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训练6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0489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9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训练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09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训练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09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训练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09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训练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09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训练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09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训练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09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训练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09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训练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09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训练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09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训练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09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训练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09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训练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09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训练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09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训练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09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训练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09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训练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9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训练6Word文档格式.docx

《09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训练6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9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训练6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9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训练6Word文档格式.docx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3.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有:

A,例证法;

B,引证法;

C,对比论证法;

D,比喻论证法。

本文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4.出与“打破沙锅问到底”意思相反的一个成语。

答:

5.本文谈到的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

(1)

(2)

(3)

6.根据第三段的内容回答问题。

(1) 

文中加“·

”和“发现者”、“创立者”的位置能否互换?

为什么?

(2) 

文中加“□”的语句是什么意思?

(3) 

文中画“——”的语句在含意上与第八段中的一个词语相照应,这个词是

7.这篇议论文的论述结构是

8.读过这篇文章,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

说搭配有术

1马超为父报仇,起兵反曹,攻下西京长安,兵指要塞潼关。

曹操立即派曹洪、徐晃率一万人马去守潼关,给他们十天期限:

十天内失了潼关,皆斩;

十天外,没有责任。

2二人到了潼关,马超兵天天在关下骂大街,直骂曹操八辈儿祖宗。

曹洪多次要出战,徐晃苦苦劝阻,到了第九天,徐晃一个没留神儿,曹洪领兵杀出关去,结果关掉了。

曹操大怒,指责徐晃,说曹洪年轻,徐晃你是干什么吃的?

徐晃叫冤,说我死劝活劝,少将军就是不听,我有什么办法!

徐晃其实有一段潜台词没说:

你明明知道曹洪年少不懂事,你却让他当一把手;

出了事你又让我这个当副手的当替罪羊,这公平吗?

不就因为曹洪是你的堂兄弟、哥们儿吗?

曹操没辙,只好虚晃一枪,下令把曹洪拉出去斩了,众将一求情,也就免了。

3后来,孙权也想演这么一出戏。

关羽轻敌上当,把荆州的边防军撤到北边去对付曹兵,荆州空虚。

孙权把大将吕蒙召来,对他说,你和我兄弟孙皎一块儿领兵去袭取荆州,如何?

吕蒙当场反对:

你认为我行,就单独任命我负责;

你觉得孙皎合适,就单独让他干,不然的话,他仗着和你的关系,与我不配合,出了事谁负责?

孙权一看计谋被揭穿,忙说,由你当总司令,让孙皎在后边替你押运粮草。

结果一举拿下荆州。

4曹操和孙权都不是饭桶,而且是有眼光的领导。

他们识才、爱才、用才,但却有私心,在用人问题上搞搭配,卖西红柿搭茄子。

曹洪、孙皎是自个儿的堂兄弟、亲信,想提携重用,可又担心他们没有那个本事,于是就想出一个搭配的办法,干出成绩来,自己哥们儿当然有份,而且是主要的那一部分;

出了纰漏,也有替罪羊。

5曹操和孙权的做法,不同于那些帮派头子、“山大王”,一味地拉帮结伙,任人惟亲,只是有点私心,用搭配术来遮掩,所以比较隐蔽,有很大的欺骗性,但危害不可小视。

军事要塞潼关丢了,整个战局处于被动,曹操还差一点当了俘虏,割须弃袍,狼狈不堪。

曹洪、孙皎不是不可以培养、提拔,而是不能一下子就放到重要的领导岗位,那样一来,他们能力不够,可仗着“上头有人”,往往乱拍板,不听劝,一意孤行会闹出事来。

一些单位,一些地方,一二把手长期不和,工作一团糟,其功过是非明眼人看得清清楚楚,可就是得不到解决;

实在搞得不像话了,就来个“一律问斩”,一块儿免职,或者一直调离。

局外人往往搞不懂。

其实,如果顺着曹操、孙权的思路去理一理,大约就会看出门道儿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2.本文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例一:

,例二:

3.本文大篇幅写了古人事例,作者的目的是评古还是论今?

