的F2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DD及dd)和隐性性状(dd)的现象。

显性性状:

在DD×dd杂交试验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

显性基因:

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

如高茎用D表示。

隐性性状:

在DD×dd杂交试验中,F1未显示出来的性状;

隐形基因:

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d表示。

等位基因:

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如:

D与d就是一对等位基因。

(2)纯合子:

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

如DD和dd。

其特点纯合子是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

杂合子:

遗传因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

如Dd。

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3)杂交:

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

如:

DD×ddDd×ddDD×Dd等。

方法:

自花授粉前人工去雄(母本)-----套袋------授粉-----套袋。

自交:

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

如:

DD×DDDd×Dd等

★测交:

F1(待测个体)与隐形纯合子杂交的方式。

如:

Dd×dd

正交与反交:

二者是相对而言的,

如果高(♀)×矮(♂)为正交,则高(♂)×矮(♀)为反交;

如果高(♂)×矮(♀)为正交,则高(♀)×矮(♂)为反交。

★可用来区别

(1)细胞核遗传——正交、反交的子代表现型一致。

(2)细胞质遗传——正交、反交的子代表现型不同,均与其母本相同。

4.表现性与基因型的关系:

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例如:

高茎的基因型是DD或Dd

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

例如:

水毛莨的叶形在水下和水上不同

5.常见遗传学符号

符号

P

F1

F2

×

U

含义

亲本

子一代

子二代

杂交

自交

母本

父本

6.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

(1)方法:

假说演绎法

(2)实验现象、解释与验证

现象(发现问题):

解释(假说):

推理

检验验证:

测交法

7.分离定律

其实质就是在形成配对时,等位基因随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

★★★【常见问题的解题方法】

一.高考中遗传图解的给分点:

(1)要写出P、F1、♀、♂等各种遗传符号

(2)要写出亲代的表现型及基因型;子代的基因型、表现型及其比例

二.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鉴别方法

1:

大豆的白花和紫花是一对相对性状。

下列杂交实验中能判断出显、隐性关系的是()

①紫花×紫花→紫花

②紫花×紫花→301紫花+101白花

③紫花×白花→紫花

④紫花×白花→98紫花+102白花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

三.测交、杂交、自交、正交和反交的应用

(1)杂交

(2)测交

(3)自交

(4)正交和反交

四.杂合子(如Aa)连续自交问题

①杂合子连续自交:

子代杂合子的概率为。

子代中纯合子概率为。

子代中显性(或隐性)纯合子概率为。

②杂合子自交一次,子代中杂合子的概率为,子代显性个体中杂合子的概率为。

五.子代性状比推测双亲的基因型

1.一对性状:

(1)如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

隐=3:

1,则双亲。

(2)如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

隐=1:

1,则双亲。

2.两对性状:

(3)如后代性状分离比为9:

3:

3:

1,则双亲。

(9:

7,15:

1,12:

3:

1,9:

6:

1)

(4)如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

1:

1:

1,则双亲。

(5)F2代表现型,基因型,遗传因子的组合方式。

(6)跟亲本表现型相同的个体所占的比例。

(7)F2代中纯合子种,每种个,单杂合子种,每种个,双杂合子个。

六.假说—演绎法及分离比模拟实验

1.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实现3:

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

①F1体细胞中各基因表达的机会相等②F1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③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④F2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相等⑤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⑥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A.①②⑤⑥B.①③④⑥

C.①②③④⑤D.②③④⑤⑥

2.有关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提出了遗传因子的说法

B.“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

C.“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演绎内容

D.“F1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属于推理内容

3.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提出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检验推理、得出结论”五个基本环节。

利用该方法,孟德尔发现了两个遗传定律。

下列关于孟德尔的研究过程分析正确的是()

A.孟德尔提出的假说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B.孟德尔依据减数分裂的相关原理进行“演绎推理”的过程

C.为了验证提出的假说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

D.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

1,可以从细胞水平上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4.为了加深对基因分离定律的理解,某同学在两个方形桶内各装入20个等大的方形积木(红色。

蓝色各10个,分别代表“配子”D、d),然后每次分别从两桶内各随机抓取一个积木并记录,直至抓完桶内积木。

结果,DD:

Dd:

dd=10:

5:

5,该同学感到失望。

下列建议和理由中不正确的是()

A.改变桶内“配子”的比例,按上述方法重复抓取并保证足够大的样本数

B.将方形桶换成圆柱形桶,以便摇动容器时,积木能混合均匀

C.把方形积木改换为质地、大小相同的小球,以便充分混合避免让人为误差

D.每次抓取后,应将抓取的“配子”放回原桶,以保证每种“配子”被抓取的概率相等

七.自交与自由交配

1.一杂合子(Dd)植物自交时,含有隐性配子的花粉有50%的死亡率,则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

