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02 鲁周公世家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49777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36.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02 鲁周公世家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02 鲁周公世家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02 鲁周公世家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02 鲁周公世家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02 鲁周公世家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02 鲁周公世家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02 鲁周公世家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02 鲁周公世家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02 鲁周公世家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02 鲁周公世家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02 鲁周公世家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02 鲁周公世家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02 鲁周公世家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02 鲁周公世家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02 鲁周公世家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02 鲁周公世家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02 鲁周公世家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02 鲁周公世家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02 鲁周公世家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02 鲁周公世家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02 鲁周公世家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文档格式.docx

《高中语文 02 鲁周公世家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02 鲁周公世家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 02 鲁周公世家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文档格式.docx

(10)南面倍依以朝诸侯(“依”同“扆”,户牖之间的屏风)

(11)周公乃自

其蚤沉之河(“蚤”同“爪”,指甲)

(12)乃泣,反周公(“反”同“返”,召回)

(13)故中宗飨国七十五年(“飨”同“享”,享有)

(14)诞淫厥佚(“佚”同“逸”,安乐)

(15)百姓说(“说”同“悦”,愉快、高兴)

(16)周公在丰,病,将没(“没”同“殁”,死)

(17)岁则大孰(“孰”同“熟”,丰收)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训

(2)归

(3)傅

(4)相

(5)于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王朝步自周,至丰(名词用作动词)步行

(2)遂国之(名词用作动词)建都

(3)周之官政未次序(名词用作动词)安排得当

(4)王出郊,天乃雨(名词作动词)下雨

(5)东伐至盟津(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6)北面就臣位(名词作状语)面向北

(7)于是成王乃命鲁得郊祭文王(名词作状语)在郊外

(8)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臣

(9)诸侯咸服宗周(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宗主

(10)不义惟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不义

(11)乃泣,反周公(动词的使动用法)同“返”,使……回,召回

(12)子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灭亡

(13)南面倍依以朝诸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见

(14)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15)至于小大无怨(形容词用作名词)小民、大臣

(16)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

(17)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形容词用作动词)表明

(18)宁淮夷东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平定

(19)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忧愁,劳苦

(20)昔周公勤劳王家(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辛勤,劳苦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用事居多

古义:

主持朝廷政事。

今义:

(凭感情、意气等)行事。

(2)周公于是乃自以为质

把……当作。

认为。

(3)久为小人于外

平民。

人格卑鄙的人。

(4)周公北面立

面向北。

方位词,北边。

(5)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简便易行。

(性情或态度)谦逊和蔼或(文章)浅近易懂。

(6)未可以戚我先王

能够用(它)来。

表示可能或能够;

表许可。

(7)密靖殷国,至于小大无怨

以至于。

表示另提一事。

(8)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

现在上天。

说话时的这一天或现在。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

(判断句)

译文:

周公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

(2)奸神命者乃旦也。

冒犯神灵的是旦。

(3)是为鲁公。

这就是鲁公。

(4)禾尽偃,大木尽拔。

(被动句)

禾稼倒伏,大树被连根拔起。

(5)维长终是图。

(宾语前置句)

只考虑(周室天下的)长远之计。

(6)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

(状语后置句)

向上天与殷民昭布纣之罪状。

(7)鲁人三郊三隧,歭尔刍茭、糗粮、桢干,无敢不逮。

(定语后置句)

鲁国西、南、北三方近郊远郊的人,备办粮草桢干,不许缺少。

(8)伐纣,至牧野。

(省略句)

讨伐殷纣,(军)至牧野。

(9)周公藏其策金縢匮中。

周公把册文收进金丝缠束的柜中密封。

(10)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

(固定句式)

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

[常识·

速览]

中华先圣——周公旦

周公旦是我国政治史、文化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

他帮助周武王开创了周王朝八百年的基业,从而把我国的第一个文明社会形式推向了巅峰,为我国民族融合、政治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他制定的“礼乐行政”,对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具有开山的意义,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至今仍涓涓流淌着西周时代那种重伦理、轻逸乐、好俭朴、乐献身的君子风度和集体精神。

世 家

《史记》中的“世家”实际上就是为诸侯作的传记,诸侯开国承家,子孙世袭,所以把他们的传记叫作“世家”。

从西周的大封建开始,发展到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先后称霸称雄,盛极一时,用“世家”体裁记述这一情况,是非常妥当的。

司马迁把孔子和陈涉也列入“世家”,算是一种例外。

司马迁将孔子列入“世家”反映了思想领域的现实情况。

将陈涉列入“世家”,反映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

世家共有30篇。

[整体·

探究]

1.周公旦在历史上建立了怎样的功绩?

