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1]Word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57449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1]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1]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1]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1]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1]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1]Word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1]Word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1]Word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1]Word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1]Word下载.doc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1]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1]Word下载.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1]Word下载.doc

小肠

消化液所含的消化酶

唾液淀粉酶

蛋白酶

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的酶不含消化酶

10、消化管的各部分的吸收功能

口腔、咽、食管:

无吸收养分的功能胃:

部分的水和酒精

小肠:

绝大部分的营养物质大肠:

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的维生素

11、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都属于营养失调,造成营养失调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饮食结构。

12、青少年应多吃含蛋白质和钙丰富的食物。

第九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1、加了抗凝剂(柠檬酸钠)的血液会出现分层的现象。

血液可分为血浆和血细胞。

血浆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水(90%),血浆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送营养物质和废物。

血细胞可分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数量

功能

相关病症

红细胞

男:

5.0ⅹ1012个/L(血红蛋白120-160g/L)

女:

4.2ⅹ1012个/L(血红蛋白110-150g/L)

运输氧和

部分二氧化碳

过少:

贫血病

白细胞

(4—10)ⅹ109个/L

吞噬病菌,防御、保护作用

过多:

炎症

血小板

(1—3)个ⅹ1011个/L

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流血不止

2、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蛋白质,呈红色,决定了血液的颜色,它的特性是:

在氧含量高的地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易与氧分离

3、贫血是指红细胞的数量少或血红蛋白的含量少,前者的原因是营养不良,后者的原因是缺铁,应多吃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4、动脉血:

含氧量丰富,颜色鲜红。

动脉:

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静脉血:

含氧量较少,颜色暗红。

静脉:

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送回心脏的血管。

5、血浆:

加抗凝剂,血细胞在下,血浆在上,淡黄色半透明液体,含纤维蛋白原。

血清:

不加抗凝剂,血液凝固后在血块的周围出现的黄色透明液体,不含纤维蛋白原。

6、血液的功能:

1)运输氧和二氧化碳、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的作用

2)防御保护作用3)体温调节

7、ABO型系统包括A型、B型、AB型、O型四种血型。

输血的原则是:

输同型血

8、比较三种血管的管壁、弹性、血流速度、功能、分布及出血护理?

管壁

弹性

血流速度

分布

出血状态

止血方法

动脉

较厚

离心输血

分布较深

喷射状

(鲜红色)

近心端止血

静脉

较薄

向心输血

有的分布较浅,有的与动脉伴行

平静缓流(暗红色)

远心端止血

毛细血管

最薄(只由一层细胞扁平细胞构成)

最小

最慢

进行物质交换

分布最广,全身都有

慢慢渗出

(红色)

消毒后包扎

9、毛细血管的五最:

1)管壁最薄2)血流最慢3)分布最广4)数量最多5)管腔最小

10、心脏可分为四个腔,四腔的关系是:

同侧心房心室相通,异侧心房心室不相通。

心脏由心肌构成,当心肌收缩时,血液送到全身,当心肌舒张时,血液回心脏,此时心脏处于休息状态。

11、心脏四腔与连接的血管:

见书38页图

左心室——主动脉右心室——肺动脉左心房——肺静脉右心房——上、下腔静脉

12、比较房室瓣、动脉瓣、静脉瓣的位置、开放方向、保证血流的方向?

位置

开放方向

保证血流的方向

房室瓣

心房与心室之间

向心室开

心房→心室

动脉瓣

心室与动脉之间

向动脉开

心室→动脉

静脉瓣

在四肢静脉内

向心脏方向开

静脉→心房

心室收缩时,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开放;

心室舒张时,动脉瓣关闭,房室瓣开放。

动脉中没有任何瓣膜。

13、每分输出量=每搏输出量χ心率

每分输出量也叫心输出量,它是衡量心脏工作能量的一项指标。

运动员主要通过提高每搏输出量来提高心输出量。

心动周期=60秒(一分钟)÷

心率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为一个心动周期。

14在一个心动周期中,舒张期比收缩期长的好处在于:

1)有利于血液流回心脏2)使心肌有充分的时间休息

15、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

体循环肺循环

组织细胞

氧、营养物质二氧化碳等废物

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左心房肺静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动脉右心室

氧二氧化碳

肺泡

小结:

1)各循环都是从心室开始的,终止于心房

2)体循环流出的是动脉血,流回的是静脉血;

