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教案.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64987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房宫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阿房宫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阿房宫赋》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阿房宫赋》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阿房宫赋》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阿房宫赋》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阿房宫赋》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阿房宫赋》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阿房宫赋》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阿房宫赋》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阿房宫赋》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阿房宫赋》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阿房宫赋》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阿房宫赋》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阿房宫赋》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阿房宫赋》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阿房宫赋》教案.docx

《《阿房宫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房宫赋》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阿房宫赋》教案.docx

《阿房宫赋》教案

  (师点头表示默许)生6:

我摘抄本上抄过苏轼的前后赤壁赋。

应该也算赋吧?

师:

当然算了。

你还能记得其中什么句子吧?

生6: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其他学生做惊奇状)师:

不错,不错。

关于赋,我想说几句,这种文体经历了骚赋—大赋—骈赋—文赋四个阶段(板书)。

骚赋的代表人物是屈宋,也就是屈原和宋玉。

大赋我们知道了,汉代的,主要是西汉的时尚文体。

  骈赋在汉末兴起,篇幅短小了一些,形式上多用四六骈句。

我们在初中好象学过一篇《与朱元思书》的,是吧?

生:

是。

  师:

风烟俱净——生: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师:

唉,浙江真是个好地方啊至于文赋,那是受了“古文运动”的影响,现实意义得以强化,名篇有这《阿房宫赋》,还有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等。

到了宋代,赋的讽谏意义近乎没有了,个人化色彩增强了,那是散文自觉的时代。

好了,下面我们专题说说杜牧。

先把注释齐读一遍,选自12——生:

选自〈樊川文集〉。

杜牧,字牧之……师:

杜牧,字——生:

牧之师:

韩愈,字——生:

退之师:

XX,字——生:

润之。

  师:

程老师,字——生:

师:

混之生:

哈哈师:

注释上说杜牧的诗清新自然,你还记得杜牧的什么诗?

生7:

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师: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写的是什么?

生7:

封建统治者穷奢极欲,劳民伤财。

  师:

劳民伤财的劳和伤属于什么活用?

生7(思考,有学生说“使动”)使动。

  师:

好。

还有谁知道杜牧的其他诗篇?

生8: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师:

这首诗好象很哀伤,是不是啊?

生8:

是的。

清明节是上文祭奠祖先的节日,所以作者抒发了一种悼念先人的哀痛之情?

  师:

不是吧?

生8:

是的。

  师:

依我看,第一句写到雨,即是写到愁苦之情,淋雨的滋味不大好受,何况是清明那细细密密的小雨呢。

第二句中有“路人”一词,什么意思?

(学生说“路上的人”)我看是出门在外的人,离家的游子。

还有那么一种思家思亲之情呢。

怎样抚慰这愁苦的飘离之情?

喝酒但是酒家却又找不到,没关系,问人吧,牧童随手一指,酒店在黄色或白色的杏花中时隐时现。

至于酒喝了多少,感情有没有得到慰藉,还是交给读者去想象吧。

我说的有道理吧?

生:

恩。

  生9:

我们初中的时候学过他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我觉得他是站在曹操那边讽刺周瑜的?

师:

何以见得?

生9:

他说,如果不是东风的功劳,周瑜和孙权的夫人就要被俘虏。

好象周瑜成功是老天帮助他的,自己倒没什么能耐一样。

  师:

恩。

杜牧只是评价周瑜,而没有和自己命运情感建立联系吗?

据说杜牧自诩精通军事五项全能的生10:

我记得老师是这样理解的,杜牧所关心的已不再是赤壁之战这段历史,他只是借之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身世感慨。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周郎尚有东风之便,成就功名,自己满腹才华,却没机会。

可见壮志难酬。

  师:

VERYGOOD生11: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师:

什么是后庭花?

生11:

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指沉于享乐的亡国之音。

  师:

作者写这诗的目的是——生11:

借古讽今,劝戒当朝统治者不要花天酒地,应该勤于政务。

  师:

说的很好,每当我来到南京秦淮河边看到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卡拉并不OK时候,我就想起了这两句: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还有什么要推荐?

生12:

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

初中学过吧?

生:

没有。

  师:

你怎么知道的?

生12:

我的一本书〈古代小诗选读〉里有。

  师:

哦——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生12:

很多人都注意后两句,因为那是名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我想第一句写得真好,千里,写江南的广阔的空间,莺啼,从听觉的角度写江南之美,美在音乐,绿映红,从视觉角度写江南的美景,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大片大片的红花绿草,给人视觉上强烈的冲击,像公园一样美丽。

  师:

想象得好。

不过,我们常州也是江南名城,好象与这诗句的美景毫不相关啊?

  生(乱):

我们的运河污染严重。

城市高楼太多了,很压抑。

到处是水泥路面,没有植物。

公园最有名就算恐龙园了吸引人的已经不是自然,而是一些人工的恐龙造型。

……

  师:

悲哀啊,我的城市不提也罢,接着说杜牧的诗。

  生14:

〈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师:

是“坐看”还是“卧看”?