                                    

【答案】 

2.周公旦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他对后世的影响是什么?

【答案】

(1)他是一个“立德、立功、立言”的道德楷模,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的伟岸君子形象。

(2)影响:

①以伟岸君子形象,感动着后世的有识之士,成为后世为政者的典范。

②他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了数百年后孔孟儒家学说的形成,奠定了我国“文明礼仪”之邦的思想文化基础。

3.司马迁对周公不但有一种深厚的景仰之情,而且把周公作为“立德立功立言”的楷模来学习仿效。

在《太史公自序》中,他激动地回忆了父亲临终时的嘱托:

“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

”但是本文中提到,当武王患病之时,他却在祷词中极力夸赞自己,这一做法是否有损周公那“立德立功立言”的楷模形象?

【答案】 武王患病之时,周公虔诚地向上天祈祷,在祷词中夸赞自己的灵巧能干,其目的是希望上天允许自己代替周王去死,去侍奉神灵。

周公以自身为质,足见其对武王的虔敬,愿代替武王去死,是他为国家的安定着想。

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位以国家社稷为重、关键时刻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谦虚谨慎、光明磊落、无私无畏的忠臣形象,周公在祷词中对自己的褒扬,不但无损周公那“立德立功立言”的楷模形象,而且成为塑造这一形象不可多得的事例。

4.本文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塑造周公这一伟大人物形象的?

(1)将幼时的周公与群子对比,表现他的笃仁纯孝。

(2)将周公与管叔、蔡叔对比,表现其光明磊落的情怀。

同为武王的弟弟,周公一心为国,忠心耿耿,凡事不计安危名利,而管蔡二人却汲汲于个人私利,甚至率众谋反。

周公的形象在这些反面人物的衬托下更为鲜活。

(3)将周公与儿子伯禽治国做对比,表现了周公简易为政、与民安乐的为政理想,也显示出周公的远见卓识。

[局部·

阅读课文倒数第三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1.本段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 手法:

对比。

效果:

通过太公与伯禽不同的治国理念的对比,表现了太公高瞻远瞩,暗示了以后鲁国的衰微,同时表达了简易为政、与民安乐的道理。

2.“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一句之中使用了两个“之”字,说说它们在含义和用法上的差异。

【答案】 前者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

后者为动词,到……去。

“之”字用法小结

“之”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运用句子结构分析法便可容易地掌握。

1.形如“谓语+之”时,用作代词。

如:

作《师说》以贻之;

人非生而知之者;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形如“主语+之+谓语”时,起取消主谓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形如“名词+之+谓语动词/介词”时,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宋何罪之有?

何陋之有?

4.形如“名词+之+形容词”时,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马之千里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形如“定语+之+名词”时,作结构助词,译为“的”。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6.形如“之+地点/处所名词”且句中缺少相应的谓语时,作动词。

吾欲之南海,何如?

辍耕之垄上。

7.形如“形容词/副词+之”时,凑成二字或四字音节,不用译。

顷之,烟炎张天;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忠心耿耿周公旦

周公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他很孝顺、仁爱,辅佐武王伐纣,封于鲁。

周公没有到封国去而是留在王朝辅佐武王,为周安定社会,建立制度。

武王崩,又辅佐成王摄政。

武王生病,他祈祷上天让自己代替武王去死。

他帮助成王平定叛乱、制礼作乐,为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重大贡献。

特别是他在受成王冤屈以后,仍忠心耿耿,为周王朝的发展呕心沥血,直至逝世,终使天下大治。

【应用角度】 可用于以“忠心”“尽职”“无私”“价值”“人生的意义”“典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失与得”等为话题或内容的作文写作中。

莫振高:

化作光明烛

莫振高,学生口中的“莫爸爸”“校长爸爸”,是广西都安高中的原校长。

都安是全国贫困县,这个大山里的瑶乡,有着众多因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

于是,莫振高将“让瑶乡儿女走向世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任教三十多年来跑遍每一位贫困生的家,将了解的情况一一记录在册,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了近300名学生,圆了他们的大学梦。

然而,自己的工资毕竟只是杯水车薪。

面对数量众多的贫困学生,这位从未向别人伸手的“莫爸爸”走上了“化缘”之路。

他利用休息时间,来到全国各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做演讲、做动员,只为通过社会力量,帮助更多的瑶乡儿女走出大山。

就这样,莫振高一共筹集了3000多万元善款,让1.8万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

因积劳成疾,莫振高突发心脏病去世。

“莫爸爸”的“化缘”之路改变了数以万计贫困孩子的命运,现在他已桃李满天下,九泉之下也可含笑了。

【媒评文摘】 千万里,他们从天南地北回来为你送行。

你走了,你没有离开。

教书、家访、化缘,埋头苦干,拼命硬干。

你是不灭的蜡烛,是不倒的脊梁。

那一夜,孩子们熄灭了校园所有的灯,而你在天上熠熠闪亮。

——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颁奖词

伟大的周公

(一)孔圣人心中的“圣人”

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但是,孔子的心中也有他的圣人。

孔子心中的圣人是谁?

