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短的散文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3134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著名短的散文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著名短的散文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著名短的散文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著名短的散文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著名短的散文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著名短的散文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著名短的散文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著名短的散文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著名短的散文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著名短的散文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著名短的散文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著名短的散文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著名短的散文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著名短的散文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著名短的散文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著名短的散文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著名短的散文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著名短的散文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著名短的散文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了一句话,只是听不见。

然而似乎我竟没有摘,她也没有戴,

依旧抱着花儿,向前走了。

抬头望她去路,只见得两旁开满了花,垂满了花,落满了花。

我想白花终比红花好;

然而为何我竟没有摘,她也竟没有戴?

前路是什么地方,为何不随她走去?

都过去了,花也隐了,梦也醒了,前路如何?

便摘也何曾戴?

《花拆》

张晓风

花蕾是蛹,是一种未经展示未经破坏的浓缩的美。

花蕾是正月的灯谜,未猜中前可以有一千个谜底。

花蕾是胎儿,似乎浑淹无知,却有时喜欢用强烈的胎动来证实自己。

花的美在于它的无中生有,在于它的穷通变化。

有时,一夜之间,花拆了,有时,半个上午,花胖了,花的美不全在色、香,在于那份不可思议。

我喜欢慎重其事地坐着昙花开放,其实昙花并不是太好看的一种花,它的美在于它的仙人掌的身世的给人的沙漠联想,以及它猝然而逝所带给人的悼念,但昙花的拆放却是一种扎实的美,像一则爱情故事,美在过程,而不在结局。

有一种月黄色的大昙花,叫“一夜皇后”的,每颤开一分,便震出轰然一声,像绣花绷子拉紧后绣针刺入的声音,所有细致的蕊丝,顿时也就跟着一震,那景象常令人不敢久视——看久了不由得要相信花精花魄的说法。

我常在花开满前离去,花拆一停止,死亡就开始。

有一天,当我年老,无法看花拆,则我愿以一堆小小的春桑枕为收报机,听百草千花所打的电讯,知道每一夜花拆的音乐。

《白鹭》

郭沫若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不是安稳,而它却很悠然。

这上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

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蕙。

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着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

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

--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明镜》

席慕容

假如你知道这样做并没有错的话,

那么你就继续地做下去,

不要理会别人会怎样的讥笑你。

相反的,假如你觉得事情有一点不对劲,

那么任凭周围的人如何纵容,如何引诱,你却要拒绝他们。

因为,在你心里,

一直有着一面非常清冽的镜子,

时时刻刻地在注视着你,

它知道,并且也非常爱惜你的清纯的正直。

《岁月》

好多年没有见面的朋友,再见面时,觉得他们都有一点不同了。

有人有了一双悲伤的眼睛,有人有了冷静的嘴角,有人是一脸的喜悦,有人却一脸风霜;

好像几十年没能与我的朋友们共度的沧桑,都隐隐约约地写在他们脸上了。

原来岁月并不是真的逝去,它只是从我们的眼前消失,却转过来躲在我们的心里,然后再慢慢地来改变我们的容貌。

所以,年轻的你,无论将来会碰到什么挫折,请务必要保持一颗宽谅喜悦的心,这样,当几十年后,我们再相遇,我才能很容易地从人群中把你辨认出来。

《白色山茶花》

山茶又开了,那样洁白而美丽的花,开了满树。

每次,我都不能无视地走过一棵开花的树。

那样洁白温润的花朵,从青绿的小芽开始,到越来越饱满,到慢慢地绽放,从半圆,到将圆,到满圆。

花开的时候,你如果肯仔细地去端详,你就能明白它所说的每一句话。

就因为每一朵花只能开一次,所以,它就极为小心地决不错一步,满树的花,就没有一朵开错了的。

它们是那样慎重和认真的迎接着唯一的春天。

所以,我每次走过一棵开花的树,都不得不惊讶与屏息于生命的美丽。

《秋雨》

张爱玲

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天地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

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白粉。

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

园子里绿翳翳的石榴、桑树、葡萄藤,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夏的繁荣,现在已成了古罗马建筑的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

草色已经转入了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

宿舍墙外一带种的娇嫩的洋水仙,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的薄命,才过了两天的晴美的好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薰蒸的雨天。

只有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

雨静悄悄地下着,只有一点细细的淅沥沥的声音。

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洗礼。

那潮湿的红砖,发出有刺激性的猪血的颜色和墙下绿油油的桂叶成为强烈的对照。

灰色的癞蛤蟆,在湿料发霉的泥地里跳跃着;

