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知识点复习精讲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43875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知识点复习精讲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知识点复习精讲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知识点复习精讲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知识点复习精讲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知识点复习精讲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知识点复习精讲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知识点复习精讲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知识点复习精讲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知识点复习精讲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知识点复习精讲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知识点复习精讲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知识点复习精讲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知识点复习精讲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知识点复习精讲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知识点复习精讲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知识点复习精讲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知识点复习精讲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知识点复习精讲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知识点复习精讲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知识点复习精讲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知识点复习精讲Word格式.docx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知识点复习精讲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知识点复习精讲Word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知识点复习精讲Word格式.docx

 2、基本特征:

a、(物质性)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心主义实践观的区别;

b、(直接现实性)实践与认识的区别;

c、(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与生物消极适应活动的区别;

d、(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

3、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

社会关系;

科学实验及精神生产实践。

 认识(反映论、能动性、创造性)

1、(能动的反映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a、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揭示出人的认识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

c、强调能动性和反映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2、(能动性)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就是主体获取并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需要发挥人的信息选择机制和信息重构机制的作用。

3、(创造性)人的认识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摹本”,并且为改造客观事物提供“蓝图”。

真理(客观性、具体性)

1、(真理和谬误相伴而生,既有原则区别,又相互包含和转化)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2、(客观性)a、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b、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3、(具体性)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3大规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

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本身就包含(认识的因素),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先导;

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逻辑;

认识能够反过来(指导)实践。

3、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

a、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促进实践;

b、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会阻碍或破坏实践。

认识发展律(认识发展是从感性到理性、反复与无限的过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相互区别、相互依赖)

 1、相互区别:

 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b、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对事物表象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对事物本身及规律的认识。

c、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

理性认识则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来反映。

d、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

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2、相互依赖: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更多考试资讯尽在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时间。

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唯理论或经验论的错误。

 PS1:

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

1、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同时又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

2、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3、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于非理性因素。

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的作用。

4、非理性因素对理性因素起着动力调控的作用,同时又要受人的理性因素的决定与制约。

PS2: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1、经验属于感性认识范畴;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归根到底都源于实际;

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源”与“流”的关系;

4、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都是人类知识的来源;

直接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最终来源。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与(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及发展过程的无限性,人对事物的认识要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因此,认识的发展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

就某个具体事物而言,人们对它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就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又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也就是说,人们的认识和客观过程的符合是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符合,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的具体历史阶段上的符合。

反对割裂二者统一的“左”和右的错误。

PS3: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1、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2、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真理发展律(真理发展过程中,真理与实践标准的绝对与相对)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相互区别、相互渗透、相互联结

  1、相互区别:

 a、任何绝对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所以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和人对物质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

 b、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即真理是有条件的。

从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来看任何真理都是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近似)的反映。

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2、相互渗透:

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部分;

无数相对真理的综合构成绝对真理。

3、相互联结:

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中的一个环节。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统一)

 1、实践标准的绝对性:

(唯一、时间)

a、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时间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作出检验,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

 2、实践标准的相对性:

(具体、过程)

a、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

 b、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个过程。

c、因此,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对认识真理的检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三

  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

2个核心:

社会、人

社会(物质要素、基础、本质、结构)

(物质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是构成社会运动的基本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总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PS1:

社会与自然(可持续、协调)

1、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a、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条件;

b、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c、维护生态平衡,自觉控制人口增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a、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

b、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

c、将发展科技与生产力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

 d、将人类生活的内在尺度和生态环境规律的外在尺度有机的结合起来。

(基础)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本质)如何理解社会的本质,这是历史观的核心问题。

马克思说: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结构)经济结构;

政治结构;

观念结构

1、经济结构:

基础性的结构;

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

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结构所反映的内容是生产关系、经济关系,表现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

  2、政治结构:

又称政治上层建筑,由两部分构成:

政治法律(制度);

政治法律(设施)。

(国家政权是核心)

 3、观念结构:

又称思想(或观念)的上层建筑,由各种意识形态组成的有机系统,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点、艺术思想和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及其联结方式。

人(本质、价值、自由)

(本质)(唯物史观与资产阶级“人性论”的比较)

1、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

资产阶级“人性论”-生物属性。

2、规定人的本质最主要的是(生产关系);

资产阶级“人性论”-抽象的共性。

3、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资产阶级“人性论”-永恒不变的人性。

4、在阶级社会,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阶级性);

资产阶级“人性论”-超阶级的“人性论”。

(价值)(唯物史观强调人的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

1、人的价值在社会关系中存在。

2、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内容: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

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3、人的价值关系就是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真理与价值

1、真理是人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只有正确的认识,才符合人的利益。

 2、价值体现的是客观事物对(更多考试资讯尽在

3、认识真理和实现价值对社会都是重要的。

认识真理是实现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实现价值是认识真理的动力和归宿。

(自由)(自由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状态,人的自由的真正实现就是人类的解放)

自由与必然

1、自由和必然是对立的统一;

2、必然是事物发展一定如此的规律性;

自由是对必然的正确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3、自由在于认识和把握必然并利用必然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4、自由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绝对的自由。

