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47166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7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Word下载.docx

《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Word下载.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Word下载.docx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各地区、各部门和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信息技术不断得到应用,信息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信息网络规模已跃居世界首位。

信息立法、标准、培训等基础工作也不断得到加强,信息化工作的组织协调机制和专家决策咨询制度初步建立。

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推进,对改造传统产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信息化水平还比较低,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认真加以解决。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又面临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我们要用面向世界的眼光,站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高度,不断加深对推进信息化重大意义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切实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以更加扎实有效的工作,不断把我国信息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既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引导,也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编发《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比较系统地总结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成就与经验,分析信息化发展趋势,有利于社会各界了解我国信息化现状和面临的任务,共同推进信息化工作。

我相信,《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的编辑发行,必将对促进我国信息化更快更好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是为序。

一、“十五”期间我国信息化发展概况3

二、经济领域信息化11

三、社会领域信息化29

四、电子政务47

五、信息资源开发利用61

六、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69

七、信息基础设施81

八、信息安全87

九、信息化环境95

十、2006年我国信息化展望109

2005年是我国胜利实现“十五”计划主要发展目标,全面规划“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一年。

我国信息化建设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四、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重点、协调推进,面向未来、谋划发展,顺利完成了信息化“十五”专项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确立了今后十五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2005年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在持续推进的基础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信息技术推广应用进一步深化,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方面显现新的成效;

电子政务扎实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与政务协同工作取得明显进展,政府网站建设取得新突破,重点项目建设积极、稳步推进;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信息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大,信息产业对信息化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

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迈出新的坚实步伐,信息安全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信息化发展的基础环境不断完善,信息化法律法规、标准化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取得新成果。

信息化的持续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十一五”信息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提供了新的起点。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关键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落后于实际需求,信息安全问题仍比较突出,体制机制改革有待继续深化,信息化法制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快。

我国信息化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矛盾,需要继续花大力气、下大功夫认真加以解决。

《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2006》概要回顾了我国“十五”期间信息化发展状况,集中反映了2005年信息化发展取得的重要成效和突出进展,对2006年信息化发展进行了展望。

一、“十五”期间我国信息化发展概况

“十五”时期,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做出了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战略决策,制定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对信息化发展进行了一系列重大部署。

各地区、各部门从实际出发,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扎实推动信息化工作。

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全国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成效显著,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更加明确。

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了信息化的战略地位,提出“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2001年3月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五”计划纲要做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决策。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001年8月重新组建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加强了对全国信息化工作的领导。

高度重视科学民主决策,成立了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重组以来,先后召开5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2002年至2005年)》、《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对国家信息化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为未来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明确指导。

启动了“十一五”信息化专项规划的研究编制工作。

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逐步建立起信息化管理机构,研究制定了本地区、本行业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具体政策。

市场机制在推进信息化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社会各方面对信息化的认识更加一致。

专栏1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力量。

制定和实施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是顺应世界信息化发展潮流的重要部署,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新阶段任务的重要举措。

要按照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站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不断把我国信息化提高到新水平。

——摘自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在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

作为信息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的应用效果日渐明显。

农业信息化稳步推进,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以及国家有关农业的行业管理部门都积极利用各自优势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初步形成,逐步普及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农业领域信息技术开发利用取得初步成效;

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机械、电力、石化、汽车等传统工业信息技术应用进展迅速,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明显提高。

机床行业在数控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国产数控机床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电力生产与调度自动化水平总体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石化行业电子商务应用取得成效,有效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传统服务业转型步伐加快,信息服务业蓬勃兴起。

金融信息化推进了金融服务创新,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良好,网上订购、网络支付、物流配送、认证服务等电子商务应用支撑体系初步建立,大型企业开始成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中坚力量,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稳步发展;

社会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惠及百姓生活,远程教育、数字图书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疾病防御控制体系等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在应用信息技术促进社会发展、增进社会和谐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

