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湘教版 选修六 第四章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期末复习提升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49358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9.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地理湘教版 选修六 第四章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期末复习提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二地理湘教版 选修六 第四章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期末复习提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二地理湘教版 选修六 第四章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期末复习提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二地理湘教版 选修六 第四章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期末复习提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二地理湘教版 选修六 第四章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期末复习提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二地理湘教版 选修六 第四章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期末复习提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二地理湘教版 选修六 第四章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期末复习提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二地理湘教版 选修六 第四章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期末复习提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二地理湘教版 选修六 第四章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期末复习提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二地理湘教版 选修六 第四章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期末复习提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二地理湘教版 选修六 第四章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期末复习提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二地理湘教版 选修六 第四章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期末复习提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二地理湘教版 选修六 第四章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期末复习提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二地理湘教版 选修六 第四章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期末复习提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二地理湘教版 选修六 第四章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期末复习提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二地理湘教版 选修六 第四章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期末复习提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二地理湘教版 选修六 第四章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期末复习提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二地理湘教版 选修六 第四章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期末复习提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二地理湘教版 选修六 第四章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期末复习提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地理湘教版 选修六 第四章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期末复习提升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二地理湘教版 选修六 第四章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期末复习提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地理湘教版 选修六 第四章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期末复习提升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地理湘教版 选修六 第四章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期末复习提升Word文件下载.docx

油污染

直接导致海洋生物毛、皮丧失保温性能;

或因堵塞呼吸道和感觉器官而死亡

分散:

喷洒强效洗涤剂||,使石油迅速分散||。

但不宜在渔场周围使用||。

沉降:

播撒粉状石灰||,使其沉降||。

但会危害海底生物||。

吸收:

利用麦秆、泥炭、聚苯乙烯等物质吸收石油||,然后集中处理||。

只能在静水中进行||。

围栏:

需要静水环境||。

放任:

大洋中的原油泄漏量不大的通常让其自然分解||。

燃烧:

油层厚达2毫米时即可用燃烧法清除

油膜和油块

粘住大量鱼卵和幼鱼||,阻碍海藻光合作用

沉降至

海底石油

影响海洋底栖动物

石油氧

化分解

消耗溶解氧||,间接危害生物

练习2

 2019年7月16日18时许||,大连新港输油管线爆炸||,造成原油大量泄漏并引起火灾||。

截止到18日13:

00||,海上原油飘游分布范围已达到183平方公里||,其中较重污染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近海区域||。

(1)简要分析这次石油污染可能产生的危害||。

(2)针对石油污染||,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进行清除工作?

答案 

(1)海洋石油污染不仅影响海洋水质、海洋生物的生长、降低海滨旅游景观的使用价值、破坏海岸设施||,还可能影响局部地区的水文气象条件和降低海洋的自净能力||。

(2)主要还是采用围栏、沉降、分散、吸收、利用细菌降解石油等方法清污||。

三、赤潮产生的原因

(1)形成机制:

赤潮生物的种类主要是藻类植物中的甲藻、硅藻等浮游生物||,也包括一些原生动物和细菌等||。

海水中的营养盐和有机物(主要是N、P)以及一些微量元素的大量存在是赤潮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2)人类活动的影响:

工业废水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和无机盐;

生活污水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这些废水、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大海||,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增高||,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

(3)气候、洋流、地形等自然条件:

春夏温暖季节||,雨过天晴||,风和日丽;

洋流缓慢||,水温较高;

封闭海湾||,这是赤潮发生的外部原因||。

总之||,赤潮的发生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环境污染而形成的自然现象||。

练习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氮、磷等营养盐是水生植物的营养物质||,营养物质增加使各种藻类大量繁生||,会使水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人们将此现象称为水体富营养化||。

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往往出现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红色、粉色等颜色||,称为“赤潮”||。

材料二

材料三 某近海海域中浮游生物与鱼类的发展过程(t1~t2~t3)示意图(阴影区代表浮游生物||,黑点代表鱼类)

(1)从时间上看||,赤潮发生的条件是什么?