肺循环流出的是静脉血,流回的是动脉血

3)两个循环同时进行,最后在心脏汇合,形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

4)在全身组织细胞毛细血管处:

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在肺部毛细血管处:

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5)心脏左侧流动脉血,右侧流静脉血

16、血压:

血液在血管内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

我们通常所说的血压是体循环的动脉血压。

它的表示方式:

收缩压/舒张压可用血压计在上臂肱动脉处测得。

其数值通常用千帕(千帕斯卡)来表示。

心脏收缩时,动脉血压所达到的最高数值,叫收缩压。

心脏舒张时,动脉血压所达到的最低数值,叫舒张压。

健康成年人收缩压正常值是:

12~18.7千帕,舒张压为8~12千帕。

17、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

手上的“青筋”指的是静脉。

18、成年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7%-8%,失血达1200ML以上会有生命危险。

一次失血不超过400ML不会影响健康。

提倡无偿献血。

一次献血200---300ML。

19、脉搏是指动脉的搏动,次数与心率相同,但意义不同,它测量的部位在桡动脉。

第十章人体的能量供应

1、食物的热价是指每克食物在体外充分燃烧时释放的能量,单位是KJ/g。

食物中各成分贮存的能量的大小:

脂肪38KJ/g,蛋白质23KJ/g,糖类17KJ/g。

2、人体呼出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空气)比较:

氧气含量减少了,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

3、呼吸作用:

生物体细胞内葡萄糖等有机物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它的意义在于:

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4、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肺两部分。

其中呼吸道又可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等器官。

呼吸道的作用是:

1)气体进出肺的通道2)能温暖、湿润、清洁吸入的气体。

肺的作用是:

气体交换的场所。

痰的形成部位是在气管和支气管。

5、肺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由细支气管的树状分支和肺泡组成。

是主要的呼吸器官。

它具有的特点:

①肺泡数量多,总面积大②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③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薄,仅由单层细胞构成等,所以很适合进行气体交换。

6、消化和呼吸的共同器官是咽。

咽是食物和空气进入体内的共同通道。

呼吸时会使软骨像抬起的盖子,使空气畅通无阻;

吞咽时,又像盖子一样盖住喉口,以免食物进入气管,为此,我们吃饭时不能大声说笑,否则会厌软骨来不及盖住喉入口,食物进入气管,容易引起剧烈的咳嗽。

7、呼吸运动是胸廓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

胸廓是由脊柱、肋骨、胸骨及肋间肌组成,底部由膈封闭

8、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并外展,胸骨上移→胸廓的横径加大

膈肌收缩隔顶下降胸廓的纵径加长 →胸廓容积扩大→肺容积扩张→新鲜空气由呼吸道进入肺,即吸气

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胸廓容积缩小→肺容积缩小→肺泡内部分气体排出提外,即呼气

因此,是胸廓的变化才引起吸气和呼气。

通过呼吸运动实现了肺的通气。

9、人体的气体交换过程主要包括肺通气、肺的换气和组织气体交换。

它们的区别如下:

概念

实现方式

表示方式

结果

肺的通气

外界与肺泡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呼吸运动

呼气与吸气

肺的换气

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气体扩散

氧气

肺泡血液

二氧化碳

静脉血变动脉血

组织气体交换

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血液组织细胞

动脉血变静脉血

10、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人体血液中的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以氧合血红蛋白形式在血液中运输,大部分的二氧化碳在血浆中运输。

第十一章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

1、排泄是人体将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的过程

2、人体的代谢废物包括:

尿素、二氧化碳、水、无机盐。

粪便不是代谢废物

3、人体排泄的途径:

1)排汗(皮肤):

一部分的水和少量的无机盐、尿素

2)呼气(呼吸系统):

二氧化碳、少量的水

3)排尿(泌尿系统):

绝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尿素(最主要的排泄途径)

4、排泄的意义:

1)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2)调节体内水与无机盐的含量平衡3)维持细胞生活环境的稳定。

排粪便是排食物残渣,不算是排泄。

5、泌尿系统的组成:

①肾脏:

有形成尿液的功能②输尿管:

输送尿液③膀胱:

暂时储存尿液的功能④尿道:

排出尿液的功能

其中,最主要的器官是肾脏,构成肾脏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每个肾脏由100多万个肾单位构成。