电子政务稳步展开,成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的有效手段。

各级政务部门利用信息技术,扩大信息公开,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推进政务协同,提高了行政效率,改善了公共服务,有效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初步形成,政府网站建设和应用取得明显进展,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各级地方政府网站功能日益完善,政府网站日益成为政府面向社会提供管理和服务的重要窗口。

海关、税务、审计、财务、公共安全、社会劳动保障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成效显著,在增强政府行政监管能力、提高执法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信息资源的战略地位得到高度重视,统筹协调力度加强,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把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放到重要位置,加强统筹协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河北、黑龙江等地编制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取得成效,国土资源以及全国人口等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取得新的进展,全国机动车驾驶人员信息资源库、中国自然灾害、灾情数据库的建设步伐加快。

农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档案等领域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不断推进。

互联网上中文信息内容比重稳步上升。

信息资源产业逐步发展,政策环境不断完善。

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稳步上升。

信息产业经受住了加入WTO的严峻考验,抓住全球信息产业大规模转移的历史机遇,持续以两倍于GDP的速度高速增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信息产业的支柱性、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日益显现。

“十五”期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7.3%,五年内产业规模扩大了2.3倍;

通信业务总量和业务收入分别年均增长27.6%和13.4%。

五年累计吸收外资1000亿美元。

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研发、产业化和网络技术试验等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高速增长,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

“走出去”战略成效明显,部分骨干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电信行业加大改革力度,电信市场竞争格局进一步形成。

电信资费市场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广大消费者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信息网络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关键的基础设施。

2000~2005年,我国电话用户总数由2.3亿增加到7.4亿,平均每年新增1亿户;

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由12部/百人提高到27部/百人;

移动电话普及率由7部/百人提高到30部/百人。

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由93.7%提高到95.29%,有线电视入户率由24.3%提高到33%。

“村村通电话”、“村村通电视”工程提前完成“十五”目标。

互联网上网人数从2000年的2250万上升到2005年的11100万,上网计算机数从2000年的892万台上升到2005年的4950万台,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从2000年的2799M增加到2005年的136106M。

信息安全保障工作逐步加强。

信息安全的基础性工作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制定并开始实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理顺。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稳步推进,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水平不断提高。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从试点开始转入准备实施阶段。

启动了以密码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保护和网络信任体系建设。

信息安全应急处理协调机制基本形成,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制定了应急处置预案,部分重要信息系统开展了灾备中心建设,信息安全通报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互联网安全管理进一步完善。

对网络欺诈、网络赌博和色情等网络犯罪行为加大打击力度,取得明显成效。

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安全意识普遍增强。

信息化基础工作进一步改善。

信息化法制建设持续推进,《电子签名法》颁布实施,《电信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立法进程加快,“信息安全条例”加紧研究。

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逐步加强,已在电子政务、信息安全、软件、通信、制造业信息化等多个领域取得成效。

信息化培训工作得到高度重视,多渠道培养各类信息化人才的格局初步形成,信息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总体上看,经过“十五”期间的工作,我国信息化发展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开始进入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新阶段。

随着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信息化“十一五”专项规划的贯彻实施,我国信息化建设将继续保持快速、持续、协调发展,取得更加显著的成就。

二、经济领域信息化

2005年,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推广应用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对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提升产业竞争力方面的作用逐步显现。

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日益成为破解“三农”问题、振兴装备制造业、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促进节能降耗的重要手段。

(一)农业信息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

2005年我国农业信息化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适应信息工作为“三农”服务的总体要求,以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努力提升农业信息服务能力,继续推进信息服务网络向农村基层延伸,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和成效。

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逐步完善,信息化应用水平取得长足进展。

目前全国97%的地市和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农村信息员发展到18万人,初步建立起从上到下的农业信息化队伍。

覆盖省、地、县、乡的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初具规模,初步建立起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全国有3000多个网站与此建立了链接,日均访问量近200万次。

全国31个省级农业部门、80%左右的地级和40%左右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局域网和农业信息服务网站。

全国41%的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有计算机,并可以上网。

2002年投入运行的农村供求信息全国联播系统已成为促进农产品流通的重要平台,目前注册的组织、企业和个人用户已达9万家,覆盖了全国93%的县。

全国农业网站信息联播系统已建立了较完善的信息采集指标体系,推行统一的数据标准,采用公用模块的方式,实现了一站式发布、全系统共享,全面提升了农业系统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水平。