(2)从空间上看||,赤湖爆发的规律是什么?

(3)材料三所示海域出现赤潮现象的主要人为原因是什么?

(4)赤潮对人类经济活动有哪些影响?

答案 

(1)短时间内温度迅速升高、光照强烈||。

(2)风力微弱的、相对封闭的海域(海湾或枯水期的河口)||。

这些海域由于地形封闭||,海水交换受阻、潮流缓慢、营养物质容易富集||,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3)大量含有营养盐的污水排入海洋||,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4)给海洋渔业生产和旅游业带来巨大损失||。

四、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与治理措施

主要原因

农业生产集约化加重太湖水环境压力||,其中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太湖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经济高速发展造成传统工业(纺织印染业、化工、制革、食品制造业)污染突出

城市化进程加速||,废水污水处理设施严重滞后

渔业养殖规模扩大不仅直接污染太湖||,过度围网养殖还减缓了湖区水流||,加剧了水体污染

治理措施

采取太湖“零点”行动||,主要水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

积极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实现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

科学合理施肥||,控制湖区畜禽、水产养殖规模

限制含磷洗涤剂的销售和使用

开展大范围的清淤||,并通过“引江济太”改善太湖水质

[思维拓展]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和湖泊演变为沼泽的过程

练习4

 读下面的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太湖目前的藻类比10年前增长了5倍||,部分监测点每升水中的藻类数量已超过1亿个||,整个太湖水面已有2/3的面积达到中等富营养化状态||,如不加以治理||,太湖将会因全部富营养化而“窒息死亡”||。

(1)太湖及近海水域的富营养化现象主要来自哪些污染?

(2)无机氮和无机磷化合物大量排入太湖及近海地区会引起哪些后果?

(3)你认为治理水域污染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1)主要来自工业、农业、生活污水以及水运、旅游业污染||。

(2)无机氮和无机磷化合物大量排入太湖及近海地区||,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赤潮||,富营养化加速了湖泊自然演替过程||,还可能使饮用水水质变坏||,危害人体健康||。

(3)加强法制观念||,坚持依法治污;

强化人们的环境意识||,自觉保护环境||,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治污||,减少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

清除湖底淤泥;

有些湖泊可采取引入活水、放养草食性鱼类等措施以减轻富营养化程度||。

五、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及影响

可吸入颗粒物是空气质量播报中的一个重要参数||,是指空气中悬浮的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固体颗粒||。

其主要来源及影响见下表:

污染物来源

自然渠道

降水量较少||,植被覆盖率较低||,土地荒漠化加剧

人为渠道

建筑工地多、汽车尾气排放量大且缺乏标准或不达标

对人类影响

有利影响

少量吸入会刺激并锻炼人的免疫机能

不利影响

吸入过多或颗粒物中含有毒有害成分时||,就可能出现免疫功能障碍||,危害健康||,如传染病、“尘肺病”、恶性病变等

可吸入颗粒物是我国北方绝大部分城市的首要污染物质||。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北方降水量较少||,植被覆盖率较低||,有些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加上近年来建筑工地遍布||,城市汽车数量增多||,尾气排放缺乏标准或不达标||。

练习5

 PM10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10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它是目前我国各城市大气环境的首要污染物||,对城市大气质量起到决定性影响||。

根据我国南部某沿海城市(甲)2019年、2019年两年内PM10的观测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我国南部某沿海城市(甲)四个PM10监测点位置图||。

四个监测点的编号分别为S11、S71、S72、S73||。

材料二 PM10浓度数据的基本统计结果(单位:

mg/m3)

监测点

样本数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S11

724

0.162

0.010

0.062

S71

0.178

0.006

0.057

S72

725

0.012

0.061

S73

0.220

0.011

0.074

材料三 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分类和植被覆盖率数据(%)