A.1:

1:

1B.4:

4:

1

C.2:

3:

1D.1:

2:

1

2.某种群中,AA的个体占25%,Aa的个体占50%,aa的个体占25%。

若种群中的雌雄个体自由交配,且aa的个体无繁殖能力,则子代中AA:

Aa:

aa的比值是()

A.3:

2:

3B.4:

4:

1

C.1:

1:

0D.1:

2:

0

3.种植基因型为AA和Aa的豌豆,两者数量之比是1:

3。

自然状态下(假设结实率相同),其子代中基因型为AA、Aa、aa的数量之比为()

A.7:

6:

3B.5:

2:

1

C.3:

2:

1D.1:

2:

1

4.已知小麦抗病对感病为显性,无芒对有芒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

用纯合的抗病无芒与感病有芒杂交,F1自交,播种所有的F2,假定所有F2植株都能成活,在F2植株开花前,拔掉所有的有芒植株,并对剩余植株套袋,假定剩余的每株F2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且F3的表现型符合遗传定律。

从理论上讲F3中表现感病植株的比例为()

A. B. C. D.

八.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

1.在调查某种小麦种群时发现T(抗锈病)对t(易感染)为显性,在自然情况下该小麦种群可以自由传粉,据统计TT为20%,Tt为60%,tt20%,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病,致使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

计算该小麦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锈病之后基因T的频率分别是()

A.50%和50%B.50%和62.5%C.62.5%和50%D.50%和100%

九.复等位基因

1.企鹅的羽毛颜色是由复等位基因决定的。

Pd决定深紫色,Pm决定中紫色,Pl决定浅紫色,Pv决定很浅的紫色(接近白色)。

其相对显性顺序(程度)为Pd>Pm>Pl>Pv。

假使一只浅紫色企鹅(PlPv)和一只深紫色企鹅(PdPm)交配,则它们生下的小企鹅表现型及比例为()

A.2深紫色:

1中紫色:

1浅紫色B.1中紫色:

1浅紫色

C.1深紫色:

1中紫色:

1浅紫:

1很浅紫色D.1深紫色:

1中紫色

2.喷瓜有雄株、雌株和两性植株,G基因决定雄株,g基因决定两性植株,g-基因决定雌株。

G对g、g-是显性,g对g-是显性,如:

Gg是雄株,gg-是两性植株,g-g-是雌株。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Gg和Gg-能杂交并产生雄株

B.一株两性植株的喷瓜最多可产生三种配子

C.两性植株自交不可能产生雌株

D.两性植株群体内随机传粉,产生的后代中,群合子比例高于杂合子

3.下图为人的ABO决定示意图,其中IA、IB、i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上,且IA、IB对i为显性,H、h位于19号染色体上。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IA基因

H基因凝集原A

前体物质H物质IB基因

凝集原B

血型决定方式

体内凝集原种类

血型

只有凝集原A

A血型

只有凝集原B

B血型

凝集原A和凝集原B

AB血型

无凝集原

O血型

(1)人类中ABO血型系统的基因型有种,AB型血的基因型有种。

(2)若要测定基因H、h、IA、IB、i的碱基序列差异,至少需要选个人提取其基因进行检测。

(3)一对基因型为HhIAi和HhIBi的夫妇,生出O型血孩子的概率是。

(4)若两个O型血的人结婚,他们子女中既有A型血又有B型血和O型血,则这对夫妇的基因型。

十.同一基因型在不同个体上的差异性

1.在某种绵羊中,雄羊只有基因型为hh时才表现为无角,而雌羊只有基因型为HH才表现为有角。

某科研机构利用纯种绵羊进行杂交实验一、二,结果如下表,请分析回答:

实验一

实验二

亲本

父本

母本

父本

母本

有角

无角

无角

有角

F1

雄羊

全为有角

雌羊

全为无角

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

F2

雄羊

有角:

无角=3:

1

雌羊

有角:

无角=1:

3

(1)实验结果表明:

控制绵羊有角和无角的等位基因(H、h)位于染色体上。

(2)请写出F1雌、雄个体的基因型分别为;F2无角雌羊的基因型及比例。

(3)若需要进行测交实验以验证上述有关推测,既可让F1有角雄羊与多只纯种无角雌羊杂交,也可让,预期测交子代雌羊,雄羊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十一.致死