 2大规律:

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

社会发展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生产关系是否符合生产力的状况。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重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它的产生、性质、变化和发展方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a、上层建筑必须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自发去服务)

b、上层建筑利用政权力量和思想影响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同不利于自身经济基础的旧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作斗争;

(主动来干预)

c、上层建筑对自身经济基础是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主要看它是否适合自身经济基础的要求。

(匹配是关键)

  3、上层建筑对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服务于先进生产关系时促进生产力及社会发展,反之阻碍。

  PS4: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精神生活,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社会意识包括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决定其内容、形式和产生、发展。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阻碍。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1、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而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力量;

4、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受社会经济、政治、精神等条件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四

【难点辨析】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分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经历了三个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

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希腊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

代表性的观点如,荀子讲的“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张载讲的“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古希腊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始基”等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其基本特征是解释世界物质本原是以自然科学为依据,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及其某种属性作为世界的本原。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承认世界的物质性的基础上,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观点。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考点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划分。

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惟一的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更多考试资讯尽在

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绝对精神)视为独立自成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

其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

如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影子”、“人为天命所主宰”。

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朱熹认为“理在物先、理在事行,理是万物之本”。

两者的主要区别:

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了感觉经验;

客观唯心主义夸大了概念理念。

典型考题如2007年、2008年江苏真题:

(2008年A类27题)下列观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AC)。

A.存在就是被感知B.上帝创造世界

 C.人是万物的尺度D.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和摹仿的原理

(2007年A类27题)下列说法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CD)。

 A.万物皆备于我B.吾心即宇宙

  C.理在事先D.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五

2、什么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是不同的概念,但都是夸大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

夸大绝对运动和否认相对静止是对运动的两种极端的理解。

(1)相对主义:

割裂相对与绝对的辩证关系,否认事物本身及人们对事物认识的稳定性和认识内容的客观性的思维方式。

其特征是片面强调现实的变动性和不稳定性;

夸大认识的主观形式,否认客观真理;

只看到事物和认识中矛盾双方的转化和相互过渡,否认它们的区别和对立,抹杀它们之间的界限。

 

(2)诡辩论:

指运用不正确的论据进行随意的主观推断的一种哲学思维方法,是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相对主义的表现之一。

中国古代的惠施、公孙龙和古希腊的克拉底鲁都是诡辩论的著名代表。

 3.什么是英雄史观、唯物史观和人民群众史观?

(1)英雄史观:

英雄史观又称天才史观,是一种绝对夸大个别人物在(更多考试资讯尽在

(2)唯物史观:

是我们所讲的历史唯物主义。

它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3)人民群众史观:

是与英雄史观相对的,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史观属于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六

【真题回顾】

1、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根本缺陷是(C)。

(2008年江苏真题A类)

 A.坚持先驳论

B.坚持不可知论

C.离开了社会实践,没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D.认为一切具有普遍性的必然的的知识不可能来自经验

2、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依次更替的三种社会形态是(B)。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人对人的依赖性社会、人对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C.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D.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3、每一个复杂的生物个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细胞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细胞中的DNA都包含了该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

这段话蕴涵的哲理有(ABD)。

 A.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的

 B.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整体等于部分之和

D.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

4、物质的根本属性是(B)。

(2008年江苏真题C类)

 A.客观实在性 B.运动 C.发展 D.辩证性

 5、“手中无网看鱼跳”、“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强调的是(B)。

A.动者的重要性   B.生产工具的重要性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生产关系的重要性

6、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更多考试资讯尽在D)。

(2007年江苏真题A类)

A.信息的产生过程 B.信息的传播过程

C.信息的刺激过程 D.接受和保留信息的过程

7、“事情有大道理,有小道理,小道理都归大道理管着。

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就是大道理。

”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A)。

A.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B.要抓事物的主要矛盾

C.要尊重客观规律性 D.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8、“要正确处理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最根本的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AC)。

(2007年江苏真题B类)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B.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C.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D.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9、“我们不可能从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找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部现成答案,必须结合我国实际、通过实践来不断加以回答。

”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B)。

A.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B.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0、“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这句话说明(D)。

(2007年江苏真题C类)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直接经验中获得的

.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人的认识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过程中具有决定作用

毛泽东思想概论之考点精讲1

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①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

俄国十月革命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

②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历史产物。

大平天国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等失败的原因——没有先进阶级的科学革命理论作指导。

③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④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渊源。

 ⑤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进程: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①萌芽时期(1921—1927)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到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

关于新民主主义基本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李大钊、瞿秋白、邓中夏等党早期领导人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初步而独到的论述。

 ②形成时期(1927—1935)土地革命战争的前期

独创性地探索了适合中国特点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形成。

“八七会议”(1927年8月)提出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基本路线;

“三湾改编”(1927年9月)提出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③成熟时期(1935—1945)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

党的七大把毛泽东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完整形成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的是王稼祥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

 ④继续发展(1945—1976)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以后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和科学体系

 科学涵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

 科学体系:

(略)

毛泽东思想概论之考点精讲2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1、近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