周公。

确切地说,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弟姬旦。

孔子非常推崇周公,认为他是古代最伟大的圣人。

孔子反复说: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周公,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圣人,中华民族的所有美德和智慧都体现在他的身上。

周公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天文学家、音乐家和文学家。

历朝历代,人们对于周公的尊崇从来没有改变过。

非常遗憾,现代人对周公所知甚少,知道的一点皮毛大致就是“周公解梦”或者“梦见周公”。

周公是中国文化的先圣、至圣,将中华文明推向了最高峰。

我们今天的文化观念、道德礼仪、风俗习惯,都是由周公创立,一直传承至今。

孔子一生所做的事情,无非是倡导周公的政治理想和周礼文化,老子的《道德经》不过是对周公整理编写的《周易》的读后感。

总结五千年的中国历史,第一个重要的人物是黄帝,实现了天下归一,带领中国人进入文明社会,是人文初祖。

第二个便是周公,开创了中华文化,将中华文明推向了极高境界,是先圣、至圣。

不夸张地说,周公缔造了周朝的繁荣,也缔造了延续至今的中华政治和道德文明,他的民本思想,直到今天也是政府“执政为民”的理论基础。

中华文化几千年来没有走出孔子和老子的思想范畴,而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则不过是周公思想的不同解读。

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不知道周公,那就是数典忘祖,就是耻辱和愚昧。

(二)韩非子心中的始祖

周公治国,制定了大量的制度,使中国历史上的政府第一次有了成文法,有法可依。

周公制礼作乐,建立了一整套先进的公务员制度、礼仪制度、婚姻制度、礼乐制度等等,他曾经先后亲自写下《毋逸》《康诰》《酒诰》《梓材》等制度性文件,指导成王以及诸侯的治国方略。

周公为周朝制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婚姻制度、丧葬制度、祭祀制度、狩猎制度等,对后世的影响十分巨大。

譬如,至今我们仍把婚礼称为“行周公之礼”,因为最早的婚礼礼仪是周公设计的。

再譬如,汶川地震七天之后被定为全国哀悼日,那是因为周公当初确定“天子逝世后停丧七天”。

周公甚至还制定环境保护法,据《逸周书·

大聚解第三十》记载:

“周公闻禹之禁: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

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且以并农力(执)[桑],成男女之功。

夫然,则有(生)[土](而)不失其宜,万物不失其性,人不失其事,天不失其时,以成万财。

周公根据大禹时期就有的各种禁伐禁渔令,制定了周朝的环境保护法,而我们直到近年才开始重新启用休渔期的办法,与三千年前的老祖宗相比,真是应该惭愧。

正因为周公制定了太多的制度,因此后世有了许多附会,许多行业都把自己的祖师爷定为周公,什么算命的、看风水的、茶道的、办婚礼的,等等,都把自己的根往周公身上靠。

荀子称周公的制度在于“以类分”。

这样说来,周公是最早的法家。

(三)周公主义——中国文化的源头

按照我们固有的评价体系,最早的基础的东西是主义,进一步发扬光大的是思想,而具体的做法是理论。

譬如,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中华文化中,能够站在最高端俯视后人的无疑就是周公,所以,我们把周公的治国思想、哲学理论和设立的各种制度合称为周公主义。

伟大的周公,伟大的周公主义。

周公之后,将他的主义全面发扬光大的是管仲,因此我们把管仲的各种思想理论和制度称为管子思想;

而在管仲之后,又有了老子、孔子、荀子等人,他们的思想可以达到学说的水准,也就是老子学说、孔子学说、荀子学说等,孙子、商鞅、韩非子、墨子等人,他们的思想可以称为理论。

周公主义——管子思想——老子学说、孔子学说、荀子学说——诸子理论,中华文化的脉络实际上是非常清楚的。

春秋战国,中华文化的框架已经牢牢地搭建起来,后人不过是在这个框架里拆拆补补而已,不是吗?

没有周公,行吗?