在秋雨的沉闷的网底,只有它是唯一的充满愉快的生气的东西。

它背上灰黄斑的花纹,跟沉闷的天空遥遥相应,造成和谐的色调。

雨,像银灰色黏濡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繁星》

巴金

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

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

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门,每晚我打开后门,便看见一个静寂的夜。

下面是一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

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那时候我正在读一些关于天文学的书,也认得一些星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

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

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

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

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这时我忘记了一切。

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早觉》

林清玄

我在不知不觉间就参加了早觉会。

在住家附近有台北的四兽山,近几个月时常清晨去攀爬,认识一些早觉会的人,他们说:

“林先生这么早起,也算是我们早觉会的人了。

我就这样参加了早觉会。

像我这样的年纪参加早觉会是有一点尴尬,因为“早觉会”的成员大多数是老人和妇女,不是早已退休,就是在家中无事,才有时间把一天最好的时光花在山上。

我既不老不少,又是个忙人,在“早觉会”中是个异数。

不知道“早觉”这两个字是怎么来的,意思可能是“早睡早醒”的人。

那么,是不是所有早睡早醒的人都可以说是“早觉”呢?

在我们这个社会,有很多人早睡早起,但是他们是为了谋求更大的权力、独揽更大的利益、追求更大的名声,他们虽然也早睡早起,但睡觉时千般计较,醒来时百般需索,这种人,算不算是“早觉”呢?

早觉,应该不只是早睡早起。

早觉,应该是“及早觉悟”。

由于看清了权位名利终必成空,及早开启自已的性灵之门,这是早觉。

知道了人生的追求到最后只是一场游戏一场梦,及早去探索自己的神明之钥,这是早觉。

体会了现在乃是生命惟一可掌握的时刻,进入一种清明欢喜的境界,这也是早觉。

因此,早觉不只是早睡早起这么简单的事,早觉是放下、拾得、无所牵绊的大丈夫事。

有时起得更早,唱着许多年未唱的歌,内心就随着早晨的微风与鸟鸣飞扬起来。

感觉那些早觉的人,个个像赤子一样。

俯望着台北东区过分拥挤的楼房,我就祈愿:

希望这城市多一些早觉的人呀!

追问还有吗回答《窗前的青春》

青春有时候极为短暂,有时候却极为冗长。

我很知道因为,我也曾如你一般年轻过。

在教室的窗前,我也曾和你一样,凝视着四季都没有什么变化的校园,心里猜测着自己将来的多变化的命运,我也曾和你一样,以为,无论任何一种,都会比枯坐在教室里的命运要美丽多了。

那时侯的我,很奇怪老师为什么从来不来干涉,就任我一堂课,一堂课的做着梦。

今天,我才知道,原来,他也和今天的我一样,微笑着,从我们年轻饱满的脸上,在一次次地重读着我们曾经经历过的青春呢。

《日》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

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山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么?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

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

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月》

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

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

圆月犹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

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吧,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

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

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

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

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么?

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篇二:

生命的暗示清凉的秋雨送走了一个躁热的苦夏,燥热的心决算静默下来.在这秋虫唧唧的黑色长夜里,我骤然从昏睡中惊醒.远方的钟楼上,响起了悠长的钟声.又一列火车隆隆驰过-----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

是生命的暗示吗?

我在想,秋虫因何要昼夜而鸣呢?

是因为它强烈的生命意识吗?

是因为它深谙生命的短暂,而必须高密度地显示自己的存在吗?

是因为它那生命的全部价值都隐含在这很弱却令人感泣的生命绝响里么?

那么人呢?

仅仅是因为生命比秋虫千百倍的绵长,就可以以生理需求为由,将千百个最美丽最令人激动的黎明慷慨的遗弃吗?

