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与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40690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鱼我所欲也与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鱼我所欲也与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鱼我所欲也与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鱼我所欲也与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鱼我所欲也与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鱼我所欲也与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鱼我所欲也与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鱼我所欲也与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鱼我所欲也与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

公孙仪不受。

其弟子谏曰:

“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对曰:

“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

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

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

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选自《韩非子·

外储说右下》)注释:

①公孙仪:

春秋时鲁穆公的相。

②即:

假如。

③下人:

迁就他人。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蹴尔而与之蹴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

③公孙仪相鲁而嗜鱼嗜④其弟子谏曰其

2.翻译句子­

①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②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

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

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

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7.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

(三)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

“怪哉!

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

“天不寒乎?

”公笑。

晏子曰:

“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公曰:

“善,寡人闻命⑤矣。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

①景公:

齐景公。

②霁:

雨雪停止,天放晴。

③堂侧陛:

堂,朝堂。

陛,台阶。

④逸:

安乐,安闲。

⑤闻命:

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

③公被狐白之裘被:

④乃令出裘发粟裘: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之谓失其本心。

②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3.【甲】全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

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4.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

5.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四)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选自《孟子·

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

“万事莫贵于义。

今(如果)谓人曰:

‘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必不为。

何故?

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曰:

‘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故曰:

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

贵义》)

1.请指出甲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通意义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断子之手足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醉翁之意不在酒或以钱币乞之

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C.诲汝知之乎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投诸渤海之尾

3.翻译两文中画线的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4.甲乙两文共同特点是都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了的观点,甲文则用论证了的观点。

5.甲文用“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阐述了对“义”的认识,这与乙文中表达的观点是相同的。

请你指出甲乙两文中“义”的内涵,并简述今天我们是否还有坚持这种“义”的必要。

(五)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非独贤者由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

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

天祥曰:

“吾不能扞②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其沫有云: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弘范笑而置之。

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

弘范曰:

“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

”天祥泫然③出涕,曰:

“国亡不能捄④,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节选自《宋史·

文天祥传》)

【注】①弘范:

元军元帅。

②扞(hà

n):

保卫。

③泫(xuà

n)然:

水滴下的样子。

④捄:

同“救”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

 

(2)天祥泫然出涕 

涕: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译文:

(2)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3、请从乙文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句子。

答:

①富贵不能淫:

②威武不能屈:

4、乙文中,文天祥的所作所为印证了甲文中的哪句话?

(1分)

5、请结合文体特点,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六)

[甲]鱼,我所欲也;

[乙]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②胡贼③攻郡。

友人语巨伯曰:

“吾今死矣!

子可去。

巨伯曰:

“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④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贼既至,谓巨伯曰:

“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⑤而敢独止⑥?

”巨伯曰: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

“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而还。

郡并获全⑦。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荀巨伯:

汉桓帝时人。

②值:

遇到。

③胡贼:

胡人入侵的军队。

④败:

毁坏,舍弃。

⑤男子:

这里表示轻蔑的称呼。

⑥止:

停留。

⑦全:

保全。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

(1)故不为苟得也 

(2)故患有所不辟也 

(3)不忍委之 

(4)遂班军而还 

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友人语巨伯曰:

3.请概括出[乙]文所写的故事。

4.[甲][乙]两文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体现了 

的思想。

(七)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万钟则不辩①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之;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为之;

[乙]曾子②之妻之市,其子随妻而泣。

其母曰:

“汝还,顾反为汝杀彘③。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节选自《韩非子·

曾子杀彘》)

[注]①辩,有的版本作“辨”。

②曾子:

曾参,孔子的学生。

③彘:

zhì

猪。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与: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

③曾子之妻之市 

之:

④妻止之曰:

” 

止:

2.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万钟则不辩①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3.古往今来,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很多,请举出两个人物,并简要概括其事例。

4.从“曾子杀彘”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曾子怎样的教子思想?

(3分)

(八)

【甲】一箪食,一豆羹,……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孟子曰:

“……丈夫①之冠②也,父命③之;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④!

’以顺为正者,妾妇⑤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⑥,立天下之正位⑦,行天下之大道⑧;

得志与民由⑨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

滕文公下》)

〔注释〕①〔丈夫〕成年男子 ②〔冠〕古时男子二十岁称作成年,要举行加冠礼。

③〔命〕教导④〔夫子〕丈夫⑤〔妾妇〕妇女,这里“妾”“妇”连用⑥〔广居〕宽大的房子,孟子用来比喻“仁”⑦〔正位〕正确的位置,孟子比喻“礼”⑧〔大道〕大路,孟子用来比喻“义”⑨〔由〕遵循大道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

③往之女家。

()④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甲、乙两文中,孟子各阐述了怎样的主张?

4、甲、乙两文中,孟子论述的观点一致的地方是什么?

这其中又有何差异?

