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在火种不会绝灭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49986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在火种不会绝灭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石在火种不会绝灭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石在火种不会绝灭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石在火种不会绝灭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石在火种不会绝灭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石在火种不会绝灭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石在火种不会绝灭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石在火种不会绝灭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石在火种不会绝灭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石在火种不会绝灭文档格式.docx

《石在火种不会绝灭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在火种不会绝灭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石在火种不会绝灭文档格式.docx

信封里,他经常习惯地附上比A4略大的複印手抄诗稿;

新旧诗都有,供我欣赏。

生活孤寂苦闷

柔密欧.郑写给我的信,估计约有200多封,固然少不了家常琐事,但更多的是谈文学、道人生;

文学创作与人生愿望是来往信笺的两大内容支柱。

谈文学,他兴致勃勃;

道人生,却又无奈无助,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他心中所受的委屈与落寞!

柔密欧.郑这种悒闷的心情,俯拾即是:

“相信你能体会到我们这大群人的苦闷,现在连戏院门口的影片广告也不准用方块字,你不难想像一般了....”(77年8月18日)

“将近一个半月沒能在朋友读贵地的报章,人更为孤寂了。

你处若有你编的或<

奋斗报>

等杂志,希能寄下觧渴。

因为没精神粮食,头脑是一片空白,更像我的低血庄病(贫血)呢?

(80年1月24日)

“心情不好,愈发孤绝,有人倡言,华人于本地死后,其墓碑应写印尼文,不可用中文。

于此,心更沉重。

”(88年12月18日)

“我如今别无所求,只希望能在贵国静静地读书,在这里无法看到我喜欢的书。

”(91年8月14日)

“匆匆卅多年,怎能不信时间的可怕。

在平穩中求胜,何比浮假的诸多刻意呢!

我十四岁开始投稿,至今也写了四十六年了,惭愧一无所成,虚幌得可笑!

”(94年6月30日)

我认识柔密欧.郑时,他是一名华文家庭老师。

有过几次,他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地坐着三轮人力车(Becha)到我下榻的堂兄住处。

雅加达空气燥热,交通阻塞非常严重,约会总是误点。

但一打开话闸子,他似乎忘记了刚才天气炎热、交通阻塞所带来的不愉快。

谈文论艺,总是滔滔不绝,充满着希望。

他教补习,一方面是为生活,但何尝不是希望有更多人,尤其是华裔不要忘记母语。

教学生涯清苦

然而,这样的补习入息其实是相当微薄的。

“生活实在很尴尬,可以说是受尽奚落。

”他幽幽地说,然而,不干这一行,还能做什么呢?

他始终有一个信念,那就是:

“这种播种的工作,仍然有它的重大意义,所以苦就苦吧!

”(77年10月1日)

柔密欧.郑在苏门答腊廖省望加丽出世,父亲经营杂货店,算是小康人家。

然而,他对生意毫无兴趣,20多岁时虽曾帮忙父亲打理,但表现一般,不到20年,在43岁时便结束营业,退出商场;

其后旅居雅加达,在<

印度尼西亚日报>

发表大量作品。

1992年10月间他来新加坡时,有一次和他走在牛车水区,从珍珠坊通向登婆街的天桥上,巧遇饭后在附近蹓跶的二伯父。

两人都认得对方,叫得出彼此的名字。

事后二伯父对我说,他年轻时“走船”去苏门答腊北干峇鲁时,便常路过望加丽,常到柔密欧.郑父亲的店小叙。

当然,二伯父认识的是郑志平,不是柔密欧.郑。

柔密欧.郑在11岁时只身前来新加坡读书,小学在爱同,中学在中正,因日军南侵,只好回到望加丽避难,和平后重返新加坡,並在岛国西北部,当时还很偏僻的林厝港启化小学教书。

一年后,他奉命速回望加丽完婚,並在该地的中华小学当教务主任。

由此可见,他是非常热爱教书这份工作的。

热忱推广文化

柔密欧.郑虽然文采斐然,教补习其实不用费功夫,何况他经验丰富,早年当过教师,应可驾轻就熟,从容应付的。

但他非常负责任,涉猎各种有助于教学的材料工具。

他曾来函索取教材资料:

“最近我在教人补习,如你能帮忙,代为剪下“商报”上英校学中文的一些重要的学中文材料,对我是有用的。

”(77年7月24日)

“尊处华文报刊,近来介绍颇多有关学习语文的材料,如你有便,将一些剪下来(有关华文指导或学习中文部份)。

”(77年7月28日)

