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学总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8227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5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学总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p5)(T)

12.学校教育是由(专门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具有(可控性),表现为:

教育的(目的性)、(组织性)和(系统性)。

-------人才培养的规格、方向、发展的进程。

学校教育具有(专门性)。

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

(p6)

14.(保罗·

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埃德加·

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p7)

15.“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带来了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带来了教育观念的变革。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既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老师。

16.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T)(P8)(非形式化教育是指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教育,形式化教育主要指实体化教育,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

17.(库姆斯)等人对非正规教育概念的陈述,(伊里奇)所主张的非学校化观念,都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

他们认为:

“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18.按照教育的实施机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教育形态在实体化教育产生以后,就同时并存于不同的社会之中。

19.家庭教育首先具有(启蒙性),其次具有(随机性)和(经验性),再次,具有(个别性)。

(T)(P9)

20.社会教育具有的特点:

对象的(全民性)、地点的(广泛性)、内容的(实用性)。

21.依据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划分,可以将教育划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22.原始的教育形态具有的特点:

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教育具有(原始性)和(同一性)。

(T)(p10)

23.从奴隶社会开始,教育就出现了(两种形式),一种是有专门机构、专门人员从事的(学校教育),另一种则是在其他社会活动中进行的(非学校教育)。

(T)(p12)(p.s.非学校的教育里有奴隶的教育)

24.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

孔子的学生樊迟因“请学稼”、“请学圃”而被孔子评价为“小人哉”。

(T)(说明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

25.古代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

“学在官府”、“政教合一”——阶级性。

最早的学校形式是(“庠”)、(“序”)、(“瞽宗”)、(“辟雍”)、(“泮宫”)

等级性体现在中央官学,我国(唐代)由中央直接设定的学校有(“六学二馆”),在地方设立的有(州学)、(府学)和(县学)。

26.奴隶制时期,我国的教育内容主要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T)(p13)

27.封建社会,统治者严格控制着教育内容,我国以(“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还有(“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为主要教育内容。

28.西欧教会学校把(“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作为主要内容。

29.世俗封建主的学校中以(“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作为主要内容。

30.古代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育),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

31.最早的专科学校要追溯到(东汉末年)的(“鸿都门学”)——一所文艺专科学校。

32.现代教育的特点:

(T)(p14)

第一,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

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是(相融合)。

第二,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

第三,(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33.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育(终身化)、教育(生产化)、教育(国际化)、教育(社会化)、教育(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教育的(多元化)。

34.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现象是教育的外部表现形式,教育问题是人们对某些具体的教育现象所进行的思索,教育规律是指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以及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T)(p17)(p.s.教育问题包含问题现象、问题)

35.教育学按实施教育的不同社会空间分:

包括(学校教育学)、(家庭教育学)、(社会教育学)。

(T)(p18)

36.教育学按照实施教育的层次分:

包括(幼儿教育学)、(初等教育学)、(中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继续教育学)等。

(T)(p.s.学前教育学又叫学前教育学,初等教育学又称小学,中等教育学又称中学)

37.中学教师学习的教育学是(普通教育学),它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教育教学的一般现象)和(一般问题),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

38.普通教育学基本上可以包括(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两大任务。

39.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第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第二,教育学的建立和变革。

(T)(p21)

40.在古代社会,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奴隶制到文艺复兴时期)(T)

41.(孔子)的(《论语》),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启发”)一词即由此而来,启发式教学的由来,(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奠基人。

42.(《礼记》)中的(《学记》)是对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

可算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T)(p22)

43.苏格拉底的方法:

(苏格拉底问答法)(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或产婆术))或称(苏格拉底法)

44.(柏拉图)的(《理想国》),以“理念说”为核心,建立了一整套包含形而上学、价值论及知识论的哲学系统。

把可见的“现实世界”与抽象的“理念世界”区分开来,体现出一种超现实的追求完美价值的精神。

45.(亚里斯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他在教育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教育具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功能,即(服务于社会的)和(服务于个人闲暇生活的)。