这是一个荒诞的联想.惟有钟声,以其绝对接近精确的殊荣,当之无愧地充当了生命的量尺.它那周而复始的切切呼唤里,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提醒.然而昏睡了的那些人是不知道的,在混混沌沌之间,生命就这样一部分一部分丧失了.这是一个无可挽回的损失.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痛苦的煎熬,当它最充分的展示黑暗龌龊卑鄙虚伪一面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当它展示出光明纯洁崇高真诚一面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在这样两极之间交错延伸的,在它延伸的每一个区段里,似乎总是喜剧与悲剧同生,苦难与幸福共存.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渺小的存在,当物欲情欲贪欲在蝼蚁的人群中横行恣虐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伟大的结晶,当它在强暴苦难灾害中显示出牺牲的悲壮的时候.生命似乎是永远是渺小和伟大的”混血儿”,由此我们也就没有理由产生绝对的崇拜和蔑视,再伟大的巨人也有他小小的瞬间,再渺小的凡人也有他伟大的片刻.绝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有一种珍惜生命的本能,似乎没有一个人来到世上就梦寐求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心灵中会无限的增值.毕竟,生命只属于这一个人.而且仅仅只有一次.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而却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因为推动的一切,又有可能在新的层次上复得.当然,在极注数的时候,我们也渴望着悲壮的牺牲,那是因为苟且偷生已严重的亵渎了神圣生命的时候.那时,死亡反而变得令人仰止,生命反而因死亡面延续,因毁灭而永生.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的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一代又一代的人来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了,他们的生命价值何在?

有的人有一个轰轰烈烈的生,却留下一个默默无闻的死,有的人有一个默默无闻的生,却有一个轰轰烈烈的死.有的人显赫一时,却只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泰斗.这一切绝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生命价值的客观性和历史性,使不绝于耳的喧嚣显得极其微不足道.一时一事的得失,似乎永远困扰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烦恼之泉.倘若能真正将其置之度外,烦恼就真正超脱了.其实,真正值得烦恼的便是在于:

生命的价值空间应以何种方式作何种转化.对于这个千古之谜,一个人有一咱答案,却没有任何一本哪怕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教科书能提出最完美的答案.人其实是最难认识自己的,也就难找到自己生命的转化方式,这正是一些人拥有一个失败的人生之根源.更悲惨的结局则在于,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是南辕北辙.所谓天才,无非就是能最早最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以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由瞬间到永恒的有效转化.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生命,然而相当多的人直到濒临死亡也没有弄清生命是怎么一回事,这正是人类的悲剧的所在.生命,这神秘而美丽不可捉摸的存在,你究竟隐逸着多少暗示?

而哲人的终生存在,就是捕捉这样一些暗示么?

$$《银杏》郭沫若

银杏,我思念你,我不知道你为什么又叫公孙树。

但一般人叫你是白果,那是容易了解的。

我知道,你的特征并不专在乎你有这和杏相仿佛的果实,核皮是纯白如银,核仁是富于营养--这不用说已经就足以为你的特征了。

但一般人并不知道你是有花植物中最古的先进,你的花粉和胚珠具有着动物般的性态,你是完全由人力保存了下来的奇珍。

自然界中已经是不能有你的存在了,但你依然挺立着,在太空中高唱着人间胜利的凯歌。

你这东方的圣者,你这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你是只有中国才有呀,一般人似乎也并不知道。

我到过日本,日本也有你,但你分明是日本的华侨,你侨居在日本大约已有中国的文化侨居在日本的那样久远了吧。

你是真应该称为中国的国树的呀,我是喜欢你,我特别的喜欢你。

但也并不是因为你是中国的特产,我才特别的喜欢,是因为你美,你真,你善。

你的株干是多么的端直,你的枝条是多么的蓬勃,你那折扇形的叶片是多么的青翠,多么的莹洁,多么的精巧呀!

在暑天你为多少的庙宇戴上了巍峨的云冠,你也为多少的劳苦人撑出了清凉的华盖。

梧桐虽有你的端直而没有你的坚牢;

白杨虽有你的葱茏而没有你的庄重。

熏风会媚妩你,群鸟时来为你欢歌;

上帝百神--假如是有上帝百种,我相信每当皓月流空,他们会在你脚下来聚会。

秋天到来,蝴蝶已经死了的时候,你的碧叶要翻成金黄,而且又会飞出满园的蝴蝶。

你不是一位巧妙的魔术师吗?

但你丝毫也没有令人掩鼻的那种的江湖气息。

当你那解脱了一切,你那槎丫的枝干挺撑在太空中的时候,你对于寒风霜雪毫不避易。

那是多么的嶙峋而又洒脱呀,恐怕自有佛法以来再也不曾产生过像你这样的高僧。

你没有丝毫依阿取容的姿态,但你也并不荒伧;

你的美德像音乐一样洋溢八荒,但你也并不骄傲;

你的名讳似乎就是超然,你超在乎一切的草木之上,在超在乎一切之上,但你并不隐遁。

你的果实不是可以滋养人,你的木质不是坚实的器材,就是你的落叶不也是绝好的引火的燃料吗?

