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42877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7.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地理上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七年级地理上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七年级地理上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七年级地理上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七年级地理上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七年级地理上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七年级地理上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七年级地理上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七年级地理上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七年级地理上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七年级地理上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七年级地理上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七年级地理上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七年级地理上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七年级地理上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七年级地理上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七年级地理上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七年级地理上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七年级地理上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七年级地理上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地理上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七年级地理上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地理上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地理上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

太阳斜射的地方,太阳高度低,太阳辐射弱。

由于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内各地太阳高度角不同,所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气温高低不同。

二、地球的运动与气候

1、自转

手电筒配合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现象”(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

教师:

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由于地球的自转,聊城一天当中,太阳照射角度的变化。

由于地球自转,同一地点在不同时间气温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

人们经历清晨—正午—傍晚—子夜—清晨的连续变化,感受天气的变化。

2、公转

读课本地球公转示意图:

地球公转轨道是什么形状?

生:

近似圆形的椭圆。

师:

地球在公转时是直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

斜着身子。

观察:

“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 (正是因为地球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所以同一地点在一年中太阳照射角度发生了变化,气温也发生了季节性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总在什么范围之间移动?

哪些地区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学生合作探究活动,完成下题:

春分:

月 

日,太阳直射在 

,北半球昼 

夜 

夏至:

秋分:

冬至:

你能说出春夏秋冬四季气温变化的原因吗?

大家都来试一试。

想一想:

如果地球不是斜着身子而是直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世界各地在一

年中,还会有太阳照射角度的变化,还会有四季的交替吗?

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除赤道地区外,各地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发生变化,接受太阳辐射的强度不同,各地获得的热量也不同,中

纬度地带产生了明显的四季更替。

拓展:

你能说出聊城在5月1日和10月1日昼夜长短的情况吗?

自主练习:

完成“地球上的五带”知识,三道练习题.

课堂总结:

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造成了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太阳照射情况不同,获得的热量也不同,从而导致了各地气候的有规律的变化

作业布置

观察居民楼顶上的太阳能装置,想一想怎样才能使太阳能装置在冬、夏季都能获得最佳的太阳能量?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学反思

第六号

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二)

学会分析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情境导入

一.海陆因素的影响

请学生描述“夏天中午和晚上站在沙子上和水中的感觉”。

(通过学生亲身的体验去感知温度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意识)

得出结论

在亲身感受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

纬度相同的地方,哪个季节陆地上的气温比海洋上的气温高?

哪个季节陆地上的气温比海洋上的气温低?

海洋的高温月份和低温月份,比陆地出现的早还是迟?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

这和海洋陆地的物理性质有关系

总结:

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不一样

夏季海洋气温低陆地气温高

冬季海洋气温高陆地气温低

二.地形地势的影响

山脉对太阳辐射有屏障作用:

山脉可以阻挡气流的长驱直入,使山脉两侧的气温不同。

山脉也会阻挡太阳的辐射,影响山脉两侧的温度,一般而言,山地的阳坡温度高于阴坡。

例如:

南美洲地形图以及安第斯山脉南段东西两侧的植被景观。

(学生可一目了然地看出东西两侧的植被差异。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

思考讨论:

纬度相同而且都靠近海洋,为什么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的植被会出现不同的景观?

(山脉的南段处于中纬度地带,一年四季盛行西风,从海洋上带来湿润的水汽,受山脉的阻挡,迎风坡形成大量的地形雨,而东侧却处于背风坡,气流下沉,水汽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水)

讨论,形成结论

让有爬山经历的学生谈爬山的感受,并通过课件图片展示,讨论山麓和山顶气温的不同,得出结论:

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降低。

一般情况下,每增高100米,气温下降0.6℃。

三.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生交流城市与农村的气温情况,阅读热岛效应的内容

教师引导、启发,讨论人类活动与气候的相互关系

阅读:

地球在变暖,了解内容

总之:

影响气候的因素有纬度、地形、海陆及人类活动等

课堂练习,小组抢答:

1.气候现象 

主要因素

天津的年降水量比乌鲁木齐多

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

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降水充沛,而东侧降水很少

赤道地区终年炎热,而南极大陆终年冰雪覆盖

聊城冬夏温差大

2.某一山,山顶与山脚的相对高度为3000米,如果山顶的气温为20度,那么山脚的气温会是多少?

(通过抢答的形式,提高学生积极性,从而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板书设计

海陆分布与气候

1、夏季陆地比海洋气温高,冬季陆地比海洋气温低

2、海洋气温最高月份和最低月份比陆地出现得迟

地形地势与气候

1、山地的阳坡气温高于阴坡

2、山地迎风坡的降水多于背风坡

3、随着地势的增高,气温降低

人类活动与气候

1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为什么会逐渐降低。

2什么叫臭氧空洞,它是怎么形成的?

3假如全球气温升2---5摄氏度,世界将会变的怎样?

