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元代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2843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0.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代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代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代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代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代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代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代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代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代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代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代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代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代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代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代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代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代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代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代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代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代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代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史元代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代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唱:

按一定的宫调和曲牌写成的,是剧本的主要成分,剧作家要精通音乐和声腔;

白:

唱词中穿插的说白。

有自白(独白)、带白(唱中夹白)、背白(旁白)等;

科:

各种动作的舞台说明词。

第一章关汉卿

一、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

关汉卿——世界文化名人,中国的莎士比亚(郭沫若语)。

关汉卿(1225?

-1302?

),字汉卿,号已斋叟。

其籍贯大致有三种说法:

大都(今北京)人;

山西解州(今山西运城)人;

河北安国县人。

“金之遗民”。

“前辈”作家。

散曲[大德歌]。

关于关汉卿的评论资料:

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元•熊自得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

——明•臧晋叔

珠玑语唾自然流,金玉词源即便有,玲珑肺腑天生就。

风月情,忒惯熟,姓名香,四大神州。

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

——贾仲明《凌波仙》

二、关汉卿杂剧的思想内容

根据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公案剧”、“爱情剧”和“历史剧”三类:

(一)公案剧:

以《窦娥冤》、《鲁斋郎》和《蝴蝶梦》为代表的公案剧,多侧面地反映了元代最基本的社会矛盾。

《蝴蝶梦》

全名《包待制三勘蝴蝶梦》。

人物:

葛彪、王老汉、王婆婆、王婆婆的三个儿子。

“以情不以理”。

宣扬贤妇孝子。

《鲁斋郎》

全名《包待制智斩鲁斋郎》。

鲁斋郎、银匠李四、孔目(州府衙门中的秘书)张圭、包拯鱼齐即

从《蝴蝶梦》和《鲁斋郎》的剧情,可以看出,在黑暗的封建社会,即便如包拯这样的清官,要秉公执法,惩凶除恶,也不得不采取一些特殊的手段和措施,这也正是人民大众对清官的希望。

(二)爱情剧:

以《望江亭》、《救风尘》为代表的爱情剧,歌颂了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和幸福婚姻的追求,揭露了封建礼法制度的虚伪与残忍。

《救风尘》

全名《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赵盼儿  周舍宋引章 安秀实

喜剧赵盼儿的人物形象:

侠女、侠士,大智大勇,头脑非常清醒。

《望江亭》

谭记儿、白士中、杨衙内。

喜剧。

凭借一个弱女子的大智大勇去战胜一种强势的力量。

谭记儿:

老练、机智、勇敢、泼辣、不畏强权

《望江亭》、《救风尘》:

弱小女性的智慧和胆略;

下层民众奋起自救;

英豪就在自己人中间;

机趣横生的喜剧性误会。

(三)历史剧:

以《单刀会》、《西蜀梦》为代表的历史剧,虽然表现的是历史生活,刻画的是历史人物,但却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单刀会》、《西蜀梦》:

呼唤英豪——>

英豪被害——>

谁救天下苍生。

表现作者心路历程,对一个悲剧时代的深刻把握。

窦娥冤

《窦娥冤》

窦娥窦天章蔡婆赛卢医张驴儿父子桃杌太守

伟大悲剧:

窦娥的愿望之一:

用今生受苦修来世;

愿望之二:

希望官府执法公正。

窦娥的愿望,在元代乃至整个封建社会,都不可能实现,因此窦娥之死,具有美学意义上的悲剧价值,而不仅仅是人生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

窦娥的悲剧形象:

性格发展第一阶段:

忍受阶段;

性格发展第二阶段:

抗争阶段;

性格发展第三阶段:

觉醒阶段。

“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

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

“大人你明如镜,清似水,照妾身肝胆虚实。

“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悲剧冲突:

窦娥和张驴儿的冲突:

张驴儿逻辑。

窦娥跟官府的矛盾冲突(主要矛盾冲突):

桃杌太守最后居然升官了。

《窦娥冤》思想的核心:

揭露社会的不公正:

一是女主人公窦娥的弱小、善良、贤惠、孝顺、勤劳、贞节、毫无过失等等,作者这样写,一是强调她的无辜;

二是要增加悲剧的力量。

二是各种社会因素,造成窦娥一重又一重的不幸,最后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这一结果彻底动摇了普通老百姓所信奉的善恶各有所报的法则,是受压迫者对黑暗世界究竟有无“王法”与“公道”的根本怀疑与否定。

《窦娥冤》第三折:

全剧的高潮

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一下层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写出窦娥随着对黑暗现实的逐渐认识,性格由逆来顺受发展到反抗斗争。

成功地创造了使人生悲的审美情境。

能够自觉地通过美的被毁灭,达到强烈的悲剧效果,给人以特殊的审美感受。

成功地表现了光照人间的理想。

不仅写出感人肺腑的悲,也写出光彩照人的理想,它象划破夜空的闪电般耀眼夺目。

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窦娥冤》的艺术成就

1、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

(三桩誓愿鬼魂复仇)

2、结构上,详略得当,冲突尖锐。

3、语言上,声情并茂、本色自然。

三、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元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弱者的胜利。

(二)善于塑造各种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通过强烈的戏剧冲突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运用行动描写、心理刻画和角色语言创造等方法。

(三)善于组织、设置紧张尖锐而又富于变化、引人入胜的戏剧冲突。

(四)戏剧语言本色当行。

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关汉卿之词,如琼筵醉客。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

关汉卿:

元杂剧的奠基人(“曲圣”)。

剧作家心目中的典范人物:

“小汉卿”(高文秀)。

“蛮子汉卿”(沈和甫)。

第二章王实甫和《西厢记》

王实甫(?

—1324前),(作为戏曲家的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今北京)人。

出入勾栏,熟悉官妓们演员们的生活,擅长于写“儿女风情”一类的戏曲。

作杂剧14种,现在完整保存下来的杂剧有《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

关于王实甫的评论资料:

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明•贾仲明

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

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明•朱权

有人来说《西厢记》是淫书,此人日后定堕拔舌地狱。

何也?

《西厢记》不同小可,乃天地妙文。

——金圣叹《第六才子书》

一、《西厢记》的故事流变

《西厢记》的故事流变

(1):

故事源头:

元稹《莺莺传》(《会真记》);

故事的结局:

始乱终弃。

《西厢记》的故事流变

(2):

故事的转变:

《西厢记诸宫调》(“董西厢”);

故事的主题:

才子配佳人。

“董西厢”对《莺莺传》改造:

矛盾冲突的改变;

故事结局的改变;

人物性格的改变;

强化了红娘、老夫人的作用。

小知识:

诸宫调:

诸宫调是以一人且说且唱,以唱为主的表演形式。

因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故名。

《西厢记》的故事流变(3):

故事的定型:

元杂剧《西厢记》(“王西厢”);

“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王西厢”对《董西厢》的改造:

把讲唱文学改造成了大型杂剧;

情节更加曲折;

人物性格更鲜明;

红娘的地位更加重要。

二、《西厢记》对传统杂剧的突破

突破一本四折的通例,扩展为五本二十折;

几个角色都可以唱;

三、《西厢记》的戏剧冲突(主线)

以老妇人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和以张生、莺莺、红娘为代表的叛逆者的矛盾;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辅线):

张生、莺莺、红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

一主一辅两条线索,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剧情的发展。

四、《西厢记》戏剧冲突的四个高潮

1、佛店巧遇→老妇人不许→孙飞虎事件→张生计退贼兵→老夫人赖婚;

2、矛盾转移为张生、莺莺、红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

3、拷红四两拨千斤;

4、郑恒的“赖婚”(实则是老妇人的又一次“赖婚”)。

五、《西厢记》的思想意义——反封建性

(一)反对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要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

(二)反对封建的门第观念,坚持理想的爱情标准。

“永志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西厢记》

强调“情”的自主,是进步潮流对封建伦理、封建礼教猛烈冲击的表现。

六、《西厢记》的人物形象:

莺莺:

莺莺——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贵族少女。

聪明美丽,温柔多情,外表矜持,内心炽热。

佛殿邂逅,隔墙和诗,道场传情,月夜听琴,传简约会,自荐枕席。

闹简,赖简。

张生:

张生——善良、聪慧、痴情的书生,封建礼教叛逆者。

执着诚挚,“傻角”、“疯魔汉”、“志诚种”;

软弱,“银样蜡枪头”。

红娘:

封建礼教的拆除者,崔、张爱情的撮合者。

她是剧中最动人的形象。

聪明机智,勇敢泼辣,富有正义感。

传书递简,拷红。

老夫人:

典型的封建家长制代表,封建礼教的维护者。

赖婚,拷红,逼试。

西厢记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

(一)细腻的心理描写,浓郁的抒情意味。

1、善于通过景物描绘,以景寓情;

2、善于通过人物情态来揭示人物的心理感情;

