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语文知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2008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趣味语文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趣味语文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趣味语文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趣味语文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趣味语文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趣味语文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趣味语文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趣味语文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趣味语文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趣味语文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趣味语文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趣味语文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趣味语文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趣味语文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趣味语文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趣味语文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趣味语文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趣味语文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趣味语文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趣味语文知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趣味语文知识.docx

《趣味语文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趣味语文知识.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趣味语文知识.docx

趣味语文知识

趣味语文知识讲座一

一、画鸟为何不点睛----象形字

   “六书”指的是中国六种造字法,即: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字为数不多,却是汉字造字的基础,后来的合体字有相当一部分是用象形字构成的。

由于汉字的字形变化是渐进的,十分有趣的是,至今许多汉字还留有象形的尾,仔细琢磨就可以看出它的原形来。

   鲁迅先生说,汉字的基础是象形。

象形字就是画物像它的形状,以此形状表达它的含义。

   “乌”与“鸟”字相比,正好切去鸟头上表示眼睛的一短横。

画鸟不点睛,这是为什么?

我们知道,古人在造字时,对于象形字,需要抓住形象的特征。

鸟通体黑色(颈下有一些白羽毛的,古人称鸦)。

乌的黑眼睛因和羽毛的颜色相同,看上去就不分明了。

所以“鸟”字点睛,“乌”则不见其睛。

据说在南北朝时,有一位画家张僧繇,在墙上画了四条龙,后来经人多番要求,给其中两条画了眼睛,这两条龙便腾飞升天了。

成语“画龙点睛”即来源于此。

“乌”字耐人寻味,恰在这不点睛上。

以上所述虽然是两件事,但道理是一样的。

据说,小乌雏出生后,其母要喂养它六十天,待羽毛丰满可以独立觅食时,它要叼食六十天报养其母。

这叫反哺。

因此乌在古诗文中成为孝道的象征。

在传说中也有许多与它有关的。

浙江省有个义乌县(现为义乌市),在汉代称乌伤县。

相传有个叫颜乌的孝子,当父亲去世后,独个儿一筐一筐地背来黄土,为父亲垒坟。

这时群乌也赶来相助。

试想乌的嘴能叼多少土呢?

结果乌的嘴都受了伤。

人们便将这个县取名为乌伤。

到唐武德年间,改为义乌县,名字显得更为典雅含蓄。

乌是一种喜欢群居的鸟类,它们在田野中生活。

有这样的一故事:

春秋时代郑国和楚国交战,楚国在夜里偷偷撤了兵,故意留下军帐没有拆除,以便迷惑郑军。

郑国并不了解楚军的底细。

这时郑军中有个士兵远远了望一下,便肯定地说:

楚军撤走了。

别人问他:

楚国的军帐尚在,何以见得楚军退走了?

(当时没有望远镜,肉眼是无法看清楚的。

)他说:

楚军帐幕上落满了乌鸦,如军队尚在,是不可能有这种现象的。

由此可见,古人对乌的生活习性是观察得何等细微。

二、指点所示----指事字

像“一、二、三”等字和“上”、“下”等。

有些指事字是象形字加象征性符号。

例如表示树根的“本”,表示树梢“末”,表示刀锋的“刃”等。

“刃”字,甲骨文是在一个“刀”的象形字上,在表示刀的刃口的地方加上一个点,指出这里是刀刃。

这一个点就是指示符号,因而构成了“刃”字。

《说文解字》说:

“刃,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

指事字和象形字不同。

象形字是一个独体实物的形象;指事字是在独体实物形象(象形字)上加指事符号,或者是纯粹的抽象符号。

象形字的特点是“指点”,表意没有象形字那么明显,一般可以单独画出来的;指事字所表示的东西是抽象的,或者虽不抽象,却是局部的,不便单独表示出来的。

   用简单的符号表示抽象的、复杂的、不能象形的意义,终究是比较困难的。

而且,真正抽象的意义,既然无形可象,也就难以“指点”出来。

例如“休息”的“休”、“忍耐”的“忍”,这些“事”怎么“指”?