4.本文只举曹操在用人问题上搞搭配的例子可以吗?

5.本文的论证方式是,本文的标题点明了

6.联系实际,试举例因“搭配术”而滋生了哪腐败现象。

想和做

1两千多年前,教育家孔子曾说过:

“学而不思而罔,思而不学而殆。

”意思是说:

勤求学问而不用心思索,那还是罔罔然无所知;

只是挖空心思去想而不勤求学问,那还是疑难丛生得不到确实的知识。

2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说与记,学与思的过程。

学是思的过程,思是学的基础。

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方能循序渐进而终有所成。

3歌德曾经说过:

“谁不用脑子去思考,到头来他除了感觉之外将一无所有。

”这正如人们摄取食物一样,只学而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囵吞枣,食而不化,难以吸收,所学知识无法化为已有。

试想:

达·

芬奇学画时若不是每画一个蛋都仔细揣摩绘画的技巧,而只是追求简单的重复,他岂能成为一代巨匠?

在马列主义中国的时候,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主义者如果不是学而思,思而行,在吸取理论精髓的同时结合客观实际,而是一味地生搬硬套,那中国革命不早断送在王明之流“左”倾教条主义者手中了吗?

联系现在,我们学习知识,若只用头脑去背,而不整理,那么脑子虽被塞得满满的,却依然茫然无知,无法掌握及活用所学的知识。

4那么,是不是只要多思考而不必学习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孔子云:

“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

不如学也!

”可以想象一下:

爱迪生如果整天单纯地想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而不学习基础科学知识并加以实践,那么他能将设想变为现实吗?

而现在,在我们周围有许多人自命不凡,整日空想,好高骛远,认为学习是浪费时间,可结果呢?

都是一事无成,空自蹉跎。

我国进行改革若单只凭主观想象,而不学习正确的科学理论及前人的实践经验,怎样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我国怎会有今日的腾飞?

5今天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

“吾生也有漄,而知也无漄。

”面对如此浩瀚的知识海洋,只学不思或只思不学都是无法到达光明彼岸的。

只有学与思相结合,在学习的基础上思考,提出见解,才是掌握知识的必由之路。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好高骛远:

(2)空自蹉跎:

2.下面a、b两句话分别作为哪两段的结尾句?

选择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要获得知识,离不开思考。

学而思之,方能将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b:

思考必须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这样的思考才能深化所学,有所创新。

A、a3b5b、a5b3c、a3b5d、a4b3

3.文的中心论点是

4.给本文划分段落层次,正确的一项是()

A、1/2345B、12/345C、12/34/5D、1/234/5

5.第3段画线句子中“这”指代的内容是

6.第4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7.关于学习方面的名言有许多,联系本文请你再写出两句。

渭渭不息将成江河

(1)我们读一些科学名著,常常为它们旨意高远、体大思精、立论严谨、搜罗丰富而感叹,同时也不禁要问:

作者从哪里找到这么多的思想和资料呢?

其实,这决非朝夕之功,而是日积月累辛勤劳动的结晶。

(2)据不完全统计,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曾钻研过1500种书,而且都作了提要。

这种工作毅力使人惊服。

列宁也是一样,善于从各种来源中,包括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的文学作品在内,汲取他需要的材料。

(3)读书应做有心人。

要善于在平时逐渐搜集对日后有用的资料,把它们写成笔记。

有各种各样的笔记:

有些是简单的摘录;

有些加进了自己的见解,成了创作的半成品;

而另一些则是相当完整的精致短篇。

零件既备,大器何难!