3、让人物在情节发展中触处生愁,直抒胸臆。

(二)优美的戏剧语言:

善于熔铸古典诗词的丽词雅句,又善于吸收和提炼通俗流畅的民间口语,形成一种含蓄凝炼、典雅优美而又生动活泼的独特语言风格。

元曲四大爱情剧:

关汉卿的《拜月亭》;

王实甫的《西厢记》;

白朴的《墙头马上》;

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七、《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一)体制和形式上的突破和创新。

五本二十折多角色主唱

(二)将复杂的矛盾冲突有机地组合为一个艺术整体。

(双线复合结构)

(三)成功地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烘托渲染

(四)语言锤炼和运用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文采与本色相生优美典雅而又生动活泼

《西厢记》的影响: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就作品而论,有两座高峰:

王实甫《西厢记》,曹雪芹《红楼梦》。

(“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璧”)

元代白朴、郑光祖都对《西厢记》进行模仿学习。

明代有李日华、陆采等人将《西厢记》(通称《北西厢》)改编为《南西厢》,用昆曲演唱。

《西厢记》至今仍在舞台上演出或拍成电影、电视剧,如京剧《西厢记》、越剧《西厢记》、黄梅戏《西厢记》、1965年香港电影《西厢记》、2006年内地电视剧《西厢记》等。

《西厢记》现有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日语等十几个语种的译本。

第三章元代其他杂剧作家作品

一、元杂剧前期作家和作品

白朴(1226-1306以后),字仁甫,又字太素,号兰谷,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后迁居真定(河北正定)。

“元白世家”:

白华,元好问。

金朝的王臣之子,入元朝后终身不仕,在元朝灭宋的过程中南下到了江南。

《梧桐雨》

全称《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四折。

历史悲剧:

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渲染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深深恋情。

亡国之痛、沧桑之变。

“梧桐雨”的意象:

白居易《长恨歌》: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温庭筠《更漏子》:

……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更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第四折是全剧的高潮:

写战乱平息后,历经患难、失去权位的李隆基退居西宫养老的孤独生活,着重表现他在秋夜雨声中回忆往昔的凄楚悲凉的心理感受。

梧桐形象本身,即包含着伤悼、孤独、寂寞的意蕴。

《梧桐雨》第四折(片段).

《墙头马上》

爱情喜剧:

李千金、裴少俊。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之一。

白居易《井底引银瓶》主旨:

“止淫奔也”。

白朴《墙头马上》:

大胆赞扬私奔。

全剧情节曲折,明快泼辣,引人入胜,充满喜剧气氛

《墙头马上》:

一曲歌颂婚姻自由的颂歌。

李千金:

渴望爱情和婚姻,无媒自聘,离家私奔,有胆有识敢作敢为;

反驳裴尚书,拒绝裴家父子,注重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坚毅而又倔强。

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取胜。

马致远

马致远(约1250—1321?

),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青年时代有着入仕的豪情壮志。

40岁左右谋得江浙行省务官的职位。

最后主动放弃功名仕途,放浪江湖。

《录鬼簿·

马致远吊曲》:

万花丛里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

战文场,曲状元。

姓名香,贯满梨园。

《汉宫秋》、《青衫泪》、《戚夫人》,《孟浩然》,共庾、白、关老齐肩。

马致远现存杂剧(7种)

历史剧:

《汉宫秋》。

文人逸事剧:

《荐福碑》、《青衫泪》。

宗教剧(神仙道化剧):

《黄粱梦》、《岳阳楼》、《任风子》、《陈抟高卧》。

关于马致远的评论资料:

马东篱之词,如朝阳鸣凤。

其词典雅清丽,……有振鬣长鸣,万马皆喑之意。

又若神凤飞鸣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

宜列群英之上。

马致远号东篱,元人曲中巨擘也。

——清•李调元《雨村曲话》

《汉宫秋》

对史实的全新改造,提高了王昭君的身份,毛延寿形象的改变,结局的改变。

《汉宫秋》:

以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

主题:

“汉元帝不自由”:

无力主宰自身命运的悲剧。

王昭君:

乱臣贼子横行天下时代的牺牲品。

通过戏剧冲突,抒发自己无法主宰命运,只能任由播弄的悲哀。

抒情感人,曲文优美。

《汉宫秋》第三折(片段).

