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54279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4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下列各组行星中,都属于类地行星的是(A)

A.金星和火星B.水星和木星C.木星和土星D.火星和木星

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与太阳最近的(C)A.金星B.火星C.水星D.海王星

5、地球

(1)特殊性表现在:

是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一颗具有高级智慧生物(人类)的行星

(2)普通性表现在:

就地球的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

(3)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①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因为日地距离适中);

②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③充足的水分(液态水)

(4)地球的外部环境: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以下关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内在条件叙述不正确的是:

(C)

A、有适宜的温度B有充足的液态水C、稳定的太阳光照D、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

1、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放射能量

2、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

②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源:

A煤等化石燃料B直接利用太阳能(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等)

(2)与太阳辐射有关的是:

风能、水能、生物能。

潮汐(月球引力),内力作用:

火山、地震、板块运动

下列与太阳辐射有关的是(CE)A.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B.地球内部温度不断升高

C.煤、石油等化工燃料D.“磁暴”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E、我国的夏季风

F、钱塘江大潮G、火山喷发

3、太阳的大气由内到外分别是:

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我们平常肉眼看到的是光球层,只有在日全食时才有可能看到色球层和日冕层

4、太阳活动的类型:

太阳黑子(光球层)、耀斑(色球层)、日珥(色球层)、太阳风(日冕层);

太阳活动的周期大约为11年。

太阳活动一般是相伴发生的:

每当黑子增强的年份也就是耀斑频繁爆发的年份。

耀斑爆发时,太阳风也格外强烈。

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而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5、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A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手机信号衰减甚至中断);

B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以及罗盘不能正确指示方向)C“极光”现象(只发生在高纬度地区);

D影响地球气候(地球上许多地方年降水量的变化与黑子活动的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有的呈正相关有的呈负相关)。

例题:

当太阳出现特大耀斑爆发时(A)A.爆发后两三天内,短波通讯受到强烈干扰

B.使到达地球的可见光增强,紫外线有所减弱C.爆发几分钟后某地降水量增多

D.对人造卫星的工作没有影响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大约是(B)A.10年B.11年C.21年D.111年

太阳大气结构从里向外是(D)A.光球-日冕-色球B.色球-光球-日冕

C.日冕-色球-光球D.光球-色球-日冕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球内部圈层:

由外到内为:

地壳、地幔、地核。

分界面:

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参考教材P25页的图)

2、地震波:

(1)纵波:

既能在固体中传播也能在液体中传播,

横波:

只能在液体中传播,速度小于纵波。

(2)地震波在地壳中变化不大,在莫霍面附近突然增大,至古登堡面附近达到最大。

横波在古登堡面附近消失,纵波在古登堡面附近速度由大变小

(3)地壳:

平均厚度17千米,

A大陆地壳:

平均厚度33千米,既有硅铝层也有硅镁层,大陆地壳是不连续分布的

B大洋地壳:

平均厚度6千米:

只有硅镁层,大洋地壳是连续分布的

C组成地壳的基本元素: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4)地幔:

上层物质是固态,在距离地面80千米左右的地方是软流层(岩浆的发源地)

(5)地核:

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水圈(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和生物圈(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由外到里依次是(C)

A.地核--地幔--地壳B.地幔--地核--地壳C.地壳--地幔--地核D.地壳--地核--地幔

下列金属元素中,在地壳内含量最多的是(C)A.镁B.铁C.铝D.钙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A)A.地震波速度的变化B.温度的垂直变化C.内部压力的变化D.物质密度的变化

下列各地,地壳最厚处在(B)A华北平原B青藏高原C云贵高原D塔里木盆地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

1、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

1、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半球上空观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从南半球上空观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2、周期:

(1)一个恒星日(真正周期):

23时56分4秒。

(2)一个太阳日(假周期):

24小时。

3、速度:

(1)角速度:

除了南北两个极点为零外,其余都相等(15°

/h)

(2)线速度:

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纬度数相同,线速度相同;

在同一纬度上,线速度相同。

任一纬度的线速度=赤道的线速度*cosθ°

(θ°

为纬度)

二、地球公转的基本知识

1、公转中心:

太阳

一个星恒年:

365天6时9分10秒

3、方向:

自西向东

4、近日点发生在1月初,地球公转速度快;

远日点发生在7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慢

5、黄赤交角:

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夹角

(1)大小:

23.5°

(南北回归线的度数。

与极圈的纬度互余)

(2)造成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从春分(A)到第二年的春分(E)为一个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

(3)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将变大,温带范围变小。

如果黄赤交角变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将变小,温带范围变大。

三、地球自转的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生物形成生物钟):

(1)产生原因:

地球既不发光也不透明

(2)晨昏线的判别:

晨昏线是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有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为晨线,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为昏线。

2、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运动方向向一侧偏转:

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南左北右),沿赤道运动的物体不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3、地方时:

(1)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经度每相差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

东边的时间要比西边的时间要早。

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2)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15度,东西12区各占7.5度,合为一个时区。

每个时区采用这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同一时间。

相差多少个时区就相差多少小时。

(下图为全球时区划分图)

 

(3)时区差的计算:

同减异加。

如东1区和东8区,相差7(8—1=7)个时区,而东3区和东5区相差8(3+5=8)个时区。

(4)时区数的判定:

时区数=经度数÷

15(整除或者余数小于7.5的,商为该地区的时区数,如果余数大于7.5的,商再加一为该地区的时区数)已知三地区地区的经度分别为120°

E,125°

E,100°

W,三地分别位于东8区,东8区和西7区。

(5)地方时的计算:

所求地区的地方时=已知时间+或者--时区差

所求地区的地方时=已知时间+或者-经度差×

4分钟(所求地区位于已知地区的东边,用+号;

所求地区位于已知地区的西边,用—号)

例如:

A、已知东三区为2:

00,求105°

E的区时?

a先确定东经105°

的区时:

105/15=7,所以东经105°

位于东7区;

b确定要求的地点(东七区)位于已知的地点(东三区)的东边,所以用加号;

c确定相差几个时区:

都是E,所以用减号(同减异加)(7-3=4)相差四个时区;

d代入公式:

所求时间=已知时间+时区差。

Y=2+(7-3)=6。

因此105°

E(东七区)区时为6点。

(6)主要城市所在时区:

中国北京(北京时间)东八区,伦敦:

中时区(零时区),纽约:

西五区

(6)国际日期变更线:

往东方向跨国180°

经线,日期减一天,往西方向跨国180°

经线,日期加一天。

四:

地球公转的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从春分A(3月21日)到秋分C(9月23日))。

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B)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南极圈及其以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下图为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图)

②北半球冬半年(从秋分C(9月23日)到第二年的春分A(3月21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E)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极圈及其以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昼夜各为12小时。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白天的太阳高度>

,晨昏线上=0°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太阳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

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南北半球月份相同,季节不同(春←→秋;

夏←→冬)

例如;

隆回县现在是一月,冬季。

悉尼是一月,夏季。

五带的划分:

热带(有太阳直射),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温带:

既没有太阳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

我国采用的“北京时间”是(B)A.东九区B.东八区C.东七区D.东六区

1月25日前后,邵阳昼夜长短状况是(D)A.昼最短夜最长B.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C.昼夜等长D.昼短夜长,且昼渐长夜渐短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②、③、④四点分别表示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当地球运行至②点时为北半球夏至日,到

点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

(2)、①、②、③、④四地中昼夜平分的是①、③处。

邵阳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②处。

(3)、在①、②、③、④四位置中,地球公转线速度最快的是④,角速度最慢的是②。

读“地球光照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地角速度比较相等A、B两地线速度比较B大(相等、A大、B大)

此时A点为冬至日(节气)日前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

S。

(2)、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

这一天,邵阳市昼比夜短

(3)、A地地处五带中的北温带带,此时澳大利亚的季节是夏季季,12月份

(4)、此时A点太阳高度是0°

.这一天中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是90°

.

