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馆的现状及其未来走向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41833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图书馆的现状及其未来走向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国图书馆的现状及其未来走向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国图书馆的现状及其未来走向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国图书馆的现状及其未来走向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国图书馆的现状及其未来走向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中国图书馆的现状及其未来走向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中国图书馆的现状及其未来走向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中国图书馆的现状及其未来走向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中国图书馆的现状及其未来走向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中国图书馆的现状及其未来走向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中国图书馆的现状及其未来走向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中国图书馆的现状及其未来走向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中国图书馆的现状及其未来走向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中国图书馆的现状及其未来走向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中国图书馆的现状及其未来走向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中国图书馆的现状及其未来走向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中国图书馆的现状及其未来走向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中国图书馆的现状及其未来走向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中国图书馆的现状及其未来走向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中国图书馆的现状及其未来走向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图书馆的现状及其未来走向Word下载.docx

《中国图书馆的现状及其未来走向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图书馆的现状及其未来走向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图书馆的现状及其未来走向Word下载.docx

笔者在这里提供以下一组数据以作为这一辉煌成就的佐证。

其一:

公共图书馆

全国现有县以上的公共图书馆2767所,1949年只有52所,1978年为1218所,与1978年相比,20多年来县级以上的公共图书馆增长了277.5%。

目前,86%的县都建起了公共图书馆。

就馆舍建设来看,这20多年全国有26个省级公共图书馆新建或扩建了馆舍。

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的面积由1979年的86.6万平方米,增加到1999年的506万平方米,增长为584.3%。

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公共图书馆有2/3以上新建或大规模扩建了馆舍,其建筑面积普通在2万—4万平方米之间。

其二:

高等院校图书馆

全国现有高等院校(未包括港澳台)已达1020所,高校图书馆达1100多所(含分馆),1949年,全国只有高校图书馆132所,1979年为675所。

改革开放20多年,高校图书馆的总数比1979年大体增加了一倍。

截止1997年的统计数据,高校图书馆馆舍总面积为627万平方米,而1979年馆舍总面积只有132万平方米,20多年,馆舍总面积增加了将近4倍。

上述数字还未包括各类成人高校、中专图书馆、技校图书馆、各级党校图书馆和军事院校图书馆。

这些院校图书馆也都有着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其三:

科学和专业图书馆

科学和专业图书馆主要是指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系统的图书馆、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研究院、所所属的图书馆、国家一级总公司下属研究院所所属的专业图书馆或情报所。

这类图书馆现有10000所左右,1979年大约只有4000所,其总数增长也在一倍以上。

其四:

少数民族图书馆

这20多年,中国少数民族图书馆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民族地区已建有公共图书馆596所,占全国2767所公共图书馆的22%,全国人均40万人才有一所公共图书馆,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则人均15万人就有一所公共图书馆,高于全国人均占有率的2.7倍。

广西、宁夏、内蒙、新疆、西藏5个自治区图书馆面积之和为99238平方米,尤其是西藏自治区图书馆的成立,填补了我国省级图书馆的空白。

 

其五:

基层图书馆

基层图书馆是指乡镇图书馆、城市街道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工会图书馆、少儿图书馆和中小学图书馆,它们直接面向基层为广大民众服务。

这几年,基层图书馆已呈蓬勃发展之势。

全国现已有4万多个乡镇图书馆,自文化扶贫委员会在全国实施“万村书库工程”后,在全国已建有6万多个村图书馆。

城市工矿企业建有工会图书馆(室)约16.9万所。

全国有8.7万所中学,76.6万所小学,有较好基础的中小学图书馆大约有10万多所。

全国已有独立建制的少儿图书馆80余所,其中省级少儿馆有5所、副省级少儿馆有8所、地市级少儿馆有43所,富有儿童特色的少儿阅览室已发展到近2000个。

全国已有汽车图书馆160余个,它们为边远地区的乡民阅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随着城市住宅小区的建设,社区图书馆也在兴起和发展之中。