所以,汉字里指事字比象形字还少。

《说文解字》中,指事字只有125个。

汉代以后,基本上没有再造指事字。

三、二人土上坐,一月日边明----会意字

有一次苏东坡去金山寺看望佛印和尚,步近禅房便闻到一股酒肉香味。

原来,佛印不戒酒肉,性情放荡不羁,诙谐幽默。

这天,他把一条黑狗杀掉了,静悄悄地躲在房里前低斟浅酌,大嚼其狗肉。

正当吃得起劲,一听到苏东坡的叫声,便慌忙把酒肉藏了起来。

苏东坡早看清楚,却佯作不知,想和他开个玩笑。

便对佛印说:

“我今天写了一首诗,有两个字一时想不起来是怎样写的,所以特来请大师指点。

”佛印说:

“不敢,不敢!

请问是哪两字?

”东坡说:

“一个是‘犬’字,一个是‘吠’字。

”佛印哈哈大笑说:

“学士,你真会寻开心,小僧以为是什么疑难字,这个‘犬’字的写法是‘一人一点’嘛!

”东坡又问:

“那么‘吠’字呢?

”佛印回答道;“犬字旁边加个‘口’就是‘吠’了!

   苏东坡听罢也哈哈大笑说:

“既然如此,那你快把藏起来的酒与肉端出来,一人一点,加上我这一口来吃吧!

”说罢,两个朋友不由相视而笑。

有一天苏东坡在书房里吃饭,桌上摆上了一大盘香喷喷的鲜鱼,他拿起筷子刚要吃,忽然发现佛印和尚来了,心想:

好个赶饭和尚,口福倒不浅。

上次你把狗肉藏起来,亏我妙语出唇,方逼出你的狗肉,这回我也要难难你。

于是,赶忙把鱼藏在书架上头。

佛印在门外早看见了苏东坡的藏鱼举动,也佯装不知。

苏东坡笑嘻嘻地招呼佛印坐下,问道:

“大和尚不在寺院念经,到舍间何事?

”佛印一本正经地说:

“有一个字不会写,特来求教。

“但不知何字?

”苏东坡问。

“就是贵姓‘苏’字。

”佛印答道。

苏东坡一听,便知佛印要开玩笑,但却装着认真的样子说:

“‘?

‘(苏的繁体字)字是上边一个草字头,下边左面一个‘鱼’,右面一个‘禾’。

”佛印假装糊涂地问“‘鱼’放在右面,‘禾’放在左面,行吗?

”苏东坡说:

“这也行。

”佛印接着说:

“‘鱼’放在上面呢?

”苏东坡忙道:

“那有这样的放法,当然不行啊!

”佛印哈哈大笑说:

“既然‘鱼’放在上面不行,那就赶快拿下来一起吃吧!

”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明白自己中了佛印和尚的圈套,笑着把鲜鱼端了下来,与老朋友同进午餐。

符号表示意思的指事字并不是万能的,有时表达得很不清楚。

于是我们聪明的祖先又想出了一个造字的办法:

会意。

以上这则文史故事,实际上是拿会意字相互开得玩笑,会意字是另一种造字方法。

用符号表示指事字,有时表达得不清楚,于是我们的祖先就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物形体会合起来,从他们的联系或配合上表示出一种新的,通常是抽象的意义。

这种造字办法叫会意。

许多会意字是很有趣的,透射出先民们丰富联想和率真的态度。

这也是后世文人墨客以字作游戏的基础。

测字术

过去中国算命的方式很多,其中之一是测字。

测字也叫拆字,就是把一个汉字拆成几部分,然后加以解释,预测吉凶。

   传说清朝乾隆皇帝喜欢穿上平民的服装去了解社会情况。

一次,他在苏州看见有个算命先生在给人测字,他就让跟随的老太监去试一试。

老太监看了看身上的帛农,就写了个“帛”字,测字先生说“‘帛’字,上面是‘白’,下面是‘巾’,‘白巾’是办丧事用的。

你家里恐怕有人要出事了。

”正巧这位老太监的父亲最近得了重病,老太监一听,心里很不高兴,全身直冒冷汗。

乾隆心想,这个算命先生还测得挺准,让我来考他一下。

乾隆故意也写了一个“帛”字,让他去测。

   测字先生把乾隆从头到脚打量了一番,连忙鞠躬行礼说“先生大富大贵呀!