第七、八、九号

第四节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

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地区分布地区。

2、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3、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第一课时:

安排学生自学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教师指导学生学会看世界气候类型图,让学生知道有哪些主要气候类型

第二课时:

应用第三节所学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的地理原理,对世界气候分布的某些进行分析和判断,主要是举例进行学习和讨论(联机讨论),注重过程和方法。

并引进例子,与其他学科(生物)的知识进行整和。

第三课时:

举上节课讨论的题目(我国绿色植物的分布)例子,讲解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引导学生根据气候类型的相对景观图,联想当地的农业生产情况(完成课程标准三)。

复习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的逐月分布图,引导学生比较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异同点(课本p79)。

学与教的步骤安排:

注意:

要注重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分析,发挥教材的优点,补充教材的不足的地方。

根据课程标准安排学与教的步骤,符合课程标准的内容安排较多的时间学习,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教材没有内容,由于课程标准有因此也安排了学习内容。

由于教材安排了影响气候因素在气温和降水进行学习,而气候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因此学生学习障碍已扫除。

因此也较容易学习。

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如:

指导学生使用科利华电子备课系统中的地图,联机讨论,与现代技术进行整合。

讨论我国绿色植物的分布与气候类型分布的相关性,与生物课进行整合。

利用语文课本的内容,进行地理教学,与语文进行整合。

附表 

气候类型

特点

分布规律

典型地区

植被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

南北纬10度之间

刚果盆地;

亚马孙平原;

马来群岛

热带雨林带

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雨两季

北纬10度—25度大陆东岸

南亚;

中南半岛;

菲律宾群岛北部

热带季雨林带

热带草原气候

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两季

南北纬10度—20度之间

巴西高原;

非洲刚果盆地北、东、南面;

澳大利亚中部

热带草原带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炎热干燥

南北纬20度—30度的大陆内部、大陆西岸

西亚;

北非

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南北纬25度—35度大陆东岸

我国秦岭淮河以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地中海气候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南北纬30度—40度大陆西岸

地中海沿岸北美洲西海岸、南美洲西海岸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季风气候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北纬35度—50度大陆东岸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

冬暖夏凉全年降水均匀

南北纬40度—60度大陆西岸

西欧、北美洲西海岸、南美洲西海岸

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寒夏热全年少雨

南北纬40度—60度大陆内部

亚欧大陆内部和北美洲部;

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亚寒带大陆性(针叶林)气候

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促

北纬50度—7

亚欧大陆和北美洲北部

亚寒带针叶林带

苔原气候

全年严寒

北半球极地附近临海

北冰洋沿岸

苔原带

冰原气候

全年酷寒

南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

南极洲

冰原带

高山高原气候

气温随高度而降低

高大的山地和高原地区

青藏高原;

喜马拉雅山脉;

科迪勒拉山系

自然带垂直变化明显

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注:

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

1500mm;

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750—1000mm。

海陆变迁

教材分析

海陆的变迁"

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我们班学生全都来自农村,学习基础比较差,悟性和理解能力比较差,灵活应变能力比较差,还没有适应初中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习惯,他们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分析、理解、综合和概括等思维能力,也没有形成辩证的理性思维,他们的心理发展正处于儿童期阶段,心智还不成熟。

本节教材通过对海陆变迁的分离若干证据的分析,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

1.知识目标:

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3.情感目标:

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

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

2.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教师导入

二、学生自主学习

三、阅读

四、合作交流

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

歌曲<

东方之珠>

引出"

沧海桑田"

这个成语。

提问:

"

是什么意思?

一、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总结海陆变迁的方式?

据科学家考证,在白雪皑皑的南极洲地下埋藏着大量的煤矿,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二、接下来阅读一下《魏格纳与大陆飘逸假说》。

(出示大陆漂移课件)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最后总结得出结论

三、布置学生分组讨论:

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四个人做一个小组,全班分成五个小组进行讨论,时间是3分钟。

出示海陆变迁的动态课件,讨论总结变迁方式有三种:

1.地壳变更;

2.海平面升降;

3.人的总称活动。

个别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七嘴八舌

集体回答问题

魏格纳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大陆漂移假说的建立,现在咱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假说。

教师引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提出问题问,保持学习兴趣,养成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开口提问合作学习的习惯。

通过阅读材料让学生更加肯定自己看到的和学到的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层层递进的分析解决重点。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海陆变迁的原因:

1、地壳的变动;

2、海平面的升降;

3、人类的活动(填海造陆)

二、大陆漂移假说

海陆的变迁的例子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学生以小结形式说说自己学到了什么;

2.给老师的表现打分。

教学设计体现出三个亮点,一是引入“桑海桑田”的故事抓住了一个教学资源;

二、过渡非常自然;

三、思路清晰,体现了一定的驾驶教材的能力。

从本节课的实施情况来看,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反映还算积极,对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但有些拓展知识可能对初一年级的学生还不太适合。

这堂课虽然做了较充分的准备,但仍有很多地方不足,还有待于提高。

海陆的变迁

学习和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

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技能掌握与指导:

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智能提高与训导:

通过教材的组图和资料补充,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

  究思路和方法。

   4、情意修炼与开导:

通过课堂活动,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5、观念确认与引导:

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障碍与生成关注

    学生对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的理解不深,感性认识不多,教者应通过引导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收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

   

(一)、创设场景 

引出问题

    用南通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

(从当地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到好奇,也为今后学习平原的形成和乡土地理埋下伏笔。

学生通过思考产生疑问,进而引出“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话题。

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问题场。

   

(二)、阅读教材 

自主学习

1、“沧海桑田”原为什么意思?

