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原理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0850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规划原理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规划原理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规划原理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规划原理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规划原理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规划原理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规划原理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规划原理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规划原理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规划原理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规划原理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规划原理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规划原理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规划原理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规划原理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规划原理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规划原理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规划原理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规划原理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规划原理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规划原理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

《规划原理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规划原理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规划原理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

(2)确保城市建成环境能够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空间需求;

(3)同时保障社会各方的合法权益。

10.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属性:

(1)技术性(城市功能的合理性:

土地资源、空间布局、道路和交通、公共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等)

(2)艺术性(城市形态的和谐性:

城市天际轮廓、城市公共空间、如街道/公园/广场/滨水地带、城市街区特色、标志性建筑等)。

(3)政策性(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过程:

经济效率和社会公正)

(4)民主性(社会资源的再分配:

代表最广大的人民利益)

(5)综合性(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第三讲城市规划方法与城市规划体系

1.城市规划体系构成

规划产品体系规划法规体系规划行政体系规划运作体系(规划编制/规划管理)

其中,规划法规是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为规划行政和规划运作提供法定依据和法定程序。

2.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

二阶段、二层次的规划体系。

·

总体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

分区规划

城市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

3.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是对城镇发展战略的研究,是在一个特定范围内合理进行城镇布局,优化区域环境,配置区域基础设施,并明确不同层次的城镇地位、性质和作用,综合协调相互的关系,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城镇体系规划设计全国、省域、市(县)域以及跨行政区域等不同范围和层次。

城镇体系是指“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城镇体系的内容包括三方面:

城市职能:

不同职能城市的数量和组合特征;

城市规模,不同规模的城市数量和组合;

各类各级城市的地理分布,相互关系等。

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条件(什么是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条件?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如何预测?

3)确定本区域的城市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什么是发展战略,什么是城市经济区?

4)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职能分工(什么是职能结构?

确定依据?

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规划

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城镇空间格局的类型有哪些?

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统筹意味着什么?

8)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9)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

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4.总体规划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标准术语》: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包括:

市域城镇体系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

总体规划的任务

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建设和合理发展。

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1)设市城市应当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县(自治县、旗)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应当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2)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

3)提出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及用地发展规模,确定城市建设与发展用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市中心、区中心位置

4)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以及车站、铁路枢纽、港口、机场等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系统的走向、断面、主要交叉口形式,确定主要广场、停车场的位置、容量

5)综合协调并确定城市供水、排水、防洪、供电、通讯、燃气、供热、消防、环卫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

6)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标和总体布局,分配沿海、沿江岸线

7)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

8)确定城市环境保护目标,提出防治污染措施

9)根据城市防灾要求,提出人防、消防、防洪、抗震防灾规划总体布局

10)确定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历史文化保护区、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提出保护措施,历史文化名城要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

11)确定旧区改建、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提出改善旧城区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和措施

12)综合协调市区与近郊区村庄、集镇的各项建设,统筹安排近郊区村庄、集镇的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乡镇企业、基础设施和菜地、园地、牧草地、副食品基地,划定需要保留和控制的绿色空间

13)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方法的建议

14)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内容和实施部署

总体规划的期限

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应当对城市远景发展做出轮廓性规划安排。

近期建设规划是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应当对城市近期的发展布局和重要建设项目做出安排。

期限一般为5年。

6.近期建设规划是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步骤,是城市近期建设项目安排的依据。

近期建设规划的基本任务是:

明确近期内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重点和建设时序;

确定城市近期发展方向、规模和空间布局,自然遗产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提出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安排的意见。

近期建设规划的期限为五年,原则上与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年限一致。

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的原则:

(一)处理好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条件的关系,注重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与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协调,符合资源、环境、财力的实际条件,并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坚持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维护公共利益,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改善人居环境。

(四)严格依据城市总体规划,不得违背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近期建设规划的指导性内容包括:

(一)根据城市建设近期重点,提出机场、铁路、港口、高速公路等对外交通设施,城市主干道、轨道交通、大型停车场等城市交通设施,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变电站、垃圾处理厂、以及相应的管网等市政公用设施的选址、规模和实施时序的意见。

(二)根据城市近期建设重点,提出文化、教育、体育等重要公共服务设施的选址和实施时序。

(三)提出城市河湖水系、城市绿化、城市广场等的治理和建设意见。

(四)提出近期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措施。

7.强制性内容,是指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中涉及区域协调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管理、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内容。