(5)、某物体从A点向正南作水平运动,先是

向西(东、西)偏,后向东(东、西)偏。

(6)、A和B都随地球自转一周,所移动的距离A比B短(长、短)。

(7)、AB线正处于昏线(晨、昏)线上。

G点的昼长为12小时

(8)、B在A的西南方向,C在B的东北方向。

(9)、目前黄赤交角的大小为23.5°

,如果这个角度变大,在一年中B点太阳直射的次数为两次。

一艘航行在太平洋的轮船从12月30日12时(区时)起,经过5分钟,越过了180°

经线,这时其所在地点的区时不可能的是(B)A.12月29日12时5分

B.12月30日11时55分C.12月30日12时5分D.12月31日12时5分

读上方右边光照图,回答:

(1)、如果此图表示的是北半球

则:

北半球的节气为夏至日,悉尼的昼比夜短(长或短),隆回县(27°

N)的正午太阳高度为86.5°

南半球现在处于什么季节冬季

从B点经过C点运动到D点,运动方向是(B)

A、先向东南,再向东北B、先向西北,再向西南C、先向东北,再向东南D、一直向西运动

(2)、如果此图表示南半球

北半球的节气为冬至日,隆回县的夜比昼长(长或短)。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1、矿物的概念:

具有确定的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不是混合物)

下列哪一种不是矿物(A)A.食盐B.黄铜矿C.方解石D.石英岩

2、按照形成原因把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1)岩浆岩分为:

侵入岩(花岗岩)和喷出岩(安山岩、流纹岩和玄武岩)。

(2)沉积岩:

①特征:

A、具有层理构造,B、有化石。

②常见的沉积岩有:

砾岩、砂岩、页岩(按沉积颗粒由大到小)以及石灰岩(化学沉积)。

(3)变质岩:

①定义:

已经存在的岩石,温度和压力等发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变质作用)形成的新岩石。

②常见的变质岩有:

片麻岩(←花岗岩)、大理岩(←石灰岩)、石英岩(←砂岩)、板岩(←页岩)

建设三峡大坝采用的岩石为-----A、花岗岩B、砾岩C、板岩D、变质岩

作为重要建筑材料的花岗岩和大理岩在成因上分属于(B)A.岩浆岩和沉积岩

B.岩浆岩和变质岩C.沉积岩和变质岩D.变质岩和沉积岩

下列地质名称按组成和被组成的关系排列,正确的是(C)①岩石②化学元素③矿床④矿物⑤矿产⑥地壳A、②⑤①④B、②④⑥①C、②④①⑥D、②③⑤④

以下各种岩石中,成因相同的是(CD)A、花岗岩、砂岩、石英岩

B、砂岩、石英岩、页岩C、砂岩、石灰岩、页岩D、石英岩、大理岩、片麻岩

下列岩石中可能含有化石的是(C)A.花岗岩、石灰岩B.大理岩、石灰岩C.石灰岩、页岩D.页岩、大理岩

3、三大类岩石的转换示意图:

教材P34页活动,要求:

记住图中各箭头所代表的含义

岩石分三大类:

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

(一)、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

1、区分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1)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喷发)、地震、变质作用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2、六大板块名称: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3、板块边界类型:

(1)生长边界:

形成的地貌:

海岭、断层。

(2)消亡边界:

山脉(阿尔卑斯山、科迪勒那山系)、高原(青藏高原)、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岛弧(日本各岛)。

4、地壳的运动形式: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5、地质构造

(1)类型:

褶皱和断层

(2)褶皱:

(强烈的碰撞和水平挤压,使沉积岩发生弯曲,形成褶皱)②基本形态:

A背斜:

中间向上隆起,成山(内力作用),岩层:

中间老,两翼新

B向斜:

中间向下凹陷,成谷(内力作用),年代:

中间新,两翼老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资源构造,而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开挖隧道一般在背斜处。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材39页活动图):

A背斜顶部受张力的作用,物质破碎,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B向斜部位受挤压作用,岩石质地坚硬,抗侵蚀能力强,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3)断层:

(岩块沿着断裂面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

①地垒:

在断层中两侧陷落,中间突起的部分。

在地垒的基础上常发育成陡峻的山峰:

华山西峰、峨眉山万佛顶等

②地堑:

中间相对下沉的断层。

在地堑构造上常有许多典型的盆地或谷地:

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

下列选项中,属于常见的地质构造的是(B)①谷地②褶皱③山地④断层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下列地形单元是由于断层发育,两侧陷落、中间突起而成的是(A)