短短四天,他便捎来两封信,足见他对这些资料需求的殷切,也可看出他一心一意要把教学工作做好,让更多人懂得华文华语,不让华文在这禁地湮灭。

从上述这些书信中,不难想见柔密欧.郑教学的认真。

他並不自恃才高,一任自我发挥为教材,总是尽量补充自己的不足,例如购買当时新加坡教育出版社发行的<

华语会话>

一书与录像带,希望改善教学,让学生获得更大的效益。

当然,学生有进步,是老师的最大快乐。

柔密欧.郑多次在书信里表达了他的这种欣慰和滿足感:

“我还是相当忙,但心情很好。

我的信心总算有个着落。

十来位一句华语也不懂得的侨生,现在能说能读,我的精神收获也算不错,这正符合了我播散种子的原意,也打破了我的几位老前辈对华文的悲观论调。

在华文逐渐被印尼人同化的这一过程中,若我能同化一、二个印尼人,那也是有赚的。

”(80年6月3日)

“试想把几个连华语一句也不懂的学生(专讲当地话),教成会说会听,甚至会读报上浅易的华语,这情形就使人兴奋了。

”(79年8月4日)

而異族学习华文,尤令他感到自豪。

学生中有印尼文报记者、日本高级总经理(日本人)...有一位是西德人梅西冀(SiegfriedA.H.Mayer)。

这位老外学得很快很好;

好多学生后来成了他的好友。

梅西冀在1984年5月曾到新加坡,我们见了面,回雅加达时他也设法幇柔密欧.郑帶回了20本刚出版数月的<

新荷>

诗集,及柔密欧.郑在1979版由新加坡岛屿文化社出版的<

跃起>

诗集5本。

柔密欧.郑还有一位亦友亦师生的刘慧儿小姐,在雅加达美国大使馆任职。

1984年10月间她来新加坡公干,摇了电话与我见面,也带回一些书刊。

承她帮忙,书寄她美国地址,再转寄雅加达美国大使馆由她签收,当然也无误地到柔密欧.郑手中了。

这些学生和朋友都是他的希望,也成了沟通中印文化和中西文化的桥梁。

我想,柔密欧.郑与他们在一起时,五千年浩瀚的中华传统文化让他兴奋与沉醉;

五千年优美的中华文学更让他期待未来!

新荷影印诗集

一些喜欢写诗的文友,八十年代初或许有读过<

诗集影印本。

1984年1月,新加坡岛屿文化社出版了由柔密欧.郑主编,20多位印华诗人参与的<

诗集,列为岛屿丛书之10。

柔密欧.郑、茜茜丽亚、袁霓、北雁、叶竹都有作品在内。

其实,早在这本诗选出版前,柔密欧.郑还在雅加达出版了两期<

影印本。

创刊号共6页,略大A4型,以柔密欧.郑作品居多;

苐二期则篇幅增加了一倍,其中包括3版旧诗。

新诗部分还邀请到台湾著名诗人罗青,以及新加坡诗人史旅洛、原放、林琼、初声、谢清、寒川等助阵。

印华作者群则与创刊号变化不大,加进了晓星、风竹等。

前后两期<

影印本,每期据悉影印500份。

或许当时雅加达並无中文打字条件吧!

柔密欧.郑把稿件寄来新加坡打字,再由林琼和我帮忙校对,然后邮寄回去给他,让他剪剪贴贴,以致影印时痕迹累累,算得是极其粗糙简陋的出版物了,然而,这可是柔密欧.郑的心血之作呵!

打字费由他自个儿垫。

为什么要出版<

影印本呢?

“这里(虽然)根本就没有文坛,不过,环境困难不等于我们就全面投降,所以我之想搞个<

的动机即在此。

我希望能起个极小的泡沫也好,也许它是个良好的开头,能促使爱好文艺的青年们,能更普遍地展开;

如果他们也能多出几种文艺性质的刊物,那就更热鬧,而我也见效一点点。

我就想以这小规模的成型的东西,将去激发他们,或邀请他们参与到这文艺阵营来的,並且能使本地创作能有个更好的发展。

”(80年9月24日)。

他说:

“编<

沒有什么目的,也不是为功利,只是在一种时代环境中所能舒一口气的寂寞的心声吧了!

”(81年8月23日)。

他感叹地指出,在任何条件都不及人的情况下,出这本<

影印本,可以说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吧了!

