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初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5887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初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初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初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初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初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初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初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初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初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初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初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初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初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初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初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小学阶段是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在学校里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在认知、情感、意志、性格诸多方面引起了巨大的变化,在身心发育和内心世界产生了诸多显著特点,而小学学困生的心理特点更加错综复杂。

小学学困生的心理特点:

1.“恐惧”心理。

小学学困生胆小,害怕老师,在同学和老师面前不敢抬头,担心在公开场合下受到老师的批评,时时警惕老师。

2.“自卑”心理。

这种“自卑心理”一般表现为遇事畏缩,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学习缺乏动力。

他们总感到老师对自己关心少、批评多,表扬、鼓励与自己无缘,自己处处低人一等,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

3.“应付”心理。

小学学困生的这种心理常常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按时完成,纪律比较散漫,应付学习和考试。

4.“逆反”心理。

有这种心理的小学生认为自己在老师心目中没有好印象,对老师不信任,对集体漠不关心,情绪消极。

5.“矛盾”心理。

这种小学生一般表现在学习成绩不稳定,情绪反复无常。

遇到困难打退堂鼓,左右摇摆,意志薄弱,感情脆弱。

6.“厌学”心理。

这种学困生在学习上常常表现为被动、消极的接受知识,是学习的奴隶,时时感到负担重,看到书本就头疼,继而产生厌学心理。

要彻底解决小学“学困生”的问题,必须从源头抓起,从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开始。

二、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影响其学习的有内因和外因两个因素,内因是制约人的思想行为的内在心理因素,其中制约学习的内因有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学习态度或学习兴趣;

外因是制约人的思想行为的外在环境因素,诸如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

当内外因素对学生发生积极影响时,学习就有动力,就会自觉,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反之,产生消极影响,且长久不能排除,就会使学生学习滑坡,成绩下降,直至厌学,形成学习困难。

就学困生的成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自身存在的障碍

小学学困生在知识逐渐形成的过程中,除了受到来自外部的消极因素的影响外,自身内在因素出现障碍也是不可否认的。

如小学生好动、贪玩、纪律性差等导致的不良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低、学习很被动等等。

许多小学学困生不仅学习成绩落后,往往在学习动机上缺乏明确认识、学习态度马马虎虎、学习行为懒懒散散、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存在着严重缺陷。

(二)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

家庭是教育的第一个起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是有的家长严重忽视家庭教育,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和老师,完全忘记了“养不教,父之过”的古训;

有的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不是过分溺爱、百般呵护,就是严加管教,大声训斥,稍有过错,便是责骂甚至体罚,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还有的家长沾有酗酒、赌博、偷盗、吸毒等恶习,或夫妻不和闹离婚,致使孩子得不到正常的教育和应有的家庭温暖,心灵受到巨大的创伤。

1.不良的家庭环境

第一种是父母离异或再婚,没有处理好家庭与子女的感情问题,造成了感情上的隔阂,使孩子心理发育畸形;

第二种是家庭父母关系紧张,孩子缺乏家庭温暖,对家庭产生厌恶的心理,孩子没有静心学习的良好环境;

第三种是父母忙于工作或赚钱,对孩子放之任之,没有时间与孩子交流,更谈不上关心孩子的学习,导致孩子漠然的学习态度;

第四种是家长不良的生活习惯,没有好的学习环境,长期的压抑,单调、苦闷的家庭生活,在生活中形成了不利于发展的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

第五种是外出打工经商的父母越来越多,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子女。

这些孩子长期得不到正常家庭应有的温暖,难免有低人一等的心理,更有甚者会产生自闭症。

2.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我国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都渴望自己的子女成龙、成凤,从小就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强迫他们参加各种补习班,甚至没有周六、周日,倘若达不到要求,就板着面孔责骂,孩子因此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继而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

相反,有的家长却认为小学阶段不重要,对孩子的学习不是那么重视,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还有的家庭生活条件十分优越,对孩子的需求无限制地满足,一旦满足不了,孩子的心理就会发生极大障碍,甚至于不少家长认为读书没用,没读书同样做生意挣大钱。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更是助长了读书无用的消极思想,他们认为孩子学习好不好没关系,长大和他们一样能做生意挣钱就行了。