生(齐):

坐看课本上这么写的?

师:

我想请你们想想那个词好?

生14:

卧看好,自由自在,闲适的样子。

  生15:

坐看好。

想一想那小孩子挺直身体,不,是坐直身体数星星的样子,天真无邪。

  生:

卧看好生:

坐看好师:

学术问题可以争辩,不要吵架,有理不在声高。

你们这一吵,我也不知道说哪个好了。

这样吧,民意表决,认为“坐看”好的,举手师(数)坐看16人支持。

不到三分之一,还是卧看的支持者多。

  其实我心里也认为“卧”形象些。

还有要推荐的吗?

  生16: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我认为它写景写得很好。

  师:

好在什么地方?

生16:

色彩多样,青色、白色、红色搭配得好。

  师:

恩,白云深处还有人家,是什么人家?

生(乱):

隐士、道士、仙人师:

我想说那就是普通的山里人家,你说可以吗?

生17:

  (思考),可以,更好一些,更能表现民风淳朴。

  师:

我说那就是我的家,好不好?

生:

哈,好师:

我记得我家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堂上就挂着一幅以〈山行〉立意的山水画。

山石嶙峋,谷水曲折,白云悠悠,枫叶火红。

不过现在的我还是觉得缺少一种精神在里面,大概是画家没有表现出“霜叶”灿烂中彰显的旺盛恣肆的生命力吧。

  生:

  (默许状)师:

看来,无论绘画还是为文,我们要在精神的底子上认真打磨才成。

还有补充的吗?

生18:

我记得杜牧有两句: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好象是说他很那个的?

师:

哪个?

生18:

风流,西西。

  师:

风流不是罪过,罪过的是在风流中丧失方向。

  (生笑)师:

不过,杜牧还算是反省过来了。

在烟花盛开的大都市扬州,他只是呆了十年,十年之后,他还是去考自己的进士去了,虽然没有担任过要职,实现过自己伟大抱负,但在文学上却开创了另一方天地,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清新自然却又关心时政的作品。

也算是忧国忧民了。

课外还请同学们多读读他的诗。

下面我来深情朗读《阿房宫赋》,请同学们在注意字音的同时,注意我对其语气的处理。

  (师朗读全文。

几名学生鼓掌,因符合者少,掌声渐稀)师:

怎么样?

生19:

很有激情师:

你说。

  生20:

把杜牧的文采读出来了师:

评价得好下面我们就自由朗读,看谁也能把杜牧的文采读出来(生读书)师:

整体上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写了什么,接着我们看课后练习一中关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背诵技巧的问题。

  1、阿房宫的来历——生21: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师:

2、阿房宫的外观——生22: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师:

3、阿房宫的构筑——生23: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师:

从“长桥”开始,已经不是建筑的内容了吧?

应该是作者由此生发的想象和宫殿生活吧?

  生:

是的。

  (铃响)师:

课后再结合注释仔细读读,下节课检查背诵第一段。

  《阿房宫赋》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二)懂得赋的特点。

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三)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

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二、难点、重点解析

  

(一)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何在?

分析:

要回答此问题,可参见自读提示。

  《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

  “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

作者预感到唐玉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二)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分析:

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

  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

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

  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摸。

  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宫中人物活动。

  第2段:

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

  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设写荒淫,揭示抢掠行径。

第二部分(第

  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第3段:

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一层(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槽,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二层(“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

  三层(余下各句)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秦皇无道,导致了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

  第4段:

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一层(开头到“谁得而族灭也”)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二层(余下各句)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三)杜牧主张:

  “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

”他强调思想内容的重要性,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分析:

细读全文,不难看出作者旨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

  第1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

第2段叙写官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

  第3段夹叙夹议,点明:

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亡秦。

第4段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

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爱民。

篇末4句言简意赅,暗寓讽谏之意,含蓄地告诫后人,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

由此可见,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用以敬诫“后人”是全文主旨。

联系杜牧自己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所说的“宝历(唐敬宗的年号——5;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以看出这“后人”指的应是当时最高统治者。

  (四)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

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分析;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

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

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

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

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

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

  “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

”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

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分析:

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

  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

  “覆压三百余里”,言其

  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

  “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

  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

先写重搂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搂阁之高大。

  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

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

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

  “冷灿”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

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

  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

  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

如写楼阁“各把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

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例“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

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

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

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眼前。

  (六)在第2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分析: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

  “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

以璀灿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

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读者印象更为强烈。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的表达方式相仿。

第三句说丢弃脂水竟使渭流涨腻,用的是夸张手法,极言梳洗美女之多。

第四句写焚烧椒兰竟至烟斜雾横也是夸张,效用同第三句一样。

四句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加之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读来使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

作者正是借助于开镜、梳摸、弃脂水、焚椒兰这些生活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宫室之广。

写宫室,是承接上文;写美女,则是开启下文。

所以,作者紧接着便是写美女望幸。

这一层都是写美人,但是从美人的生活遭际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无度。

  汉代大赋不少作品铺张扬厉,堆砌词藻。

杜牧则发挥了赋的长处,着意铺陈夸张,但所有的铺叙又都为后文的议论张本,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