事实正是这样,改革开放使我国图书馆事业确实向前推进了很大的一步。

目前全国已有各类图书馆35万所,藏书40多亿册,已达到相当的规模。

在基本建设上,过去欠帐太多,这几年,图书馆基本建设的步子很快,新建或扩建馆舍如火如荼,方兴未艾,新建馆舍使图书馆工作条件和对外服务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有些馆现已成为国家或某城市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如国家图书馆,1987年建成,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新馆面积等于旧馆面积的3倍,成为亚洲最大的图书馆,世界第五大馆,馆内现代化设施和完备的服务功能已使之成为中国图书馆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

上海图书馆,1996年12月20日建成开放,总面积8.3万平方米,是世界第7大图书馆,已是上海信息港的信息枢纽的主要基地。

图书馆硬件设施的改善,大大增强了图书馆综合服务能力,提升了图书馆公众形象,使图书馆成为教育、文化和情报的一支活跃力量,而且也为图书馆在新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有理由对中国图书馆的现状持乐观态度。

我们所要争取的,只是如何把握好发展机会,力求使中国图书馆能在新世纪获得更为稳步、健康地发展。

1.2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的突破

自80年代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图书馆也开始了自身现代化的进程。

各种现代技术,如缩微技术、声像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光盘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技术等新技术在图书馆得到广泛地推广应用,从而促使中国图书馆面貌发生深刻的根本性变化。

缩微技术,70年代在我国就有图书馆运用了。

1984年7月,文化部成立了全国公共图书馆缩微复制中心,并在全国14个省、市图书馆先后设立了缩微点,缩微中心还为各地缩微点装备了成套缩微设备,帮助培训人员,对古籍善本、民国报纸期刊等珍贵资料有计划地开展了拍摄工作,拍成的缩微品经中心检验,合格品的母片由中心保存。

声像技术,80年代后在我国图书馆也普遍得到应用,一般大中型图书馆都普遍购置了视听设备和视听资料,开辟了视听阅览室、多媒体光盘阅览室,尤其值得提出的,人民解放军总参训练部投资近千万元为军事院校统一制作并陆续发放了全套的视听设备。

复制技术应用更为普及,现有大中小图书馆都普遍安放了复印机,随时为读者提供复制业务。

计算机的应用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科技情报所、北京图书馆分别成立了计算机开发和应用专门机构。

在此之后,北京大学图书馆、深圳图书馆等也相继建成类似机构,从事计算机管理、文献检索、图书馆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研制、引进、推广等工作。

国内研制的较有影响的软件系统有:

文化部主持深圳图书馆牵头开发的微机多用户系统,即“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软件,北京息洋电子信息研究所等开发的GLIS系统,南京大学图书馆主持开发的“汇文”图书馆集成系统,北京大学图书馆等研制的“NLIS”系统,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推出的“MELINETS”系统等。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图书馆已经由管理自动化逐步进入网络发展阶段,先是局域网,如中关村地区图书馆信息网、军队院校图书馆网络系统、医学系统的文献信息网、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等。

这些网络系统的建成为图书馆网上互访创造了条件,现已发展到与国内、国际主要信息网络互联,实现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的管理与服务。

目前,我国县(区)以上的图书馆大约有5000多个,已有2000多个图书馆使用计算机管理集成系统,有5—10%的图书馆已与国际、国内通讯网络互联,并为读者提供网上文献信息服务。

我国已建立4个国家级网络,它们是中国INTERNET骨干网(CHINANET),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中科院百所网(CASNET),中国金桥网(CHIANGBNET),并于1997年4月完成了四大网的互联,为我国图书馆和其他系统的文献信息交流建立了良好的网络环境。

在此期间,我国图书馆开始重视数据库的建设。

一些大、中型图书馆一方面从国外引进CD-ROM数据库,另一方面也在着手自建数据库或购买国内数据库。

这些数据库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文献信息数据库,有书目型数据库,最具代表性的是北京图书馆生产的《中国国家书目光盘数据库》(1998--)、《中国国家书目回溯光盘数据库》(1975—1987),(1949—1974),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生产的《西文期刊联合目录数据库》等。