林地

草地

建筑用地

裸地

水体

其他

38.6

14.13

12.33

11.25

23.69

2.24

47.7

11.81

9.33

5.43

25.73

4.03

51.8

10.65

9.86

7.75

19.94

3.55

31.7

24.83

16.95

12.37

14.15

1.93

材料四 S11点的PM10月平均浓度与主导风向(度)的关系图和PM10||。

月平均浓度与降雨强度的关系图

(1)S11、S71、S72、S73四个监测点中空气质量最好的是哪一个?

并简要分析原因||。

(2)分析S11点的6~7月PM10平均浓度的特点||,并简单分析原因||。

(3)根据以上图文材料||,简述甲城市PM10浓度时空变化的规律||。

(4)要进一步提高甲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1)S71||。

原因:

S71监测点生态环境保护好;

植被覆盖率较高;

建筑用地和裸地面积小||,因此PM10的月平均浓度较低||,空气质量最好||。

(2)S11点6~7月的PM10浓度较低||。

因为6~7月的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即由海洋吹向陆地||,而S11点正好位于该城市的东南方向||,此时由海洋吹来的风带走了大气中的一部分颗粒物||,故PM10的浓度较低||。

(3)甲城市PM10浓度时间变化规律:

雨季PM10浓度较低||,旱季浓度较高||。

空间变化规律:

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PM10较低||,而建筑用地和裸地面积大的地区PM10的浓度较高||。

(4)加强绿化||,提高植被覆盖率||,降低裸地和建筑用地的面积||。

六、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来源及其危害

污染

污染物类型及来源

颗粒物

悬浮在大气中的液体、固体状物质||,来源于矿物燃料的燃烧、汽车尾气、采矿、建材、冶金等工业企业和人类的农耕活动

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的污染物

碳氧化合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全球变暖的最重要温室气体;

一氧化碳是主要的气态污染物||,主要来自汽车尾气

有毒

氮氧化合物

氧化亚氮、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

汽车尾气是氮氧化物的主要来源

造成酸雨

碳氢化合物

甲烷、乙烷等烃类气体||,主要来自汽车尾气、矿物燃料的燃烧、石油冶炼等

形成光化学烟雾

硫氧化物

三氧化硫、二氧化硫、三氧化二硫、一氧化硫等||。

二氧化硫来自化石燃料燃烧、有色金属冶炼

其他有害物

含氟和氯的气体||,主要指氟利昂等制冷剂、发泡剂

破坏平流层中的臭氧层

练习6

 重金属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巨大||。

图甲为“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的路径示意图”||,图乙为“某高速公路两侧土壤中铅、镉浓度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1)产生重金属污染物的生产活动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下列示意图①、②、③能正确表示重金属元素在环境中循环过程的是________________||。

(3)高速公路两侧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浓度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其主要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

(4)降低高速公路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物浓度的有效措施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化石燃料燃烧 有色金属冶炼 从环境摄取 摄食

(2)③ (3)距高速公路越远||,浓度越低 汽车尾气

(4)使用无铅汽油;

推广新能源汽车;

发展汽车节能技术

七、我国南北地区的酸雨危害差异

地区

形成原因

长江以北

①降水多||,有利于酸雨的形成;

②多丘陵地形||,且风速小||,不易于酸性气体的扩散;

③土壤呈酸性||,因而大气中的灰尘也呈酸性||,无法中和酸性气体

长江以南

①降水少||,不利于酸雨的形成;

②地形平坦||,风力较强||,易于酸性气体的扩散;

③土壤呈碱性||,大气中的灰尘也呈碱性||,可以中和酸性气体

练习7

 读材料||,回答

(1)~(4)题||。

材料一 我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周报

城市

污染指数

首要污染物

空气质

量级别

北京

92

TSP

贵阳

69

注:

总悬浮颗粒物为TSP||。

材料二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北京每年2019万吨煤的燃烧||,200多万辆机动车的排气||,5000多个建筑工地的扬尘||,大大加剧了北京的大气污染||。

贵阳曾经被联合国有关组织列为世界十大酸雨污染城市之一||,是贵州省酸雨污染区的中心||,也是全国酸雨最严重的城市||。

20世纪90年代||,贵阳市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含量超过国家2级标准两倍多||,酸雨出现频率占全年降水的21%||。

(1)北京和贵阳的首要污染物分别是(  )

A.可吸入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

B.可吸入颗粒物 二氧化硫

C.二氧化硫 可吸入颗粒物

D.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

(2)北京与贵阳主要大气污染物的不同||,主要体现在(  )

A.北京大气污染物中汽车尾气含量小于贵阳

B.北京大气污染物中二氧化硫含量大于贵阳

C.贵阳大气污染物中可吸入颗粒物含量最低

D.贵阳大气污染物中二氧化硫含量大于北京

(3)北京与贵阳相比||,酸雨危害状况(  )

A.都一样B.北京大于贵阳

C.贵阳大于北京D.无法确定

(4)贵阳酸雨危害严重||,除因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大量使用高硫煤外||,可能还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

①贵阳地处山间盆地||,风小、湿度大||,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②贵阳大风天气多||,比较干燥 ③南方多为酸性土壤||,加剧了酸雨危害 ④南方降水量大、大气中含有碱性沙尘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1)A 

(2)D (3)C (4)B

八、垃圾填埋场选址的原则

(1)远离生活区和水源地||。

(2)避开城市上风口和水源上游||。

(3)自然地理条件不适宜污染物飘浮、扩散和渗漏||。

(4)填埋场必须进行严格的防渗漏处理||,以免垃圾中有害物质受雨水、地表径流冲刷而渗漏||,污染地下水和相邻地区土壤||。

(5)城市生活垃圾中含大量有机物||,填埋后垃圾经过发酵||,产生的甲烷等可燃性气体必须引出||,否则遇到明火可能爆炸||。

因此||,垃圾填埋场要设置有通畅的排气管网系统||。

填埋场使用期满||,表面覆土后||,排气管网出气口的位置与高度应科学合理||,以确保安全||。

练习8

 据国家有关部门估计||,我国城市每年“生产”的垃圾约有1亿多吨||,目前大多数城市处理垃圾的办法是将垃圾运到城外堆放||,填埋或焚烧||。

随着积存垃圾的不断增加||,有约2/3的城市已陷入垃圾的“包围”之中||,有约1/4的城市已难以找到可供堆放垃圾的场所||。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试说明城市垃圾的主要来源及其危害||。

(2)下图为“北京市垃圾处理场示意图”||,位于北京西北郊的阿苏卫卫生填埋场是北京市第一座||,也是最大的垃圾填埋场||。

试分析其位置是否合理||,为什么?

答案 

(1)来源:

生产和生活垃圾||。

危害:

侵占空间;

污染大气、水、土壤;

影响人体健康||。

(2)不合理||。

该垃圾场位于北京上风、上水的位置||。

九、“白色污染”及其危害、预防和治理

白色污染是指由包装用塑料膜、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及农用薄膜的丢弃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由于废旧塑料包装物大多是白色||,因此称为“白色污染”||。

因为“白色”污染物不易回收||,难以降解||,长期积累可使土壤板结||,影响土壤通气、通水和农作物扎根||,破坏土壤结构和可耕作性;

白色污染还释放添加剂||,污染环境||,危害人畜;

家畜误食||,影响其生长||,甚至导致死亡||。

不同地区||,废旧塑料薄膜等白色污染物主要有集中回收、焚烧、随便丢弃等方式处理||。

因为白色污染物具有不易回收、难以降解分解、毒性较大等特点||,因此||,对于白色污染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原则||。