1

为了建设农民教育培训、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教育部组织了“高校农业科技与教育网络联盟”,首批成员包括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8所农林高校。

截至2005年12月底,该联盟开通了高校农业科技与教育网络联盟网站,设立基层站点100余个。

建立了专家数据库、科技成果分类数据库、科技产业化案例库、农业信息库、多媒体课件库等综合科技条件平台。

组织国内外研讨会3次、现场推广会20余次。

培训农民、农村干部和党员50多万人,专题讲座150余个。

2

为推动统一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建设,“金农”工程各项准备工作抓紧推进,项目建议书已经批复。

工程一期建设目标是初步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农业监测、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推进农业决策、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

建设内容包括建立并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监测预警、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系统三大信息应用系统;

整合国际国内两类农业信息资源,调整布设信息采集监测点,建设国家和省级农业数据中心,完善共享机制,提高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完善各级农业信息中心,新建部分乡镇信息站,建设一条从中央到地方基层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

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涌现出一批生动的典型实例。

各地农村信息服务机构以市县、乡镇农村技术研究、教育、推广部门为基础,与当地农村社会管理、文化、卫生、气象、林业、水利、新闻宣传等部门有机协作,对农民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服务,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参与的农村信息服务新格局。

综合利用电视、电话、电脑三种信息载体向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信息服务的“三电合一”试点工作稳步推进,56个试点单位基本建成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地方个性化数据库,基本开通电话语音系统并对农民提供信息服务。

四川成都采取“信息服务站和专业协会相结合”的方式,创新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渠道,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准确性和时效性进一步增强。

海南省已设立服务站点200多个,覆盖全省18个市县120个乡镇,省、市、县都设立了农业科技服务“110”指挥中心,开通了视频系统,初步形成了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宁夏固原市通过建设政务网、教育网、商务网数网合一的综合网络平台,构建起市、县(区)、乡(镇)、村四级网络雏形,整合了农民经纪人,养殖、种植、加工大户,农村中小学现有的远程教育资源,同时满足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农民学习科普知识、农业科技的多种需要,“一站多用”效果显著。

福建省的“969155”通过电话咨询实现了信息网络的延伸,为农民提供政府政策、科技、市场信息“一站式”服务。

上海市9家农业科技部门联手组建“农科热线”,100多位农业高级专家为农民提供电话咨询、网上直播、电台讲座、语言自动应答等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

广东省高要市实现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互联,开通了“农业科技信息点播频道”,农民足不出户,依靠电话点播,就能有声有色地获取农业政策、市场信息、劳动用工信息和所需要的农业科技知识,成为大部分农户每晚必看的频道。

同时,利用移动通信网络资源,建立“农业信息短信平台”,及时提供水稻、柑橘病虫害等灾情信息和防治技术,直接避免了较大的农业损失,开通半年内用户达到5.7万户。

安徽省宣城市信息服务站兼做政府代办服务,解决了政府服务到乡、到村、入户问题。

北京市启动的“信息助农工程”,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将宽带通到遍布村镇的每个信息化站点,再通过短信平台和呼叫中心利用无线通信网连接到每一个农户,在应用服务上推出了富农信息配送服务、助农远程教育服务、便农电子支付服务、乐农数字文化服务等四大应用系统。

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继续推向深入。

2005年1月,中央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扩大到江苏、浙江、山西、河南、四川、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等12个省区。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截至2005年7月底,各试点省(区)已建成乡镇和行政村站点共计137384个。

其中,山东省乡镇和行政村建站比例均达到了100%,湖南省分别达到89.7%和65.6%,贵州省分别达到45.5%和72.1%。

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新扩大试点省(区)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稳步推进教学资源建设工作。

贵州省制作了一批关于先进性教育的课件,编辑发布各种图文信息共5372条,采集了350小时的视频课件资源,交互式电视点播系统增加了274个节目;