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是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必备内容。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一)省域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区域。

包括:

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草)地区、大型湖泊、水源保护区、分滞洪地区,以及其它生态敏感区。

(二)省域内的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

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铁路、港口、机场、区域性电厂和高压输电网、天然气门站、天然气主干管、区域性防洪、滞洪骨干工程、水利枢纽工程、区域引水工程等。

(三)涉及相邻城市的重大基础设施布局。

城市取水口、城市污水排放口、城市垃圾处理场等。

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一)市域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地域。

风景名胜区,湿地、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地区。

(二)城市建设用地。

规划期限内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发展方向,根据建设用地评价确定的土地使用限制性规定;

城市各类园林和绿地的具体布局。

(三)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城市主干道的走向、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走向、大型停车场布局;

城市取水口及其保护区范围、给水和排水主管网的布局;

电厂位置、大型变电站位置、燃气储气罐站位置;

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具体控制指标和规定;

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建筑群、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区的具体位置和界线。

(五)城市防灾工程。

城市防洪标准、防洪堤走向;

城市抗震与消防疏散通道;

城市人防设施布局;

地质灾害防护规定。

(六)近期建设规划。

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

近期建设用地的具体位置和范围;

近期内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风景资源的具体措施。

8.分区规划

在城市总体规划完成后,大、中城市可根据需要编制分区规划。

分区规划的任务是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配置作出进一步的安排,为详细规划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分区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

1)原则确定分区内土地使用性质、居住人口分布、建筑用地的容量控制。

2)确定市、区级公共设施的分布及其用地规模。

3)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标高,以及主要交叉口、广场、停车场的位置和控制范围。

4)确定绿化系统、河湖水面、供电高压线走廊。

对外交通设施、风景名胜的用地界线和文物古迹、传统街区的保护范围,提出空间形态的保护要求。

5)确定工程干管的位置、走向、管径、服务范围以及主要工程设施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9.控制性详细规划

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细分地块并规定其使用性质、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强化规划的控制功能,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

1)确定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的用地面积和用地界线

2)确定各地块建筑容量、高度控制及建筑形态、交通、配套设施及其他控制要求

3)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4)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

5)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及建筑管理规定

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

1)用地性质2)用地面积3)建筑密度

4)建筑限高5)容积率6)绿地率

7)公建配套项目8)建筑后退红线

9)建筑后退边界10)社会停车场

11)配建停车场12)地块出入口方位

13)建筑形体、艺术风格、色调、标志物等城市设计内容

10.修建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在当前或近期拟开发建设地段,以满足修建需要为目的进行的规划设计,包括总平面布置、空间组织和环境设计、道路系统和工程管线规划设计等。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

1)建设条件分析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2)建筑的空间组织、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

3)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4)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5)工程管线规划设计

6)竖向规划设计

7)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11.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1)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

主干法确定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架构,如国家的《城乡规划法》和地方的《城市规划条例》;

主干法的实施需要制定相应的从属法规,如《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专项法

专项法是针对城市规划中特定议题的立法,如《上海市历史建筑和街区保护条例》。

3)相关法

城市建成环境的建设和管理包含多个方面和涉及多个行政部门,城市规划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12.城市规划行政体系

1)集权制度

上级政府对于下级政府的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拥有较大的干预权(如英国和法国)。

2)分权制度

地方政府对于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拥有充分的自治权(如美国)。

13.规划编制体系

1)战略性规划

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以及土地利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原则和空间策略,为实施性规划提供指导框架,但不足以成为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

2)实施性规划(法定规划)

如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地块开发控制(规划管理)的法定依据,对于开发行为具有法定约束力,又称为法定规划,必须遵循法定的编制内容和编制程序。

14.规划管理(开发控制)体系

1)通则式规划管理

主要特征是开发控制规划的各项规定比较具体,作为规划管理的唯一依据,规划人员在审理开发申请个案时,几乎不享有自由量裁权,具有确定性和客观性的优点,但在灵活性和适应性方面较为欠缺,如美国的区划制度。

2)个案式规划管理

主要特征是开发控制规划的各项规定比较原则,规划人员在审理开发申请个案时享有较大的自由量裁权,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的优点,但在确定性和客观性方面较为欠缺,如英国的审批制度。