文献题录或文摘型数据库,如中科院重庆分所研制生产的《中国科技期刊文献数据库》,上海图书馆研制生产的《社科报刊文摘数据库》等。

全文数据库,如清华同方光盘集团开发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它包括中国出版的3000多种学术期刊的全文数据。

北成集团生产的《人民日报全文光盘数据库》(1949--)等。

(2)数值型和事实型的专门数据库,如成果数据库、产业数据库等。

以中科院为例,该院文献情报中心组建的《CSDD中国科学文献数据库》,是由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光学、计算机、稀土、腐蚀等10多个数据库整合而成,现已发行光盘。

万方数据集团还建立了《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科学技术成果数据库》、《中国企业公司及产品数据库》。

化工部信息中心的巧思公司编制有《中国化工产品数据库》等等。

从书目数据到全文数据,从在局域网上提供CD—ROM光盘数据库服务到联机检索,提供上网服务,由此人们通过网络就可从查询文献线索到获取文献原文,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各种知识、信息,图书馆也因此迈入了文献资源数字化、网络化的进程。

1997年,我国政府开始关注数字图书馆建设,是年7月,国家计委批准《中国试验型数字图书馆》课题(PDLP)正式立项。

该项目由国家图书馆牵头,联合上海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和辽宁省图书馆共同承担。

1998年8月正式成立“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筹备领导小组”,1999年4月14日,李岚清副总理圈批同意成立“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开始了具体的实施和运作。

《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一期规划》(2000—2005)已初步通过专家论证,将争取列入国家“十五”计划的重点支持项目。

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它将给图书馆事业带来有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1.3文献资源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已取得较大的进展,现将其主要经过简述如下:

1980年3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联合目录工作会议,会后图书馆界开始了联合目录的编制工作。

如,北京图书馆编制的《全国西文连续出版物联合目录》、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编制的《中国科学院西文期刊联合目录》、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单位联合编制的《西文图书联合目录》等是具有代表的几部联合目录。

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图书馆工作汇报提纲》,此后,全国多数省、市、自治区先后恢复了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并开展了资源共享工作。

高校系统、中科院系统、国防科工委系统、农林系统的图书情报机构也陆续成立了文献资源共享协调机构。

1984年9月,全国高校图书馆藏书建设研讨会在大连召开,此次会议与会代表首次提出“文献资源建设”的新概念。

在此之前,我国图书馆界惯用“藏书建设”这一称谓。

1986年,我国首次开展大规模的文献资源调查,并于1987年正式组成“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与布局研究”课题组,列入“七五”期间国家重点研究项目。

该课题从立项到完成历时4年,于1990年完成,1991年4月通过国家鉴定。

本次调查建立起“全国文献资源数据库”和“全国文献资源调查用户评议数据库”,数据库包括514个馆文献收藏的基本情况和6354份用户意见。

1986年11月,中国图书馆学会在广西南宁召开了“全国文献资源布局学术研讨会”。

1987年3月,文化部、国家科委、国家教委、国防科工委联合发出“改进和加强图书馆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开发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提高服务质量,是图书馆工作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同年10月有11个部、委参加的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成立,这标志我国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新体系开始运行。

1988年,上海高校图书馆联合创建了“申联文献信息技术公司”,后来上海图书馆也加入进来,目前该系统已拥有用户140余家,以卡片或机读软盘、磁带形式共享编目数据。

1989年9月,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在江苏连云港召开会议,此次会议草拟了《关于加强全国文献资源建设的意见》,指出由国家科委、文化部、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工委等部门组建的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今后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组织协调好文献资源的布局与开发。

1989年,深圳大学等7所广东高校图书馆联合成立“粤深文献处理中心”,实行协作采购与合作编目。

1994年3月,上海图书馆联合上海科技文献情报中心,复旦大学等19个单位共同启动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

1994年6月,国家教委全国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组织48所重点院校正式成立了“全国高校期刊协作网”。

1995年国家编制《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和《国家信息开发利用规划》,将信息资源建设列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信息化的必要条件、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

1997年11月,文化部召开“全国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座谈会”,并拟订了“全国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