(三)学校失当的教育方式

小学学困生的出现与社会影响、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中,学校教育工作的疏忽或失误,班级和学校的管理不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1.教育方法失当 

亲师信道,厌师则厌学。

每一位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鼓励,尤其是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更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与鼓励。

可我们常常忽视学生的感受,过多的批评,过多的责备,甚至讽刺挖苦或体罚与变相体罚,让学生的心蒙上阴影,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厌师厌学的局面。

这些面临学困生边缘的相当一部学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暴自弃就沦为了学困生。

2.学业负担过重

目前,学生的各种学习资料丰富多彩,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学好记牢,广泛收集信息加大作业量,采用题海战术,使学生写得手疼,记得脑胀,累得喘不过气。

一部分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感到力不从心,渐渐放弃了竞争,沦为学困生。

还有一些教师布置作业缺乏科学性,常让学生机械的抄写,一个词语抄写一行或十遍,一首古诗抄写五遍或十遍,写错一个罚抄一百遍,连数学题做错了,也得抄十遍,也不管效果如何。

学业负担过重,让学生感到累,一部分学生由累变懒,沦为学困生。

3.行政管理体系不完善

有些学校为了加强管理,制定了各种各样的制度,如学校一日常规量化管理等等,这些制度的实施表面上管理效果好了,但却把学生管死了,有时班级因为某个同学扣了分,因此扣了班主任的津贴,班主任便狠狠地把这个学生教训一顿,解决问题单一化,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有的学校或班级为了提高考试成绩优秀率,对学困生另眼相待,或者劝其不要参加考试,或者分班时坚决不要学困生,这对学困生是一种无形的伤害,使得他们更加不想学习,继而无事生非,各个方面全面滑坡,越来越差。

例如:

父母在城区打工,他们的子女想在城里就学,学校或老师就事先与家长交待清楚,他的子女不算学生数,可在班级借读,学习一段时间后如成绩还可以则正式办理转学,如成绩不行就退回原籍。

在这种协议下,对于学困生,其成绩更会一落千丈并影响孩子的自尊心。

(四)不良的社会影响

1.消极思想及不良文化的感染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上的某些不正之风严重影响着小学生的成长,使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行为出现偏差。

现在社会上存在严重的“黄赌毒黑”等丑恶现象,无时不在侵蚀和影响着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有的学生看过黄色书刊和照片,满口污言秽语,脏话连篇,上课时无精打采,想入非非;

有的学生躲在隐蔽的地方吸烟;

有的学生赌钱、赌物、赌作业本;

还有的学生威胁同学。

这些不良文化的影响,使小学生无心向学,经常逃学,违反学校纪律,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周边环境的影响

现在许多地方,中小学附近均有网吧或电子游戏厅,业主对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的规定有令不行,学生可随意进出,有的学生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荒废了学业。

我实习的四年级

(2)班有一个学生叫王斌,他性格内向,刚转学来的第一学期,他各方面表现都很好,能自觉上学,学习认真,成绩属于中上水平,可到了第二学期,他就经常逃学、旷课,刚开始还请假,说是头痛,后来干脆不请假了,与家长联系后,才知道他把老师和家长都骗了,其实他沉迷于游戏厅已久,即使没钱打游戏,他也可以坐到半夜看别人打游戏。

社会上不良因素还有很多,有时教育者苦口婆心的教育成果,一遇上社会不良因素的诱发,顷刻就会化为乌有。

所以,不可忽视社会不良因素对小学生的影响。

三、小学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一)因材施教,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要相信所有智力正常的儿童都能学好知识,但由于每个儿童的先天素质和后天影响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的结果必然反映为他们在学习兴趣和动机、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的差别。

因此,因材施教是解决小学学困生问题的关键,教师要从激发小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上做文章,设计宽松、活泼的教学环境,逐步排除学困生的焦虑畏难心理。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和手势、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带有趣味性的故事、寓言和游戏、现代的教学设备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设计“新、奇、悬、趣”的小实验、小制作,列举一些有意义的事物和现象,使学困生爱听、要听、想做。

此外在平时的作业布置上,为了防止小学学困生对学习产生怠倦情绪,可对他们做些必要的减负。

例如把别人一次完成的作业让他们分两次做,同时又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

书写必须工整,做题必须认真。

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后,他们要是有明显的进步时,再从题目的难度和数量上做不同程度的调整,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步,并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也要做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让这些学困生从心理上感觉到我并不比别人差,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