广交各地文友

柔密欧.郑不认为文人必定相轻,主张彼此应该互相关怀和爱护,不应自相排挤。

他举李白和杜甫为例,指出两人的写作风格全然不同,却无损于纯真的友谊,和尊敬对方的高尚情操。

他也自剖表白个性:

喜欢人家进步,因为愈多人进步,社会才有改善的一天。

因此,他绝不会妒忌别人的成就!

七十年代末,在我认识的几个文友里,柔密欧.郑与茜茜丽亚兄妹互称,黄东平则与两人没有往来。

1980年3月23日我与印尼华裔女子维维结婚,在雅加达哈庵乌宴客时,三人都赏脸出席贺庆,但那时或许我太忙,沒意识到黄东平与柔密欧.郑及茜茜丽亚沒交谈,互不认识,因而忘了介绍。

后来,柔密欧.郑来信写道:

“我和黄东平尚未认识,希望有一天我会冒昧地先去找他,不知他方便不方便。

请代我向他征求意见好吗。

黄东平表示欢迎,我把他的住处通知柔密欧.郑。

一个月后收到后者的来信,信中写道:

“承您告诉我东平兄的地址,我已经去拜访过他了,谢谢!

我跟他作了一小时谈话,大家都甚高兴!

”(80年7月10日)

那时,我也经常与他提起创作甚勤的棉兰文友晓星。

他也注意到了,来信说:

“你棉兰的文友,地址能否告知我,以后可作我跟他联系。

东平兄见过几次面了。

”(80年11月5日)。

翌年九月,闻知黄东平因割盲肠入院几天,他也到黄东平家探望。

他也介绍一些雅加达文友:

如:

丘秀兰、小梁旅游新加坡时找我。

1981年正月,住在廖岛吉里汶的北雁来星看病,柔密欧.郑之前也来信通知,让我有机会认识他信中所说的这位“肯求上进”、“喜欢文艺”的青年;

稍后又认识了另一位廖岛诗人叶竹。

至于国外,遠的姑且不说,新加坡文友、编辑、学者,他渐渐与他们有了联系,让他不仅作品有机会走出印尼,书信往来中也加深了对邻国文坛动向的了解和认识。

他书信中出现的名字,就有林琼、林益洲、周维介、郑正钦、烈浦、杨松年博士、潘受、王润华博士、秦林、李成利、翁翼、白全成、林子夜、莫河、曾采,以及后来的义女玲子等等。

当然,这些文友,或多或少也给他带来一些異地文坛动态。

例如:

“您寄下的杂志(新加坡月刊),给了我一些贵国的文艺活动的近态。

”(80年11月18日)。

“前几天王润华博士有寄来(航空)一本他的诗集<

橡胶树>

,收到了很高兴。

”(81年6月1日)。

“承林琼兄约略地告诉我贵地文坛的点点近况,使我感慨万端的是,文艺刊物竟相继的夭折,这的确是很不幸,也足见文艺在摩登社会中越来越没落的事实。

”(81年10月19日)

崇尚文学自由

柔密欧.郑相信人的生活环境不同,对人生的理念也会不尽相同,总是有些不一样的。

他曾以诗人余光中为例子,表示若余光中有机会在印尼住上一年半截,他对中华民族的情感和体会将会有不同的领略和宣洩。

柔密欧.郑很欣赏诗人在美国寓居时的那种对中国的浓厚情怀。

“读别人的诗,能体会到他的感受时,也是很快乐的。

”柔密欧.郑说。

(81年8月4日)

“搞批评工作最不容易,除了要相当客观外,还要不隨便挑剔,以及胡乱地指责人家的短处。

有的常以为自己是权威的行家,一副盛气凌人的教导口气,自己的学识又有限,结果给人一反批评时,受不了就作出超理论范围的谩骂,这真是要不得的。

”(78年3月16日)

“文坛若各设阵地,用来对壘,或结党成群,这是很不幸的,也不值得效取的。

”(78年6月29日)

“认真地说,我们的胸怀还是应当宽阔,即常说的,百花齐放,为什么要去贬斥他人的作品(如非极劣透等),各人有各人的笔调与写作技巧,总不能要同一个模型呵!

”(80年5月12日)

“读<

民众报>

上的黄孟文和杨松年的一席话,令我很欣慰,这正符合了我的私愿,大家对发扬文艺的目的是一致的,所以不在乎于多几个文艺团体的存在,主要在:

若某文艺团体不能有所表现时,当然会自己站不住脚的。

但愿大家应以文艺前提为重,不斤斤计较于一些无谓的问题...。

”(81年4月18日)

“锡山文艺中心相信有不少话动吧!

