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俗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56220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民族民俗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国民族民俗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国民族民俗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国民族民俗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国民族民俗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中国民族民俗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中国民族民俗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中国民族民俗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中国民族民俗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中国民族民俗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中国民族民俗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中国民族民俗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中国民族民俗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中国民族民俗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中国民族民俗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中国民族民俗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中国民族民俗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中国民族民俗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中国民族民俗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中国民族民俗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民族民俗教案.docx

《中国民族民俗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民族民俗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民族民俗教案.docx

中国民族民俗教案

第一章 概论

一、民族民俗

(一)  什么是民族

狭义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广义是指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

(二)  什么是民俗

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习成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民俗的内容包括:

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仪礼、民间信仰、民间科学技术、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语言、民间艺术、民间

二、中国民族民俗概论

(一)  中国民族的族称和人口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民族最多的国家之一。

目前全国已识别出的少数民族有55个。

其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300多万人。

人口最少的是赫哲族,只有1400多人。

分布最广的是回族,散布全国各地。

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是云南省,那里居住着25个民族,其中白、傣、哈尼、佤、僳僳、纳西、拉祜、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独龙、崩龙、基诺族,是云南独有的。

只有极少数分散在其他省。

我国目前有5个省级的少数民族自治区,面积最大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1646800平方公里。

我国现在共有31个自治州,其中最南端的自治州是广东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在保亭县通什镇。

(二)  中国民族的分布状况

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

汉族除外,全国还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团结的、统一的国家。

  我国少数民族虽然人口少,但分布地区很广,居住的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十到六十。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和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贵州、广东、湖南、河北、湖北、福建、台湾等省区。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般特点是:

一、地域广大,人口稀少。

许多少数民族住在山区、高原、牧区和森林地区。

二、物产资源丰富。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三、大都位于我国的边疆,属于国防要冲。

由于历史上多次的民族迁徙屯田,移民戍边,朝代更迭等原因,而引起的人口变动,使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了各民族又杂居又聚居互相交错居住这一页空白没用的,请掠过阅读吧,哈哈哈这一页空白没用的,请掠过阅读吧,哈哈哈这一页空白没用的,请掠过阅读吧,哈哈哈这一页空白没用的,请掠过阅读吧,哈哈哈这一页空白没用的,请掠过阅读吧,哈哈哈这一页空白没用的,请掠过阅读吧,哈哈哈

这一页空白没用的,请掠过阅读吧,哈哈哈这一页空白没用的,请掠过阅读吧,哈哈哈这一页空白没用的,请掠过阅读吧,哈哈哈这一页空白没用的,请掠过阅读吧,哈哈哈这一页空白没用的,请掠过阅读吧,哈哈哈这一页空白没用的,请掠过阅读吧,哈哈哈

的状况。

有些少数民族既有一块或几块聚居区,又散居在全国各地。

大约有一千多万人口散居在全国各省、市的大小乡镇和乡村。

各少数民族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方面,不仅相互影响,而且都和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  中国民族的语言文字

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中,回族、满族同汉族使用汉语。

其余五十三个民族使用本民族的语言。

解放前,只有二十一个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文字(包括通用汉文的回、满、畲三个民族)。

文字体系有比较原始的象形表意文字、音节文字、字母文字。

字母形式有:

藏文字母,回鹘文字母,傣文字母,阿拉伯、拉丁、斯拉夫字母等七种。

有的民族使用几种文字,如,傣族使用四种文字,蒙古族使用两种文字。

 

 

 第二章  汉族及其主要传统节日

一、概况

1、名称

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

2、语言文字

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

现代汉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块字,共有四万个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现为国际通用语文之一。

3、宗教

汉族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4、饮食

食俗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

主食以米食和面食是汉族主食的两大类型,南方和北方种植稻类地区,以米食为主,种植小麦地区则以面食为主,此外,各地的其他粮食作物,例如玉米、高梁、谷类、薯类作物作为杂粮也都成为不同地区主食的组成部分。