(二)润物无声,爱心感化教育

教育家陶行知说:

“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

”爱,是沟通师生之间心灵的桥梁;

爱,是情感诱发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育是一项特殊的工作。

教师所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而不像工人师傅面对的是机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修剪的是学生的心灵,应精心呵护照料,而不能像对奴隶一样呵斥、辱骂。

教师用爱心去热爱、尊重、信任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学生得到教师的爱,也自然会激发出对教师的爱,反馈之后形成爱的双向交流,心理学家称之为“动情效应”。

这种交流会使学生尊重教师的劳动,愿意接近教师,希望与教师合作,并把教师看成是父母般的亲人,愿意向老师倾吐心声,袒露自己的思想,真诚倾诉心里的秘密。

这样,通过师生之间的心灵交流,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1.让每个学困生都得到尊重

学困生因为学习不好,或纪律差而长期受冷落、歧视,对外界特别敏感,虽然外表套有一层外壳,但内心深处仍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信任。

教师应严于律己,走出心理误区,要以赤诚之心去关爱学困生,尊重学困生。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举起了左手要求回答老师提的问题。

可是当老师问到他时,他却答不上来。

感到奇怪的老师后来问他为什么不会也举手时,这个学生哭着说:

“老师,别人都会,如果我不举手,别人会笑话我。

”老师由此感到了学生有一颗强烈的自尊心。

他私下里告诉这个学生,下次提问时,如果会答就举左手,不会就高举右手。

此后,每看到他举左手,老师都努力给他机会让他答,举右手时则从不让他站起来。

一段时间后,这个学生变得开朗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于是,老师悄悄地把这个方法也告诉了班里其他几个学习不好的学生。

结果,他发现整个班都变了。

由此可见,尊重学生,就要有礼貌地对待他们,不能随意侮辱、讽刺那些学习一时落后的学生,常常听到有的老师骂他们“笨蛋”、“傻瓜”……这些带有侮辱、刺激意味的字眼,强化了孩子的弱点,使他们以否定的态度对待自己,使他们失去自信和自尊。

可想而知,一个失去自信和自尊的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将以怎样的面貌对待呢?

尊重每一个学生是培养他们健全人格的前提,爱心只有来源于对人的尊重,才能成为完善美好人格的真正力量。

2.让每个学困生都得到帮助

“这么容易的题都做不了,你是怎么学的?

”“真笨,你不想读书就回家去!

”……诸如此类的斥责我们耳熟能详。

才不管它有多伤人呢,或许是“好了伤口忘了疼”。

将心比心,要是有人这样待你,你是何感受?

至少我们应该明白:

学生是来求学的,并非来受你的气,挨你的斥责和打击的,即使他有千不是万不行。

他急需的是想得到你及时、切实有针对性的帮助。

小学生心理发展很快,智力和思维能力发展也很快。

面对孩子,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多一点同情心,多一点爱心,多想想怎样去帮助他们,让他们得到良好的发展。

教师的爱,不能只钟情于优生,要知道学困生更需教师的加倍关心与呵护,教师要用宽容的心来看待我们的学生。

成绩越差,越不能歧视他;

毛病越多,越要亲近他;

家里越穷,越要体恤鼓励他;

他越是“不知好歹”,你越是要耐心帮助他。

因为,学生正在成长,做教师的要永远记住:

学生什么都懂了,什么都好了,教师大概也就要失业了。

所以,教师应是一位公正的法官,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要像一个无私的园丁,把爱的雨露洒入每个学生的心田。

(三)运用发展性评价,促进学困生发展

以往的评价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全面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差异。

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许多评价只重结果,不看过程,一个孩子如果数学考了95分,但在班上却名列第30名,对他的评价也只是平平。

心理研究表明:

在学习上长期处于失败状态的学生,今后走上社会往往会对自己缺乏信心,缺少朝气与锐气。

对于一个小学生,分数能说明什么?

心理健康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难道不比分数更重要吗?