15.我国城市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编制的工作程序

(1)基础资料收集;

(2)城市规划纲要;

论证城市规划的技术经济依据和发展条件;

拟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论证城市在区域中的战略地位,原则确定市域城镇布局;

论证并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和发展方向。

(3)方案阶段;

(4)方案论证与评审;

(5)方案审批;

(6)公布。

三大任务:

城市性质、规模、空间发展方向和城市形态。

核心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总量预测;

人均指标(总指标和单项指标);

结构(空间结构和用地平衡表);

其它:

交通与基础设施;

生态基础设施;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年限:

近期5年;

远期20年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调查与研究

1.调查的目的:

调查是认识城市的手段;

调查是研究城市的前提。

调查的内容:

1、城市活动:

社会、经济、政治活动……

2、城市土地使用状况(已用和可用)

3、各类社会的、市政的基础设施

4、市民生活方式和使用者的意见与要求

5、城市财政原则、政府体制结构

调查研究的成果

一套城市现状图;

一套现状基础资料报告。

并成为规划过程的出发点。

2.总体规划的研究内容

人口预测(人口规模,人口结构)

土地适宜性研究与用地规模

城市战略研究(SWOT分析,城市性质)

环境容量研究

经济技术指标的研究

财政分析与预算

3.城市人口预测与研究

城市人口研究的内容:

现状(截面研究):

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数量、暂住人口数量、流动人口数量、人口密度;

人口年龄结构、就业结构、家庭结构等。

变迁(趋势研究):

机械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

人口的构成:

人口地域分布人口的劳动构成人口的文化构成人口的民族构成

人口的劳动构成:

基本人口:

指在工业、交通运输以及其他不属地方性的行政、财经、文教等单位的职工总数;

服务人口:

为当地服务的企业、行政机关、文化和商业服务机构中的职工总数;

被抚养人口:

指未成年人、老年人、没有劳动力或未参加劳动的人口总数。

城市人口预测:

为何预测人口?

人口规模是确定城市用地规模和基础设施规模的基本依据

如何预测?

劳动平衡法:

基本人口+服务人口+被抚养人口(很少用)

职工带眷系数法:

带眷职工数*(1+带眷系数)+单身职工数

综合增长率法:

城市现状总人口*(1+城市人口综合增长率)

环境容量法:

Pt=Pm/(1+a*Pm*b)

城市化比例分配法:

类比法

时间序列法(趋势法):

Pt=a+bY(回归预测)

城市人口规模分类

小城市20万人以下;

中等城市20-50万人;

大城市50万人以上;

特大城市100万人以上。

4.自然环境的调查研究

自然环境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自然地理因素

1、地理位置2、地理环境3、地形地貌

4、地质

(1)地质构造

(2)地质现象(3)地震

(4)地基承载力——地耐力

指地基单位面积上容许承受的荷重,在此荷重下,地基不会发生大的变形和破坏。

(5)矿藏

5、水文和水文地质

(1)地面水

(2)地下水

自然气象因素

1、风象

(1)风向:

风吹来的方向

风向频率:

一定时期内,各个风向所发生的次数。

盛行风向;

最小风频风向;

静风频率。

(2)风速

(3)风玫瑰图

包括风向玫瑰和风速玫瑰。

(阅《城市规划原理》P.198,表11-2-3,图11-2-15)

2、温度

(1)气温

(2)热岛效应P201:

水平方向上市区气温高于郊区

(3)逆温层(P201):

垂直方向上冷空气在下面

3、降水

包括雨水、雪量。

降水量及降水强度影响突出。

暴雨量公式。

4、湿度

5、太阳辐射(日照)

三、自然生态因素

生物圈:

地球上一切有生命的有机体和维持他们生存的各种系统的统一。

生物资源

野生动植物种类与分布

植被

城市废弃物的处置

可持续发展

5.建设用地适用性评定

以用地为基础,综合各项用地自然条件以及整备用地的工程措施的可能性与经济性,对用地质量进行的评价。

用地适用性评定将用地分为三类用地(参阅《城市规划原理》P.204-205):

一类用地:

适合建设用地;

二类用地:

需采取一定工程措施;

三类用地:

不适宜修建用地。

6.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1)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Ⅰ60.1—75.0m2/人