可是我真有点奇怪了:

奇怪的是中国人似乎大家都忘记了你,而且忘记得很久远,似乎是从古以来。

我在中国的经典中找不出你的名字,我很少看到中国的诗人咏赞你的诗,也很少看到中国的画家描写你的画。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呀,你是随中国文化以俱来的亘古的证人,你不也是以为奇怪吗?

银杏,中国人是忘记了你呀,大家虽然都在吃你的白果,都喜欢吃你的白果,但的确是忘记了你呀。

世间上也尽有不辨菽麦的人,但把你忘记得这样普遍,这样久远的例子,从来也不曾有过。

真的啦,陪都不是首善之区吗?

但我就很少看见你的影子;

为什么遍街都是洋槐,满园都是幽加里树呢?

我是怎样的思念你呀,银杏!

我可希望你不要把中国忘记吧。

这事情是有点危险的,我怕你一不高兴,会从中国的地面上隐遁下去。

在中国的领空中会永无听不着你赞美生命的欢歌。

银杏,我真希望呀,希望中国人单为能更多吃你的白果,总有能更加爱慕你的一天。

南行通信在北平整整待了三年半,除去年冬天丢了一个亲人是一件不可弥补的损失外,别的一切,感谢——照例应该说感谢上苍或上帝,但现在都不知应该说谁好了,只好姑且从阙吧——总算平平安安过去了。

这三年半是中国多事的时候,但是我始终没离开北平一步,也总算是幸福了,虽然我只想到了个人。

在我,也许可以说在我们这一些人吧,北平实在是意想中中国唯一的好地方。

几年前周启明先生就写过,北平是中国最好的居住的地方,孙春台先生也有《北平乎》一文,称颂北平的好处:

这几年时代是大变了,但是我的意见还是和他们一样。

一个地方的好处,也和一个人一件东西的相同,平时不大觉得,到离开或丢失时,便一桩桩一件件分明起来了。

我现在来说几句北平的好话,在你们北平住着的,或者觉得可笑,说我多此一举吧?

北平第一好在大。

从宫殿到住宅的院子,到槐树柳树下的道路。

一个北方朋友到南方去了回来,说他的感想:

“那样天井我受不了!

”其实南方许多地方的逼得人喘不出气儿的街道,也是北平生人受不了的。

至于树木,不但大得好,而且也多得好;

有人从飞机上看,说北平只是一片绿。

一个人到北平来住,不知不觉中眼光会宽起来,心胸就会广起来;

我常想小孩子最宜在北平养大,便是为此。

北平之所以大,因为它做了几百年的首都;

它的怀抱里拥有各地各国的人,各色各样的人,更因为这些人合力创造或输入的文化。

上海也是五方杂处的都会,但它仅有工商业,我们便只觉得繁嚣,恶浊了。

上海人有的是聪明,狡猾;

但宽大是他们不懂得的。

北平第二好在深。

我们都知道北平书多。

但是书以外,好东西还多着。

如书画,铜器,石刻,拓片,乃至瓷器,玉器等,公家收藏固已很丰富,私人搜集,也各有专长;

而内阁大库档案,是极珍贵的近代史料,也是尽人皆知的。

中国历史,语言,文学,美术的文物荟萃于北平;

这几项的人才也大部分集中在这里。

北平的深,在最近的将来,是还不可测的。

胡适之先生说过,北平的图书馆有这么多,上海却只有一个,还不是公立的。

这也是北平上海重要的不同。

北平第三好在闲。

假如上海可说是代表近代的,北平便是代表中古的。

北平的一切总有一种悠然不迫的味儿。

即如电车吧,在上海是何等地风驰电掣,有许多人上下车都是跳的。

北平的车子在宽阔的路上走着,似乎一点也不忙。

晚九点以后,确是走得快起来了;

但车上已只剩疏朗朗的几个人,像是乘汽车兜风一般,也还是一点不觉忙的——有时从东长安街槐林旁驰过,茂树疏灯相掩映着,还有些飘飘然之感呢。

北平真正的闲人其实也很少,但大家骨子里总有些闲味儿。

我也喜欢近代的忙,对于中古的闲却似乎更亲近些。

但这也许就因为待在北平大久的缘故吧。

写到这里看看,觉得自己似乎将时代忘记了。

我所称赞的似乎只是封建的遗存,是“布尔”或小“布尔”的玩意儿;

而现在据说非“普罗”起来不可,这可有点儿为难。

我实在爱北平,我所爱的北平是如上面说的。

我没有或不能“获得”“普罗”的“意识形态”,我也不能“克服”我自己;

结果怕只该不说话或不说真话。

不说话本来没有什么不可以,不过说话大约在现在也还不能就算罪过吧;

至于撒谎,则我可以宛转地说,“我还没有那种艺术”,或干脆地说,“我还没有那种勇气!