尽量减少农用地膜、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对部分地膜、塑料袋进行二次利用||,减少浪费;

废弃地膜、塑料袋等要集中回收||,进行处理||,以减少污染||。

个人在治理“白色污染”中应积极行动起来||,自觉减少一次性塑料袋、餐盒的使用;

选购使用带有可降解标志的塑料袋;

利用布袋或篮子购物;

搞好个人宣传等||。

练习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9年6月1日||,是商务部“限塑令”实施四周年||。

“限塑令”实施两年以来||,全国超市零售行业塑料袋使用率显著下降||。

材料二 塑料袋埋在地下要约200年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

如果采取焚烧处理的方式||,则会产生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长期污染环境||。

(1)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是指(  )

A.冶炼厂的白色烟尘B.石灰窑的白色粉尘

C.聚乙烯等白色塑料垃圾D.白色建筑肥料

(2)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有利于(  )

A.刺激人们的消费B.减少“白色污染”

C.方便人们的生活D.增加商品零售额

(3)“限塑令”的实施有利于节约我国________资源||。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废弃塑料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或危害||。

(答出三条即可)

(5)为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除了实行有偿使用制度||,你还有什么方法解决?

答案 

(1)C

(2)B

(3)石油

(4)①若被焚烧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大气;

②影响土壤透气性||,阻碍水分流动和作物根系发育||,影响农作物生长;

③若被动物误食会危及其生命安全;

④遗弃的塑料袋如粘有污染物||,会成为蚊蝇和细菌生存、繁殖的“温床”||,危害人体健康;

⑤废弃塑料会造成水面特别是海洋的污染||,影响渔业||,使水质恶化||。

(5)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

提倡绿色消费||,使用环保袋;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塑料袋循环使用等||。

十、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异同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表现为“两低两高”||,即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使物质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而传统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物排放”单向流动为基本特征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表现为“两高一低”||,即高消耗、高污染、低利用||,是不能持续发展的模式||。

比较项目

循环经济

传统经济

资源利用方式

资源输入减量

化、集约利用

粗放利用

资源利用

多次利用||,利用率高

一次性利用||,

利用率低

废弃物处理

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污染和废弃

物大量排放

物质流动

物质反复循环流动

物质单向流动

最终结果

经济和生态效

益相结合

获得经济效益的同

时||,带来环境问题

练习10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试说明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地理事象||。

(2)试分析该种工业发展模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 

(1)M:

钢铁厂;

S:

煤气;

N:

电力;

H:

硫酸;

W:

粉煤灰||。

(2)钢铁厂排放的二氧化硫||,提供给硫酸厂做原料||,可减轻酸雨的发生;

吸收居民区、水泥厂等排放的废弃物||,可减轻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废弃物作其他工业部门企业的原料||,用其他企业的废弃物作原料||,可提高经济效益||。

十一、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及两者的关系

项目

含义

循环

经济

①农业资源得以再生

②综合效益突出

③实现良性循环

清洁生产

在产品生产过程和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对人类、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的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达到最大的一种生产模式||。

它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清洁的能源||,二是清洁的生产过程||,三是清洁的产品

生态农业

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充分发挥生态经济效益||,以促进持续增产的农业经营方式

练习11

 读“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完成

(1)~

(2)题||。

(1)字母M表示的环节是(  )

A.产品包装运输B.产品使用回收

C.环境D.原材料加工

(2)在清洁生产中||,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  )

A.从原材料开采环节评估

B.从产品生产过程评估

C.从产品废弃物处置情况评估

D.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评估

答案 

(1)A 

(2)D

解析 产品形成到销售有一个包装运输的过程||。

清洁生产的理念应该始终贯串于整个生产过程||。

北京印发2019~2020年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到2019年||,空气中主要污染物的年均浓度均比2019年下降15%||。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大气污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因此||,向大气中排放废气不会造成大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