一旦需要时,就可以在更高、更一般的观点和思想指导下把它们组织起来,使之成为有重大价值的科学著作。

(4)相传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是对客挥毫一气呵成的。

但我深信,王勃也一定是平日积累了许多清辞丽句,并且打下了腹稿,做了充分准备,才能当场吐玉泻珠,写出这篇骈体文的压卷名著来。

(5)1为了研究中国小说史,他从上千卷书中寻找所需要的资料。

2鲁迅也很重视积累资料。

3正如他自己所说:

“废寝輟食,锐意穷搜”。

4《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等书就是他辛勤輯录的成果。

5他的勤奋态度和认真精神,值得我们很好的学习。

(6)达尔文是善于直接向大自然索取第一手资料的能手。

经过27年长期的资料积累和分析,终于发表了轰动一时的《物种起源》,恩格斯称赞它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7)没有渐变,不会有质变;

没有数量,就谈不上质量。

只有平日多学习,多积累,才有可能产生高水平的创作。

荀子说: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大概是这个意思吧!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哪一段提出的?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本文运用许多事实做论据论证中心论点,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些事实(每个事实的概括不超过15个字)。

(4)

3.本文第(3)段主要领起下文哪几段,下面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第(4)段B、第(4)(5)段C、第(4)(5)(6)D、第(4)(5)(6)(7)段

4.第(5)段语序不当,调整正确的一项是()

A、21435B、21345C、12435D、52143

5.最后一段最后一句“大概是这个意思吧!

”中的“这”指代内容是

6.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有:

7.读完本文后,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在读书方面的感悟。

 

谈“摆阔”

(1)一篇论摆阔、崇阔及效阔的文章说:

“摆阔之风不足虑,崇阔之风不可刮,效阔之风为害最烈。

”这一论断说对了三分之二,偏偏在要害的“摆阔”上出了毛病。

因这“摆阔”不但自身实不足取,而且是“崇”、“效”二风之源。

“摆阔”从不像搞核武器秘密进行,而是在光天化日之下、灯火辉煌之中、众目睽睽之所招摇过市,“崇阔”之风焉能滥刮?

“摆阔”又不像发疟疾,其状苦不堪言,而是飘飘欲仙乐不可支,焉能不诱发人们去“效”?

“摆”风如绝,三风俱灭;

“摆”风一起,三风俱烈,最足虑者就是三风中的首恶:

“摆阔”。

(2)用公款“摆阔”,其危害自不待言,连参与者也自知理亏,当不在“不足虑”之列。

那么自掏腰包而“摆阔”呢?

该文说“无论摆到种阔度,都听之任之可也”。

此语大可商榷。

(3)对那些花几十万元玩一条狗,花1500元让外国按摩女洗一次脚,出35万元让厨师做一桌酒席,是不应“听之任之”的。

因为这与用这些钱投资再生产、投资教育、救灾扶贫、赞助文体事业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后者造福社会有益于个人,前者呢?

挥霍一空,付与流水。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4)由于“摆阔”“崇阔”“效阔”之风骤起。

而“崇”与“效”最终仍是落实在“摆”,你“摆”我“摆”,大“摆”特“摆”,“摆”的先决条件是有钱。

竞相摆阔,就会诱导人们疯狂的“一切向钱看”,疯狂聚敛来的金钱又用来疯狂地“摆”,疯狂地挥霍一空之后,自然又得疯狂地去攫取。

周而复始,焉有不损人害己,败家误国之理?

(5)有人说“摆阔”者皆是“劳动致富”,是“能挣会花”,我很怀疑此说。

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不是脑力劳动都是极其艰苦的。

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一掷千金,不是常人的心态。

而钱如魔术师变扑克牌,捻指之间,铺天盖地滚滚而来,那钱不去“摆阔”也属罕见。

“奢”者来钱必易,而劳动致富是不易的,同时,“劳动致富”者当属劳动人民的范畴,而劳动人民的本色就是勤俭。

为何独在这些“摆阔”的人的身上却不见这一本色?

(6)有人说大款“摆阔”可以利流通,促生产,增税收,利国利民,这纯属天真的误解。

“奢于身者,惠不及其亲”,将社会共同创造的物质精华,将用外汇进口的高档名牌,集于一身消耗殆尽,对他人于国家何利之有?