1999年5月,上海成立了以上海图书馆为主任单位的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上海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计划》(1999—2001),全市60多个图书馆组成了上海市文献资源协作网,开展图书采购协调、通用阅览、馆际互借等活动。

1998年7月,国家教委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建设项目正式开始启动。

1998年10月,国家图书馆与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签定了合作协议,以实现网络互联、馆际互借、数据交换与文献传递。

1999年1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会议”,此次会议签署了《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倡议书》和《全国图书馆馆际互借公约》,124家图书情报单位在倡议书上签字。

2000年,国家图书馆设立“全国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调委员会办公室”,旨在推进全国各大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进程。

以上事实说明:

(1)我国文献资源建设已日益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在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图书馆基本上已形成共识;

(2)全国性和地区性的文献资源协作网络正在逐步形成,一些网络组织共商了合作原则,拟定了合作章程,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已有了良好的开端;

(3)全国开展的文献资源调研工作,为摸清全国文献收藏情况,对文献进行合理的调配与布局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保障;

(4)在数据库建设和联合目录的编制上开始注重标准化和规范化,并运用计算机技术将建库重点放在数据库群的建设上;

(5)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尤其在行业和地区性的文献资源保障系统建设上已取得重大的进展和突破。

就全国而言,现已有以下三大文献保障系统:

一是由文化部负责实施的“中国图书馆信息网络”(CLINET),即“金图工程”,该“工程”明确提出要在10所有一定现代化发展规模和基础的省、直辖市图书馆建立地区性网络中心作为网络的一级节点,以形成全国骨干网络。

在全国100个省、市级图书馆建立二级地区网络中心,作为二级节点。

在全国500个县级图书馆建成三级网络节点,争取在2005年以前使全国绝大多数(大约2000个)市、县级图书馆成为三级网络节点,基本上实现全国图书馆文献资源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做到信息的快速存取、传递和交换,实现全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和其他信息的有效利用、协调发展和资源共享。

二是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为依托,实施“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即“CALIS”计划。

该计划打算在北京建立文理、工程、农学、医学4个全国性的文献信息中心,以构成文献保障体系三层结构中最高层,主要起到文献信息保障基地的作用。

另在华东南、华东北、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东北等7个地区建立地区级文献信息中心,构成文献资源保障的第二层,各高校图书馆所不能解决的大部分文献需求应在这个层面通过协调得到基本解决。

第三层即为各个高等院校图书馆自身。

这个计划实现将为全国高校科研提供高水平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

三是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网络系统,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从1992年开始进行文献信息网络建设,建立“中科院中关村地区书目文献信息系统”。

1995年,为进一步加强全院文献信息网络的整体化建设,院里成立了“中科院计算机文献信息网络领导小组”,并于1996年开始实施“中科院网上文献信息共享系统”工程(第一期),该工程于1998年初完成,实现了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上的文献资源共享,同时向全院100多个研究所提供联机书目信息查询服务工作。

全院12个分院都建有文献情报协作网,各学科也建立了文献情报网,从而形成了类型多样、纵横交错的有机的网络整体系统,使其在中科院系统较好地发挥了文献保障的群体优势。

1.4图书馆法制建设和业务规范初见成效

在法制建设方面,图书馆界一直为拥有一部图书馆自己的法而努力,在国家尚未制定图书馆法之前,图书馆各级主管部门已为法制建设做了很多工作。

例如,1982年,文化部曾颁布《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条例》。

1997年,上海市颁布了《上海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

同年深圳市颁布了《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图书馆条例》。

2000年,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审议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公共图书馆管理条例》。

这几年,为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公共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广泛开展了评估定级工作。

文化部于1992年12月发出通知,决定自1993年1月起在全国县以上的图书馆开展评估定级工作,文化部图书馆司并为此制定了“评估定级标准”。

1998年,全国公共图书馆系统又开展了第二次评估定级工作。

高等院校图书馆的评估定级工作1986年由山东省高等院校图书馆率先开始。

1991年10月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工作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大纲》和《关于指标体系大纲的说明》,而后在全国高校图书馆系统有步骤地开展了这项工作。