”好在我这通信是写给一些朋友的,让他们看我的真话,大约是还不要紧的。

我现在是一个人在北平,这回是回到老家去。

但我一点不觉着是回家,一切都像出门作客似的。

北平已成了我精神上的家,没有走就想着回来;

预定去五个礼拜,但想着南方的天井,潮湿,和蚊子,也许一个月就回来了。

说到潮湿,我在动身这一天,却有些恨北平。

每年夏季,北平照例是要有几回大雨的,往往连下几天不止。

前些日子在一个宴会里,有人问我到什么地方避暑去;

我回答说要到上海去;

他知道上海不是避暑的地方。

我却知道他是需要避暑的,就问,是北戴河么?

他答应了之后,说:

北平太热了,而且照例的雨快要来了,没有意思!

我当时大约说了“是”,但实在并不知道北平夏天的雨究竟怎样没有意思!

我去年曾坐在一间大屋中看玻璃帘外的夏雨,又走到廊下看院中的流水,觉得也还有些意思的。

但这回却苦坏了我。

不先不后,今夏的雨期恰在我动身这天早晨起头!

那种滂沱不止的雨,对于坐在大屋中的我也许不坏,但对于正要开始已生疏了的旅行生活的我,却未免是一种虐政了。

我这样从西郊淋进了北平城,在恨恨中睡了一觉。

醒来时雨到住了,我便带着这些阴郁的心情搭早车上天津来了。

七月十日,天津丸中。

某君南去时,我请他写点通信来,现在以付此“草”,希望“源源”而来。

他赶大暑中往江南去,将以受了热而怪张怪李,却难说。

此文对于北平,虽怀恋的成分多,颇有相当的平允的。

惟末段引需要避暑的某君的话,咒诅北平的雨,却未必尽然。

我以为不如咒诅香炉灰式的道路。

七月十九日平记。

(原载1930年7月28日《骆驼草》第12期)

南行杂记前些日子回南方去,曾在“天津丸”中写了一篇通信,登在本《草》上。

后来北归时,又在“天津丸”上写了一篇,在天津东站亲手投入邮筒。

但直到现在,一个月了,还不见寄到,怕是永不会寄到的了。

我一点不敢怪邮局,在这个年头儿;

我只怪自己太懒,反正要回到北平来,为什么不会亲手带给编辑人,却白费四分票,“送掉”一封虽不关紧要倒底是亲手一个字一个字写出的信呢?

我现在算是对那封信绝了望,于是乎怪到那“通信”两个字,而来写这个“杂记”。

那封信仿佛说了一些“天津丸”中的事,这里是该说青岛了。

我来去两次经过青岛。

船停的时间虽不算少却也不算多,所以只看到青岛的一角;

而我们上岸又都在白天,不曾看到青岛的夜——听说青岛夏夜的跳舞很可看,有些人是特地从上海赶来跳舞的。

青岛之所以好,在海和海上的山。

青岛的好在夏天,在夏天的海滨生活;

凡是在那一条大胳膊似的海滨上的,多少都有点意思。

而在那手腕上,有一间“青岛咖啡”。

这是一间长方的平屋,半点不稀奇,但和海水隔不几步,让你坐着有一种喜悦。

这间屋好在并不像“屋”,说是大露台,也许还贴切些。

三面都是半截板栏,便觉得是海阔天空的气象。

一溜儿满挂着竹帘。

这些帘子卷着固然显得不寂寞,可是放着更好,特别在白天,我想。

隔着竹帘的海和山,有些朦胧的味儿;

在夏天的太阳里,只有这样看,凉味最足。

自然,黄昏和月下应该别有境界,可惜我们没福受用了。

在这里坐着谈话,时时听见海波打在沙滩上的声音,我们有时便静听着,抽着烟卷,瞪着那袅袅的烟儿。

谢谢c君,他的眼力不坏,第一次是他介绍给我这个好地方。

c君又说那里的侍者很好,不像北平那一套客气,也不像上海那一套不客气。

但c君大概是熟主顾又是山东人吧,我们第二次去时,他说的那一套好处便满没表现了。

我自小就听人念“江无底,海无边”这两句谚语,后来又读了些诗文中海的描写;

我很羡慕海,想着见了海定要吃一惊,暗暗叫声“哎哟”的。

哪知并不!

在南方北方乘过上十次的海轮,毫无发现海的伟大,只觉得单调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