有谁能从《红楼梦》中薛蟠的身上获益呢?

(7)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对人类的巨大贡献,有哪个“摆阔”的大款可比?

可他说:

“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生活,并且时常发觉自己占有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

”我们“摆阔”的大博士学位诸公有这样的感受吗?

(8)“节俭则昌,淫佚则亡”——这一警钟应该长鸣。

1.本文是一篇驳论性文章,作者在第

(1)段中先列出对方的观点,接着用一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其谬误所在。

这一句话是:

2、作者在批驳“自掏腰包摆阔可听之任之”这一观点的时候,主要是运用了的论证方法;

引用“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一警句的作用是:

3、作者在第(4)段中连用了5个“疯狂”,这有什么表达作用?

4、作者在第(5)段说:

“我很怀疑此说”,请从文中找出作者“怀疑”的两条根据。

(1);

(2)

5、作者在第(6)段中以《红楼梦》中的薛蟠为例证,目的是

6、第(8)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怎样理解这段话的含义?

说“话”

1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语言是心灵的一面镜子。

说话粗野、冷漠、骄横,会给人留下低级下流、缺乏教养的印象;

说话文雅、和气、谦逊,让人看到的是一颗善良、纯正、美好的心。

这里仅举几位伟大人物的礼貌佳话为例。

2有一次,列宁在下楼时正碰上一位女公务员端着洗脸水上楼,她看到列宁就往后退让,列宁却十分热情地说:

“你手里端着东西,我是空着手,你先上楼吧!

31955年,毛泽东回韶山时邀请亲友中的老人吃饭,向他们敬酒。

老人们说;

“主席敬酒,岂敢岂敢!

”毛泽东回答说:

“敬老尊贤,应当应当!

4有一次,周恩来下了飞机后与机组的同志们一一握手告别。

当时机械师邝祖炳正蹲在地上工作,周恩来和其他同志握手以后就站在邝祖炳身后等着,并示意别人不要惊动他。

邝祖炳工作结束转过身来,才发现总理站在后面,赶紧说:

“对不起,总理,我不知道你在等我。

”周恩来笑着亲切地问:

“噢,我没有影响你的工作吧?

5语言的美,不在于辞藻华丽,也不在于抒情描写,而主要在于适合语言环境。

[a]与同志见面时,问声:

“你好!

”一句亲切的问候,并非是多余的客套,它体现了谦恭、和关心人、尊重人的美德。

[b]与别人打交道时,常说一声:

“请!

”也可以表达对别人的尊重。

[c]不慎做错了事,先说声:

“对不起!

”可消除不必要的猜忌,增进同志间的友谊。

[d]别人道歉时,说句:

“没什么!

”表示胸襟开阔,还可以把窘境中的同志解脱。

[e]请别人帮助时,说一声:

“劳驾。

”这不是普通的恭维,而是表达了尊敬别人的意思。

[f]别人致谢时,说声:

“别客气!

”表现出你助人为乐的精神境界,体现了你诚恳谦虚的美好心灵。

[g]同志间分手时,说声;

“再见!

”这表明交往并没有在分别的时结束,友谊在告别声里继续发展。

6总之,要做到语言美,要在说话时候做到“文雅、和气、谦逊”,就要加强思想修养,加强语言锻炼。

不从根本上下功夫,往往是学不像样的。

1.文章从说“话”的角度阐明了的道理和的重要性。

2.如果将文章的标题换一种说法,应该是

3.下面的话是从第5段中抽出来的,它的位置应在[]和[]句之间。

同志帮了个忙,说声:

“谢谢!

”它像一盒火柴,使人感到情感的炽热;

它像一条纽带,连接了同志间的友谊。

4.文章主要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另外还运用了论证、论证和论证。

5.细读文章,谈谈你对第5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6.文章结合寻常事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常用礼貌用语在交际、沟通中的作用,读后,你受到了怎样的启示?

