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考试大学语文基础知识试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46881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考试大学语文基础知识试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大学语文考试大学语文基础知识试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大学语文考试大学语文基础知识试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大学语文考试大学语文基础知识试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大学语文考试大学语文基础知识试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大学语文考试大学语文基础知识试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大学语文考试大学语文基础知识试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大学语文考试大学语文基础知识试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大学语文考试大学语文基础知识试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大学语文考试大学语文基础知识试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大学语文考试大学语文基础知识试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大学语文考试大学语文基础知识试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大学语文考试大学语文基础知识试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大学语文考试大学语文基础知识试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大学语文考试大学语文基础知识试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大学语文考试大学语文基础知识试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大学语文考试大学语文基础知识试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考试大学语文基础知识试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

《大学语文考试大学语文基础知识试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考试大学语文基础知识试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语文考试大学语文基础知识试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

欲辩已忘言。

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

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

远,地自静偏。

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

人眼帘。

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

结着伴儿归还。

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忘记

了语言。

《别赋》

1.南朝_江淹_的《别赋》以“_黯然销魂_”四字为全篇抒情定下

了基调。

2.南朝江淹的《别赋》以“黯然销魂”四字为全文情感基调,

分别描写了富贵之别、__侠客_之别、从军之别、绝国之别、_

夫妻_之别、求仙之别、情人之别等七种类型的离愁别绪,曲折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3.南朝江淹的《别赋》以“黯然销魂”四字为全文情感基调,

其中“情人之别”一段,写道“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

南浦,伤如之何!

”如溪流山中,珠落玉盘,千古传诵。

4.成语江郎才尽源自南朝文学家江淹的典故。

5.江淹的《别赋》以“割慈忍爱,沥泣共诀,抆血相视”描绘刺

客与家人悲壮的离别,其中“抆”一字意思是拭去。

6.江淹的《别赋》结尾,感叹既便最高明的文学家也难以写尽离

别之愁苦,其中提到的“赋有凌云之称”的文学家是汉代以赋著

称的文学家司马相如。

二、名词解释

江郎才尽:

比喻文思渐衰竭,本领渐尽。

黯然销魂:

心怀沮丧得好像丢了魂似的。

形容非常悲伤或愁苦。

三、翻译:

1、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况秦、吴兮绝国,复燕、赵兮千

里。

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

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

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

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

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

翻译:

最使人心神沮丧、失魂落魄的,莫过于别离啊。

何况

秦国吴国啊是相去极远的国家,更有燕国宋国啊相隔千里。

有时春天的苔痕啊刚刚滋生,蓦然间秋风啊萧瑟初起。

因此

游子离肠寸断,各种感触凄凉悱恻。

风萧萧发出与往常不同

的声音,云漫漫而呈现出奇异的颜色。

船在水边滞留着不动,

车在山道旁徘徊而不前,船桨迟缓怎能向前划动,马儿凄凉

地嘶鸣不息。

2、居人愁卧,恍若有亡。

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

见红

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

巡层楹而空掩,抚锦幕而虚凉。

知离

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

居留家中的人怀着愁思而卧,恍然若有所失。

映在墙

上的阳光渐渐地消失,月亮升起清辉洒满了长廊。

看到红兰

缀含着秋露,又见青楸蒙上了飞霜。

巡行旧屋空掩起房门,

抚弄锦帐枉生清冷悲凉。

想必游子别离后梦中也徘徊不前,

猜想别后的魂魄正飞荡飘扬。

3、或乃边郡未和,负羽从军。

辽水无极,雁山参云。

闺中风暖,

陌上草薰。

日出天而曜景,露下地而腾文。

镜朱尘之照烂,袭青

气之烟氲,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沾罗裙。

或者边境发生了战争,挟带弓箭毅然去从军。

辽河水

一望无际,雁门山高耸入云。

闺房里风晴日暖,野外道路上

绿草芬芳。

旭日升临天际灿烂光明,露珠在地上闪耀绚丽的

色彩,照得红色的雾霭分外绚烂,映入春天草木的雾气烟霞

弥漫。

手攀着桃李枝条啊不忍诀别,为心爱的丈夫送行啊泪

水沾湿了衣裙。

4、又若君居淄右,妾家河阳,同琼佩之晨照,共金炉之夕香。

君结绶兮千里,惜瑶草之徒芳。

惭幽闺之琴瑟,晦高台之流黄。

春宫闭此青苔色,秋帐含此明月光,夏簟清兮昼不暮,冬釭凝兮

夜何长!

织锦曲兮泣已尽,回文诗兮影独伤。

又如郎君住在淄水西面,妾家住在黄河北岸。

曾佩带

琼玉一起浴沐着晨光,晚上一起坐在香烟袅袅的金炉旁。

君结绶做官啊一去千里,可惜妾如仙山琼草徒然芬芳。

惭对

深闺中的琴瑟无心弹奏,重帷深掩遮暗了高阁上的流黄。

天楼宇外关闭了青翠的苔色,秋天帷帐里笼罩着洁白的月光;

夏天的竹席清凉啊白日迟迟未暮,冬天的灯光昏暗啊黑夜那

么漫长!