(p23)

46.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47.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学开始从哲学知识体系分解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48.(“教育学之父”)的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第一个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并第一个在(教材编插图)。

(T)(p24)

49.(卢梭)的名著(《爱弥儿》),对当时流行的古典主义教学模式和思想,从培养目标到教学内容、方法,进行了猛烈、全面的批判,并首先开拓了以(个体身心发展)与(教育相互关系)为专题的教育研究领域,从而引起了人们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去研究提高教育活动的有效性的兴趣。

50.(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第一次讲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

他的学生林克将讲座的内容整理、编纂并予以发表,题为《康德论教育》。

51.(洛克)的(《人类理智论》)中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儿童的心灵如同“白板”。

“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T)

52.(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教育史上誉为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它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指出:

“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言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

他还提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

(p25)

53.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

规定了教学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步骤,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教材)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的特点。

54.(福禄培尔)的(《人的教育》),提出了建立教育体系的原则,重视儿童的发展,重视游戏和劳动在教育中的作用,特别是对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的研究。

他是幼儿园创始人。

(P26)

55.(斯宾塞)的(《教育论》),提出教育的任务就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并运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知识的价值,强调实用学科的重要性。

重视体育,主张在教学方法上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

“教育就是手段”。

56.(拉伊)和(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提倡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的生活和学习,防止仅仅根据理论和偶尔经验下结论,给教育学研究在方法的运用上提供了新的启示。

57.(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是进步主义代表人物,教育无目的论者,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

“三中心”——(生活)、(儿童)、(活动)。

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学校即社会”,主张“从做中学”在问题中学,在实际生活中学。

58.(马斯洛)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对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巨大影响。

(T)(P27)

59.我国的(杨贤江)在1930年化名为李浩吾出版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60.(布卢姆)提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和(“掌握学习”)理论,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动作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三大类。

61.(布鲁纳)的(《教学过程》),提出了(“学科基本结构”)的观点,是指构成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原则、基本法则等,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规律性。

他具有世界性影响。

(T)(p28)

62.(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T),详细阐述了他的实验教学论体系,他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63.(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思想。

(T)把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及整体性原则、相互联系原则、有序性原则、动态原则,创造性地在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研究中加以具体化。

认为应该把教学看做一个系统。

系统论,教育过程最优化追求的是短时高效。

64.(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潮对教育学研究影响极大。

最初,二者各执一端,互不相让。

近些年来,这两种思潮走向融合的趋势日趋明显。

(P30)

65.常用的教育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文献法)、(实验法)、(比较法)、(个案研究法)。

(T)(p35)

66.教学调查分为(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T)

67.教育实验法一般分为三种:

(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和(循环实验法)。

(T)(p36)

(第一章)

68.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T)(p39)

69.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受(政治)的制约。

70.(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受(政治)决定。

71.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或称反作用):

第一,(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

(p.s.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服务的主要途径)

第二,(宣传思想,形成舆论)。

第三,(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T)(p41)

72.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T)(p.s.从根本上说)

社会物质生产活动是教育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和得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p43)

第一,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的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二,(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

第三,(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主要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第四,(教育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

73.(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T)(p46)

74.人是(可能的)、(潜在的)劳动力。

75.20世纪60年代初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教育经济学。

特别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证明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

(T)(p47)

(p.s.(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投资”)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通过计算美国1957年比1929年增加的教育投资总额,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76.文化的五种表现形态:

(物质形态文化)、(制度形态文化)、(观念形态文化)、(心理、行为形态文化)、(活动形态文化)。

(T)(p55)

77.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T)(p58)

第一,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

第二,教育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

第三,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

78.(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深层结构,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T)(p61)

79.学生文化的特征:

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生成性)。

(T)(p63)

80.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在(滞后性)和(超前性)。

(T)(p65)(p.s.(滞后性)是指教育相对落后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超前性)是指教育的发展水平比现有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对要高,发展速度相对要快。

(第二章)

81.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尤指(个体)(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过程。