”乾隆问他怎么知道,他指着“帛”字说,“上头是个‘白’字,皇帝的‘皇’字上头也是个‘白’字,‘帛’字下边是个‘巾’字,皇帝的‘帝’字下面也是‘巾’字,所以‘帛’字是‘皇头帝脚’,您有天子之命啊!

   乾隆一听,哈哈大笑,心里十分开心,就命随从赏了算命先生一锭银子。

   算命先生拿到一锭大银,心花怒放,因为这比他平时几个月的收入还多。

晚上,高兴地讲给老婆听,老婆听了疑惑地问他:

“为什么同一个字,你有两种说法呢?

”他告诉老婆,“第一个人年纪大,面带愁容,我估计他家里多半有了丧事;第二个人年纪轻,却气度不凡;第一个人穿得讲究,却好像他的仆人,我想这个年轻人肯定来头不小,所以就拣好听的说,让他高兴高兴,果然就赏了我一锭大银。

”看来,测字先生不仅要精通文字学的知识,更要会察言观色。

   民间还流传过这样一个传说?

?

明朝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打北京,明朝政权危在旦夕。

有人向信奉天命的崇帧皇帝朱由俭推荐了一位据说是“破字极准”的测字先生。

测字先生要皇上说个字出来,朱由俭随口说了个“友”,测字先生说:

“不好了,‘反’出头了。

”朱大惊失色,连忙说“你弄错了,我说的是‘有’字。

”测字先生说:

“更坏了,大明已去一半。

”(“有”字由“大、明”两字的一半合成)。

朱由俭越发慌乱,分辩说:

“不,不,是这个“酉”。

测字先生说:

“哎呀!

‘酉’居‘尊’字之中,上无头下无足,至尊者有生命之危了。

”朱由俭听了,魂飞魄散,第二天便在景山上吊自杀了。

原来,那位测字先生,是李闯王的军师装扮的。

这是把测字术用于攻心战的故事。

这自然是个笑话,不过这个笑话告诉我们写汉字一定要注意偏旁或部件的位置,否则就会出错。

比如:

“明”和“胆”字中的“月”字,一个在右,一个在左;“翡翠”二字中的“羽”字,一个在下,一个在上。

有趣的是,有些字,部件的位置交换以后就成了另外的字。

如:

“陪”与“部”,“旮”与“旯”。

(旮旯儿指的是角落。

如果把“日”移到“九”的尾巴上,就又得到了一个新字“旭”)。

四、形声字“秀才识字认半边”的是与非

“文化大革命”时期,盛行“外行领导”。

某大报主编对众人讲话,把“墨西哥”错念成“黑西哥”。

听众大笑。

主编生气说:

“墨”也是“黑”的,有什么可笑,你们“吹毛求庇”!

中国有句俗话说“秀才识字认半边”。

这主要是对形声字说的。

意思就是从形旁可以认识字的意思,从声旁可以念出字的声音。

这句俗话不全对。

为什么呢?

比方说,一个“湘”字:

看字的右半边“相”,知道它的读音,看字的左半边知道它的意义踉水有关,是水的名称(湘水、湘江)。

乍看起来,这种“识字认半边”的方法还挺方便,可以推而广之。

这样,汉字不是很容易学的吗?