Ⅱ75.1—90.0m2/人

Ⅲ90.1—105.0m2/人

Ⅳ105.1—120.0m2/人

(2)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标准

居住用地18.0—28.0m2/人

工业用地10.0—25.0m2/人

道路广场用地7.0—15.0m2/人

绿地≥9.0m2/人

其中:

公共绿地≥7.0m2/人

(3)规划建设用地结构(有新标准)

各项用地站城市建设总用地的比例

居住用地20—32%

工业用地15—25%

道路广场用地8—15%

绿地8—15%

四大类用地总和占建设用地比例宜为60—75%。

7.城市战略研究与城市性质确定

城市发展战略:

是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和纲领性谋划。

它由一系列城市发展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措施形成。

如:

经济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和建设水平目标等。

城市性质:

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乃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是要解决一定时期的城市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一般包括:

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

1)战略目标

经济目标:

经济总量指标、经济效益指标、经济结构指标

社会目标:

人口总量指标、人口构成指标、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指标、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指标

城市建设目标:

建设规模指标、空间结构指标、基础设施供应水平指标

环境质量指标

(2)战略重点

战略重点是指对城市发展具有全局性或关键性意义的问题,对于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牵一发”和“纲举目张”的作用的内容。

战略重点是有阶段性的,并且可以发生转移。

通常表现在以下内容:

竞争中的优势领域;

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建设;

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3)战略措施:

战略措施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步骤和途径。

通常包括:

基本产业政策;

产业结构调整;

空间布局的改变;

空间开发的顺序;

重大工程项目的安排等。

8.城市的主导产业

城市产业的划分

(1)主导产业:

是城市经济的支柱部门,也是城市地区的专业化部门。

是城市经济的核心,是左右城市经济发展规模、带动城市经济结构成长、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部门。

(2)辅助产业:

又称与主导产业相关联的产业,是围绕主导产业而发展的协作配套产业和服务性产业。

为主导产业提供产前服务,提供原料、材料等生产;

对主导产业的产品或“三废”进行再加工的产业,或是由主导产业派生出来的关联部门。

(3)基础产业:

是城市经济系统运行和发展的基础,包括为城市消费服务的自给性生产和交通、动力、供水以及科研、行政、文化、教育、卫生、贸易、金融、财务等产业。

主导产业的特征

(1)主导产业所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供应城市以外地区的;

(2)在城市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支配城市经济的发展;

(3)是新兴的产业部门,能广泛吸收新技术,并促进新技术发展,在一定时期内能维持较高的增长率;

(4)与其他产业部门有较高的关联度。

城市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

指那些能左右城市经济发展规模、推动全市整体经济发展的部门,主要是对城市以外地区提供商品产品的部门。

确定城市主导产业的依据(三条缺一不可):

产值在全市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

产品中外销部分的比重;

与其他经济部门联系的深度与广度。

9.土地经济

城市土地的特征

(1)土地是财富的第一源泉:

任何社会的生产和生活都要依托于土地。

(2)土地资源的有限性:

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城市活动的集聚性,导致了土地的高竞争,导致了高地价。

(3)土地资源的差异性:

在城市中,位置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4)土地资源的固定性:

在城市中,土地的使用都是经过高成本开发,具有固定性。

城市土地的使用:

城市土地本身既是一种自然物,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物。

(1)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

我国宪法规定:

城市土地属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并实行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原则,国有土地可以依法有偿出让和转让。

(2)城市土地的有偿使用是合理使用土地的经济杠杆

绝对地租:

指不区分土地的优劣条件,对一切使用土地都必须支付的地租。

级差地租:

指凭借土地自然条件和人类对土地开发经营上的差异而形成的地租。

级差地租Ⅰ:

是由于城市的地质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差别而产生的。

级差地租Ⅱ:

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追加投资而产生的。

10.历史环境的调查研究

研究城市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动力

研究城市历史特色与风貌

城市特色的保护与改造

住区规划与设计

(一)

1.住宅区/住区

住宅区,又称住区,或称居住区。

是城乡居民定居生活的物质空间形态。

是在空间上相对独立的各种类型和各种规模的生活居住用地、居住建筑及其环境的统称。

住区分类

按所处环境分:

城镇住区;

乡村住区;

独立工矿企业或科研基地住区。

按建设历史分:

传统住区;

(现代)新型住区。

按建筑层数分:

低层住区;

多层住区;

中高层住区;

高层住区;

混合住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