(T)(p67)(p.s.身心——身体和心理)

82.身体发展包括个体有机体各个组织系统的(健康发育)和(体制的增强)。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因素)和各种(非认知因素)。

(T)(p.s.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83.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T)(p68)

84.(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柏拉图)是西方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荀子)是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洛克)和(华生)是西方外铄论的代表。

(洛克)的(“白板说”),(华生)的(教育万能论、决定说)(T)

85.影响个体身心发展主要因素是(遗传素质)、(成熟机制)、(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

(T)(p71)

86.遗传是指从上代传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87.遗传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地位:

第一,遗传素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

第二,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第三,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不能夸大。

要坚定教育的信心,要相信每个人都是可以被教好的。

88.(坦莱·

霍尔)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这种观点过分夸大遗传素质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是完全错误的。

(X)(p72)

89.(成熟)的主要标志是:

(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90.(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据此实验提出了个体发展的(成熟决定论)。

91.环境按性质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T)(p73)(p.s.人化自然是社会环境)

92.(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墨子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荀子的“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夸大环境的作用,是错误的。

93.人的(主观能动性)从综合的意义上把主体与客体、个体与社会、人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对(个体的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

(T)(p74)

94.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里断乳期”)。

(T)(p77)

95.初中阶段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

认知方面,初中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T)(p78)

(第三章)

96.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主体)对受教育者的(期望)或(理想设计)。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T)(p80)

97.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T)(p81)

98.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起点),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99.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T)(p82)

第一,(国家的教育目的)(p.s.是关于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的设想和规定,体现了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一系列要求。

第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第三,(教师的教学目标)

100.(“社会本位论”)以(柏拉图)、(涂尔干)等为代表,基本观点是:

教育目的应完全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

(p87)

101.(“个体本位论”)以(卢梭)、(福禄培尔)、(马斯洛)、(罗杰斯)等为代表,其基本观点是:

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和需要)来确定。

(p88)

102.(“文化本位论”)以(狄尔泰)、(斯普朗格)为代表,基本观点是:

强调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教育活动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教育目的的制订应围绕着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

103.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0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内涵)就是(人的身心自由充分和谐的发展),把人的全面发展统一于人的个性充分自由发展和人的多方面协调发展的和谐中。

(p90)

105.(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106.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当时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教育方针是:

“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T)(p91)

107.1982年,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T)(p92)

108.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所要培养的各类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精神。

109.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10.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哪几个方面组成:

(T)(p96)(各方面同等重要)

(德育)(p.s.发展方向)、(智育)(p.s.发展基础)、(体育)(p.s.个人发展的保障)

(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111.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T)(p98)

(第四章)

11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T)(p102)(p.s.学生的地位)

113.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

114.青少年享有的主要权利有:

(人身权)、(受教育权)。

(T)(p104)

115.人身权包括:

(人身自由权)、(身心健康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

116.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T)(P107)(p.s.教师的概念)

117.教师职业的特点:

(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父母与朋友的角色)、(管理者角色)、(示范者的角色)、(研究者角色)。

(X)(p.s.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加里宁说的,父母与朋友的角色要求是平等、理性的关爱)

118.教师劳动的特征:

(创造性)、(长期性)、(示范性)、(复杂性)。

119.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要求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包括:

(新的教育观)、(新的学生观)、(新的教育活动观)。

(T)(p112)

120.强调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的是(新的教育观)。

具体关注的是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的是(新的学生观)(X)

强调教育活动的(“双边共时性”)(“灵活结构性”)、(“动态生成性”)和(“综合渗透性”)的是(新的教育活动观)(X)

121.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包括: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T)(p115)(p.s.良好的道德修养——为人师表)

122.师生关系的发展:

(T)(p117)

第一阶段,(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形成了(教师中心说)。

第二阶段,(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竭力弘扬(学生主体论),形成了(学生中心说)。

(p.s.还包括儿童中心说)

第三阶段,前苏联和我国一些教育家为代表,认为教师属于主导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