评估标准对图书馆各项工作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

评估时各个项目均要按统一制定的指标数值给予不同的分数。

通过评估定级工作可以测定各个图书馆的达标程度,从而按评估标准规范自己的各项工作。

图书馆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是现代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馆界对图书馆工作的标准化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1979年,我国加入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46),当年12月,经国家标准局批准,成立“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后改称“中国情报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该会下设10个分委员会,在我国着手文献标准化的研制工作。

经过10多年的努力,相继在书目著录、文献分类、主题表引、书目情报交换、磁带格式等方面制订出几十项的国家标准,并由国家标准局批准公布实施。

如《中国标准书号》(ISBN)、《中国标准刊号》(ISSN)、《文献著录总则》、《普通图书著录规则》、《连续出版物著录规则》、《非书资料著录格式》、《地图著录规则》、《古籍著录规则》等。

同时还制订了《中国机读目录通讯格式》(CNMARC),后经修订,1995年4月《中国机读目录格式》(ChinaMARCFORMAT)通过鉴定,被确定为文化部行业标准(WH/TO503-96),为实现我国文献著录法统一创造了条件。

在业务规范化建设上,图书馆界一直致力于组织修订完善《中图法》及其系列版本工作。

1999年已经出版第4版,现已被全国95%以上的图书馆采用。

与此同时,图书馆界还组织编制了《汉语主题词表》和《中国分类主题词表》,这些工作都为中国图书馆业务规范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这几年有关部门还组织编制了《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中国图书馆学会建筑与设备专业委员会也邀请有关专家起草了《图书馆建筑评估指标体系》。

自此,中国图书馆建筑有了自己的行业标准,对国内新建图书馆建筑也有了评估依据。

1.5文献信息服务出现新的面貌

图书馆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读者创造最大的利益,确定“读者至上”的图书馆文化,以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图书馆自身工作的主要标准。

正因为图书馆坚持处处将读者利益放在主要点来考虑,从而使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出现如下新的面貌:

延长开馆时间,坚持节假日开放,一些图书馆已做到了365天天天开放,每周开放72小时,大大方便了读者,使图书馆真正成为了“读者之家”。

扩大服务对象,敞开发证,有些馆已经做到了无证件就室阅览,办借书证也不受任何条件限制,使公共图书馆的大门无条件地向社会公众敞开。

馆藏文献实行全方位开架,让读者最大限度地接近馆藏,从而大大提供了读者对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设立馆外图书流通点,通过送书下乡、文化扶贫、送书到军营、厂房、工地等,拓宽了图书馆的服务空间。

加大对文献资源的开发力度,增强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

文献服务已由以整本图书或期刊为单元进而以知识、信息为单元,向用户提供针对性服务。

图书馆还开展信息咨询、代查代译、专题剪报、定题服务等业务,图书馆服务工作正在逐步向信息服务的方向深化与发展。

通过在服务过程中对文献资源的开发、挖掘、引导使读者从中得到受益。

在特色服务上另辟蹊径,如深圳图书馆设有馆中之馆的法律图书馆、时装图书馆,北京崇文区图书馆设有包装资料馆,上海市曲阳图书馆设有影视文献中心,湖北省宜昌图书馆设有柑橘文献中心,郑州科技图书馆设有饮食图书馆。

南京金陵图书馆设有广告人文库。

这些馆除了做好常规服务工作,开展专题文献信息服务,成立他们深化服务内容的一大特色。

倡导阅读,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读书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如举办各种讲座、读书报告会,开展优秀图书推介,新书展览,组织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以激发广大群众的读书热情。

特别是在江泽民总书记1998年12月视察国家图书馆号召在全社会大兴勤奋学习之风后,各地的读书活动更是高潮迭起。

如1999年沈阳市开展的“建设新沈阳”,“迎接新世纪”百万市民读书活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举办的“全民读书日”,文化扶贫委员会等部门联合举办的全国农民读书征文活动等。

日益浓厚的学习风气有效地推进了阅读社会的建立。

开拓网上服务,网络资源更新的速度很快,且具有迅速、交互、图文并茂的特点,图书馆还以积极的姿态培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