1.在家鼠中短尾鼠(T)对正常尾(t)为显性。

一只短尾鼠与一只正常尾巴鼠交配,后代中正常尾与短尾比例相同;而短尾类型相互交配,子代中有一类型死亡,能存活的短尾与正常尾之比为2:

1。

则不能存活类型的遗传因子组成可能是()

A.TTB.TtC.ttD.TT或Tt

2.尖头野山椒果实橘色和淡黄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D、d)控制。

果实形状圆头和尖头是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B、b)控制。

现将橘色尖头品种甲和淡黄色尖头品种乙进行杂交,子代都是橘色。

在子代中发现一株圆头变异植株丙。

丙进行自交,结果如图:

圆头橘色

↓U

F1圆头橘色圆头淡黄色尖头橘色尖头淡黄色

6:

2:

3:

1

(1)圆头变异来至产生的基因,该基因不仅控制野山椒的果形,还有的遗传效应。

(2)植株丙的基因型是。

丙自交所得F1中圆头橘色个体的基因型为。

(3)将F1圆头淡黄色个体与品种乙杂交,子代表现型及其比例为圆头淡黄色:

尖头淡黄色=1:

1。

将F1圆头淡黄色个体与品种甲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

十一.自由组合定律的原理

1.如图表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其中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基因是()

A

a

D

d

B

B

C

c

A.A,a与D,dB.B,B与A,aC.A,a与C,cD.C,c与D,d

2.决定小鼠毛色为黑(B)/褐(b)色、有(s)/无(S)白斑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基因型为BbSs的小鼠间相互交配,后代中出现黑色有白斑小鼠的比例是()

A. B. C. D.

3.下表为3个不同小麦杂交组合及其子代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组合

序号

杂交组合类型

子代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抗病红种皮

抗病白种皮

感病红种皮

感病白种皮

抗病、红种皮×感病、红种皮

416

138

410

135

抗病、红种皮×感病、白种皮

180

184

178

182

感病、红种皮×感病、白种皮

140

136

420

414

据表分析,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6个亲本都是杂合子

B.抗病对感病为显性

C.红种皮对白种皮为显性

D.这两对性状自由组合

4.已知用植株甲(AABB)与乙(aabb)作亲本杂交后可得F1,F1的测交结果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测交类型

测交后代基因型种类及比例

父本

母本

AaBb

Aabb

aaBb

aabb

F1

1

2

2

2

F1

1

1

1

1

A.F1产生的基因型为AB的花粉中50%不能萌发,不能实现受精

B.F1自交得F2,F2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14

C.用F1产生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最终将得到四种基因型不同的植株,且比例可能为1:

2:

2:

2

D.正交反交结果不同,表明两对基因位于细胞质中

十二.9:

3:

3:

1变形及应用

1.一种观赏植物,纯合的蓝色品种与纯合的鲜红色品种杂交,F1为蓝色,F1自交,F2为9蓝:

6紫:

1鲜红。

若将F2中的紫色植株用鲜红色植株的花粉授粉,则后代表现型及比例是()

A.2鲜红:

1蓝B.2紫:

1鲜红C.1鲜红:

1紫D.3紫:

1蓝

2.现有4个纯合南瓜品种,其中2个品种的果形表现为圆形(圆甲和圆乙),1个表现为扁盘形(扁盘),1个表现为长形(长)。

用这4个南瓜品种做了3个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1:

圆甲×圆乙,F1为扁盘,F2中扁盘∶圆∶长=9∶6∶1

实验2:

扁盘×长,F1为扁盘,F2中扁盘∶圆∶长=9∶6∶1

实验3:

用长形品种植株的花粉分别对上述两个杂交组合的F1植株授粉,其后代中扁盘∶圆∶长均等于1∶2∶1。

综合上述实验结果,请回答:

(1)南瓜果形的遗传受______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____________定律。

(2)若果形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表示,若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和B、b表示,以此类推,则圆形的基因型应为____________,扁盘的基因型应为____________,长形的基因型应为____________。

(3)为了验证

(1)中的结论,可用长形品种植株的花粉对实验1得到的F2植株授粉,单株收获F2中扁盘果实的种子,每株的所有种子单独种植在一起可得到一个株系。

观察多个这样的株系,则所有株系中,理论上有1/9的株系F3果形均表现为扁盘,有____________的株系F3果形的表现型及其数量比为扁盘∶圆=1∶1,有____________的株系F3果形的表现型及其数量比为。

3.瑞典科学家尼尔逊.埃尔对小麦和燕麦的种子籽粒颜色的遗传进行了研究。

他发现在若干个红色籽粒与白色籽粒的纯合亲本杂交组合中出现了如下的几种情况:

ⅠⅡⅢ

P红粒×白粒红粒×白粒红粒×白粒

F1 红粒红粒红粒

UUU

F2红粒:

白粒红粒:

白粒红粒:

白粒

3:

115:

163:

1

结合上述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红粒性状的基因为(显性或隐性)基因;该性状由对能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

(2)第Ⅰ,Ⅱ组杂交组合子一代可能的基因组成有种,第Ⅲ组杂交组合子一代可能的基因组成有种。

(3)第Ⅰ,Ⅱ,Ⅲ组F1测交后代的红粒和白粒的比例依次为、和。

3.小鼠的皮毛颜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控制,其中A/a控:

制灰色物质的合成,B/b控制黑色物质的合成。

两对基因控制有色物质合成的关系如图:

基因2

基因1

白色前体物质有色物之1有色物质2

(1)选取三只不同颜色的纯合小鼠(甲---灰鼠,乙---白薯,丙----黑鼠)进行杂交,结果如下:

亲本组合

F1

F2

实验一

甲×乙

全为灰鼠

9灰鼠:

3黑鼠:

4白鼠

实验二

乙×丙

全为黑鼠

3黑鼠;1白鼠

①两对基因(A/a和B/b)位于对染色体上,小鼠乙的基因型为。

②实验一的F2中,白鼠共有种基因型,灰鼠中杂合体占的比例为。

③图中有色物质1代表色物质,实验二的F2黑鼠基因型为。

(2)在纯合灰鼠群体的后代中偶然发现一只黄色雄鼠(丁),让丁与纯合黑鼠杂交,结果如下:

亲本组合

F1

F2

实验三

丁×纯合黑鼠

1黄鼠:

1灰鼠

F1黄鼠随机交配:

3黄:

1黑

F2灰鼠随机交配:

3灰:

1黑

①据此推测:

小鼠丁的性状是由基因突变产生的,该突变属于性突变。

②为验证上述推测,可用实验三F1的黄鼠与灰鼠杂交。

若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则上述推测正确。

③用3种不同颜色的荧光,分别标记小鼠丁精原细胞的基因A、B及突变产生的新基因,观察其分裂过程,发现某个次级精母细胞有3种不同的4个荧光点,其原因是。

十三.累积叠加效应

1.小麦粒色受不连锁的三对基因A/a、B/b、C/c控制。

A、B、C决定红色,每个对基因型对粒色的增加效应相同且具叠加性,a、b和c决定白色。

将粒色最浅和最深的植株杂交得到F1。

F1的自交后代中,与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表现型相同的概率是()

A.1/64B.6/64C.15/64D.20/64

2.人类的肤色由A/a、B/b、E/e三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A/a、B/b、E/e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

AABBEE为黑色,aabbee为白色,其他性状与基因型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即肤色深浅与显性基因个数有关,如基因型为AaBbEe、AABbee、aaBbEE等与含任何三个显性基因的肤色一样。

肤色渐变白→灰→黑

基因型渐变aabbcc→AABBCC

若双方均含3个显性基因的杂合体婚配(AaBbEe×AaBbEe),则子代肤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分别有多少种()

A.27,7B.16,9 C.27,9D.16,7

十四.伴性遗传

1.某男子患色盲病,他的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后期时,可能存在()

A.两个Y染色体,两个色盲基因B.两个X染色体,两个色盲基因

C.一个Y染色体,没有色盲基因D.一个X染色体,一个Y染色体,一个色盲基因

2.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在野生型红眼果蝇中偶然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他用这只果蝇与野生型红眼果蝇进行杂交(实验Ⅰ)。

结果F1全部为红眼。

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F2雌果蝇全部为红眼,雄果蝇中红眼和白眼的比例为1∶1。

这种现象不能用孟德尔的理论完全解释清楚。

于是他继续做了下表所示的实验(Ⅱ、Ⅲ):

组别

杂交组合

结果

F1红眼♀×白眼♂

红眼♀∶红眼♂∶白眼♀∶

白眼♂=1∶1∶1∶1

野生型红眼♂×

白眼♀(来自实验Ⅱ)

红眼♀∶

白眼♂=1∶1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验Ⅱ可视为实验Ⅰ的测交实验,其结果表明F1红眼雌果蝇为杂合子

B.实验Ⅲ是实验Ⅰ的反交实验,正反交结果不同可确定其不属于核遗传

1

2

3

4

7

8

5

6

9

11

I

II

III

10

12

C.实验Ⅲ的结果表明野生型红眼雄果蝇的精子只有一半含有控制眼色的基因

D.对实验Ⅰ、Ⅱ、Ⅲ最合理的解释是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十五.遗传图谱

1.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