A.华山B.吐鲁番盆地C.汾河谷地D.台湾海峡

看地质构造图(图9),回答下列问题。

图9

(1)图中丁处地质构造名称是向斜,地貌名称是山地。

(2)乙处地质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乙地为背斜,受张力的作用,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

(3)若该地富含石油天然气,你认为应在甲、乙、丙、丁中的乙处。

(4)若建设地下隧道,从地下水运动状况、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考虑,应选址在甲、乙、丙处的乙处为好,其中甲处最不适合建设大型工程。

(二)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表现形式: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景观(流水侵蚀作用);

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平原、河口三角洲(如:

崇明岛)(流水沉积作用);

沙丘(风力沉积);

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风力侵蚀作用);

桂林的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地貌)(流水的溶蚀作用);

海水侵蚀的崖壁(海蚀崖)(海水的侵蚀作用)

内力作用使地表隆起后凹陷,形成高山或盆地;

外力作用则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

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地球上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并且由此分异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四节

(一)水循环

1、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2、类型:

海陆间大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

3、水循环示意图(要求掌握各个环节的名称,人类能够影响的环节以及产生什么影响教材59页图2-39)

4、A、人类通过砍伐树木、毁坏草地(过度放牧),影响下渗环节和蒸腾环节(减少水的下渗和蒸腾);

B、修水库、挖渠引水、跨流域调水影响地表径流;

C、通过人工降雨影响陆地降雨环节;

D、通过植树造林,影响下渗和蒸发环节(增加水的下渗和蒸发)。

5、水循环的意义:

A、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全球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

B、使地表各圈层之间、海路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的交换;

C、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

D、塑造着地表形态;

下列水循环中,在地球上最为重要的是(A)A.海陆间水循环B.海洋水循环

C.内陆水循环D.生物体内水循环

图14

读水循环示意图(图14),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数码代表的水循环各环节的名称是:

②水汽输送;

③降雨。

从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来看,图中水循环类型是海陆间大循环循环。

(2)在水循环的各环节中,人类可以施加影水循环示意图响的是

,主要措施有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人工增雨及跨流域引水,如南水北调工程等。

(二)洋流

1、定义:

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

2、分类:

(1)按性质分类A暖流:

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即从较低纬度海区流向较高纬度海区的洋流

B寒流:

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即从较高纬度海区流向较低纬度海区的洋流

(2)按形成原因:

风海流、补偿流和密度流

寒流流动的方向大致是(C)A.由南向北B.由北向南C.高纬→低纬D.低纬→高纬

3、洋流的分布规律:

一般规律:

如图

中低纬度海区

A、以副热带为中心;

B、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C、在大陆东岸(大洋西侧)是暖流,在大陆西岸(大洋东侧)是寒流

中高纬度海区

A、以60°

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B、在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

40°

S附近形成了西风漂流;

C、在大陆东岸(大洋西侧)是寒流,在大陆西岸(大洋东侧)是暖流

4、全球洋流的识记方法

总体上:

地区名+流(暖寒)

(1)先记忆东西流向的:

在赤道附近(北南赤道暖流),北半球中纬度(北XX洋暖流),南半球中纬度中纬度:

西风漂流

(2)再记忆南北流向的:

按照地名记忆。

如:

日本暖流、秘鲁寒流

(3)特例:

A加那利寒流和本格拉寒流。

厄加勒斯寒流也叫马达加斯加寒流(马达加斯加岛)

B、北印度洋:

夏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5、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A气候:

暖流:

增温增湿;

寒流:

降温减湿(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的形成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有关,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与秘鲁寒流有关);

B海洋生物:

形成四大渔场a:

寒暖流交汇(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形成了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和东格陵兰寒流)、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

b上升的补偿流(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

秘鲁渔场(秘鲁寒流);

C航行:

顺着洋流航行,减少航行时间,降低运行成本,逆流相反。

D海洋污染:

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稀释作用),加快净化速度;

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

1、大气的垂直分层(自下而上):

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1)对流层:

平均厚度12千米:

低纬度17~~18千米,中纬度10~~12千米,高纬度8~~9千米;

特点:

A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B对流运动显著;

C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2)平流层:

厚度:

对流层顶部至距离地面50~~55千米;

A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臭氧层距地面22~~~27千米,吸收紫外线增温);

B平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