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讲义.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5727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能力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能力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能力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能力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能力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能力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能力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能力讲义.docx

《能力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能力讲义.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能力讲义.docx

能力讲义

三、能力与知识、技能

人们要完成某种活动,既需要一定的能力,也需要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能力与知识、技能都是人的认知能力的组成部分。

但是,能力不同于知识、技能,它们之间的区别有二:

首先,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而知识则是人类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技能是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

其次,能力的发展与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是同步的。

也就是说,知识、技能的增加并不等于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只有系统化、概括化后才能成为能力。

知识、技能多的人并不意味着能力一定高。

一般来说,人的能力在青年期以前发展得较快,以后逐渐放慢,到了老年某些能力还可能减退,如记忆能力、语言能力、等。

但是,人的知识在一生中可以随年龄增长而不断积累增加。

能力和知识、技能在实践活动中又是密切联系的。

首先,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没有知识、技能,能力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无知必然无能。

其次,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知识、技能掌握的水平。

在同样条件下,能力高的人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快,较易掌握难度大的知识和技能,能力低的人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慢,掌握难度大的知识和技能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能力越强,学习知识、技能的效率越高。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更应该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

第二节能力的理论

能力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对于能力的本质,人们还远没有彻底地把握。

关于能力的理论有许多种,这里仅作简要介绍。

一、斯皮尔曼的二因素理论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Spearman)根据人们完成活动时成绩相关的程度,提出能力是由两种因素组成的:

一种是一般能力或一般因素(generalfactor),简称G因素,是人的基本心理潜能,是决定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它体现于人的各种活动中,正是由于这种因素,人们在完成不同智力作业时的成绩才会出现某种正相关;如艺人刘德华歌星、演员。

另一种是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specificfactor),简称S因素,它是保证人们完成某些特定的作业或活动所必需的,由于这些因素起作用,人们的作业成绩才没有完全的相关。

斯皮尔曼认为,完成每一项活动都需要G因素和该项活动所要求的S因素。

例如完成唱歌作业需要g+s1,完成绘画作业需要g+s2;而完成表演作业则需要g+s3,g因素参与所有的智力活动,而s因素只参加不同的活动。

根据这种学说,在能力结构中,第一位和重要的是一般因素g。

斯皮尔曼的二因素理论为研究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实质的相互关系以及测量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但他把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绝对对立起来,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这种看法是不可取的。

二、加德纳的智力多元理论

加德纳是美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认知和教育学教授,于1983年提出智力多元理论,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1993年出版了《多元智能》一书。

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多元的,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

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1、言语智力:

是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

这种智力在记者、教师、作家、演说家和政治领袖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例如由记者转变为演说家、作家和政治领袖的丘吉尔。

2、逻辑-数学智力:

包括数学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

这种智力在侦探、律师、工程师、科学家和数学家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例如相对论的提出者爱因斯坦。

会计职业

3、空间智力:

也称视觉-空间智力。

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藉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

这种智力在画家、雕刻家、建筑师、室内设计师、航海家和军事战略家的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例如画家毕加索。

看建筑图纸需空间智力好。

不会看地图、迷路的人空间智力不好。

4、音乐智力(musicalintelligence):

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

这种智力在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演奏家、乐器制造者和乐器调音师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例如音乐天才莫扎特。

5、运动智力:

是指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这种智力在运动员、舞蹈家、机械师、外科医生、赛车手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例如美国篮球运动员麦克尔·乔丹。

6、社交智力:

是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

这种智力在推销员、公关人员、谈话节目主持人、管理者和政治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例如美国黑人领袖、社会活动家马丁·路德·金。

7、自知智力:

是指认识自己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感、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

这种智力在哲学家、思想家、小说家、心理学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例如哲学家柏拉图。

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七种基本智力,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

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怎样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

在加德纳教授看来是以能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的产品的能力为核心的,也是以此作为衡量智力高低的标准的。

因此,智力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出或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有效的产品的能力。

三、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认为人的智力可以从三个维度上加以分析,即内容、操作和产品。

第三节能力的测量

能力测量是心理测量的一种。

教育工作者通过能力测量可以迅速准确地把握每个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及其特点,并据此施教。

从现代意义上对能力进行科学测量则始于本世纪初的法国,是心理学家比纳(A,Binet)及其助手西蒙(T.Simon)首创的。

能力测验的种类很多,一般根据能力测验的内容将其分成如下四类:

①一般能力测验:

这是最常用、最通行、研究最多的能力测验。

②特殊能力测验:

是指对某一专业所要求的特殊能力的测量,如绘画才能测验等。

③创造力测验。

④能力倾向测验:

主要用于测量一个人的潜在成就或预测将来的作为水平,这类测验可用于学术和职业咨询、职业选拔等。

下面我们主要介绍一般能力测验和创造力测验。

一、一般能力测验

一般能力测验也就是智力测验,一般能力测验是目前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测验。

1.比奈一西蒙智力量表

20世纪初,法国教育部为了区分低能儿童,以便把这些儿童从正常儿童中筛选出来进行专门的教育培养,委托在该领域研究上已有突出成就的心理学家比奈主持编订鉴别儿童能力的测验。

1905年,比纳在助手西蒙医生的协助下,正式发表了一个包括30个项目的智力测验,项目难度越来越大,根据儿童通过项目多少来评定他们智力的高低。

这就是心理测量历史上第一个标准化的智力测验量表,被称之为“比奈一西蒙智力量表”。

2.斯坦福一比奈智力量表

191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推孟(L.M.Terman)教授将比奈一西蒙智力量表翻译到美国并加以修订,后人称之为“斯坦福一比奈智力量表”。

该量表最大特点是量表中首次使用了“智力商数”(简称智商,用IQ表示)概念,用来表示不同年龄儿童的智力水平。

智商等于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

这种智商为比率智商,用公式表示如下:

IQ=MA/CA*100

式中,MA代表智力年龄(简称智龄),即儿童在智力量表中所达到的年龄水平,CA代表实际年龄(简称实龄),即儿童在作智力测验这天的实际年龄,如1990年11月16日出生的儿童在1999年2月10日那天进行智力测验,那么,他的实际年龄应该是:

8岁2个月24天。

具体算法如下:

假如一个实际年龄为10岁6个月的儿童,在智力测验中通过了10岁半儿童的全部测验项目,即他的智龄MA=10.5岁,则他的智商是:

IQ=10.5/10.5*100,如果这个儿童通过了13岁儿童的全部测验项目,则他的智商为:

IQ=13/10.5*100=124,100代表智力的一般水平。

但是,由于人的智力并非随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应用比率智商测定18岁以后的成年人,就会出现随年龄增长而智商下降的现象,这不符合实际情况。

3.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它是由美国医学心理学家韦克斯勒(D,Wechsler)制定的。

此套量表包含了三个年龄量表,它们分别是,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韦氏幼儿智力量表(WPPSl)。

韦氏三套智力量表在结构上是相似的,分别包含了言语和操作两个分量表,可以分别测量个体的言语能力和操作能力。

言语量表包含的项目有:

常识、词汇、理解、算术、相似性和数字广度等;操作量表包含的项目有:

填图、图片排列、物件拼凑、积木拼图、译码等。

在韦氏智力量表中,韦克斯勒改变了原先计算智商(比率智商)的方法,首先使用了离差智商,计算公式是:

lQ=100+15(X-M)/SD

公式中,X代表个体的测验分数,M代表某一年龄组儿童的平均测验分数;SD代表团体测验分数的标准差。

他提出离差智商的依据是:

人的智力水平是按常态分布的,其平均数是100,分布的标准差约为15,离平均数100越远,获得该分数的人数就越少。

离差智商(IQ)表示的是一个人在智力测验中所得的分数与同年龄组其他人相比较,他所处的位置。

.例如,某人在测验中所得IQ等于100,说明在同龄人中,他的智力水平处于中间位置,即有50%的同龄人智力水平高于他,或者说有50%的同龄人智力水平低于他。

假如某学生在智力测验中所得IQ=115(比平均数100高出一个标准差),说明与同龄人相比,约有84%的人智力水平比他低,或者说,他的智力水平所处的百分等级是84%。

离差智商反映的是个体的智力水平在同龄人中的相对位置,不受一个人年龄增长的影响,因此被广泛使用。

二、特殊能力测验

特殊能力测验是指对某一专业所特别要求的能力进行测量。

例如,音乐才能的测验包括:

音高感、音强感、曲调感、节奏感、音色感、音乐表象、音乐记忆等项目。

对特殊能力进行测量,首先要对这一专业本身的活动进行分析,找出该专业所要求的特殊能力,进而制订测验量表。

三、创造力测验

创造力测验不同于一般能力(智力)测验,创造力测验的内容,不强调对现成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而强调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与独特性(吉尔福特,发散思维表现于外的行为即代表个人的创造性)。

比较著名的创造力测验有吉尔福特创造力测验和芝加哥大学创造力测验。

下面介绍后一种创造力测验。

1962年,美国两位学者盖泽斯(J.W.Getzels)和杰克逊(P.W.Jackson)设计了一套创造力测验,包括5个项目:

(1)词汇联想。

给学生一些普通单词,要求说出尽可能多、尽可能新颖的定义,根据定义的数量和类别记分。

(2)物件用途。

给一件普通物品,要求说出尽可能多的用途。

根据说出用途的数量和独特性评分。

如黑板擦,普通用途是擦黑板、抹桌子,但是,它还可以用来顶门、压书、垫桌子、打人、划直线等。

显然,能说出的用途越多,其创造性得分越高。

(3)隐蔽图形。

给学生看一张印有复杂图形的卡片,要求找出隐蔽其中的指定的图形。

根据找出图形的复杂性和隐蔽性评分。

(4)寓言完成。

呈现几个短寓言,但缺少结尾,要求学生对每个寓言都做出三种不同的结尾:

道德的、诙谐的、悲伤的。

根据结尾的数量、恰当性和独创性评分。

(5)组成问题。

给学生几节短文,要求用所给的材料尽量多地组成多种数学问题,根据问题的数量、恰当性、复杂性和独创性进行评分。

与智力测验相比,创造力测验研究的历史还不长,标准化程度还不够高,还需要逐步完善。

第三节能力发展与个体差异

一、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一般能力的发展趋势

从出生到15岁左右,智力的发展与年龄的增长几乎等速。

之后,智力发展的速度减慢。

一般在18到25岁之间,智力发展到达顶峰水平,在随后的年龄阶段保持相对的稳定。

到60岁左右迅速衰退(见图)。

(二)不同能力成分的发展趋势

智力是由许多不同的成分组成的,智力中的各成分的发展速度并不是完全同步的。

例如,12岁时知觉速度已发展到成人水平的80%;而推理能力、语言理解力和词语运用能力等则要到14岁、18岁和20岁以后才分别达到同一水平。

(见图)

根据对人的智力毕生发展的研究,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发展趋势不同。

流体智力(fluidintelligence)是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智力,它较少依赖于文化和知识,而主要决定于个人的遗传素质。

流体智力一般在20岁——30岁时发展到顶峰,30岁以后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研究还发现,流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智力,受文化教育的影响较少,如瑞文推理测验测到的主要是流体智力。

晶体智力(crystallizedintelligence)是指与知识经验有关的智力,它取决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

它在人的一生中都在发展,只是到25岁以后发展放慢。

晶体智力依赖于流体智力。

比如具有相同经历的两个人,其中一个人如果有较强的流体智力,那么他将表现出较强的晶体智力。

然而,一个有较高流体智力的人如果生活在贫乏的文化环境中,那么他的晶体智力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这实际上强调了环境的作用。

如《伤仲永》

二、能力的个体差异

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上存在着差异,这是教育工作者进行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

分析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可从能力结构的差异、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和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三方面进行。

(一)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对人的能力水平进行过区分。

他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山东友谊出版社,1980年版,120页)。

这里,孔子将人的能力分为三种水平,即“上智”、“中人”、“下愚”。

意思是说:

“只有上等的聪明人与下等的愚笨的人是不可改变的”。

现代心理学认为能力水平在全人口中的分布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即为常态分布(见表4—3)。

从表4—3可以看出,在全人口中,能力高度发展、智商超过130的人所占百分比很小,我们称这些人为智力超常。

能力发展缓慢,智商低于正常人很多(IQ在70以下)的人所占百分比也很小,我们称这些人为智力落后。

绝大多数人的能力发展处于中等水平。

1、智力超常

智力发展水平很高、智商在130以上的人被称之为智力超常,有人也称其为天才。

像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如牛顿、爱因斯坦、马克思等都属于智力超常者。

智力超常者常常在童年时期就表现出过人的才能,如唐代诗人王勃6岁即擅于文辞,13岁写出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数学家高斯4岁验证数学定理,等等。

智力超常既与人的先天素质有关,也离不开后天的教育、培养和人的勤奋努力。

因此,在童年时代没有表现出超常才能的人,不一定没有作为。

大家熟悉的发明家爱迪生、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他们在童年时代都没表现出超常的才能,但成年后都成为划时代的科学家。

2、智力落后

智力发展远远落后于同龄人的正常水平(智商在70以下)而且社会适应能力差,这种人被称为智力落后。

造成智力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遗传的染色体畸变,有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受疾病感染,有的是出生过程中缺氧或脑外伤,有的是代谢疾病,有的是后天环境不良(如与社会长期隔离),等等。

