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有关资料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6221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短文两篇》有关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短文两篇》有关资料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短文两篇》有关资料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短文两篇》有关资料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短文两篇》有关资料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短文两篇》有关资料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短文两篇》有关资料Word格式.docx

《《短文两篇》有关资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短文两篇》有关资料Word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短文两篇》有关资料Word格式.docx

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

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

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

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

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

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作者简介】

1、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境内)。

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

永贞元年(805),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

失败后被贬为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司马。

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今属广东省)刺史。

以后还当过夔州(今属四川省)、和州(今属安徽省)刺史。

直到文宗永和元年(827)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有《刘梦得文集》。

2、关于陋室(钱德车、陈友冰)

关于刘禹锡陋室的处所,目前有两种说法。

一说在河北定县(旧中山郡),一说在安徽和县(旧和州)。

持定县说的理由是,刘禹锡是中山人,今定县南三里庄有陋室存世;

持和县说的根据是,刘曾任和州刺史,和县城中也有一陋室。

我们认为,和县的陋室与刘禹锡关系更为密切。

和县的陋室,是刘禹锡于长庆四年(824年)至宝历二年(826年)在和州刺史任上修筑的。

《历阳典录》载:

“陋室,在(和)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

有铭,柳公权书碑。

”和县与采石隔江相望,地处冲要,唐末黄巢起义、宋金战争、元末农民起义都曾在此渡江或作战。

晚唐以降,和州屡遭兵燹,陋室连同碑铭遂毁于兵火。

刘禹锡之后,很少再见到有以此为题而讽咏成章,大概正是由于这种缘故。

今存陋室位于和县城关历阳镇中。

一正两厢联成一体,方位坐北朝南,结构小巧紧凑。

正室四檐如翼,庭前阶除三五级,旁植桐树,秀木交柯,绿阴满地,环境十分清幽。

所处地势略高于城中其他部分,面临巍峨雄壮的镇淮楼(俗称鼓楼)。

不远处即夫子庙,庙址传属旧衙故地。

陋室中原有石碑一方,镌刻着岭南人金福保补书的陋室铭。

碑首篆书“陋室铭”三字,正文楷书,文后有记。

金氏于后记中称:

“唐和州刺史刘梦得先生陋室,旧有碑铭,为柳诚悬(公权)所书,兵燹久□,碑亦无存。

子才弟来宰历阳,□三年,鸠工重建,嘱余补书以存旧迹,爰握管书之,并志数语以告来兹。

”由于“文革”中此碑遭破坏,现已断裂残损。

然除个别字之外,文句犹清晰可读。

现在所知,陋室于乾隆年间再行重建。

我们以为,清人起室复碑之举,不似无端好事所为,于理当有依据。

──节选自《关于〈陋室铭〉的两个问题》,《语文学习》1982年第8期

3、《宋史》有关周敦颐的记载: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

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

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邑人惊曰:

“老吏不如也。

”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

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

“如此尚可仕乎!

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

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

“吾欲读书,何如?

”敦颐曰:

“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

”二年果有得。

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

“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

”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

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

部使者赵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

通判虔州,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

“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熙宁初,知郴州。

用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

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

以疾求知南康军。

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

再镇蜀,将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

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铭的文体特点】

铭可以分作两类。

一类是沿着器物之铭发展下来的述功纪行的文字,有时用于警戒勉励;

一类是埋于地下记述死者生平事迹的,也就是墓志铭。

这两类内容不同,形制有异,但语言的特色却是一样的:

押韵,简约,开阔,优美,即《文心雕龙》所谓“体贵弘润”,“文约为美”,《文赋》所谓“铭博约而温润”(博与温,指内容、气魄;