乐趣的果实

1生活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乐趣,像繁花的品种一般多。

2在繁重的工作之余,还要从时间的缝隙中偷光苦学;

有的人把运动当作乐趣,每天不跑跑跳跳,舒舒筋骨,就觉得老不自在;

有的人把劳动当作乐趣,到了不能劳动的时候,还要撑持着起来干点活;

自然也有人把吃喝玩乐、闲游浪荡,当作最大的乐趣。

至于那些更等而下之的“乐趣”,就不必去说它了。

3乐趣,反映了人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的道德品质,当然也反映了人的世界观。

4乐趣,也可以说是一颗颗生命力很强的种子,在不知不觉间发芽、生长,而且总要开花,总会结果。

结果把乐趣比作种子,那么,你从自己所热衷的乐趣中得来的欢娱,便是它的花朵了;

你从自己为之陶醉的欢娱中,得来善的或恶的、美的或丑的、好的或坏的结果,便是它的果实了。

例如证读书是一种乐趣,知识是它的果实;

运动是一种乐趣,健康是它的果实;

……不同的乐趣,结不同的果实。

结什么果,完全是由种子——乐趣的本身来决定的。

这本来是一个十分浅显的道理。

但是有的人还是常被俗艳的花朵——从低级趣味中得来的欢娱所迷,以致看不清自己所倾心的乐趣蕴藏着恶的因子;

自然也预料不到它要结成的果实是恶果和苦果。

就以安逸这种“乐趣”为例吧!

热衷于安逸的人们,在轻飘飘的环境中,享受着软绵绵的生活,沉浸在感官的娱乐里,逸乐所开的花朵使他们变得醉醺醺了,还怎能使他们看到这种“乐趣”所潜藏的危机,和它必然要结成的名叫“空虚”和“腐败”的恶果呢?

5奥斯特洛夫斯基说:

“人应该支配习惯,而不是习惯支配人。

一个人,不能去掉他的坏习惯那简直是一文不值”人人都需要有生活的乐趣和从中得到欢娱。

我们需要和寻求的是高尚的、有积极意义的乐趣,和从中得到使自己为之激越振奋的那种失误。

因为这种乐趣有利于健康、有利于成长、有利于进步。

千万不要被俗艳的欢娱之花所迷。

当你为各种各样的乐趣而心花怒放的时候,得多想一想花朵的种子,并且预见到将要结成的是什么样的果实才好。

1.“乐趣的果实”比喻的是

第5节中加点的“俗艳欢娱之花”比喻的是(本题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A、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乐趣,像繁花的品种一样多。

B、乐趣是一颗颗生命力很强的种子。

C、我们需要和寻求和是高尚的、有积极意义的乐趣。

D、人人都需要有生活的乐趣和从中得到欢娱。

3.第2节运用的论证方法是,论证的分论点是

4.在第4节的横线上,仿照前面的句式和修辞手法,续写一句话,要使上下文衔接自然,文意贯通。

(答案写在下面横线上)

5.第5节中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引用得是否妥当?

(不超过100字)

最苦和最乐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贫吗?

不是;

失意吗?

老吗?

死吗?

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

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

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

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为什么呢?

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

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

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

自己加了一层责任。

有了这种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

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

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的开。

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

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

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

俗语亦说得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

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种快乐还要加几倍哩。

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

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

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

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有人说:

“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

”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人生若能永远像二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

到了成长,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

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

尽得大的责任,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

尽得小得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1、按已给空格用原文填空。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失意不苦的原因是□□,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2、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3、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1)“卸却”责任指□□□□□□□□□□。

(10字以内)

(2)“解除”责任指□□□□□□□□□□。

4、用精确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

5、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6、读完全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

[议论文参考答案]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

(1)比喻追究事情发生的根源。

(2)见到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2、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3、AB4、不求甚解5、

(1)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2)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

(3)有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6、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