周公说了许多,就此打住吧。

陕西咸阳岐山周原,有周公庙。

山东曲阜,有周公庙。

但是,周公的香火实在令人汗颜,即便去磕头烧香的,多半也是求签算命之徒。

《易经》里面讲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今天,为什么中华民族是全世界唯一绵延五千年不衰的民族,就是因为祖宗的德厚,能庇荫到如今。

可惜的是,我们对祖宗实在是太怠慢了。

日本人喜欢参拜靖国神社,并且常常因此引起中国人的愤慨。

其实,回过头来想想,日本人参拜靖国神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自己连祖先都不参拜,连我们的至圣周公都不知道,我们是一群数典忘祖之徒。

韩国人喜欢抢我们的文化,甚至想抢我们的祖宗,这也令我们愤慨。

可是,回过头来想想,我们尊重自己的文化了吗?

我们善待自己的祖宗了吗?

多少年了,我们的端午节成了粽子节,中秋节成了月饼节,孔夫子成了孔老二。

好的东西,你不要,别人自然要来抢。

甚矣!

吾衰也。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我们不仅不能梦见周公,我们甚至连周公是谁都不知道。

愤慨吧,对我们自己愤慨吧。

【精要赏析】 文章从三个方面讲了周公的伟大。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只是对周公思想的不同解读,这是周公的伟大之一。

一个中国人如果不知道周公那就是数典忘祖,就是我们的耻辱,周公制定了各方面的制度,至今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是周公的伟大之二。

一个中国人如果只知周公是看风水、算命的祖师爷,那就是我们的耻辱。

周公主义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周公搭建了中华文化的框架,这是周公的伟大之三。

一个中国人如果仅仅在做梦时想到周公,那就是我们的耻辱。

尊重我们伟大的周公,尊重我们自己的文化应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基本的做人准则。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导学号:

09592008】

A.武王有疾,不豫     豫:

安适,快乐

B.未可以戚我先王戚:

忧愁,悲伤

C.发书视之,信吉发:

拿出

D.东土以集,周公归报成王集:

集中

【解析】 B项,戚:

感动;

C项,发:

翻开;

D项,集:

安定。

【答案】 A

2.以下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

B.故中宗飨国七十五年

C.无坠天之降葆命

D.封微子于宋,以奉殷祀

【解析】 A项,“归”同“馈”;

B项,“飨”同“享”;

C项,“葆”同“宝”。

【答案】 D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导学号:

09592009】

①告纣之罪于天

②使管叔、蔡叔傅之

③以旦代王发之身

④子孙骄奢忘之

⑤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

⑥发书视之,信吉

⑦子之鲁

⑧于是伯禽率师伐之于肸

⑨周公乃自揃其蚤沉之河

A.①③/②④⑥⑧⑨/⑤/⑦

B.①③/②④⑥⑧/⑤/⑦⑨

C.①③⑦/②④⑥⑧/⑤/⑨

D.①③⑦/②④⑥/⑤⑧/⑨

【解析】 ①③句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

②④⑥⑧⑨句中的“之”为代词,并且都是作前面谓语动词的宾语;

⑤句中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⑦句中的“之”是动词,到。

4.下列句子中不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09592010】

A.王朝步自周,至丰

B.至于小大无怨

C.南面倍依以朝诸侯

D.诸侯咸服宗周

【解析】 A项,步,名词用作动词,步行。

B项,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民、大臣。

C项,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见。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09592011】

A.告纣之罪于天

B.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

C.维长终是图

D.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

【解析】 C项,宾语前置句;

A、B、D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 C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09592012】

武王问太公曰:

“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

“凡国有难,君避正殿。

召将而诏之曰:

‘社稷安危,一在将军。

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君入庙门,西面而立;

将入庙门,北面而立。

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

‘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

’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

‘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

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

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

‘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

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

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

君不许臣,臣不敢将。

’君许之,乃辞而行。

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

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

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说,将无咎殃。

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

“善哉!

“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

”太公曰:

“将有三礼。

”武王曰:

“敢问其目?

“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

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

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

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

军皆定次,将乃就舍;

炊者皆熟,将乃就食;

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

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

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

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

白刃始合,士争先赴。

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节选自汉墓竹简校本《六韬》,

天津古籍出版社。

有删改)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  专:

独掌

B.敢问其目目:

条目

C.军皆定次,将乃就舍次:

次序

D.白刃始合合:

交锋

【解析】 本题通过一词多义设误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

A项,“斧钺之威”代指军事大权,据此推断“专”为“独掌”,正确。

B项,上文说“将有三礼”,是说将领有三种法度,显然“目”是“条目”之意。

C项,“次”结合下一句“将乃就舍”,联想初中课文《陈涉世家》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一句中的“次”,推断出“次”是“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即临时驻扎”之意。

D项,“合”是动词,主语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