智力落后根据其程度又可分为三级。

轻度,又称可教育的智力落后者,智商一般在70~50间。

他们能自理,能上小学低年级,能够独立生活并从事有指导的体力劳动。

中度,又称可训练的智力落后者,智商一般在49~25之间。

这种儿童不能随正常儿童入学,社会适应能力很差,有的说话不清,经过专门训练,可以达到生活上自理,学会躲避危险,能够适应熟悉范围内的社会生活,可以帮助做家务,可以在监护人的照管下做些有经济收入的工作。

重度,俗称白痴,智商在25以下。

婴儿期就表现出精神痴呆,对各种刺激反应迟钝,不知躲避危险,说话不成句,不能独立生活,需要全护。

(二)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中国有这样的典故“甘罗早,子牙迟”。

说的是战国时期秦国的甘罗12岁被秦王封为上卿,出使赵国而不辱使命;商周时代的姜子牙72岁被周文王拜为宰相,辅佐武王一统天下。

这说明人的能力在发挥早晚上表现出了很大差异。

能力表现的早晚差异可分为:

早慧、中年成才、大器晚成。

1、早慧

又称才能的早期表现,指在年龄很小时就表现出卓越的才华。

这在我国历史上不乏其人,如三国时期的孔融4岁让梨;曹冲5岁称象,曹植10多岁能诵读《诗》、《论)及辞赋,善属文。

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大学生平均入学年龄在13岁左右,有的15岁考取了研究生。

这种情况,古今中外都有。

在音乐、绘画、文学、体育等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

如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5岁开始作曲,8岁作交响乐;俄国诗人普希金8岁就能用法文写诗。

但是,才能的早期表现,并不必然意味着他们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会作出杰出的成就,还要经过一定的教育和训练以及自身的努力,否则,他们早期表现的才能就可能退化或被埋没。

如宋代王安石在《伤仲永》一文中记载,仲永“少会作诗”,但他的父亲不是想法教育引导他,而是每天领着他出入于亲朋之间,于是几年后就“泯然众人矣!

”跟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了。

据介绍,在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有少数不思进取的少年大学生,毕业时仅仅获得大学文凭,与普通大学生没什么两样。

也有极个别的学生,由于自理能力很差等原因,被迫退学。

2、中年成才

人才早熟现象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的科学家、发明家都是在中青年时代出成果的。

有人曾对1960年以前的1243位科学家、发明家所做的1911项重大发明创造作过统计,画出了人才成功曲线,从而说明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在35岁左右。

中年人年富力强,精力充沛,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创造力强,善于独立思考与分析批判,因而是出成果的最佳时期o

3、大器晚成

有些人在年轻时并未显示出出众的才华,到中年以后才表现出超人的才智;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大器晚成”。

中国国画大师齐白石,少年时代只读过半年书,当过牧童,做过木匠,中年投师学画,50岁以后才成为著名画家。

达尔文年轻时一事无成,可他最终成为进化论的创始人,于50岁时写出《物种起源》。

这种现象在科学和政治生活舞台上屡见不鲜,说明人的智力通过勤奋学习和艰苦劳动是可以获得高度发展的,并不是所有取得重大成就的人,智力都是早熟的。

在青少年时代没有表现出超人才华的人也不要丧失信心,经过努力,还是可以成才的。

(三)能力结构的差异

能力的结构是非常复杂的,每个人智力的结构总是会存在差异的。

例如,在观察力方面,有的人在观察时善于把握事物的整体,有的人则善于发现事物的细节。

在记忆力方面,有的人善于记忆事物的形象如形状、颜色、声音等,属于形象记忆型,这类学生常常对文科知识学得好,有的人善于记忆抽象的概念、原理、公式、定理等,属于抽象记忆型,这种学生一般对理科知识学得好,有的人善于记忆运动的过程和做过的动作,属于操作记忆型,这类学生常常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得出色。

在思维力方面,有的人思维时以事物的形象和活动为主,属于形象思维型;有的人思维时则善于借助于已有的理论原理等,属于抽象逻辑思维型,等等。

第五节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1、遗传因素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

虎父无犬子。

2、环境与教育因素

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会影响孩子能力的发展。

家庭教育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儿童能力的发展,这一点早巳被人们认识到。

有人作过实验:

孩子出生后,在其床的上方吊上会转动的音乐玩具,两星期后,婴儿就试着用手抓东西;而没有提供刺激的婴儿,这种动作要到五个月时才出现。

学生在学校系统地接受知识,不仅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发展了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

许多能力都是以知识技能为基础的。

5、个人的主观努力

能力的发展与个人的主观努力程度是分不开的。

熟能生巧、笨鸟先飞,这些俗语都反映了个人努力能够提高个体的能力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