二、主要传统节日

(一)春节

1、春节来源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

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

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二)       清明节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三)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四)  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

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目标要求:

1.了解民风、民俗的形成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

2.了解我国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几个主要的传统节日的习俗、传说故事等资料,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知道家乡的民风、民俗在人们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

4.珍视祖国的传统文化。

5.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研究、搜集信息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资料。

教师指导学生组织成立“探究小组”,分析研究自己家乡的文化活动习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分组分别就节庆、饮食和建筑、婚丧、寿诞等习俗做调查、搜集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

前两堂课我们参观了“民风、民俗大观园”,了解了不少民风、民俗。

我们给民风、民俗分成了五大类。

(教师板书)

2.师: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探讨民风、民俗与我们当地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之间的密切关系,了解民风、民俗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的重要作用。

(教师板书:

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

 

二、探究节庆习俗。

    同学们已经回家搜集了很多相关的资料,下面我们就分小组来汇报你们搜集到的资料。

首先,我们有请节庆习俗小组上来汇报材料。

(学生就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汇报搜集到的资料,在课间上展示。

师:

听说你们还带了很多跟这些节庆有关的吃的东西?

(学生展示松糕、粽子、汤圆、月饼等)

教师小结:

谢谢同学们的汇报,让我们知道了这么多有关家乡的节庆习俗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日子里更加重视这些民风民俗,让它们发扬光大。

 

三、探究服饰习俗。

师:

我们中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有自己的服饰特色,下面有请服饰习俗小组上台展示。

(学生课件展示图片并描述。

师:

我们中华民族还有很多的少数民族,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寻找相关资料,增长见识。

 

四、探究饮食习俗。

下面先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36-37页,讨论为什么不同的地域会出产不同的农作物。

⑴教师(出示“农作物生产、饮食概况”)

(2)教师出示并练习“连一连”。

⑶师:

下面有请饮食习俗小组汇报课前搜集到的各地域的饮食习俗特色。

学生展示搜集到的饮食。

(包子、饺子等)

(4)学生自学教科书第38页,然后交流吃饺子和过春节的关系。

 (5)教师小结:

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文化生活背景孕育出了不同的饮食习俗。

 

五、探究寿诞习俗。

1、导入:

同学们家里年龄最大的长辈有多少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越来越重视,以及医学水平的迅速发展,老年人也越来越长寿。

古人50岁就开始做寿,一般十年做一次寿。

而我们现在基本是70到80岁才开始做寿。

那做寿有什么习俗?

小孩子出生满月以及周岁又有些什么习俗呢?

下面有情寿诞习俗小组为我们汇报。

2、学生汇报:

(1)满月;

(2)周岁(3)寿辰。

并展示图片。

3、师小结:

真没有想到寿诞还有这么多的讲究。

下面有请婚丧习俗小组为我们汇报自己搜集到的材料。

 

六、探究婚丧习俗。

1、婚庆。

2、丧葬。

3、师总结:

虽然现在对于婚庆和丧葬我们这一代还是大操大办,而且还遵循着很多的传统习俗,但是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文化平的提高,这些习俗会越来越简化。

我们也要宣传不要过分铺张浪费和迷信。

下面我们有请陈玉博等同学为我们带来的节目。

4、快板表演。

 

七、探究建筑习俗。

1、导入。

师:

刚才听了饮食习俗小组的介绍,使我们大开眼界,我们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文化生活异彩纷呈、姿态万千的民居习俗。

2、学生先自学教科书第39-41页。

3、下面请建筑习俗小组汇报建筑习俗:

⑴江南民居。

⑵蒙古包。

⑶湘西吊脚楼。

⑷陕北窑洞。

⑸福建土楼。

⑹北京四合院。

3.探究服饰习俗。

4.教师小结:

建筑习俗小组的介绍让我们不仅欣赏到了各种民居的特色,更加了解了不同建筑形成的特定含义。

 

六、作业。

课后继续去查阅资料吧,你们可以登陆网站“国家文化网”“中国民俗网”。

还可以看看有关书籍。

(课件)

 

七、教师总结,情感升华。

在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与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相互适应、彼此作用的过程中,民风、民俗应运而生。

民风习俗首先起源于人类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心理的活动,以满足生存的需要,与此同时,民风、民俗又反过来制约着我们的生活,影响我们的衣食住行和喜怒哀乐。

民风、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情感的载体,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永远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根基。

民风、民俗对群体的每一个人释放出的是一种特有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这是因为民俗文化具有那种统一群体行为与思想的潜移默化、约定俗成的无形力量。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文化,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绽放着不同的文化之花。

 

第三章藏族

 藏族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争奇斗艳的民俗文化中的一朵耀目之花,它是以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氛围为主要表现,以民族心理、伦理道德、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为深层底蕴。

它是藏族民俗文化、古代文化、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族节日的起源和性质是多样化的,虽然大部分和藏族人民崇信的佛教有关,但从藏族节日文化中还可以追寻藏汉文化历史文化的概貌,还可以追寻藏汉文化交流的历史线索。

这些生动活泼的节日表明:

中华民族文化是由五十六个兄弟民族文化所构成的既多样而又具有统一特质的伟大文化。

因此,藏族节日文化是藏族社会历史的一面镜子,又是一幅恢宏壮观的藏族风俗画卷。

藏历新年

 藏历年的确定,是与藏历的使用有密切的关系的,藏历年的正式使用,是在九百五十多年前,即农历丁卯年(公元1027年)开始的。

从此,藏历的用法便沿袭下来。

 藏族人民从藏历十二月份就作过年准备,这时家家户户开始在盆中浸泡青稞种子,到了除夕晚上,各家在佛像前摆好各种食品,为了使节日期间有充足、丰富的食品,在这天晚上,全家人还忙碌到深夜。

农历初一,为藏历新年的第一天,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各家派人到河边背回新年的第一桶水——吉祥水,从初二开始,亲朋好友彼此走访,拜年祝贺,此活动持续三五天,藏历新年期间,在广场或空旷的草地上,大家围成圈儿跳锅庄舞、弦子舞,在六弦琴、钹、锣等乐器的伴奏下,手拉手、人挨人地踏地为节、欢歌而和,孩子们则燃放鞭炮,整个地区沉浸在欢乐、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之中。

 宗教节日

 牛王会:

调牛节是藏族民众对牛在农业生产中重要地位的认识,他们在日常劳动中培养出对牛的浓烈情感,从而出现了大量的牛文化现象,他们视牛为神,以牛为献祭神灵的最佳牺牲,于是牛王会也就出现了。

牛王会从农历八月十五日开始,一般延续十多天,有时甚至历时一个月之久。

人数常达千人以上。

在牛王会期间,人们请黑叭(巫师)念经、吹牦牛角、宰杀数十头牦牛或上百只羊,狂欢滥饮,无比热闹。

由于牛王会耗资巨大,所以近百年来这种大规模的牛王会仅举行过一次。

参加牛王会的成员都具有共同的血缘关系,它还属于祖先崇拜的文化节日之列。

 

 传昭大法会:

是西藏最大的宗教节日。

届时拉萨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三大寺的僧人都集中在拉萨大昭寺。

此法会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于1409年在拉萨举行的祈祷大会而延续下来的,并举行格西学位考试,西藏其他地方的佛教信仰者也前来朝佛。