(九)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①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②矣;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③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⑤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乙文注释:

①芝兰:

一种香草。

②化:

同化。

③鲍鱼:

咸鱼。

④肆:

店铺。

⑤丹:

丹砂,矿物名,红色。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故不为苟得也()②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所欲有甚于生者游于是乎始B.即与之化矣春冬之时

C.久而不闻其臭妇拍而鸣之D.亦我所欲也亦与之化矣

3.翻译下列句子。

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4.人生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

请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式,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

5.请分别说出两文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共同的论证方法。

甲文的观点;

乙文的观点;

共同的论证方法。

《鱼,我所欲也》与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参考答案

(一)1.①祸患,灾难。

通“避”,躲避②赏赐。

傲视2.①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②先生您又不是向别人索要(城),别人主动送您一座城,为什么不接受呢?

3.舍生取义;

不受别人施舍,廉洁自律。

(意思对即可。

4.论据一:

文天祥宁死也不降元,慷慨就义;

论据二: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论据三:

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

论据四:

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

论据五:

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只要是符合“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古今事例作论据都可。

5.答案示例:

①当面对人身重要抉择时,要明辨是非,树立重义轻利、舍身取义的价值观。

②为人处世要廉洁自律,不贪不沾。

(观点正确,答出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译文】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大片土地,说:

“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

”曾子坚决不受。

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

使者说:

“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

”曾子说:

“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

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

那么,国君赏赐了我土地,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

”曾子最终还是没有接受。

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

“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二)1.①用脚踢②通“辨”,分辨。

③特别喜欢(很爱好)。

④他,指公孙仪

2.①一碗饭,一碗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得饿死。

 ②先生喜欢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给的)鱼,为什么呢?

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或: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如用自己的话答出这个意思也可)4.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5.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6.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7.我们每一个个体,由于身体的、技能的原因,有着不同的特长与能力,只要为社会的正义事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好市民。

我们不能完全赞同一些人提出的“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反抗”的理念,但这种“反抗”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则,对自己,可能是身体的损害;

对家人,是失去亲人的悲伤:

对国家,则是社会资源的无谓浪费。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在逞匹夫之勇,我们倡导的见义勇为,应该是“巧为”、“智为”。

(或: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译文】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时特别喜欢吃鱼,全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孙仪先生却不接受。

他的弟子们劝他说:

“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

”他回答说:

“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

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

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

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

虽然我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

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

”这是公孙仪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靠别人为自己不如自己为自己(的道理)。

(三)1.①何加:

有什么好处。

②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③被:

同“披”,披着,穿着④裘:

皮衣,御寒的衣物

2.①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天性,天良及羞恶之心。

②我听说古时候好的君主自己吃饱了却想到别人的饥饿。

3.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于国于民于人有益的事等。

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4.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这就是失去本心“义”的表现。

5.作为君王要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不可高高在上,那样就会失去民心。

【译文】齐景公在位的时候,大雪下了三天而不停。

景公披着白色的狐皮裘衣,坐在殿堂侧边的台阶上。

晏子进宫拜见景公,站了一会儿,景公说:

“怪啊!

大雪下了三天而天气竟然不寒冷。

”晏子回答说:

“天气果真不寒冷吗?

”景公笑了笑。

晏子说:

“我听说古代的贤德君王,吃饱的时候能知道有人在挨饿,穿暖的时候知道有人在受寒,安逸的时候知道有人在辛苦。

现在君王不知道民间的疾苦啊!

”景公说:

“说的对!

我听从您的教诲了。

”于是就下令拿出衣物和粮食,发放给饥寒交迫的人。

(四)

1.“辟”同“避”,“躲避”的意思。

2.A

3.

(1)不只是贤明的人,才有这种思想。

(2)给你天下但要你死,你干这件事吗?

4.万事莫贵于义(1分),舍鱼而取熊掌(1分),舍生而取义(1分)

5.正义(或是“有利于人民和国家的大义”)。

(1分)。

有必要。

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持人民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

【译文】墨子说:

“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如果向某人说:

‘给你鞋帽,然后砍断你的手足,你干不干?

’(某人)一定不干。

什么缘故?

就是因为鞋帽不如手足可贵。

又说:

‘给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干不干呢?

就是因为天下不如生命可贵。

(但是)为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大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

(五)1、(2分)

(1)通“避”,躲避。

(1分) 

(2)眼泪。

2、(4分)

(1)由此可见,人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所厌恶的有比兀亡更严重的事。

(2分)

(2)弘范于是用接待宾客的礼节来会见文天祥。

3、(4分)①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2分) 

②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

4、(1分)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或“舍生取义者也”)

5、(4分)甲文:

通过比喻引出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

(2分)乙文:

以时间为顺序,通过对话、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

【译文】文天祥被押到潮阳,见张弘范,左右元军命令文天祥叩拜,文天祥拒不叩拜,张弘范于是用宾客的礼节接见他。

文天祥与元军一起进入崖山,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

文天祥说:

“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却教唆别人也背叛自己父母,这可能吗?

”张弘范还是坚决要求他写。

文天祥于是写下自己所作的《零丁洋诗》给他,诗的末尾有这样的句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张弘范说:

“国家已亡,丞相你已经尽了忠孝之心了,如果你改变对南宋的忠心来效忠于元朝皇上,还给你宰相的官职。

”文天祥流泪说:

“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摆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

”张弘范敬佩他的仁义,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

文天祥在途中,八天没有吃东西,却没有死,于是又开始进食。

到了燕京,客馆的人招待供奉得十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