肾脏可分为:

皮质、髓质和肾盂。

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

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主要分布在皮质;

肾小球主要分布在髓质。

书61、62页图

6、尿的形成

肾小球滤过作用: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由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的有用物质如大部分的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进入血液中,剩下的物质形成尿液。

7、原尿是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在肾小囊中形成的

尿液是通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后形成的

8、血液流经肾脏需经过2次毛细血管,分别是在肾小球和肾小管周围,在前者,血液的氧含量没有发生变化,在后者氧含量发生了变化:

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9、肾小球是毛细血管球,它两端连接的都是动脉。

出球小动脉两端都是毛细血管网。

10、血浆、原尿和尿液成分上的区别:

只有血浆中有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原尿中没有大分子物质但有葡萄糖;

尿液中没有葡萄糖。

11、尿液排出的途径: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12、尿液异常与其相对应可能发生病变的肾的结构:

尿液中出现红细胞、蛋白质→肾小球尿液中出现葡萄糖→肾小管尿量多→肾小管

13、尿液的形成是连续的,排出是间歇的。

14、皮肤包括表皮和真皮

构成

厚度

结构及作用

表皮

上皮组织

无血管。

角质层—保护生发层—分裂产生新细胞

真皮

结缔组织

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弹性和韧性

丰富的毛细血管—-运输、调节体温

神经末梢—-感受外界刺激

附属结构:

毛发、汗腺、皮脂腺、指(趾)甲等

15、一位同学在削铅笔时不小心划破了手指,流出了血,那至少伤到了皮肤的真皮。

16、排汗不仅起到排泄作用,还可以调节体温。

汗腺包括分泌部和导管两部分。

第十二章人体的自我调节

1、人的自我调节方式主要有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两大类型。

其中神经调节具有主导作用。

2、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

它可分为:

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12对、脊神经31对)

3、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胞体(代谢中心)和突起组成

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

树突:

短,是树状分支;

轴突:

长,分支少

神经元的功能:

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冲动、传导冲动的功能。

4、反射是通过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过程的结构是反射弧。

5、反射弧的结构:

包括①感应器:

感受刺激,产生冲动②传入神经元:

传导冲动到神经中枢③神经中枢:

接受传来的冲动产生新的神经冲动④传出神经元:

把新的神经冲动由神经中枢传致效应器⑤效应器:

接受冲动,引起相应的肌肉和腺体活动。

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方向:

感应器→传入神经元→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元→效应器

6、神经中枢:

位于灰质内,由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汇聚形成

7、反射的类型:

非条件反射:

是生来就已经建立的先天性反射。

条件反射:

是在出生以后个体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条件反射比非条件反射高级,它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的)

两者的比较如下表

比较项目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形成过程

生来就有的

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神经中枢

大脑皮层以下

大脑皮层

刺激

非条件刺激

条件刺激,可由任何可以感受的无关刺激转化而来

神经联系

固定不变的

暂时的、可变的

适应范围

小,只适应不变的环境

大,可适应多变的环境

能够对语言和文字的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是人类条件反射的最突出特征。

8、大脑皮层是人体最高级的中枢,有躯体感觉、躯体运动、语言、视觉、听觉等中枢,其中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躯体运动和躯体感觉中枢是对侧控制的。

9、眼球的结构书81页图

10、视觉的形成:

物体反射的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成像→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我们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的原因:

睫状体舒缩,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从而使远近不同的物象都能清晰地成像在视网膜上,所以我们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11、近视是因为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使得物体在视网膜前方成像造成的,可用凹透镜矫正

远视是因为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过小,使得物体在视网膜后方成像造成的,可用凸透镜矫正。

12、听觉的形成:

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锤、钻、镫)→耳蜗(耳蜗内感受器受到振动的刺激,产生冲动)→位听视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13、视觉感受器:

视网膜听觉感受器:

耳蜗头部位置感受器:

前庭和半规管

嗅觉感受器:

嗅黏膜味觉感受器:

味蕾

14、四种味觉及其最敏感的部位——酸:

舌的外侧甜:

舌尖咸:

舌尖苦:

舌根

15、人体触觉最敏感的部位:

唇、舌尖、鼻尖。

另外,肢体的腹侧面比相对应的背侧面触觉要敏感。

16、冷感受器——感受冷刺激的感受器。

温感受器——感受温刺激的感受器。

17、耳的结构:

外耳耳廓:

收集声波

外耳道:

传送声波

鼓膜:

产生振动

中耳鼓室:

咽鼓管与咽部相通

听小骨:

由锤骨,钻骨和镫骨组成听骨链

耳蜗:

含听觉感受器

内耳前庭:

含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半规管:

18、如果感受器持续受到某种刺激,其产生冲动的能力会随刺激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减弱,这叫感受器的适应。

19:

外分泌腺与内分泌腺的区别

腺体类别

导管

分泌物去向

举例

外分泌腺

有导管

进入体内管腔或排出体外

唾液腺、肝脏、肠腺、胃腺、皮脂腺等

内分泌腺

无导管

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

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胰岛、性腺等

19、激素:

在人体内,由内分泌腺所分泌的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物质。

它们在血液中量虽少但作用非常显著,特别是对于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的调节是不可缺少的。

激素名称

产生部位

主要功能

异常症

生长激素

垂体

促进生长

幼年:

不足→侏儒症;

过多→巨人症;

成年:

过多→肢端肥大症

性激素

性腺

促进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

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

不足→呆小症(智力低下)

不足→甲状腺功能低下

分泌过多→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

缺碘导致合成过少:

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脖子病)

胰岛素

胰岛

降低血糖浓度

分泌过少——糖尿病

20、侏儒症与呆小症异同:

相同点:

患者都是从幼年患病且身材都矮小

不同点:

“侏儒症”是由于患者在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生长缓慢,患者身材矮小但智力一般正常。

“呆小症”是由于甲状腺功能不足,甲状激素分泌过少,造成生长发育迟缓,患者不仅身材矮,生殖器官不发育且智力低下。

21、孕妇在怀孕时缺碘,生出来的婴儿会患呆小症。

22、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措施:

1)食盐加碘2)常吃含碘丰富的海带等海产品

第十三章

第13章传染病及人体免疫

1、病原体——能引起人或动物患病的生物,如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2、传染病——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间或人与动物间传播的疾病

3、特点——传染性和流传性

4、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1)、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可是患者也可是携带者

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可为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3)、易感人群:

对某种传染病缺少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5、四、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如果控制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中,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不能流行了,所以预防措施如下:

1)控制传染源:

当人体发病初期表现出来的传染病症状的时候,传染性最强。

对传染病人要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对患传染病的动物也应及时处理

2)切断传播途径:

主要是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消灭各种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如蚊、蝇、蚤等,进行一些必要的消毒工作。

3)保护易感人群:

不要让易感人群与传染源接触;

让易感人群预防接种;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可以提高他们的抗病能力。

5、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来看,流行性感冒流行时,流感患者是传染源,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是传播途径,周围对该病缺乏抵抗力的人则是易感人群。

7、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组成:

皮肤、黏膜(纤毛)

功能:

阻挡、杀死病菌,清扫异物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组成:

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

6、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的屏障作用

第二道防线——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溶菌酶的杀菌作用

第三道防线——组成:

免疫器官(脾、淋巴结)、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功能:

产生抗体,消除病原体(抗原)特异性免疫8、刺激产病原体(抗原)淋巴细胞抗体(二者结合,促进吞噬作用

9、抗原:

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水痘病毒等病原体)

10、抗体:

是身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一类蛋白质,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而具有免疫功能。

一定的抗体能与一定的抗原结合,使抗原清除或病原体失去致病性。

抗原被清除后,身体仍保持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当同样的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时,身体就会产生大量的抗体。

所以患过水痘、天花的人就不会再患了。

10、免疫的种类

免疫种类

形成

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遗传而来,人人生来就有

对一切病原体都起作用

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只有在出生以后,与该病原体经过斗争的人才有,不能遗传

对某一中特定病原体起作用

7、免疫的功能:

1)排除和消灭侵入人体的病原微生物,维护人体健康。

2)及时清除体内衰老的、死亡的或损伤的细胞。

3)随时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8、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

抗体——身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一类蛋白质,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特异性结合,主要存在于血清中。

9、计划免疫——在易感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

92年前要求12岁以下儿童接受“四苗”,92年后增加一苗。

10、“五苗”:

卡介苗——结核病;

百白破——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脊髓灰质炎疫苗——小儿麻痹症;

麻疹疫苗——麻疹。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