此后,规模不断地扩大和丰富,使祈愿大会成一个固定的宗教节日,还十分盛行,其规模不亚于刚创立之时,一直到今天。

酥油花灯节

 藏历元月十五日,(2000年2月19日)也是传昭大法会的最后一天,是藏族人民规模宏大、绚丽缤纷的酥油花灯节。

白天,人们到各寺朝佛祈祷;夜晚,拉萨八廓街举行酥油花灯会,满街搭起各种花架,上面摆满有五颜六色的各种神仙、人物鸟兽和花木形象,还有木偶表演。

花灯点燃之后,宛若群星降落,闪闪烁烁,一片辉煌。

西藏各地方官员、群众也赶来看花灯。

夜间,郊区农人进行载歌载舞,对歌比赛,有时延还续几天才能结束,这是拉萨最快活的节日。

萨噶达瓦节

           

 藏历四月十五日(2000年6月16日),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诞辰、成道及圆寂的日子。

也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藏历四月是佛日,因此,用藏语就称之为“萨噶达瓦”。

每年的藏历这一天,藏族男女身着节日盛装,按照他们的传统习俗,成群结队地汇集在雄伟的布达拉宫背后的龙王谭举行这圣大的节日,经过长期发展,萨噶达瓦节逐渐演变成为藏族人民春夏游园和预祝农牧业生产丰收的群众性节日。

在节日期间,人们有的搭起色彩斑斓的帐篷,有的摆上青稞酒,酥油茶,全家欢歌笑语,小憩于湖边。

接着,藏族青年们围成圆圈,踏地顿节,欢歌而和。

现拉萨市藏戏团及其他文艺团体也来进行文艺演出,为节日助兴。

沐浴节

 藏历的七月上旬(2000年9月),是藏族人民具有一种传统的节日,在西藏至少有七八百年的历史。

在这时,藏族人民按佛教说法,青藏高原的水具有八大优点,即一甘、二凉、三软、四轻、五清、六不臭,七饮不损喉,八喝不伤腹。

因此七月份被人们称为沐浴的最佳时间。

藏族沐浴节要进行五六天,节日期间,无论城镇还是乡村,农村还是牧区,人们携带帐篷和酥油茶、青稞酒、糌粑等食品,纷纷来到拉萨河畔、雅鲁藏布江边,来到青藏高原千江万湖旁争相下水,尽情在水中嬉戏,游泳。

沐浴节是藏族人民民间文化的杰作,它跨越时间长,流播地域广,直到今天还充满着勃勃生机和活力,还吸收了大量的娱乐文化,从而使当今的沐浴节,演变成一个集宗教、娱乐、健身、社会教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节日。

雪顿节

 雪顿节是西藏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雪顿”的意思就是酸奶,雪顿节在十七世纪以前是一种纯宗教的节日活动,按藏传佛教格鲁的规定,每年的藏历六月为禁期,全藏大小寺院的僧尼不准外出,以免踏伤小虫,到藏历七月一日解禁的日子,他们纷纷下山,这时农牧民要拿出准备好的酸奶敬献。

这就是雪顿节的由来。

 节日期间,藏族人民三五成群,男女老少相携,背着各色包袱,手提青稞酒桶,有的还搭起帐篷,地上铺上卡垫、地毯,摆上青稞、菜肴等节日食品涌入罗布林卡内,近年来,自治区各机关单位还将大型的文艺活动,学术研讨,经贸交流会安排在雪顿节期间,使场面更加热闹非凡。

 赛马节

 赛马是是藏族民众十分喜爱的一项活动,它不仅是农牧闲暇之余集合、交流农牧业生产经验的场所,而且是藏族人民精神的展示。

在所有民间传承流播的藏族节日中,几乎都少不了赛马活动。

赛马不仅以母题形式在节日中显现,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在对马浓郁信仰之上的藏族人民,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民族传统的“赛马节”,并且此项活动有着您久的历史。