文艺协会也积极在推动与展开文艺工作,希望各团体同在文艺阵线上,各自努力爭求华文文学的进步。

所谓君子群而不党,应是百花齐放与殊途同归。

分派别已是落伍的事,而文人相重是更值得由大家来推动与实施,如此一来是更容易达至优雅的社会。

”(92年4月5日)

柔密欧.郑在1988年于吉隆坡举行的苐三届亜洲华文作家会议上发言,就曽清楚地指出:

“文学绝非政治的附庸,而作家的任务更不是为充当某种政治教条宗教的走卒,而应是客观的、忠实的、全面而深入的去探究现实与人生。

”他是强调“我手写我口”,不为任何主义所驾驭和左右的。

尊敬恩师名家

柔密欧.郑尊师重道,对他的文学老师,如郁达夫,推崇备至。

他曾提起郁达夫当年在新加坡,他去星洲日报社探访郁达夫的情景;

以及日军占领新加坡,郁达夫一群文化人逃难到望加丽,曽到他家买酒,戏呼他为“小老板”的往事。

1987年8日,柔密欧.郑捎来了一首七言绝句<

憶先师>

,悼念郁达夫先生逝世四十二周年纪念,诗云:

泪洒当年今再省,巴东谁慰富春魂,

流亡护友师尊在,感激捨才我立门。

染骨熏神情一字,镂肠鉥胃恨无言,

枯桑海水空悲影,诗酒何堪驱使翻。

又如香港<

当代文艺>

主编徐速、新加坡诗人力匡、作家李汝琳,以及印尼罗盤报社长欧阳炳坤的逝世等,也都让柔密欧.郑悲慟不已,为文作诗纪念之;

由于柔密欧.郑擅长旧体诗,哀悼之作新旧兼备。

九十年代初,报社辟有<

寰宇诗声>

旧诗专栏,我曾代为投寄,陆陆续续发表了不少作品。

“在商余版读到杨柳絮先生的大作,原来他就是我小学时的老师,如今大约七、八十岁,老尔益健,令人可喜,因之顺便写此篇<

书语>

的散文来怀念他。

此外,1991年柔密欧.郑因参加新加坡文艺协会元宵聚会,欣逢时任新声诗社社长的李金泉,令他兴奋不已。

他来信写道:

“李金泉先生是我读爱同学校时的英文老师。

那时我才12岁,如今有联系了。

他不但有信来,还和我的诗。

他和我<

文协元宵聚会>

那一首,写得格外好...”(92年3月3日)

“锡山诸友应体恤李汝琳先生的心志,以及继承他的精神,大家通力合作;

我虔诚的希望大家放棄己见,不要让锡山于瞬息间失却。

”(93年6月30日)

结语

柔密欧.郑自1979年自资岀版<

个人诗集,1984年主编<

诗歌合集后,九十年代初他在信中一直提起出版个人创作集的愿望。

他写得很勤,再推出诗集,或其他文集都沒问题,欠缺的是印刷费。

他曽向领导文艺团体的朋友自荐,但始终沓无音讯,害得他不好意思地要我转告该位朋友,那件要求帮忙出版一事可化着云烟,不必再提,有空请他来三言两语聊聊就是了!

还好,机会很快就来到!

经常免费帮忙文友出版作品的胜友书局老板李元开,知道柔密欧.郑是爱同校友后,应允为这位学长出版小说集。

虽经延搁,<

隨着漣漪散去了的桨声>

微型小说与短篇小说集终于在1994年年厎出版;

半年后,印刷精美的<

夕阳红上白头来>

散文集,也在这儿工作的儿子和文友们的支援下,由他义女玲子主持的“玲子大众传播中心”岀版。

我们在新加坡金门会馆为他开了新书发布会,邀请了整百位文友出席,场面也挺热鬧的!

那年,柔密欧.郑的健康已大不如前,形容枯槁。

没想到他回返雅加达后不到三个月,便因心脏病发作而于1995年9月22日逝世。

正当印华文坛微露曙光,前景一片美好时,他是真的不捨地离开这块他既热爱,却又不免申诉苦闷、寂寞的土地!

作为相交相识卄年的老友,他在世时最迫切需要人们给予援手的地方,我很惭愧其实能给的並不多。

我想,他在临终前,如果记惦还有一些事情未克完成的话,未能再整理出版一本诗集,应该是他此生最大的遗憾吧!

今年9月22日是柔密欧.郑逝世15周年忌日,但愿我们能做点事,为献身印华文坛的耕耘者表达我们对他的肯定与尊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