    原意为海陆的变更,后人用此成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2、学生活动1:

看教材图2.10——图2.12分别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

   从阅读材料和图2.18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应在教学中给予充重视。

   (图表及文字材料是教学资源,也是教学媒体。

利用好这些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这是教学情景场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合作学习 

加深理解 

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活动2:

参考教材和课外知识分小组讨论,找出

(1)科学依据

(2)科学理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海陆变迁的发现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

认识科学成果的形成是科学家们不断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

   (四)、看图释文 

形成概念

学生活动3:

看图2.19——图2.24说出六大板块的分布、板块运动、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和一些地形的成因

   (教师进一步引导,深化教学情景,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教学的情境场。

这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强化,形成个体意境场,这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创设了因人而宜的个体意向,形成了个体意向场。

第一号

第五章 

世界的发展差异

第一节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1、了解如何描述地球上形形色色的国家和地区,知道世界上有多少国家和地区。

2、了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并初步了解“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3、使学生认识世界各国虽然存在着经济发展差异,但各主权国家的地位都是平等的。

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异”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及成因

新课导入

教师提问:

世界上目前有多少人口?

多少国家和地区?

答:

60亿人口,居住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新授

1.不同类型的国家

让学生谈一下对世界国家的认识。

教师总结:

世界的国家可从以下几方面描述:

面积、人口、政治体制

先从人口和面积来看:

出示世界政区图,让学生在图上找一下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面积最小的国家、人口最多的国家和人口最少的国家

让学生记住面积和人口居世界前十位的国家,并注意他们分别在哪个大洲。

还可以按社会体制来分: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

设疑:

除了以上三方面的区别,国家之间还有没有其他的差异呢?

教师引导总结:

国家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通常可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1)讨论:

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发达国家吗?

(2)评价并小结主要发达国家

(3)引导学生读“南北关系”资料,学生讨论:

南北差距与南北对话中的“南”与“北”各指什么?

为什么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称为“北”与“南”?

师生总结,引导学生得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3.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异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读课本图5-2,5-3,5-4,5-5相关的统计图,分别从“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差异、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异、工农业生产的差异”比较,分组阅读并讨论,完成课本90页表格。

教师提示学生不仅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差异、在发展中国家之间与国家内部之间都有差异,教师以数据指出美国的贫富悬殊,以湖南与上海的人均收入差距为例,说明我国的东南沿海与中西部地区都存在差异。

那么国家之间为什么会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呢?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初步探究产生差异的原因,教师稍作小结,布置作业:

收集几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资料和历史背景资料,完成课本90页的“活动”内容。

思考:

国家之间领土面积有大有小,有的贫穷有的富裕,国家之间能不能以强凌弱呢?

引导学生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使学生明确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教师讲述南美洲、亚洲四小龙等抓住机遇,赶上并超过发达国家的例子。

中国属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我们的祖国经济发展怎么样呢?

引导学生探究“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出示曲线图引导学生阅读,进行国情教育,激发学生爱国主义与民族自豪感。

总结

1.由学生来谈这节课的收获

2.教师作简单总结

国家与地区 

人口数量 

领土面积 

政治体制 

分布

经济发展水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产生差异的原因、

发展中国家的崛起

填充图册:

2829页

第二号

第二节国际合作

知道当今世界存在的着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了解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学会分析国际社会矛盾和冲突、分工与合作关系的方法

3. 

主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每一个中国人都应为此做出自已贡献。

国际合作与经济全球化

国际间的矛盾和冲突

导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和科技的进步,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人们的交往越来越频繁,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和合作越来越密切,同时也引发了许多矛盾和冲突。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节:

国际合作

讲授新课:

一. 

国际间的矛盾和冲突

同学们知道的国际矛盾和冲突有哪些?

学生据自已所知积极回答。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92页的图片,找出发生冲突的地点及分布特征。

引导学生讨论: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讨论导致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答案

当今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的矛盾和冲突,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占有突出的地位,它从根本上影响着国际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和平生活。

学生阅读课本93页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异。

教师引导:

尽管国际社会存在着许多的矛盾和冲突,但当今世界的主题仍是和平与发展。

二. 

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93页读图5-8,5-9,并阅读巴以冲突,和禁林条约,加深对世界主题的理解。

学生自主学习理解和平与发展的主题

产生世界人口、资源、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今后如何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

学生分析,归纳答案

生存与发展是同等重要的,在发展的同时要倡导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国际合作与经济全球化

国际合作的基础是国际分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