“望果”节

 “望果”节是藏族人民一年一度祝农业丰收的节日。

“望”藏语意思是田地、土地,“果”意为转圈,“望果”是译音,音为绕地头转圈,“转庄稼地”的节日。

 “望果”节广泛流行于西藏农区。

雅鲁藏布江中游和拉萨河两岸的农村,非常盛行过“望果”节,其他地方也有,但节日称呼有所区别,拉孜、定日一带,称为“雅吉”,即舒服的夏日;工布巴拉雪山周围是半农半牧区,称为“帮桑”,即吉祥草地,时间差不多,都在庄稼黄熟,准备开镰之前举行。

解放前,藏族是在“鸟王”——大雁南飞的季节到来之前过望果节。

望果节是藏族重要的文化现象,关于它的来历、仪式、地或性特色多姿多彩。

 每年这天,藏族人民都身穿节日盛装,有的打着彩旗,有的抬着青稞、麦穗扎成的丰收塔,丰收塔上系着洁白的“哈达”,举着标语,有的敲锣打鼓,唱着歌曲和藏戏,有的抬着毛主席像,绕地头转圈,绕圈后,人们携带帐篷,青稞酒,一边说古道今,一边狂欢畅饮,有的还举办传统的赛马、射箭、赛牦牛、骑马拾哈达和歌舞、藏戏比赛。

商业部门也组织物资交流,供应民族特需商品和日用百货,收购土特产品。

望果节过后,开始了紧张的秋收播种。

第四章蒙古族

 

蒙古族有自己的传统服饰,即右开斜襟、高领、长袖、肥大、镶边,下摆不开叉的长袍。

平时多常穿布料衣服,年节或喜庆日,一般都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服。

他们喜欢用对比度强烈的、鲜艳夺目的红、绿、蓝等颜色。

无论男女,均喜欢扎鲜艳的腰带,也是上身重要的装饰物。

男子通常在腰带两边佩挂蒙古刀,挂火镰和鼻烟壶褡裢。

不分男女都爱穿高筒皮靴,牧区喜欢穿香牛皮靴和高腰马靴。

农业区平时虽已不穿靴子,但在年节穿靴帮和靴腰上绣有各种花纹图案的、布面大绒靴的习惯保留下来。

 蒙古族妇女的传统穿着打扮,虽然各地都穿袍服,但是,过去由于居住地区和从事的生产不同,也就使不同地区的服装式样有了差异。

如科尔沁、喀喇沁地区妇女的服装,受满族服装影响较大,多穿宽大直筒到脚面的长袍,两侧开叉,袖口和领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穿着时不扎腰带,脚穿绣花鞋。

锡林郭勒、呼伦贝尔一带的妇女们,身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袍子,重红绿浓颜色,穿着时扎腰带,足登皮靴,以适应乘马放牧的生活需要。

布里亚特妇女则穿束腰裙式起肩长袍,上身罩紧身坎肩,偏爱蓝、黑、古铜等对比不太强的颜色,显得朴素典雅。

当然,作为结婚标志服,穿坎肩的不单是布里亚特妇女,其他地方的妇女也穿坎肩,只是款式有长短而已。

因此,人们很容易从服饰上识别出婚嫁与否。

作为显示自己民族气质、个性和特征的民族服装——蒙古袍,其传承性仍很强,即使在城市和农村牧区,每逢喜庆大典,蒙古族人民大多喜欢穿民族服装,以增添节日的气氛。

也有很多人在参加重要的社交活动时,也要作为礼服穿上民族服装。

 蒙古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许多具有民族风格的花纹图案。

其中有以五畜和花鸟为内容的动植物图案,以山、水、云、火为内容的自然风景图案,以吉祥如意为内容的‘乌力吉(吉祥)‘图案等。

这些富有草原生活气息的民间图案,其表现手法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蒙古民族服饰的很多部位均有各种图案装饰。

例如帽子、耳套、长袍、坎肩、摔跤衣、赛马服、靴、鞋、烟荷包、鼻烟壶褡裢、碗袋、针线包等,都有一定格式的图案装饰。

 