注重绝对评价,忽视相对评价和个人差异评价,这严重地束缚了小学生的发展,对小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压力,制约着他们的成长。

因此,我们应运用发展性评价,给小学生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进小学学困生的发展。

1.实行差异性评价,避免评价标准的统一

评价要按照差异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标准,因人而异,因材施“评”。

比如在批改作业时,小学的课堂作业提倡在课堂内当堂完成,特别是低年级,教师对学困生可以优先面批,发现错误改正后再打上“√”,破格评“优”,使他们也能从评价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2.实行纵向评价,淡化横向评价

从挖掘学生的潜能,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方面来考虑,我们应教会学生对自己进行纵向评价,即每个人都应该学会跟自己的过去比较,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教育每个学生要学会战胜自我和超越自我。

虽然横向评价即相对评价具有较高的客观性,但过分强调会给学生心理上带来对评价的焦虑和恐惧,尤其对于处在两极的学生而言,很不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因为最后面的学生可能无论怎样努力也赶不上前面的同学,最前面的同学一般性地学习,也不会掉到最后。

有时横向评价对学困生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跟自己比较,赏识自己的每次进步,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获得最大的发展。

如果一个学困生考完试后兴冲冲地跑来问你:

“老师,我考了多少分?

”事实上他的成绩只考了45分,这时,如果老师是这样回答的:

“你真笨,还是考不及格,只考了45分。

”那么这个学生的心里该是多么难受。

如果老师能采用纵向评价,这样回答:

“不错呀,你比上次考试进步了5分,书写也比以前好多了,继续努力,好吗?

”学生听了这样的回答,肯定是心情愉快地离开了。

3.实行鼓励性评价,树立学困生信心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说: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 

詹姆斯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激励。

鼓励性评价针对学困生自我认识能力低的特点,以学生的优点为支撑点,使学生始终对自己充满希望。

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当学困生对自己不抱任何希望时,他的发展便处于停滞状态,这是非常可悲的。

小学生好胜心强,喜欢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的才能,但如果他们的“表现”得不到肯定,就会产生一种害怕的心理,这种心理容易阻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这时,老师应该及时运用鼓励性评价帮他们找出失败的原因,认清自己的力量,找到不足和教训,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使学困生重新唤起信心。

有的老师在批改试卷时,为了激励学困生,经常有技巧地送分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又或者是在学生的成绩旁边写一些鼓励性批注,那么学生拿到试卷时,看到的就不只是“冰冷”的分数和“无情”的勾叉了,而能深深体会到老师对他的赞赏与期望了,使他看到自己积极的一面与努力的方向,满怀信心地走向成功。

(四)指导家长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家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首任老师。

父母的心理状态、言谈举止、教养态度与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

不少家长由于望子成龙的期望和无限制的唠叨、训斥,对小学学困生的心理压力很大,甚至造成孩子出走和轻生。

所以帮助家长掌握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方法,配合学校做好小学学困生发展性心理辅导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学校除了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访、心理咨询室等途径与家长沟通以外,还可举办一些家长的心理辅导讲座,使家长认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使家长主动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自觉改善亲子关系,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主动配合学校,家校协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总之,小学学困生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问题。

尽管他们的人数不是很多,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让这部分学生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学有所成,对学校、家庭、社会,特别是小学生本人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惟有在情感上、方法上、教育上多给予小学学困生帮助,才能使他们重拾信心,取得进步。

让我们时刻记住:

热爱孩子,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我们用心付出,相信小学学困生在老师爱的阳光沐浴下会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邵瑞珍,皮连生,崔柳舒.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周永垒.学习困难生的策略研究[D].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2004.

[3]刘万玲.学习困难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05,(12):

9-10.

[4]吴增强.学习困难学生类型研究的新进展[J].教育研究,1995,(08):

25-26.

[5]杨雪.学习困难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D].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2003.

[6]程剑鸣.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N].中国教育报,2003-5-15(8).

[7]张博.学习困难学生转化的几个可行做法[N].河南日报,2003-10-11

(2).

[8]范小红.浅谈如何抓好学困生的教育[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02):

12-13.

[9]贾光祖.谈学困生的转化[J].甘肃教育,2008,(01):

7-8.

[10]王忠秀.浅谈如何转化学困生[J].青海师专学报,2005,(S1):

21-22.

[11]李艳丽.浅谈小学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01):

17-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