为织锦中曲啊已流尽了泪水,组成迥文诗啊独自顾

影悲伤。

5、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歌,桑中卫女,上宫陈娥。

春草碧色,

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

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

下界有男女咏“芍药”情诗,唱“佳人”恋歌。

卫国

桑中多情的少女,陈国上宫美貌的春娥。

春草染成青翠的颜

色,春水泛起碧绿的微波,送郎君送到南浦,令人如此哀愁

情多!

至于深秋的霜露象珍珠,秋夜的明月似玉珪,皎洁的

月光珍珠般的霜露,时光逝去又复来,与您分别,使我相思

徘徊。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1.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开头以一气鼓荡的两个排

偶长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喷射出胸中的抑郁之气。

2、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称赞对方文风的诗句

是蓬莱文章建安骨,以前人诗风自比的诗句是中间小谢又清

发。

3、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叙述主客双方在壮阔秋景中登高送别,开怀畅饮的两句是“长

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4、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赞美李云文章风

格刚健的诗句是“蓬莱文章建安骨”的;

“中间小谢又清发”

一句,“小谢”即谢朓,作者以其自比,表现了对自己才华的

自信。

5、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形象地表现愁思难

遣的诗句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6、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现屡遭磨难,欲

归隐江湖的两句诗是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

《翠翠》

1、《翠翠》节选自京派小说家沈从文的中篇小说《_边城_》,文

章描写的翠翠的故事,寄予着作者“爱”与“美”的思想,是他

表现人性美的代表作。

2、京派作家沈从文_的《翠翠》,通过描写老船夫和翠翠的生活,

翠翠和二老_岳云_的爱情故事,展现了湘西的人情美。

《苦恼》

1、《苦恼》的作者是俄国著名小说家契诃夫,小说主人公名

叫姚纳。

2、俄国作家契诃夫的《苦恼》,讲述了一个死了儿子的老马

夫姚纳想向别人倾诉心中的痛苦却屡遭拒绝的故事,揭示了

小人物悲惨的处境。

《始得西山宴游记》

1.《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基本抒情方法是

(2)

①直抒胸臆②寓情于景③寓情于理④叙事抒情

2.《永州八记》的作者是

(2)

①韩愈

②柳宗元

③欧阳修

④苏轼

1、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是“_永州八记_”之首,作者

以自然山水之美与_作者人格_之美互相映照,体现出作者在深受

贬谪后依然特立独行的思想品格。

文章开头一句“自余为僇

人……”,其中“僇人”一词的含义是__因做着贬官永州,故称。

即受刑戮的人,罪人_。

2、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全文紧扣“_始得_”二字,一

是因为本文是“永州八记_”之首,二是因为作者在游览完西山

后才发现了永州山水的真正乐趣所在。

3、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全文紧扣“_始得_”二字,将

众山作为铺垫,发现西山并游览,引发了真正的宴游之乐。

三、名词解释

“永州八记”: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

愤郁的散文。

四、翻译

1、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

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

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

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自从我成为被贬受辱,就居住在永州,常常忧惧不安。

公务之余,就缓步行走,没有目的地出游,每天与自己的随

从爬高山、钻深林,走到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只要有幽泉

怪石,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

到了就拨开杂草坐下,倾尽

壶中的酒。

喝的大醉。

喝醉后便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躺下

就做梦。

心中想到了哪里,梦也就做到那里。

醒来之后就回

家。

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地方,都已被我游览了,

而未曾知道还有个奇异独特的西山。

2、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

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洋洋乎与造物者

游,而不知其所穷。

攀援着树枝爬上山顶,两腿叉开,席地而坐,几乎几

个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座下。

它高处之下的地势,(高的地

方)像深山一样深邃,(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有的像

是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有的像是蚂蚁洞,千里之遥如在尺

寸之间,聚集收拢,重叠到一起,没有逃脱隐藏的。

萦回着

青山,缭绕着白云,与遥远的天际相接,环看周围,浑然一

体。

看了这些,才知道这座山确实特立不群,与一般的小土

丘大不一样。

不知不觉中我仿佛遨游于无边无际的天地宇宙

之间,与浩渺广大的自然之气合而为一。

3、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

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我于是拿起酒壶,斟满酒杯,畅怀痛饮,醉倒在地,不

觉间日薄西山。

苍茫暮色,自远而近,慢慢地天黑得什么也

看不见了,而我却了无归意。

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

和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我这才认识到过去等于没有游览,

真正的游览从此(时)开始。

所以我特意把这件事记下来。

《上枢密韩太尉书》

1、苏辙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并称“三苏“。

2、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诚恳而谦恭地希望得到韩太

尉的教诲,“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中“辱”一字意思是谦

辞,屈尊之意。

3、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中,提到的翰林欧阳公是北宋著

名文学家欧阳修。

4、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一文中,论述了“养气”与“作

文”的关系,作者提出“养气”的途径,一是孟子的“养

浩然之气”,一是太史公司马迁的“周览四海名山大川”。

5、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重点论述了_养气__和“作

文”的关系。

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重点论述了_养气__和__作文__

的关系。

文中的韩太尉是指宋初名臣韩琦。

文气说:

既是描写作家的气质、个性,又是指作家创作个性

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1、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

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

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

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

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

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

我认为文章是气

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

通过培养而得到。

孟子说:

“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现

在看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

气的大小相衬。

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

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

之气。

这两个人,难道曾经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吗?