  从图案的不同缝纫工艺方面,可分为驱针图案、缉针图案、盘针图案、绣花图案、贴花图案、抠花图案、编结图案等。

从图案的不同风格方面,可分为哈南图案、阿鲁哈图案、云纹图案、犄纹图案、‘乌力吉(吉祥)‘图案、花鸟图案、龙凤图案、山水图案、蝴蝶图案、字形图案、团花图案等。

 在服饰面料上描绘图案时要分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是把薄纸蒙在底样上,用铅笔把图案如实地描下来;第二步是根据服饰裁片所处位置的对称需要,在已描好的纸样图案的正面和反面用白粉浆重描一遍,然后把它反扣在服饰裁片所描绘的位置上;第三步是在从纸样上扣下来的不十分清楚的白粉图案上,用白粉浆重描一遍。

除此之外,还有誊写法和锥孔擦研法。

无论用何种描绘方法,都要注意整洁,以免影响工艺质量。

 蒙古族服饰华丽、美观、别具一格。

首饰、长袍、腰带、靴子、是蒙古服饰的四个主要部分。

首饰,是蒙古族妇女逢年过节,喜庆宴会,访亲探友时的装饰,多以玛瑙、珍珠、宝石、金银等材料制成。

袍子,是牧民男女老幼都喜欢的衣服。

这种袍子长而宽大,钮扣在右侧,领子较高,领口袖口、衣边,常用花边镶饰。

男袍多为蓝棕色;女袍多为绿、红、紫色。

夏季穿单夹袍;冬季穿羊皮挂黑袍。

腰带,是穿蒙古袍必配之物。

其颜色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牧民四季离不开靴。

因为它既可挡风御寒,又结实耐用。

 

第五章回族

(一)回族集市的民俗

  市,也叫集。

在我国古代有“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

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记载。

这种原始集体贸易的习俗,对回族也有直接的影响。

我国回民聚集的地方集市贸易都比较繁荣,直到今天,我国回民对集市有不同的称法,有的叫“赶集”,有的叫“跟集”,还有的叫“逛集”等。

  回族地区的集都有期,有单日集和双日集,也有单双日交叉的,在西北一般有“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

到期叫“逢集”,过期叫“破集”。

大集全天,小集到中午即散。

一般回族群众都喜欢赶早集,有的路远的还赶五更。

集都有固定的经营区域,并在大区域内根据交易的物品,分成若干市。

如山东、河南、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地的集市,都有不同的小市,即今天所称的专业市场,如牲畜市、皮毛市、发菜市、木材市、蔬菜市、粮食市、农副产品市、药材市、百货市等等。

有的地方每一个市又分成许多小市,如“牛羊肉市”、“鱼市”、“豆市”等等。

  集市上的交易,也有好几种,历史上回民一般都是按数量和质量,采取以物换物的等价交易,也有用银两和粮食为支付手段进行交易的,现在大都用货币交易物品。

在交易中,有饮食、牛羊肉零售等小摊小贩直接进行交易的,有牛、羊、马、骆驼、皮毛、发菜、木材以及大宗货物批发的,有通过“经纪人”交易的。

交易中有直接用语言讨价还价的,有通过隐语行话与手势讨价还价的。

回民在谈皮毛、牲畜、发菜生意时,采用“掏麻雀”的交易方式。

如在西北回民聚居的皮毛市场上,随处可见回族生意人将羊皮搭在胳膊上来回走动。

、凡是要买羊皮的可上前讨价还价:

即卖者把羊皮抱在怀里,把手藏在羊皮底下,先用手势开价,买者把手伸到羊皮底下,去摸卖者手里开出的价格,自己再开出还的价。

交易牲畜和其他货物时,买卖双方将袖口对准袖口,一方用手势开价,另一方还价。

这种手势还价表示的具体数字是:

伸拇指表示一;伸无名指与小指表示二;伸小指、无名指与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