(大都)纪君祥《赵氏孤儿》

纪君祥《赵氏孤儿》

悲剧人物:

程婴、公孙杵臼——正义力量的代表。

屠岸贾——邪恶的化身;

 

矛盾冲突:

杀孤;

保孤、救孤。

第一部被介绍到欧洲去的中国戏曲,(法国)伏尔泰将其改变为戏剧《中国孤儿》。

复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意义:

1、民族意识;

2、呼唤正义,讴歌为正义而献身的自我牺牲精神,并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艺术:

1、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

2、情节紧张惊险,冲突尖锐激烈,3、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凸现人物性格。

4、语言质朴刚劲(“纪君祥之词,如雪里梅花”——明·

朱权)。

形式的突破:

一本五折、多人主唱

(山东)康进之《李逵负荆》

康进之《李逵负荆》:

与高文秀(人称“小汉卿”)的《双献功》堪称元代水浒戏的双璧。

闹山——展示李逵视梁山事业为生命,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同时又颇粗鲁莽撞的性格;

负荆——刻画李逵豁达的胸怀和勇于认错的品质。

成功运用喜剧手法:

误会

(山西)石君宝《秋胡戏妻》

《秋胡戏妻》:

故事源自汉代刘向《列女传》

罗梅英:

勤劳、善良、具有坚贞操守和顽强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典型。

反抗财主李大户的逼婚,表现了坚贞不屈、视富贵如粪土的崇高品德;

严词拒绝秋胡调戏,弄清真相后誓与秋胡一刀两断,又显示出其自尊自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戏剧冲突尖锐;

曲词本色泼辣。

(大都)杨显之《潇湘雨》

“杨补丁”,现存元杂剧中唯一一部写男子负心的作品。

崔通(负心汉)张翠鸾张翠鸾的忍辱负重

(山西)李潜夫《灰阑记》

公案剧:

全名《包待制智赚灰阑记》。

马均卿、张海棠、包拯

情节:

二妇夺子,包公智断“人情可推”。

影响:

19世纪传到欧洲;

(德)布莱希特据此改编为《高加索灰阑记》

(无名氏)《陈州粜米》

公案剧代表作。

刘得中、杨金吾、张 古、小 古、包公。

表现老百姓在天灾人祸的压迫下不幸的遭遇、义无反顾的斗争勇气和宁死不屈的顽强精神。

“他若是将咱刁蹬,休道我不敢掀腾。

柔软莫过溪涧水,到了不平地上也高声!

包公形象:

复杂的内心活动、幽默风趣、平易近人

(河北)郑廷玉《看钱奴》

生卒年不详。

有着比较浓厚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

社会讽刺喜剧

贾仁 周荣祖为富不仁吝啬鬼

(河北)尚仲贤《柳毅传书》(山东)李好古《张生煮海》

二、元杂剧后期作家和作品

杂剧南移与衰落的原因:

(一)大德以后社会安定,科举恢复,一部分文人产生仕进幻想,剧作家中出现脱离现实倾向,作品缺乏前期那种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精神;

(二)受南方观众欣赏习惯和南方绮丽文风的影响,剧作家偏重于辞藻形式的追求;

(三)杂剧本身体制上的缺陷,如一本杂剧四折一楔子,由一人主唱的形式,对反映复杂的生活内容和表演艺术,都有一定限制。

郑光祖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人,生卒年不详。

活动主要在南方,是南方戏剧圈中的巨擘。

《录鬼簿》说他:

“以儒补杭州路吏。

为人方直,不妄与人交。

名香天下,声振闺阁,伶伦辈称郑老先生。

”死后由伶人火葬于杭州灵隐寺。

郑光祖创作杂剧18种,现存8种。

爱情婚姻剧:

《倩女离魂》,《㑇梅香》;

《王粲登楼》,《周公摄政》,《伊尹扶汤》,《三战吕布》,《无盐破连环》。

《倩女离魂》

取材:

唐代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魂记》。

王文举  张倩女

张倩女的形象:

双重身份:

现实形态、理想人格。

表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中青年男女在爱情婚姻过程中的人格分裂。

从两个方面叙写女子在礼教抑制下精神的痛苦:

(一)倩女的魂魄,代表女性对爱情婚姻的渴望与追求;

(二)倩女的躯体,则只能承受离愁别恨的熬煎,病体恹恹。

既渴求爱情婚姻,又面对礼教禁锢,这便是封建时代女性的真实处境。

富于浪漫色彩;

辞藻俊美,刻画人物细致入微。

乔吉(1280—1345),字梦符,号笙鹤翁、惺惺道人,太原(今属山西)人。

尤擅散曲,与张可久并称“曲中李杜”。

自称“不应举江湖状元”。

杂剧11种,现存3种:

《两世姻缘》《扬州梦》和《金钱记》。

《两世姻缘》——取材于唐代范摅的《云溪友议》。

妓女韩玉箫、书生韦皋。

重点写韩玉箫的情感

杨梓(海盐人)《霍光鬼谏》、《豫让吞炭》(霍光:

《汉书》,豫让:

《史记·

刺客列传》。

宫天挺《范张鸡黍》:

范式、张劭

秦简夫:

《东堂老》,《剪发待宾》,《赵礼让肥》。

家庭伦理剧

元杂剧中人物形象的矛盾(叠合):

窦娥:

安分守己、忠于孝道、逆来顺受——不屈的复仇者、反抗恶势力的烈妇。

蔡婆婆:

放高利贷者,见利忘义,引狼入室——善良、相依为命,刑场上痛心疾首。

丫鬟、奴仆——满口“子曰诗云”。

汉元帝:

皇帝、富有三宫六院——对昭君怜香惜玉,平民。

李逵:

粗鲁汉子,草莽英雄——诗兴大发

第四章元代南戏

一、南戏的演变与体制

南 戏:

南曲戏文的简称,宋元时期流行于东南沿海一带的南曲戏文。

“永嘉戏曲”(或“温州杂剧”)民间性、地域性

南戏的体制特点:

(一)剧本结构:

无楔子;

题目正名在前;

无固定出数,长短自由。

(二)音乐体制:

一出用多宫调的曲子组成;

中间可以换韵;

多用南曲演唱。

(三)角色体制:

生、旦、净、末、丑、外、贴。

(四)表演方面:

各种角色都可以唱,还有对唱、轮唱、合唱;

宫调音律较自由。

“北曲主劲切雄丽,南曲主清峭柔远。

南戏的内容和特点:

创作题材侧重于家庭和爱情,写战争和英雄的极少大部分出自民间艺人之手,语言和技巧比较稚嫩,比较朴拙

二、高明《琵琶记》

高明(1307?

—1359),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温州瑞安人。

第一位以进士的身份从事戏曲创作的作家。

第一位以理学家的身份从事戏曲创作的作家。

第一位成功地改编了民间戏曲作品的剧作家。

《琵琶记》

南戏之祖(词曲之祖)元剧殿军明清传奇的开山之祖

创作年代:

至正十五年(1355)左右。

蔡伯喈 赵五娘牛丞相 牛小姐。

蔡伯喈“全忠全孝”,赵贞女“有贞有烈”。

 原型:

蔡邕

《琵琶记》故事的演变:

历史上的蔡邕:

文人,博学多才——>

《赵贞女蔡二郎》:

书生忘恩负义——>

《琵琶记》:

不忘糟糠之妻,忠孝两全

《琵琶记》的戏剧冲突——三辞三不从:

辞试不从;

辞官不从;

辞婚不从

《琵琶记》的主题:

作者原意:

全忠全孝蔡伯喈,有贞有烈赵五娘。

客观效果:

忠孝不能两全,悲剧命运。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1,双线结构(双线并进、交错映照):

双线并进、交错映照:

一条以蔡伯喈为主,一条以赵五娘为主;

一边是仕途,一边是穷途;

一边是京城,一边是乡村;

一边是富贵,一边是贫贱;

一边是安乐,一边是悲苦。

2,人物心理刻画细致。

3,文词以本色为主而又文采斐然,富有个性化。

讨论题

1、蔡伯喈——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

2、赵五娘——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

三、南戏四大传奇:

“荆、刘、拜、杀”

四大南戏(“荆、刘、拜、杀”):

《荆钗记》;

《白兔记》;

《拜月亭(记)》;

《杀狗记》。

第五章元代散曲

一、散曲的体制

散曲:

金、元时期在北方民间流行起来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元人称其为“乐府”,或“今乐府”。

散曲在体制上包括两种:

小令(独立的单只曲子)、套数(同一宫调的三支以上的单曲构成)。

二、散曲与词的比较

同:

都是依据流行的曲调倚声填词;

都是長短句的形式

异:

散曲比词更多外来的乐曲;

散曲语言多用北方口语,字音要照北方音念才押韵;

散曲用韵比词更密,甚至句句押韵,押韵较灵活,可以平仄通押;

散曲可加衬字,句式更为参差不齐;

词一般分上下两片或三片,曲一般不分片;

词贵含蓄蕴藉,曲贵尖新显露。

三、元前期散曲作家

散曲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

(一)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二)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三)明快显豁、自然酣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