这是因为

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

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

2、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百氏之书,虽

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故

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辙出生已经十九年了。

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

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

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

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

诸子百

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然而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

发自己的志气。

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

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

3、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

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

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

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

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我经过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

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

古代的英雄豪杰。

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

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

的广阔富丽。

见到翰林学士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

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

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

4、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辙之来也,于山见

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

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

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况且一个人的学习,如果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

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辙这次来,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

嵩山、华山的高峻;

对于水,看到了黄河的深广;

对于人,

看到了欧阳公;

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而为一件憾事。

所以希

望能够一睹贤人的风采,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激发自

己雄心壮志,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

憾了。

《前赤壁赋》

苏轼的《前赤壁赋》是一篇(4)

①大赋

②抒情小赋

③骈赋

④文赋

二、填空题

1、苏轼的《赤壁赋》全文以风、水、月为主景,以作者泛舟赤

壁的情感起伏为主线,运用了赋家常用的“主客问答,以客伸

主”的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2、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篇文赋,全文以风、水、月为主景,

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起伏分为三

个阶段,分别为乐、悲、悦(各用一个字概括)。

3、《前赤壁赋》中,作者从三个角度描写了洞箫声:

“其声呜呜

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箫声的音调

之哀怨悲凉;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运用通感?

手法写出

了箫声的余音绵长;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用

偶、夸张手法写出了箫声荡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4、《前赤壁赋》中,作者从三个角度描写了洞箫声:

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箫声的音调之哀

怨悲凉;

手法写出了箫声

的余音绵长;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两句用对偶、

夸张手法写出了箫声荡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三、翻译题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

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

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

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友人乘船在赤壁下面

游玩。

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

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

朗诵明月之诗,歌唱《窈窕》这首诗中的章节。

不一会儿,

月亮从东山上升起,缓慢地在斗宿和牛宿之间移动。

白茫茫

的雾气横贯江面,江面反射的月光与天际相连。

我们任凭苇

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越过浩荡渺远的

江面。

多么广阔浩瀚呀,像是在天空中驾风遨游,不知船将

停留在何处;

多么飘然恍惚呀,我们好像独立长空,遗弃尘

世,飞天成仙了。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

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

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

只是像

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

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

希望同仙人

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

我知道这是不可能轻易得到的,

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3、苏子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

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

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苏轼说:

“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

(江水)总是不停

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

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

终究也没有增减。

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

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

要是从

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羡慕

它们什么呢?

《鹊桥仙》

1、秦观的《鹊桥仙》全词采用__象征__手法,以天上牛郎织女

的故事,暗喻人间男女的离合,词中“_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

在朝朝暮暮_!

”揭示了人间爱情的真谛。

2、北宋_秦观__的《鹊桥仙》以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为题材,上

片写__相会_,下片写_离别_,作者自出机杼,化故为新,一反

相思离别的缠绵感伤,表示出“__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

暮暮__”的新颖见解。

3、《鹊桥仙》全词用象征手法,以天山双星暗喻人间男女,词中

“_弄巧__”写织女手艺精巧,“传恨”写流星传递情愫,“暗度”

写牛郎织女踽踽夜行,“_忍顾__”写两人一步三顾,都描绘出人

的神貌,充满人的情意。

《咏史》

1、龚自珍《咏史》中,借用典故来讽刺清朝统治者惯于欺骗,

指出当时有些士大夫趋炎附势、毫无骨气的两句是“_四横五百

人安在_?

___难道归来尽列侯_!

2、龚自珍《咏史》中,表现知识分子畏惧文字狱,为衣食劳碌

的两句是“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3、清代__龚自珍__的《咏史》,题为“咏史”,实为_讽今_。

4、龚自珍《咏史》一诗中,诗人身处东南金粉之地,目睹了“名

流”、“牢盆狎客”在名利场中的争夺,用“__团扇才人__”一词

表示了对轻薄文人的贬称,最后用汉初_田横__殉难的典故作结,

表达了诗人对世风日下的深深悲哀。

5、龚自珍《咏史》一诗中,诗人身处东南金粉之地,目睹了“名

流”为名利的猜忌和争夺,诗人用“_牢盆__”借指盐商,“_狎

客__”借指权贵豢养的清客,“_团扇才人_”借指轻薄文人,撕

下了清王朝“盛世”的面纱,具有警世的艺术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