约与润,指辞句)。

这里只说前一类。

古人作铭,常以身边的物件如鼎、镜、钺、剑、枕、杖、笥奁、漏刻等为题,并且把铭文刻在这些器物上。

也可以就某名山大川或建筑物为题,立石勒铭。

器物之铭开始也用以颂扬功德,如扬雄的《鼎铭》等,但后来主要是记物寓意,形容该物的某方面特征以比况人事,用以劝勉警戒。

而劝戒的对象,主要是作者自己。

也有请人作铭的,如苏轼的《莲华漏铭》就是受“莲华漏”的主人之请而作。

刘禹锡的《陋室铭》别具一格,虽以建筑(自己的住室)名题,但是用意、内容与器物之铭相近,是用来自述其志的。

古人为了自警自戒,还作“座右铭”,意即置于座位之右,时时提醒自己。

汉代崔瑗的《座右铭》是比较有名的,内容是总结在封建制度下为人处事的经验,如“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之类,今天看来,也不失为当时社会状况的一种折射。

白居易作《续座右铭》,其序云:

“崔子玉(崔瑗的字)《座右铭》,余窃慕之。

虽未能尽行,常书屋壁。

然其间似有未尽者,因续为座右铭云。

”既是续作,所以也仿崔瑗之体,五言一句,但是韵却改了。

虽说也是“铭”,但座右铭却不一定刻石,即如白居易,既说“常书屋壁”,可以想见他自己的续作也是“书”而不刻的。

山川之铭,内容多为纪功颂美、劝勉世人。

例如自陕入蜀必经之剑阁,地势险要,李白在诗中即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非)亲,化为狼与豺”的感叹(《蜀道难》)。

历来作《剑阁铭》的就不少。

被刘勰称赞为“其才清采”(《文心雕龙&

middot;

铭箴》)的晋代张载《剑阁铭》,据说就是“至蜀省父,道经剑阁。

载以蜀人恃险好乱”而写的(见《晋书&

张载传》),后来由朝廷派人刻于剑阁山。

其铭中也有“矧兹狭隘,土之外区;

一人荷戟,万夫趑趄;

形势之地,非亲勿居”的话,意在劝戒梁益二州(均在今四川)之人,服从晋廷,不要作乱。

柳宗元也作过一篇《剑阁铭》,前面还有一篇长序,内容却是记载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严砺讨平蜀地暴乱的功迹。

历代的山川铭大体都是这种情况。

──节选自许嘉璐《古代文体常识》

【附古代铭辞示例】

1、《盘铭》:

“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

2、《杖铭》:

“恶乎危?

于忿(zh&

igrave;

,愤怒)。

恶乎失道?

于嗜欲。

恶乎相忘?

于富贵。

3、《衣铭》:

“桑蚕苦,女工难,得新捐故后必寒。

【补充注释】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课文注释是:

“这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有美好的品德。

”几十年来无人提出过异议(译文也是以此为依据)。

但仔细品味起来,上下两句文不相属,跟上文也接不上。

按:

“斯”释为“这”。

在文言文中有时用作定语,如“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

雍也》),有时用作宾语,如“某在斯,某在斯”(《论语&

卫灵公》),而不能用作主语;

在这句话中,“斯”有连接上文的作用,用法与“则”相同,犹言山、水既如此,则室亦当如此。

“惟”,这里当介词用,与“以”相同。

“馨”,《说文》云:

“香之远闻也。

”据此,这句话合上文言之,其意当是:

山以仙而名,水以龙而灵,则此陋室亦当以吾德而芳名远播。

这样,第一层的整体意思就豁然而明了。

2、何陋之有语出《论语&

子罕》:

“子欲居九夷。

或曰:

&

lsquo;

陋,如之何?

rsquo;

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意思是:

孔子想搬到九夷去住。

有人说:

“那地方非常简陋,怎么好住?

”孔子说:

“有君子去住,就不简陋了。

”(此系杨伯峻的译文。

3、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可参读白居易的《买花》,全诗如下:

帝城(指长安)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光鲜貌)百朵红,戋戋(众多貌)步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选自《白居易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