然而,汉字从古到今,无论字形、字音、字义,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决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必须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专门理论来作科学的解说。

而使用汉字的人不可能都是文字学家、音韵学家、训诂学家,因此,对于今天的“秀才”来说,读汉字的半边,不一定能读出正确的字音来,望另外半边,也不一定能望出真正的字义来。

如“深圳”的“圳”不读chuān。

又如“板”,原来专指木板,如今“钢板、纸板、玻璃板、塑料板”的“板”都不是木头做的。

难怪有人说,“秀才识字认半边”,往往造成秀才认别字,望文生义,往往生出不对头的义,甚至不知道该生什么义。

养成了分析形声字的习惯,还可以少写错别字。

否则就容易写错别字甚至引起误解。

讲个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故事:

一天,妈妈接到在农村参加劳动的女儿来信,信里写道“妈妈:

最近我又搬家了,跟一个大狼睡在一个坑里。

大狼对我很热情……”妈妈看了信,大吃一惊,立刻坐公共汽车到农村看女儿。

到了那儿,看见女儿正跟一个大娘坐在炕上说话呢。

原来女儿把“大娘”写成了“大狼”,把“炕”写成“坑”。

错误都在形旁上。

巧用形声字

形声字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表示这个字的意义,叫形旁;一部分表示这个字的读音,叫声旁。

巧对对联有趣,巧用形声字也很有趣。

   有个财主家的少爷,自以为读了几句书,就爱耍点小聪明戏弄人。

一次,他出去游逛,看见一位貌美的少妇在木桥上淘米,使嬉皮笑脸地对她哼哼:

“有木便为‘桥’,无木也念‘乔’;去木添个女,添女便为‘娇’;阿娇休避我,我最爱阿娇。

   少妇听了心里十分厌恶,瞪了那个财主少爷一眼,便毫不客气地回敬他:

“有米便为‘粮’无米也念‘良’;去米添个女,添女便为‘娘’;老娘虽爱儿,儿不敬老娘。

少爷讨了个没趣,灰溜溜地走了。

五、 纠正错别字

   生活中用错别字上件令人难堪的事,你或许也曾遇到过,可是一旦上升到事业上,就不仅仅是令人难堪就了得的。

在现代契约社会里,一字之差或许就是成千上万的损失或收益。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看,消灭错别字是奠定成功人生的基石之一。

秀才巧改对联

汉字的特点是通过字的形体来表示意义。

字形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每个字的形体都是由笔划构成的。

笔划的多少和搭配的不同,便构成了形体不同的字。

秀才巧改对联正是利用了汉字的这一特点。

   从前的读书人大都愿意通过科举考试,考秀才,当举人,中进土。

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考及格了,就算中了进土。

中了进土,就可以升官发财。

有一富豪,父子二人均不学无术,凭考试连秀才也考不上,可他们却拿钱买了个“进土”头衔。

父子成了进土,婆媳自然就当了“夫人”。

一家人摆阔气,大搞庆祝活动,还要乡亲们给他家送贺礼,借此搜刮钱财。

老百姓怨恨极了。

   富豪为了夸耀自己的富贵荣誉,就在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同进士;

   妻夫人,媳夫人,妻媳皆夫人。

   有个正直的秀才看见老百姓那副愁眉苦脸的样子,非常同情。

他抬头看了看那副对联,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他对乡亲们说:

“你们不用准备礼物,明天空手来,到他家门外哭一声就行了。

”等到夜阑人静,秀才拿了笔墨来到富豪门口,把对联上的“士”字下面的一横加长,在“夫”字第一横的左端加一撇,变成个“失”字,在“人”字上加两横,变成个“夫”字,这么一改,富豪家门上的对联就完全改变了: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同进土;

   妻失夫,媳失夫,妻媳皆失夫。

   第二天,乡亲们走到富豪门口,你一声我一声地哭个不停。

富豪正感到奇怪,回头一看对联,气得脸色发青。

他让家丁赶走啼哭的百姓,贺礼自然也不用送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正确地书写汉字,就要熟悉汉字笔划和结构特点。

多一划少一划或者把笔划写错了位置,字的形体变了,意义也就随着改变。

古时候,有个县官要设宴请客,便随手写了一个纸条,让手下的总管去买猪舌,没想到从上午一直等到傍晚,才看见总管带着仆人们赶了一大群猪回来。

他们一见县官,忙说:

“老爷,我们跑了一天,只买到五百多口猪,实在凑不齐一千口。

”县官大吃一惊,忙问:

“谁让你们买猪的?