从这一节对美人的描写可见一斑。

  (七)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

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

现代文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但在文言中除解释“值得怜悯”外,还有可爱、可惜的意思。

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

作者用这二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

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

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

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

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

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壬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可忧吗?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

辞赋不同于论文,许多地方并不直说,读时需细加玩味,方能体会作者的用心。

  (八)文章语言精炼,而含意丰富。

试举例说明。

  分析:

本文起笔就不同凡响。

  (古文观止)编者的评语是:

  “起四语。

只十二字,便将始皇统一以后纵心溢志写尽,真突兀可喜。

”开头两句,写六国覆灭,由秦一统天下。

形似泛泛叙事,实则为下文伏脉:

  “六王”为何会“毕”?

  “四海”为何能“一”?

一亡一兴,关键何在?

读完全篇,就知道作者正是由此开始总结历史教训的。

后两句,说伐尽蜀山林木,才将阿房宫建造而成,言建造工程之规模浩大,蕴含着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

李白有诗云: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砍伐蜀山之木,运往关中,要耗多少人力物力,需经多少艰难险阻,作者没有细说但读者自可想见。

而要建成如此奇伟之宫室,伐木运木只是一项工程。

统一天下不久,即如此滥用民力,势必酿成严重后果,于此作者已有暗示。

  “纵心溢志”,“骄奢淫逸”,正是取祸之由。

起首4句,不仅气魄宏大,且含意深广,耐人寻味。

从语言上看,两两对偶,各各押韵(全押仄声韵),音调急促有力,确系“突兀可喜”。

  文中言简意深之处并不少见。

又如第2段写秦人挥金如土,用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字,构成4个比喻。

一面是挥霍无度,另一面必定是搜刮不已。

此处铺叙也为下文生发议论奠定基础。

作者锤字炼句皆有所指,这些地方宜深入体会,认真学习。

  (九)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分析:

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

六国何以会灭?

赋中说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可见,六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

从何看出六国之不爱民呢?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秦之珍宝”

  (财富之代称),来自六国;六国之珍宝取自百姓,统治者为满足奢华生活之需要,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

  “六王”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

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

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

  (十)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六国论》、《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

  分析:

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它的文学色彩更浓一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写、铺陈、夸饰等文学手法的运用,所以《阿房宫赋》前三小节不拘于具体的“现实和真实”,而是发挥想象和联想极力描绘秦的奢靡荒淫。

  《过秦论》和《六国论》严格说应是一篇史论,它应以史为依据、基础,所以应集中更多的笔墨来陈述、记叙相关的历史史实,再在史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解题。

  这一内容,主要由教师来做。

具体进程是:

先指名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和注释①解题;学生解题后,教师补充,接着范读;最后宣布自读的要求和步骤。

  关于解题的补充:

杜牧,不但是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赋”和古文也都堪称大家。

  在诗歌方面,人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又把他与李商隐并称,称“小李杜”。

他的古文颇多针贬时事的作品,“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

  (《四库全书总目》)。

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

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

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

  “阿房宫”的“呵房”旧读“婀旁”

  (为ēpáng)。

为什么叫“阿房”?

一说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一说因宫殿的“四阿”

  (屋盖四角弯曲处)造得宽阔得名,“房”同“旁”,宽广的意思。

但据《史记》记载,似以前说为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对“阿房宫”的记载是很简略的,大意是:

秦始皇以咸阳城小人多,旧建宫廷不够大,决定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兴建大规模的宫殿。

首先是在阿房修建前殿,东西五百步(一步六尺),南北五十丈,殿上可坐万人,殿下可建五丈旗,周边驰道修成阁道,直抵终南山,山巅是高耸的宫阙(宫殿正门),再从宫阙兴修复道(上下两层的通道),渡过渭水,直达咸阳。

这一巨大工程,直到秦代灭亡都没完成。

杜牧的《阿房宫赋》就得在上述记载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写成的。

作“赋”时他仅23岁,作“赋”的目的是借秦亡的教训来规谏唐敬宗。

敬宗李湛16岁时继位为君,一为君就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沉洒于声色,在位3年就被宦官杀害,可见这篇“赋”在当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二)指导学生自读。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

  “赋”的字义是铺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铺采漓(ch,舒展)文,体物写志”

  (刘勰语),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摹事物(体物),抒写情志。

我们初次接触这种文体,尤应抓住这个特点来研读课文。

即不但要像读别的文言文那样准确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而且要看作者是怎样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华美的文辞来“体物写志”的。

自读的步骤是:

第一步:

反复研读“体物”部分,即课文

  1、2两段。

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要求多下功夫,并做到熟读戍诵。

  第二步:

比较细致地研读课文的“写志”部分,即

  3、4两段,弄清它与前一部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三步:

通读全文,对文体特征、表现手法、思想内容进行拓展,并完成“思考和练习”

  四、五、六等词语、句法题。

  【《阿房宫赋》教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