黑龙江省已统计可用教学资源11类,352个课件,计368小时,7月份向全国远程办申报教学资源课件9类249个,计200.9小时。

骨干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截至2005年7月底,全国试点地区共选配各级试点工作骨干人员182687名,其中已参加过相关业务培训的有148679名,平均培训面为81.3%。

3

专栏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农业“精准化”生产4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致力于推动现代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机械化、智能化、自动化水平远远走在全国前列。

目前,气吸式精量播种机、微机决策平衡系统和农作物病虫害自动监测系统等应用广泛,兵团大部分团场从播种、施肥到管理、收获均实现了“精准化”。

播种,采用气吸式精量播种机,用种量比过去节约了近一半;

施肥,推广了微机决策平衡系统,点击鼠标就知道土壤的氮、磷、钾含量,大大提高了肥效;

管理,推广了农作物病虫害自动监测系统;

浇地,水渠闸点安装了红外线监测设备,自动测定土壤中水的含量,用手机遥控就能浇地。

现代科技推广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兵团的农业生产能力、农民生产水平、劳动者素质等农业现代化指标均大大高出全国水平。

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我国将推进建立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和整合各涉农部门的信息资源,切实提高为“三农”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充分利用电话、手机短信、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等多种渠道,形成现代信息网络与常规媒体优势互补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积极开展普遍服务。

依托乡镇农技服务机构和农村中小学,加快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

(二)传统工业改造

2005年,我国煤炭、钢铁、石化、电力、建材等传统工业在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行业竞争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取得实际进展。

大型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经营、企业管理等各环节,大力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有力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中小企业信息化日益受到重视,各级政府制定了相关的支持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

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日益受到重视,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近两年,随着煤炭工业整体经济运行形势持续好转,以及国家提出的“科技兴煤”和加快信息化建设的一系列政策,煤炭工业信息化发展迅速。

2005年6月召开的全国煤矿推广数字化瓦斯远程监控系统电视电话会议,明确了煤炭工业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加快“拯救生命”工程。

2005年建设的重点包括:

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的矿井建立并完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

原国有重点煤矿企业实现矿务局(集团公司)内部联网;

国有重点煤矿、乡镇煤矿实现县(区)范围内联网。

2005年5月召开的全国煤炭工业信息化工作会议,对61个信息化建设先进集体和98位优秀信息化工作者进行了表彰。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多数煤炭企业领导高度重视,把信息化工作当成“一把手工程”。

大屯煤电集团、开滦集团、阳泉煤业集团、平顶山煤业集团、国投新集能源股份公司、兖矿集团、西山煤电集团、皖北煤电集团、潞安煤业集团、大同煤矿集团等都是一把手担任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有的单位还设立了首席信息官,制定了统一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并加大了资金投入和人才培训力度。

山西省已完成“煤矿瓦斯监测监控安全信息网络一期工程”,共建成1300套系统,省局、11个市局和63个县的736座矿井实现四级实时在线监测监管。

目前正在进行二期工程,目标是将3172座合法矿井联网,并建立全省近4300座矿井的基本信息数据库。

新汶矿业集团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备投资928万元,系统管理和应用软件投资1648万元,硬软件之比为1∶3,基本实现了办公自动化。

5神华集团在煤炭企业实施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神东矿区全员工效比原来提高了3倍,自动化程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煤炭行业处在排头兵地位。

6

钢铁企业信息化在规模、效益、技术等方面继续取得进展。

2004~2005年内新建成的项目有首钢、杭钢、昆钢、邢钢和重钢等钢铁企业的ERP系统,济钢、宝钢集团上钢一厂、宝钢集团上钢五厂和宝钢集团梅山等钢铁企业的整体产销系统。

截至2005年7月底,已经有宝钢股份、武钢、衡阳钢管等21个钢铁企业(占全国钢产量的30.2%)在信息化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

钢铁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注重信息化与管理创新的糅合、产品制造与相关业务的集成相结合,总结出“产销一体、管控衔接、三流同步”的12字目标,提供了实现产销一体、质量设计和控制进入制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