”总管说:

“是您写的手令啊!

您看?

?

”说着他把那张纸条递给县官。

县官一看,顿时傻眼了,原来自己不仅写得潦草,还把“舌”字上面的“千”拖得太长,下边的“口”又离得太远。

“买猪舌”就变成了“买猪千口”了(直行书写)。

当然,也就无法责怪乎下人了。

在旁边的客人又打趣了一句:

您下次写“买肉”,如果把“肉”字也写这么长,人家会以为是买“内人”(妻子)呢!

   字迹潦草,是一种不严肃、不尊重他人、不负责任的表现。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讲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吕先生收到一个青年朋友的来信,请教有关语法方面的问题,等到回信的时候,却把吕先生难住了。

信后面的签名,龙飞凤舞,潦草得怎么也辨认不出来。

不回信吧?

不好;回信呢,到底寄给谁?

写信还可以不写对方姓名,只写“先生”,但信封上却无论如何要写收件人的名字。

怎么解决这一难题?

吕先生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他把来信上的签名剪了下来,贴在信封上,寄了回去。

在工作中因为写错了一个字而引起重大损失的例子时有发生。

一次,山东省莱阳农业机械厂向南京机床厂购买了几台机床,可是等了三个月也没收到,他们发电报去催,对方回电说三个月以前就发货了。

他们又费了许多周折才找到那几台机床的厂落,原来山下发货人字迹潦草,铁路部门把“莱阳”看成了“耒阳”,于是就把机床运到两千公里之外的湖南省耒阳去了。

   又据报载乌鲁木齐挂面厂曾在日本印刷10吨挂面的包装袋,由于图纸设计者和审批者的“一点之差”,竟将“乌鲁木齐”印成“鸟鲁木齐”,致使包装袋全部报废,16万元巨资付之东流。

   还有因为一个字误写而导致战败的教训。

河南省有两个县的名字字形极相似:

一个叫“沁阳”,在河南的北北;一个叫“泌阳”,在河南的南部。

沁阳、泌阳,只有一撇之差,两地却相距几百公里。

据说,1926年,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三大军阀发生战争的时候,冯玉祥调兵遣将,胜利在望。

没想到,他手下的官员传达命令时,把“沁阳”写成了“泌阳”,调错了兵,结果打了大败仗。

地盘也丢光了。

传说武汉某公司急欲购进一批原料,主管出差前留了一张纸条给经理。

经理见到上面写的是“121227”,便以为是电话号码,但怎么也打不通。

半个月后主管出差回来,已误了生产时机,这时,才知道原来他写的是“汉口工厂”四个字!

亲爹

有个县官坐堂审案,师爷递给他的条子上,写了三个人的名字:

原告郁工来,被告齐卞丢,证人新釜。

  县官看了原告郁工来的名字,就喊:

“都上来!

”三个人都跑到堂前听审。

  县官生气地说:

“我喊原告,你们为什么一齐上堂?

”他看了一下齐卞丢的名字,又喊:

“齐下去!

”三个一听,又一齐退到堂下。

   县官更生气了,他高声叫嚷:

“我喊被告,你们干嘛一齐下去?

   师爷知道县官读了别字,又不敢当着众人的面直说,故意说:

“原告名字,另有一种念法叫郁工来,不叫‘都上来’;被告卫另有一种读法,叫齐卞丢,不叫叫‘齐下去’。

”县官急忙问:

“那么证人的名字,另一种念法叫什么呢?

   师爷说:

“叫新釜。

   县官笑着说:

“我就估计他另有一种念法,否则,我就喊他‘亲爹’了。

趣味语文知识讲座3

成语换字

   为了取得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人们有时故意换掉成语中的某一个字,这就是成语的换字活用。

比如人们常用“多才多艺”来称赞演员,有人则改用“多财多艺”来讽刺某些演员的贪财。

有人把“据理力争”政为“据礼(礼品)力争”来挖苦某些官员。

   在商品广告中,也有不少成语换字的现象,大多换用的是谐音字,如有种灭蚊药片的广告:

“默默无蚊(闻)的奉献”,运用得恰当自然。

又如卖热水器的广告:

“随心所浴(欲)”,卖电熨斗的“百衣(依)百顺”,摩托车的广告“骑(其)乐无穷”,卖止咳药的“咳(刻)不容缓”,某种礼品的“百礼(里)挑一”等等。

有时也用一般词语,并不限于成语,例如:

治疗青春痘药物或化妆品的广告“只许‘痘’留五天”、“战‘痘’的青春”(仿电影名《战斗的青春》),都是佳作。

但是这类广告多了,就没有新鲜感了,而且有的生拼硬凑十分蹩脚,如“天尝(长)地酒(久)”“蔚然晨(成)风”之类,更值得注意的是它们的副作用不容忽视。

主要是误导了那些不大熟悉成语、尤其是文化程度不高的人。

   作家沙叶新曾写了一篇短文来讽刺这种成语换字的泛滥。

他写道:

一日,在报上看到一则痔疮新药的广告,广告用语四个大字“痔者必得”非常醒目……夜有所梦,梦中,我去这家“痔者必得”的痔药厂购买新药。

只见厂内黑压压的一片,全是痔同道合、踌躇满痔者,煞是壮观。

厂长出来接待,并痔辞:

“同痔们,你们好!

我代表‘痔者必得’全体职工欢迎大家。

痔疮是常见病,多发病,不但老年人老骥伏枥,痔在千里;青壮年也壮痔凌云;就是小孩也有痔疮,有痔不在年高嘛!

如今是十男九痔,十女九痔,无所不痔,无微不痔,不久就要全民所有痔!

所以我厂全体同痔,斗痔昂扬,专心致痔,终于有痔者事竟成,研痔成功了‘痔者必得’特效药,欢迎诸位试用!

”于是我和同痔们都争相购买“痔者必得”,并立即服用。

梦醒后,我发现我的痔疮并未见好,肛门部位仍然淋漓尽痔!

在沙叶新这篇妙文里,他用“痔”分别替代了“志、致、至、制”等4个同音的字,你能把其中的词语一一还原吗?

竹本无心,节外偏生枝叶

   从前,有位年轻的私塾先生。

他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发现其中一个学生的作业经常有人批阅。

起初他并不曾注意,日子久了,他从字迹、字句上揣摩,此人并非等闲之辈。

后来一打听,这个批字的人原来是那个学生的姐姐。

一天。

这个私塾先生悄悄地把一张字条夹在那个学生的作业本内。

字条是:

   桃李杏鲜花何时开放?

   那个学生的姐姐看到字条很生气,她以为这个先生心术不正,是个寻花问柳之辈。

当即提笔在字条背面回敬一联:

   稻粱菽杂种什么先生!

   先生收到骂他的字条,知道这个姑娘曲解了他的意思,便在下面另附一联,以作解释:

   竹本无心,节外偏生枝叶;

   姑娘想,这个书生居心并不太坏。

但要告诫他,以防再生邪念。

遂又写道:

   藕虽有孔,胸中不染尘埃。

   像这样,两人文字上来来往往,已非一日两日,日子一长,私塾先生渐渐对那个姑娘产生了爱慕之情,便借景抒情,明其心迹:

湖水涟漪一碧深情何不生莲(怜);

聪慧的姑娘对这个一往情深、风流倜傥、文采翩翩的书生的感情也渐渐发生了变化。

她想,这个私塾先生不正是自己理想中的伴侣吗?

便提笔回复他:

   秋波含笑一双秀目怎可无眉(媒)?

私塾先生知道姑娘也在爱着自己,只是要红娘引线,才鹊桥得渡。

后来,他们经媒人说合,终于结成了一对恩爱夫妻。

七、灯谜:

一种神奇的寓教于乐活动

    灯谜是根据汉语文字独特的特点所创作的文字游戏。

或象形会意,或增损离合,把要说的事物或字词隐藏起来,巧作埋伏,故弄玄虚,但也留有一些线索,请别人去猜。

猜的人据所给的条件和线索去联想、捉摸,从而得出所隐藏的事物或词语,这种游戏便是猜灯谜。

   清朝末年,有一年轻女子名叫顾春,妙龄之年,受父之命,媒约之言,嫁给了一个富家子弟。

婚后不久,那富家子弟便对顾春十分冷淡,常常不归。

有一年元宵佳节,顾春独坐玉房,百感交集,取来笔墨香笺,填了一首《玉房怨》:

     元宵夜,兀坐灯窗下。

     问苍天,人在谁家?

     恨玉郎,全无一点直心话。

     叫奴欲罢不能罢(繁体罢为?

)。

     吾今舍口不言他。

     论交情,曾不差。

     染尘皂,难说青白话,

     恨不得一刀两断分两家。

     可怜奴,手中无力难抛下,

     我今设一计,教他无言可答。

这首《玉房怨》传出后,文人雅土争相传抄,并加以各种评论,但皆属一般。

一日落到一位才子手中,这才子看过《玉房怨》后,高声喝彩说:

“才女为情造文,不仅词如鼓瑟,声声见心,而且蕴含妙趣!

”听的人一时不解,争问什么妙趣?

才子说:

“这乃一词谜,扣含十个字: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众人听后皆叹。

这是一则才子佳人的灵性故事,同有灯谜,佳人不佳,没有灯谜的解猜,才子也不成为才子了。

灯谜是根据汉语文字独特的特点所创作的文字游戏。

或象形会意,或增损离合,把要说的事物或字词隐藏起来,巧做埋伏,故弄玄虚,但也留有一些线索,请别人去猜。

猜的人根据所给的条件和线索去联想、捉摸,从而得出所隐藏的争物或词语,这种游戏便是猜灯谜。

通过猜灯谜,人们得到娱乐,同时也促进了认字,理解字义。

猜灯谜是一种独特、神奇的寓教于乐活动。

八、对联——拆字联

拆字联是中国古代墨客骚人喜爱的文字游戏。

才子可以此逞展才藻,佳人亦可以深闺抒怀,或由此缔结一桩风流姻缘,难怪古人对此乐而不疲!

   对联是汉字语言学艺术中的一种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

不过,就对联本身来说,其文字游戏的性质并不浓。

但是,对联有许多种形式,其中的拆字联却是非常受古代文人墨客喜爱的一种文字游戏。

因为拆字联也正是利用汉字独特的特点,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入手,或一个字分拆数字;或将几个字合并一个字,撰成拆字联,或与朋友玩笑,或暗含讥讽,或是表达别的一些情感,多让对方对出下联,这种测智又测文的形式,新奇、有趣味,自然倍受文人墨客们的青睐,而一般人也喜欢观赏,体会其中的妙味。

这里介绍的就是一些精妙的拆字联和有关拆字联的历史故事。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宋代,苏小妹与其长兄苏东坡的好友佛印和尚,以对联形式开了个玩笑。

苏小妹写的上联是: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佛印和尚看后,晓得这是苏小妹有意取笑于他,于是,提笔对一下联,反戈一击。

联曰:

       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苏东坡在一旁看了,连声称妙!

   一天,诗人黄庭坚应约到苏东坡住所,苏东坡随即出门迎接。

这时,苏小妹正在窗前捉虱子,一见长兄和黄庭坚迎面而来,脱口出对戏道:

         长兄门外邀双月;

     苏东坡笑对下联:

         小妹窗前抚半风。

     上联的“双月”,即“朋”字:

下联的“半风”(繁体风),即“虱”字。

朱元璋、刘伯温对联互明志

   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不仅甚爱题联,而且好与人对句。

一天,朱元璋微服出访,路遇一书生,遂问:

“里居何地?

”书生答道:

“四川重庆府人氏。

”朱元璋随即出一上联:

   千里成重,重山、重水、重庆府;

   吟完之后,又命书生对出下联。

那书生发觉他的脸特别长,又如此喜好对联,猜想此人十有八九是当朝皇帝朱元璋,于是,恭声对道:

一人为大,大邦、大国、大明君。

还是这位明太祖朱元璋,在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